-
1 # 歷史挺好玩
-
2 # ai陽光ai世界
誰說他們不知道?夠格去馳騁天下的哪個不是人中龍鳳?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些道理普通人都知道,打天下的無論是大將軍還是謀臣軍師他們比普通人更明白這些道理。
那麼為何還要費盡心思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戰場上拼殺?
這主要有兩種人,一種是為了心中的理想,殺盡不平方太平,封建王朝末期受盡貪官汙吏的鳥氣,天生的一種正義感促其捨棄生命去搏殺,捨生取義者也!
另一種自然就是貪圖名利之人,天下大亂風起雲湧,亂臣賊子忍耐不住要混水摸魚。
但不管是哪種人都是在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豪賭,也許壓根就沒想過能成功,成功的機率太小。可一旦魚躍龍門能夠為將為相,成功所帶來的巨大利益和極高的地位,會讓人迷失自我,腳踏青雲手握天下權柄,自己給自己帶來了飛一般的錯覺,認為自己就是天下第一,沒有自己恐怕這天下就大亂了,地球都會停止轉動吧。
當危險來臨之際他們並非不知道,只是自己還在騙自己,夢太美了不願意醒來了。
-
3 # 尚書留顏
下場就那麼重要嗎?人的一生重要的是做過什麼而不是怎麼死的,難道你躺床上死就那麼舒服嗎?何況誰都不知道我們怎麼死
-
4 # 河東來
中國的傳統道家貴族和兵家貴族,懂得道家道派貴族、兵家貴族的“飛鳥盡,良弓藏”原理,一般會主動歸隱。
傳統道家貴族范蠡之與勾踐,漢王朝的張子房之與呂雉,明王朝的劉伯溫與朱元璋都是作出了這種選擇,因為道家貴族的傳統思想是“陰謀”,講究“潤物細無聲”,講究“萬物負陰而抱陽”。
就像耍朋友,不能得到的心裡感覺是珍貴的“心頭之好”。
道家法派(法家)貴族則為了權勢,敢於走向“狡兔死,走狗烹”的道路,並且樂此不彼。
比如商鞅,比如韓非,比如李斯。
儒家也會利令智昏,走上“狡兔死,走狗烹”的道路。
比如“蒼鷹”郅都,比如主父偃,比如來俊臣,比如魏忠賢(小人儒家)。
這種情況,相當於沒有任何尊嚴的耍朋友,而且死皮賴臉的不肯走,那對方當然會毫無懸念的對你下手,而你明知帝王會這樣做,但擁有權力是會上癮的,這些功臣往往欲罷不能。
帝王是“士人皇帝”的,那些文臣武將原來就是帝王的下屬,有尊卑秩序,一般不會產生誅殺功臣的現象,如李世民。
帝王是“商人皇帝”的,他與文臣武將打交道,類似於做生意 ,一般會皆大歡喜,如趙匡胤。
帝王是“工人皇帝”的,他的個性會十分的要強,特別強調規矩,臣下唯唯諾諾,他一般不屑於殺功臣,如秦始皇。
魯迅先生說,強者揮刀,揮向更強者,弱者揮刀,揮向更弱者。
殺功臣的,一般都是“農人皇帝”,如劉邦,如朱元璋,因為他們起於毫末,屬於小人儒家,那些文臣武將要嗎根本沒有把他們這些“土包子”看上眼,要嘛相互之間沒有君臣界限,這些都會構成限制帝王統治的消極因素,大肆殺戮功臣,一般是他們的傑作。
還有“牧人皇帝”,他們相對於農耕民族,顯得更加落後,更是屬於“蠻夷”之流,誅殺功臣更是顯得順理成章,如元王朝的內訌後分裂,清王朝的剿滅“三藩”,都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例子,但是,為了權勢,這些功臣卻如飛蛾撲火 ,前赴後繼。
-
5 # 文明剛剛崛起
啊……
那些跑銷售的,都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還要給老闆打工賣命的,最後幹不動的時候讓老闆給開了?
