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常容
-
2 # 人間正道8112
這種說法並不全面、曹操挾天子令諸候是名正言順、佔盡天時、孫權、劉備兩家盡佔地利、人和、致以曹操一方之力、征服東吳、西蜀難矣……
-
3 # 愚民視角
得中原者得天下,這是曹操得地利,非天時。江東富庶,民眾安居樂業,勝似世外桃源,此是人和,非是地利。劉備以漢世孫劉皇叔自居,招兵買馬,民眾遷徙,實在裹挾民眾作無謂犧牲,非人和。雖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說法,然三國鼎力,最大受害者是百姓,曹操劉備孫權,都是地方政權的代表,他們各自為政,越強大,越是歷史的悲劇。統一,是順潮流,割據,是逆潮流。
-
4 # 空觀道人12345
錯!曹操真正的是得了人緣!只瞧火
-
5 # 姑山之嵐
這種說法不正確。
正確的說法:曹操得天時,地利,人和。孫權得地利,人和。劉備得地利。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的理由是這樣的。
曹操得天時。他所在的時期是漢末亂世,亂世開始時,曹操年齡好,官職也可觀,有聲望,也把握住了機會。這都是曹操順應天時的證明。
曹操得地利。他所在的中原地區是四戰之地,本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地利。但東漢時期,經濟中心在中原,人口大城絕大多數都在中原,國家正統性的標誌城市也在中原。這樣的地理優勢,有助於曹操擴充軍隊,有助於曹操行使內政,屯田積糧,快速宣傳,提升威望。
曹操得人和,這個最直觀。曹操手下人才濟濟,名臣,名士,名將是漢末各割據勢力中最多的。而且曹操還擁有不了最重要的人,漢獻帝劉協。這些都是後來曹魏一家獨大的基礎。
曹操佔天時地利人和,是毋庸置疑的。
孫權擁有地利,人和。
孫權的地利是長江天險以及廣大的江南地區,還有沿海貿易和漁鹽之利。這些地理優勢,讓孫權集團,有錢有糧,又讓孫權進退有據。東吳之所以能堅持到三國的最後,不能說和他的地利沒關係。
孫權占人和。孫權的名臣沒有曹操多,但他的臣子的特點是代代有名臣。就是說人才在時間上分佈很好,雖然不多但也夠用。江東四英將,以及陸抗,還有長壽星張昭。這些人托住了東吳的江山。
孫權不佔天時,主要原因是孫權並非初創者。他在費勁的努力擴充時,曹操已經成勢。在奪得天時的比賽中,孫權根本無法跑贏曹操,因為孫權出發得太晚,太吃虧。
咱們再說劉備。劉備進西川,丟荊州後,只剩下益州之地。益州易守難攻,在地利上十分適合保境安民。益州是一個條件很好的割據之地。
劉備不佔人和,不是說劉備沒人。劉備的名臣確實不多,但也不算太少。只不過名臣,名將集中死亡。蜀漢一直都存在新老交替的斷檔斷代問題。五虎大將有四虎以及法正幾乎同時去世,龐統曇花一現早早犧牲。諸葛亮,蔣琬,董允命都不長,費禕被刺殺。大將凋零。官二代們以諸葛瞻為首的廢物居多。這樣的事實證明了劉備不佔人和。
劉備不佔天時。他雖然和曹操都趕上了亂世初期。但他官職不配,名望不配,運氣不配。好不容易有一席之地了,曹操,孫權都已經做大。劉備就是抓不住天時的那類人。
所以我的結論是:曹操佔天時地利人和。孫權佔地利人和。劉備只佔地利。所以蜀漢第一個被滅。
-
6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曹操、孫權、劉備三人,按正常情況說,都得天時、地利、人和,為什麼這樣說,他們之所以能三分天下,天時、地利、人和是缺一不可的,只是他們所得到的有所偏重罷了,曹操偏重於天時,孫權偏重於地利,劉備偏重於人和。董卓死後,國家大權落到曹操手裡,漢獻帝只是傀儡,沒有什麼實際權力,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發號施令,天下驚動,威力無比,此時的孫權還在年幼,劉備還在曹操手下混飯吃,所以說此時的天時被曹操佔有。孫權佔據江東,本來就有長江天險,這是天然屏障,曹操討伐東吳,確實困難。北方的旱腳板,不習慣南方的水戰,到了船上,很難有用武之地。還有江東富庶,錢糧不愁,自古就有“蘇吳熟,天下足”的說法,這是曹操、劉備所比不上的。還有,江東的造船業,航運業、漁鹽業發達,有大量的資金來源……可以說孫權佔有地利。劉備出身貧寒,賣草鞋度日,遇到關羽、張飛,結義為兄弟,從此開始創事業,打天下,東奔西走,吃了不少苦頭,青梅煮酒,差點被殺,只好逃走。徐庶走馬薦諸葛,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從此如魚得水,人生才有所改變,由弱變強,一步步才有三分天下的輝煌。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法正等文武棟樑之材,對劉備忠心耿耿,全憑劉備很會做人,很會講話,籠絡人心,可以說劉備之所以能建立蜀漢政權,人和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
7 # 我告老師去
