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松竹笛

    這應該說是現如今我們中國家庭的普遍現象。許多人藏書多可能只是一種擺設,沒多大利用價值,騙騙別人可以,欺騙不了自己。有些家庭,別看他藏有幾牆幾廚書,想來若能閱讀過其藏書的一半,就可以認為很不錯了,但多數人涉獵可能還不足看得見書目的十分之一。竊以為,他是褒瀆了一屋好書。因在下就曾驚歎某人藏書豐富,想借來閱下,卻十有八九還沒拆封。閒聊才知,他一屋藏書才偶爾翻過三五本,饒是如此,也沒曾正式認真看完過一本。

  • 2 # 手機使用者醉翁閒人

    有家中藏書不多(不到一萬冊),讀書也不多(萬冊上下),我家沒有這種情況。我們哪個時代讀書是快樂的事,手中有書可以樂而忘憂,總覺得書中有香味。習慣養成了就無法改變,今天也仍以讀書為樂。書伴我成長,我愛書更愛讀書。

  • 3 # 轉識成智78453858

    我家是藏書多,讀書也多,但是讀書的速度趕不上藏書的速度。年輕時一個月能讀七,八本書,現在反觀當時讀,多數時候是囫圇吞棗。現在一個月能看兩,三本書,也說不上精讀,只是比以前更注重細節的悟解,作者所處的年代背景。

  • 4 # Xiuxing369

    藏書多,讀書少,我家有這種情況。且分兩段說吧!自小喜歡書也喜歡讀書,因之喜歡,便會有日積月累的藏書。因經濟和社會的特殊情況,那時段的藏書便會是先讀了如果又覺得不錯,就會收藏起來。在邊讀邊藏中也提升了自己的眼光,便又有了邊讀邊藏邊淘汰的迴圈過程。隨著年齡增長和眼光不斷更新,更隨著參加工作有了經濟上的自主寬鬆,到20歲起,買書便成了那個時代最開心的事。當然,花錢買來的書是必讀的,又有了朋友圈會相互借閱。所以,對有很多書的收藏的眼光又高了些,此後多隻藏工具書和名人名著及自己偏好的歷史或詩詞等書。可以這樣說,藏得多也讀的多,不會藏著充時髦而擺看不讀。

    第二個時期是進入九十年代,隨著各方面出書讀書環境的寬鬆,各類書呈爆炸似的湧入眼簾,很多書就只會看過大概,沒有那麼多精力時間細讀了。這種狀況包括藏著準備慢慢有空再讀的書,也越來越多,此階段頂多就是半藏半讀了。

    進入2000年後,網際網路進入我們生活中,網路上的各類讀物多於牛毛且應有盡有還方便。這時候的狀態,基本上就是藏書多讀書少了。當電子閱讀物鋪天蓋地踴來的時候,多半的人都選擇了看電子書而棄紙質書了。特別是80、90代、零零後代,他們中因課業負擔代代加重,基本上沒可能多讀家藏書了。而讀紙質書的他們,呈塌方式減少,電子讀物成了他們的主要讀物,所渭藏書也不需要了,網上下本書也方便,如家裡有藏書的,也嫌麻煩,更是不會去多接觸自然也懶得讀了。至於我們,也走到了老眼昏花的歲月了,即使我們對家藏書仍然充滿愛意和留戀,但因眼神日益不濟,也不得不進入到藏多讀少的窘態了。

    幾十年下來,年輕時讀各類名著、讀詩歌散文和名人傳記,留下了一生的美好回憶,也因之特別理解自己不完美的生活,及不離不棄也不完美的世界。這是因為我們知道了人是如何走過來的,歷史大致是如何發展的,明白了很多不明白的事,學會了思考與檢討,包容與寬待。雖然對於家裡還有的很多藏書可能永遠不翻不讀了,可書在那裡記憶也在那裡,痛苦和快樂也在那裡。雖然也捨不得處理了還佔了房子的空間,但有書的家庭仍然會時時散發出一種芳香一種雅氣一種神韻。雖然藏多讀少還會延續下去,可時代變了,網際網路電子化了,年齡漸次大了,慢慢去適應和擁抱這個節奏也無什麼不好。

  • 5 # 放大鏡617

    藏書多,讀書少,這是愛書之人普遍的現象,我也不例外。

    我小時候就喜歡看書,租小人書看,薄書一分錢,厚書二分錢。

    工作後經常逛書店,見感興趣的書便買,睡覺前總要看一會書,不看覺得浪費時間。

    退休後至今仍好書並藏一些書,如中外經典名著,文史哲及重大歷史事件的報刊雜誌等。

    愛書之人,喜歡看書也愛藏書。所買之書因種種原因不一定都看完,當初之所買下來是因為愛書,愛買自已感興趣和有用的書,那些大部頭的歷史書如二十五史,全套史記,等沒買,因為我不是搞歷史研究,一輩子也不會看,雖然高大上但佔地方。

    有人說買書不看,是為了裝面子,裝學問,當擺設。我不認可這種說法。

    愛書之人除了看書就是喜歡買書,買了不看,理由有三,其一,愛好,興趣,其二,收藏,什麼都可收藏,為什麼書不可收藏?其三,作裝飾,這是家庭中高雅的裝飾品!一幅字畫掛牆不也是裝飾嗎?難道為了表明自已是畫家嗎?