那些寫程式的,都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還要給老闆打工賣命的,最後頭髮沒了肚子大了40多歲就幹不動了?
那些當官的,都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還要拼命的往上爬,巴結上司,最後晚節不保,說不定還得進去蹲幾年?
首先:相較於沒有落得好下場的大將來說,落得封妻廕子傳承多少代的比沒有好下場的的,要多的多。但是呢,沒有好下場的會被人經常提起,所以印象中好像大將都是這下場,這是一種認知上的誤會。
其次:沒落得好下場的大將,多少是因為功高蓋主受到猜疑,特無辜的被冤殺的?大部分都是心態沒擺正,位置沒擺好,心態膨脹了,不知道進退了。
再次:真正那些猜疑心特別重,只能共苦,不能同甘的人,很少能得到大將們的擁戴,能成就大業的就更少了。我們印象中開國君主都會幹著兔死狗烹的事情,但其細數下來,其實真沒有多少,我都更懷疑那些故事是對他不滿的失敗者編排出來的。
最後:大將在那個時代,接觸到各種成功學的案例,都是成全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像狡兔死走狗烹這種事情,大家其本上也懶得去相信,就算信了,也會覺得自己只要忠心無二,應該這種事情應該不會在自己身上。
所以,這個道理,本身是講不太通的。真實的歷史中,更多的學成文武技,貨與帝王家。在沒有好下場的開國的將軍裡,大多也有其取死之道。有些刻板的印象可能只是一種錯誤,比如開國君主大多多疑會搞死開國大將,亡國的君王肯定昏庸無能沉溺酒色等等。
-
6 # 真正鱷魚不哭
不好意思,不是每個功勳卓著大將都沒有好下場的。
“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出於《史記·淮陰侯列傳》,是韓信抗議劉邦說的話。從此劉邦就背上了一個濫殺功臣的罵名。
但要是刨根問底深究一下:劉邦究竟殺了多少功臣?
其實主要的也就是韓信彭越英布三人,這三個都是異姓王,其中彭越英布是劉邦反項羽盟友,而非一般意義功臣。至於多年追隨劉邦的沛縣老兄弟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個個高官厚祿封侯拜相。
真正瘋狂濫殺功臣的其實只有一個朱元璋。
對於開國皇帝來說,他們親自帶人打江山,對自己充滿自信,並不怕臣子謀反,也就不必主動搞清洗。在王朝穩定期中,也沒有太多機會讓大將立功,更難取得“不賞之功”。而在王朝末期或者說危機期,混亂的時世容易激發一些人的野心,因此君主的危機感也就較強,有時就會想當然“預先防衛”,絕大多數蒙冤將領都是在這一時期遇害。
站在君主的角度說,多數時候沒必要殺大將。站在將領的角度看,他又有多大可能觸雷呢?
首先指出一點,武將除非願意永遠沉淪下僚,否則就得建功立業(即使他所謂功業靠欺上瞞下拍馬行賄所得,反饋到皇帝那邊還是功勳卓著)。有很多人會因為恐懼不確定的危險情願當一輩子鹹魚?
被猜忌風險較大時,一般是命不好撞上了昏暴之君,昏君嘛就不會太講道理,這時候會不會有麻煩運氣因素很重要。比如著名的蘭陵王,他也意識到會被皇帝堂弟猜忌,想辦法自汙,有用嗎?