  • 6 # 悟空1474005

    一生的讀書時間非常有限,生活的瑣事佔了大部分時間。現在許多影片上我們看到發表講話人的背景大多數都是書櫥,裡面滿滿的都是書,這就是現實。那麼主人的文化素養和那些書的多少有必然關係嗎?不知道!

    我隔壁的一位老鄰居,老前輩。他家也有點書,但都在一個木箱子裡。我也藉著看過,大多數都是小說,據說老人家沒上幾年學,但老人家卻出口成章。啥事讓他一說大家心裡特別暢亮。好像他從沒有難事,所以左鄰右舍遇到啥事都願讓老爺子給出出主意。無論什麼事,他一說就透!背後我們都稱他老神仙!很神奇的是有一家鄰居三個兒子都是大學畢業,老大還是博士,可我們大院拆遷時哥仨平時的文雅都沒了!都為拆遷費爭吵,後來老大(博士)去跟老神仙請教,老爺子說;大博士還問我這個沒上過學的人?都是鄰居嗎!老爺子就耐心的解說如何開解問題。後來哥三個算是和平拿錢分手了。

    我至今記得老人家說過的;人讀書有益,但也會成為障礙。如何讀書?怎麼讀書?是不是越多越好?不知道!但這位老前輩就非常令人尊敬,能出口成章,從古至今好像沒有他不懂的事,再複雜的事讓他一說就特別通透!

    所以無論幹什麼都是有技巧的。死讀書再多隻是個書呆子而已。

  • 7 # 楊曉鋒

    我家收藏書多,讀書不多,值得深思。在有一個問題回答中,我吐槽講了幾種情況,現在只想講一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從開始參加工作起,對於讀書很重視,從小在農村家裡沒有什麼書籍,看了最多是《畫冊》,有一次父親帶回一套四冊《紅樓夢》書籍,從頭到尾看了幾遍,但是半文半白的文字,沒有弄清什麼意思,再後來參加了工作,經常光顧新華書店和個體書店,購買了部分圖書,那時新華書店清理庫存,經常把庫存積壓的書籍拿出來擺攤降價銷售,我購買了中國政治協商會議文史類書籍,現在看來具有一定收藏意義,我收藏最多的是人物傳記和《知音》,《家庭》,《故事會》,《鳳凰週刊》,《傳奇》等等,裡面大部分閱讀過。

    至於作者,對葉永烈先生的傳記文學收藏的多,特別是幾個版本的《陳伯達傳》,葉永烈先生對陳伯達老先生的傳記寫的很透徹,裡面也講出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事情,值得閱讀。

  • 8 # 禾子水淼

    我沒把我的藏書讀完,因為我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把它讀完。但我藏書首先是出於我愛書。小時候我就愛把我曾用過的課本,自己家裡或者別人送我的書通讀後收集存放起來。在那書荒年代沒書讀,只好到處找書讀,若得到手的書就寶貝似的收藏起來。改革開放年代,好多好書開始重版,這個時候開始出現大量的書無法讀完現象,但愛書和藏書習慣早已養成。其次與書相伴心裡踏實。

  • 9 # 栗子一枚

    我家和題主說的情況正好相反。

    經濟原因,我家藏書不多,寥寥無幾。但喜歡看書,善於利用圖書館資,也讀書不少,雖不能說博覽群書。我雖然退休了,依然在圖書館工作,每天看到成群的學生認真學習的樣子,每天看到一排排的圖書,隨意的翻閱一下,喜歡的會認真閱讀。每天總有一款適合你。哈哈。

    退休以後,在老年大學學習國畫,教材書很多,很貴,又不捨得買很多,只買了一套芥子園,其餘時間利用圖書館藏書,自學山水畫(老年大學沒有老師教),雖學藝不精,但粗通門路。算是小有收穫吧。

    雖然工資待遇很低,但不捨的放棄。因為在這裡可以隨時,隨地,隨意的,自由的,任意的索取想要的知識和精神財富,這遠比金錢的獲得更重要。

    其實人的精神需求遠比金錢更重要。

    我寫過一篇文章《有書相伴是一種幸福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文章中看到。

    從一分錢租小人書,抄書,父親從圖書館借書,自己成人後參加工作正好在圖書資料室工作,對書的渴望可以用如飢似渴去形容。

    陪伴孩子成長,更多的也是在書海中暢遊。

    賺錢的速度跟不上孩子對知識渴求的速度,沒有能力滿足孩子的所有圖書需求,但圖書館有無限放大的資源,週末的休閒娛樂專案就是去圖書館看書,找書,選書,借書。對於喜歡讀書的人,這種娛樂活動不會輸給任何一項戶外活動。

    藏書是一種信仰,一種方式,一種習慣,一種境界,一種心境,一種享受。

    對於沒有這個能力的我,已經習慣了借書。個人感覺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你覺得呢?