《北齊書·蘭陵王傳》:及在定陽,其屬尉相願謂曰:“王既受朝寄, 何得如此貪殘?”長恭未答。相願曰:“豈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見忌,欲自穢 乎?”長恭曰:“然。”相願曰:“朝廷若忌王,於此犯便當行罰,求福反以速禍。” 長恭泣下,前膝請以安身術。相願曰:“王前既有勳,今復告捷,威聲太重,宜屬 疾在家,勿預事。”長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擾,恐復為將,嘆曰:“我去 年面腫,今何不發。”自是有疾不療。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範飲以毒藥。長恭 謂妃鄭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妃曰:“何不求見天顏?” 長恭曰:“天顏何由可見。”遂飲藥薨。贈太尉。
“習得文武藝售於帝王家”,這是皇權時代的臣僚宿命,他們先要能夠升遷上去,才有可能面對來自君主的威脅——被烹也要講資格,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會被下鍋的。
-
7 # 大志遠思想空間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秦漢時期的陳勝在告訴人們,男子漢要努力,大努力就有大成就,稱王拜侯,出將入相,成了很多古代男子漢的最高理想。
同時期的韓信當然有著同樣的遠大理想,最高官至齊王,後來又被封為楚王,然後就是淮陰侯了,最後被處死,所以韓信留下了千古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當然韓信指的是自己的下場。
那麼漢朝的韓信為什麼被處死呢?肯定是向外透露了自己的不滿,甚至露出了反心。這種心思在封建王朝是最大的忌諱,這種話背後也是不能說的,因為隔牆有耳,草叢有人。古代還有講,要聽真心話且聽背後言,背後的話不被別人聽成了真話才怪呢。
看人一是看語言,二是看行動,韓信在語言和行動上都有所動作,所以韓信就被處死了。當然,雖然被處死也不會說自己是錯誤的,肯定會把錯誤放到別人的身上,所以才出現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名言。很可能韓信發的只是牢騷,但這種牢騷不是一般的牢騷,他的牢騷關係著國家的安全,被處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所謂的狡兔死,走狗烹只是一個說法,當然不是因為他為國家建立大功而被君王處死,肯定有其他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起了不臣之心,不管有沒有,最少王朝的君王認為是有的,這才是被處死的根本原因。狡兔死,走狗烹其實只是表面現象,走狗被殺不是因為狡兔死了,而在於其他原因觸動了生死的機關。
-
8 # 脂肪故事
那些大將就算知道兔死狗烹,同樣會給帝王賣命
拜野史和演義所賜,許多人把皇帝政權穩定後大殺功臣當成一種常態。似乎這樣的事情在每個朝代開國時都會發生。
那些大將能夠建功立業,哪個不是聰明人?他們之所以這樣選擇,自然有他們的道理!
一、兔死狗烹只是極少數人狡兔死,走狗烹!立下大功的功臣,在建國後被皇帝殺得一乾二淨!似乎帝王的心性天生涼薄,翻臉無情,但是如果我們真正讀一讀歷史,去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很多是陰謀論。
歷史上的開國皇帝,野史津津樂道的對功臣大加殺戮的,以漢、明兩朝為盛。
以漢朝為例,劉邦先後殺了韓信、英布、彭越等諸侯王,但是,這些諸侯王,哪個不是因為謀反被殺的?韓信更是假傳詔令,釋放囚犯要攻打長安皇宮,斷了劉邦的後路!
換成任何一個帝王,都不會放過他的。這難道是兔死狗烹?歷史上記載的是:劉邦連當初開城門迎他入城的小官都封了侯啊!
再說明朝,野史中說得最多的就是朱元璋賜了一隻燒鵝,給生了背瘡的大將軍徐達吃,徐達含著眼睛吃完了燒鵝,不久就一命嗚呼!可生了背瘡吃燒鵝並不致命啊?稍有點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無稽之談!
再比如火燒功臣樓,朱元璋將開國武將們一網打盡,全部燒死,可明朝的開國武將,沒有一個被燒死的啊,許多都是生病年老,享夠了榮華富貴而死的!
所以,兔死狗烹,只是極少數“不安份”的武將而已!更多的是杯酒釋兵權,大家心照不宣地共享富貴。
二、封建王朝的利益團體如果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開國帝王為了防止驕兵悍將們不服皇權,在他死後自己的兒子將來壓制不住他們,提前將和他打天下的老兄弟幹掉,倒也無可厚非!
然而,沒有一個帝王會這麼幹!如果這麼幹,只怕江山轉眼就要傾覆!