  • 10 # 清怡雅趣

    大多書買下來或許是是因為封面吸引人, 內容標題突出顯眼 ,勾起人的好奇心獵奇心理 ...後來堅持讀了感興趣的相關話題 ,有些內容平平無奇也就落下了 ,加之一長大 ,擔當一多, 這事那事的就束之高閣 珍藏記憶 幾成烙印啦。幾時午夜夢迴 驟然觸醒 方忙不列迭 憑記憶痕跡找到“孤本”,輕輕拂去封面的積澱來一層薄薄粉塵,慢慢翻開扉頁 依舊那股入骨透脾的沁香 撲鼻而來 ,如戀人般有那麼丁點“久別勝新歡”之感。既然當初決定買下了 就要珍惜愛護到位 經常打理飛塵 闢辟書蟲 翻看印記 加深理解

    但也有個別的大型工具書 體積 資訊量過於龐大擁雜,所以大都翻翻梗概 時遇犯難方才找她協助解決 。個人還是比較喜歡中等個兒 內容豐富詳實 圖文並茂的 較容易保養 看護。

  • 11 # 上海畫廊老大

    書非借不能讀也!這是古話,大致意思能理解。不借書就不會好好讀書,反正自己家裡有書,就不著急讀,而且有很多借口晚點讀。於是留一留放一放以至於堆積成山也沒讀。

    我大概也是這樣的人。祖孫三代到我這裡大概有近30000冊圖書,以文史哲為主,兼一些語文教育類書籍。尤以歷史且古代史為多。後來因為我做畫廊和藝術經紀人,又多了很多藝術類的圖書。多句嘴,藝術類的圖書真的太貴了,一套《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一套徐邦達鑑定,一套楊仁愷鑑定集,一套《中國古代書畫圖目鑑定筆記》花了我好多銀子。

    當然日結月累也讀了一些書,但是還是有很多書沒碰過,但是每年卻都要翻兩回讓他們出門曬太陽吹吹風。而且樂此不疲。

    愛書買書捧書抄書成了習慣,但是讀得還真不多,當然也許比很多人讀的多很多,但是自認為還是讀的不夠多。

    今年年初因為疫情,不能上班,於是開始讀書,緊接著我得了腦部淋巴瘤,做化療和手術,又不能上班,只好再讀書。於是,又開始了買書藏書看書的迴圈動作,感謝我的太太,今年她花了很多錢給我看病,給我補充營養,但是更感謝縱容我買書。那天我同時看到《李註文選》和《六臣註文選》,又看到錢鍾書《宋詩紀事補註》,心裡想買,但是又心疼今年生病花了很多錢,是不是要節省一點,我太太說“買吧,靠節省這點錢也就到頭了”。她的大度讓我愉悅。於是全部買了。

    於是,逛書店,買書,題書,擺書翻書曬書,看書讀書,又成了我生活的主要內容,我為此感到驕傲。

  • 12 # 兔兔兔兔兔的書海聽濤

    看人家一屋子書,問人家這些書都讀過嗎?問此話者必是庸者。所有藏書人肯定是藏書多,讀書少。這是客觀事實,比如你一次買書就五十本,一年買十幾次,你說我一年能讀幾本書,是精讀,還是走馬觀花的讀,就算我快馬加鞭的讀,也讀不過來啊,何況要是讀書,就必須精讀,要不然還不如不讀哪,囫圇吞棗的讀,不但無意義,還有可能有害。所以我認為藏書和讀書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有的人只看書不藏書,有的人只藏書不看書(可能是一種投資),當然,大多數人是既看書也藏書,當大家把藏書和讀書分開來看,大家也就釋然了。(書海聽濤對藏書和讀書的看法)

  • 13 # 策馬揚鞭走神州

    閱過人間繁華事,苦境又有誰人識。無以寬慰攬林海,只見書中世射影。

    藏品興許經典少,讀過方知難領略。格物處世之良方,闊別凡塵有許多!

    後續:

    家藏多少是經典,不能隨意亂胡添。生活過得這麼難,困擾至時還未甜。

    讀盡閒書盡誤事,能用幾書讓人甜?精神財富不可缺,用這算是充頭腦。

    領會不少大道理,所謂學藝不精闢。理論蠻多用不上,別人笑我無用的。

    無知之談我不怨,就是吳用學究言。書生哪能成大事,只當天方一夜譚!

    依書養志亦養戰,瀰漫猶如小西天。故事不多過荊棘,世事由天不由人。

  • 14 # 了不了齋主人

    同所藏的書相比,我也算是這樣的人。前不久送一些電子書給一友人,他也說現在手頭的書看的少,備查的多。所以呢,對大部分藏書的人而言,讀的書永遠是少數,大多數書都是備查的!如果從查書的角度言,我一年要查幾千種,都讀完,豈不是神人了?

    有些問題,問的時候該想想:這問題是問別人的,還是問自己的?

  • 15 # 喝茶看書徹底躺平

    每買一本書,必細讀,好的要多讀幾遍,書上勾勾畫畫批註,唯有一部書看了很多遍沒有一筆批註,那就是紅樓夢,我覺得自己動筆批註是辱沒了這部奇書,自己只有拜讀的資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性格內向,不太愛吐露自己的真實想法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