首先,這些將領跟隨皇帝作戰,在漫長的軍事生涯中,不僅僅在軍中有了極高的廚房,他們的部下、子侄、鄉親、親朋,只要能夠活到建國,都能夠成為一方大員!
這些將領在軍中的勢力,根深蒂固、堅不可摧,他們更是透過聯姻、施恩、合縱等手段,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
就連皇帝自身,也是這個利益集團的一部分。每一個武將,都是一個利益集團,要想把這些利益集團連根拔起,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在許多朝代,開國將領被處死,可他們的兒子、孫子,不也是得以封侯,享受榮華富貴嗎?
三、大丈夫當建功立業那些能夠活到建國的將領,哪個是等閒之輩?他們根本不願意庸庸碌碌地度過平凡的一生。他們千辛萬苦練就的武藝,他們日夜窮經學成的機謀,必須要找到一個能夠讓他一展所學的人。
就算明知前路風險莫測,可他們依然義無反顧。富貴險中求,將來的事情,有誰能夠說得清楚呢?就算將來死無葬身之地,這輩子也值了!
例如衛鞅,難道他不知道變法的後果?可比起憋屈地過一生,他寧願飛蛾撲火!
再說了,歷史上兔死狗烹的事件並不多,憑什麼就落到自己身上?不管怎麼看,跟隨一個有成為帝王潛質的人打天下,收益遠大於風險,值得一搏!
只要跟對了人,幾代的榮華富貴都有了保障!一個家族的崛起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結語: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就是帝王的御人之術凡是能夠成就一番霸業的帝王,哪個不是充滿著人格魅力?
劉邦一個小小的亭長,他的上司蕭何、曹參憑什麼對他畢恭畢敬?
朱元璋一個小兵,湯和憑什麼甘願當他的小弟?
劉秀單槍匹馬,燕趙豪傑憑什麼紛紛景從?
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種讓人折服、讓人信賴、讓人甘願追隨的魅力!這種人,想不成功都難!
-
9 # 棲鴻看紅樓
一來,並不是每一個功臣,都會遭到君主的屠戮。
君主要殺掉的,非殺不可的,是那些功高蓋主、對自己產生威脅的。而“一將功成萬骨枯”,“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活到最後的,又有幾個能混到“功高蓋主”的程度?二流、三流的將軍,中下級軍官,以及普通士兵,還是可以領一份豐厚的退休金,回家過日子的。
二來,如果不為帝王賣命,又去幹什麼?
“學成文武藝,賣於帝王家”,為君主服務,是封建社會每一個人的理想。不是說他們沒出息,而是在那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時代,除了造反,每一個人歸根到底,都是在為“王”服務。
別的服務還可以間接一點。比如知識分子,可以教書,可以寫作,可以“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比如商人,可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賺取差價、用以養家餬口。大將,從出身來說是武人,他們能幹什麼?打家劫舍?斷路劫財?佔山為王?不名譽,而且風險太大。
只有跟著一個有可能成功的帝王,在戰場上合法殺人,發揮所長,為自己換取勞動報酬了。
-
10 # 世界史圖鑑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對歷史的認知都停留在小說演義這一個階段,在這一個階段裡,經常會出現給帝王賣命,最終絞兔死走狗烹,文成武將最終都沒有好結果。但是在歷史上,這種情況是極少的,只不過這個問題很敏感,所以談到這些個別例子的時候,我們總會認為這些例子就代表了整個帝王史,代表了整個政治史,但實際上是沒有必要如此認為。
其實沒有哪一個皇帝在他上臺建立一個全新王朝以後就著手處置功臣的,包括明朝的朱元璋,漢朝的劉邦,他們都沒有自己的絕對主觀意願去動用國家暴力去解決文臣武將。在最開始他們也想和與自己打天下的人共享富貴,共享天下,但是打天下是一個集體,而坐天下只能是一個人,很多人沒有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差別,所以總認為自己與過去的領導一起打天下,那麼天下也一定有自己的一份,在一開始他們的老領導也就是開國帝王是容忍他們。
畢竟打天下出生入死為自己賣命都不容易,封高官也是每一個封建開國帝王的常用手段,但是這些人往往不知道收斂,在國家政治還有社會權利以及個人財富方面都開始無休止的增強自己的權威性,從而得罪了真正的利益階層,很多人認為開國武將文臣就是一個封建王朝立國以後的既得利益團體,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可以以現代公司治理的模式去看待,也就是由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以及具體的辦事人員。
一個封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文臣武將,並不一定是董事會的成員,一個社會經歷了政治和軍事的劇烈動盪,也不一定能夠改變整個社會的固有利益階層,只不過最高階層會有些許改變而已,說一句,實在話,一個封建王朝的革新,或者一箇舊的封建王朝被新的王朝取代,他們的代言人確實是不同的,但是封建王朝的組織主幹從來都是變化不大的那一群人,比如說漢朝建立了以後秦王朝很多官員都被吸納進了政權統治當中。
甚至秦王朝時期的主管經濟部門的官員還成為了漢朝的經濟丞相,主導漢朝戰後的經濟恢復,並且其權力和地位僅次於蕭何曹參,對於一個王朝的基層統治力量,也就是地主和基層的官員治理體系,基本上是不會有變化的,而這些人不論是什麼王朝也好?都是,社會的既得利益團體和階層,他們雖然不見歷史書當中,也不會被我們明確的提出來,但是他們確實是一個王朝甚至是多王朝的統治基礎。
對於想要穩固江山的統治者,皇帝是知道這些人對於一個王朝穩定發展鞏固的關鍵作用的,但是很多文臣將相併沒有意識到,在他們看來自己是和自己的領導共同打天下的人,自己才應該是這個王朝內部,除皇帝之外最有資格享受天下的人,但實際上他們根本不是真正社會利益階層的代言人,他們更像是一個工具。
他們如果要是想將自己的這種地位變成真正的利益階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俗話說得好,三代出貴族,而很多文臣將相他們也知道這一個道理,所以在很多時候在王朝建立之初都是認真辦事,生活低調,致力於培養家族力量,自己的兒子,侄子,孫子都廣泛參與政權,權利和家庭地位的代際傳承。
長久以後,他們也會成為真正的王朝的利益階層,掌握王朝的某些關鍵部分,由此也看出一個家庭的領導者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讀書的人尤其是認識到社會變化和社會邏輯的人,往往能夠對此事更為敏感,而那些領兵打仗的大老粗,對這些問題根本沒有概念,所以往往死得最慘的也是他們。
-
11 # 歲月wwm
多少人一輩子倖幸苦苦都是給房地產忙活,為什麼還要買房?有些東西是社會推動著你,命運走到了那條路沒有選擇的。
-
12 # 亦靨
分利益的時候,可不一定是皇帝說了算。你覺得“兔死狗烹”,是因為皇帝在利益分配上擁有最大的主動權,大臣其實也參與利益分配。
-
13 # 馬到成功148659402
一將功成萬骨枯!無數底層士兵的鮮血,鑄就王侯將相的豐功偉績!帝王身邊的王侯將相是帝王的左膀右臂,是拚死拚活把自己的主公抬上皇帝的寶座,皇帝功成名就之後少不了封賞跟自己出生入死的開國功勳元老!帝王登基坐殿之後,少不了就職演講,感謝這幫生死弟兄的鼎力支援,劉邦對漢初三傑評價極高,民間傳說劉邦曾對韓信說過,沒有殺你的刀,沒有捆你的繩,在天地之間不能殺你!您看這種承諾還不讓功臣元老死心塌地地為皇家賣命,對皇帝感恩涕零,還疑什麼?漢光武帝的雲臺二十八將,唐太宗的凌煙閣二十四功勳,等不一一而論!清雍正皇帝,年羹堯一手把雍正皇帝推上皇帝寶座,居功至偉,而年羹堯也是一路飆升,青雲直上!好不春風得意,過的太順利了也忘乎所以,似乎錯誤地認為皇帝離了他不行,恃寵而驕,目中無人!功臣良將是一把鋒利的劍,打天下時可以用它打敗對手,殺死敵人,而江山穩固之後,帝王又擔心這把鋒利的劍傷了自己!漢高祖劉邦不願做的事情,呂后親自去做,殺功臣,拔毒刺,讓兒子劉盈後顧無憂地做太平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早逝之後,也是大肆殺害他認為有異心或不好掌控的功臣元老,讓仁慈的皇太孫順利登上大寶,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相襲,但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死後,朱允文削番過急,燕王朱棣發動政變,朱允文缺少能人異士的輔佐,結果不敵燕王,朱棣政變成功,順登大寶!劉邦的白登山之圍,也是因為自毀長城,不得不採用陳平之計,巧解白登山之圍!吳越春秋之時,范蠡,文種共助越王勾踐成功復國,文種不聽范蠡的勸告,枉死於越王勾踐之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進退獨擅其身的少之又少,范蠡泛舟江湖,逍遙一生,張良隨師修道,倖免於難!君臣兩不疑,何樂而不為呢!捨得,捨得,有舍有得!捨得榮華富貴,樂得輕鬆自在!
-
14 # 南朝居士
只是因為人們只關注那些被殺的功臣,而沒被殺的視而不見。
就比如,總在談離婚率多高多高,但對幸福恩愛,白頭偕老的視而不見一樣。
你這問題就像在問,現在離婚率這麼高,我們結婚有什麼意義?
看看跟著劉邦創業的兄弟們,劉邦分封了143個侯爵,出來陳希和韓信被殺,其他的都沒被殺,世代襲爵,
2:141,這種比例就嚇得不敢去打天下,這樣怎麼能成為英雄?
就是你現在創業,成功率也沒有這麼高吧?你見過創業成功率超過98%的沒有?
如果你只看到創業失敗的那兩個人,看不到創業成功的98個人,註定一生碌碌無為,而有野心的、創業的人永遠都不缺。
何況,屠刀沒落下之前,你知道你是韓信還是蕭何?
歷朝歷代被殺的功臣,永遠是極少數的,看了胡軍版朱元璋,真覺得功臣都是安分守己的良民?都是服從皇帝的忠臣?都是守法公民?不會爭權?不會居功自傲?被殺沒有自己的原因?
對於殺功臣,皇帝只會殺一種,那就是有實力造反且不服管的人,這對皇帝是一種威脅,論誰都會殺的
-
15 # 華夏說歷史
為何一些可以說一些大功臣,在歷史上力挽狂瀾功勳卓著,最後卻落得兔死狗烹的局面,甚至被株連滿門,文種,韓信,年羹堯歷史上數不勝數的社稷的功臣,最後落得身敗名裂,不得善終。
作為後來人,不僅要問一句,為何功臣難為呢?
雍正時期的撫遠大將軍年羹堯透過這種網路載體,評書,演義等渲染,應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挾戰勝之威,只風光大半年,彌天大禍就一步步向他逼近,他先是後知後覺,繼而手足無措,直到身險牢獄,命喪黃泉,從位極人臣到身敗名裂不過就一年多的時間。
在他敗相已露,但是心存僥倖的雍正三年初,他門下有一個秀才汪景祺(類似於門客),寫了一篇文章《功臣不可為》,以古諷今,頗有幾分代表性,“鳥盡弓藏是自古以來的常態,歷代的評論者崇拜君主,沒有不批評功臣功高震主,不知道收斂韜晦,其實功臣下場悲慘,很大程度上並不是他們自己原因,而是君主的原因那些猜忌功臣的君主呢本來才具平庸,性情怯懦,見到邊疆烽火,狼煙賊寇,就嚇的魂飛魄散,當豪傑大將平定邊疆之後,做君主的先是喜出望外,對功臣待如上賓,但轉念一想,敵人這麼兇悍尚且不是他的對手,那他那天要是起了當皇帝的心反叛我,還不是探囊取物一樣,於是疑心頓生,再拿起功勞薄一看,這個功臣斬首幾十萬,拓地幾千裡,招撫了多少部眾,俘虜多少人口,這麼大能耐的人睡在我臥榻之側,那還了得?於是庸劣的君主因為猜疑而畏懼,越發對功臣警惕起來了,另外,功臣既然能夠建立奇功,榮登高位,自然免不了有一些小人逾越禮數奉承,而功臣建功之際,又會和朝中實權派有所衝突,隨便挑撥構陷,觸動君主的憤怒了。功臣自認為是國家柱石,受恩深重,講話自然也比一般大臣更率直一些,這幾下一湊,功臣就讓君主是又疑又畏又怒又厭……”雍正帝看到這篇文章以後,破口大罵,下旨把汪本人斬首示眾,妻兒發配邊疆,可以說汪真正是幫了年羹堯的一個倒忙。
那功臣怎麼會這麼難為呢!
首先這些功臣大多產生在軍事活動當中,建立大功業的人呢,列侯,國公等爵位和一般官職,一般爵位都可以世襲,大功臣大多數能透過軍功進入貴族階層,成為王朝的特權階層,待遇優厚,獲得高於一般官員的政治地位,而相對於軍功,一般的文官包括和平時期的武官最多隻能獲得職位上的提升,一般很少直接獲得爵位晉升貴族的,爵以賞功,職以任能,這是官場的基本規律。
其次,大功臣雖能透過軍功晉升為特權階層,而善始善終在歷史上確實鳳毛麟角,而想獲得善終都是以大功臣的拼命自我壓抑才能獲得的。那這個就要看成就功臣的環境了,戰爭狀態下,對於統帥將領的要求和和平時期對於一般官員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殘酷戰爭狀態下的管理長官必須要殺伐果斷,一言生死,一般性格不會討人喜歡,通常給人跋扈的印象,而在戰爭中凝聚起來的上下級之間親密關係又是其他感情難以替代,對於國家重建時期,爭取獨裁的君主和負責日常行政管理的文官產生很多難以調和的矛盾。
第三,歷史上多次出現功臣做大以後,臣強主弱,搶班奪權的(曹操),或者割據一方,扯旗造反(吳三桂),造成的後果都非常嚴重。在這樣的前車之鑑下,有野心,有實力的大功臣無疑就是皇權的假想敵。
綜合來講,功臣在和平時期,不懂收斂,不知進退,一旦被君主認為有不臣之心,往往就會被奪權,甚至不得善終。
回覆列表
人是一點點變得,君王爭天下的時候可以共苦,可一旦造成了改朝換代得壯舉,君王自然就會懷疑。畢竟能力這麼強的文臣武將,有一天失控會很麻煩。
大臣的身不由己,告老還鄉不一定能保全自己
可能遇見杯酒釋兵權的君王還好一點,很多時候,交出兵權等於徹底放棄抵抗,完全沒有了籌碼,相當於刀俎下的魚肉。
自然也會有大臣想到告老還鄉,但回了家就一定安全嗎?沒了實權,君王的懷疑先放到一邊,同朝為官,每天針鋒相對,就沒有幾個結仇的同僚?這時候告老還鄉的文臣武將會更危險。
於是很多大臣想到了兩者中間的拖著,家眷放在君王身邊,自己退居二線,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
可即便是這樣,很多大臣還是捲入到紛爭之中,比如立儲,比如君王核心利益。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更多的大臣是身不由己。
時刻保持熱度,刷存在感和忠誠度
就在君王身邊,透過不斷立功提現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讓君王在臨動手時也不得不停一下考慮後果。
一個不可替代的武將或者謀臣,君王是不會輕易誅殺的,除非得到確切的訊息,你要謀反。
僥倖心理,鐵卷丹書和免死金牌
過度重視人性,忽視皇權,以為當年的情義可以壓過一切,加上君王的各種承諾,讓這些人捨不得今天的榮華富貴,心存僥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