不完全正確,總的來說,劉備集團屬於軍閥統治地方,絕大部分時間實行先軍政策,荊州集團與益州集團的矛盾一直存在,只有諸葛亮在軍中威信可算得上人和。蜀道難的地利還是有的;孫權則為江東各領主之間的聯合,有地利存在,可以依靠長江固守,但是各小領主安於現狀,孫權也無力北上統一;只有曹操這邊,是傳統的國家,國土面積大,人口基數大,只因長年戰亂導致國力不足,需要時間休兵養民。正因如此,北魏的實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強,而蜀漢和東吳的潛力有限,這也是諸葛亮著急北伐的原因之一,越拖越打不過啊。所以說到天時地利人和,個人認為北魏這邊天時的確有,地利屬於蜀吳,人和嘛,北魏和西蜀都是有一些的。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
8 # 逐夢錄影廳
首先,在兵家的作戰科目裡,不論是孫子兵法,還是孫武兵法,亦或者曹操自己寫的兵法裡我們都能找到同類型的話語,要想戰勝對手,首佔天時次佔地利下占人和,三者全佔則可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這三個先天條件可以說足以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
天時,我們可以理解成,順天意而行 ,按天意行事,在古時候人們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意志,天意不可忤逆。忤逆上天必遭天譴,所以天時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但是天,虛無縹緲,怎麼才能得到天時,瞭解天意呢,這就要說到,天子,也就是人間的帝王,他們算是天的代言人,所以掌握天子的話語權就等於得到了天時,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得天時
地利,說的是戰爭中自己一方,選中了一塊進可攻退可守,最好是還有敵人很難佔領的天塹作為依託的的地盤,地方有利自己不利敵軍,稱之為地利,孫權,佔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本身的地盤東臨大海,西,北靠長江天塹,那時的水軍又是東吳最強,所以可以說進攻不可言勝,但自保絕無問題,所以孫權得地利。
人和,人和是指自己軍隊內部將眾一心,國內民眾一心,令出法隨,這一點劉備因為有著桃園結義的兄弟,長坂坡救後主的趙子龍,和自己貼心的諸葛亮,等等,也算是萬眾一心,所以占人和,
但是,三分魏蜀吳,能堅持80多年誰也不能消滅其他兩方的主要原因其實還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原因,曹魏按理說佔天時應該比孫劉要強的多,事實也就確實如此,但始終沒能戰勝孫劉聯盟的原因就是,天時他站的不全後期竟然放棄天時,篡位自立,等於自斷前程,
孫權的東吳因為和劉備的荊州之爭,導致孫劉聯盟的破裂,有仗著長江天塹的保護,他的後繼者一個個都是自保主義者,內部因為沒有太多的外界戰爭影響竟然開始內鬥,所以最終也被消滅,不得不說也是因為地利的原因,
劉備的人和,隨著五虎將的凋零,劉備的自大,後期的年輕人才得不到重用,最後人和也消失在西蜀,到劉禪時期,反而也仗著自己的蜀道天塹玩起地利了,最後被鍾會所滅,
所以這個說法三國初期可以這麼說,後期天時地利人和,已經不在這三家了,最後被司馬懿的司馬家撿個漏。
-
9 # 風流文史大帝
“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荀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孟子》
也就是荀子和孟子看待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不同,造成了理解上的差異。荀子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是指農時、土地的肥沃度和人工;對於孟子來說指的是作戰的氣候時間、地理位置的優勢和內部的團結、人心所向。這個問題無外乎於這兩種,一個是內政,一個是軍事方面。
現在來講一般天時講的是與生俱來的優勢,地利一般是佔據地勢的優勢,人和也就是指人心所向了。當然我們還忘記了一點那就是人謀。
那我們就來看曹操、孫權、劉備都是不是得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或者說對他們而言哪個優勢大一點。我們來看曹操、孫權、劉備創業之初都有些什麼優勢。
天時對於這三人來說,其實都是好的。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 英雄亦適時也”,如果沒有東漢末年的天下大亂,又咋會有曹操、孫權、劉備等這些英雄群雄並起呢?
如果沒有天下大亂的局勢,估計曹操會成為“治世之能臣”而非“亂世之奸雄”,孫權估計也就是能做個和他父親一樣的將軍吧,劉備的話估計也就一輩子群困潦倒做個“織蓆販履”之徒了吧。所以在這個角度來看天時對劉備相對來所是最有利的。
但從這三位仁兄的起點看,還是孫權更有利一些。
曹操是宦官之後,也就是太監的後代,曹操的父親是太監的養子,我們都知道東漢末年是“亂國者,宦官也”。所以曹操是被當時的文人士族所看不起的。所以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
但是架不住,當時的宦官勢力也是很龐大的,所以曹操在二十歲的時候,透過家裡的關係舉孝廉,做了郎官,也就是給皇帝站崗衛士,這就是曹操的起點。
劉備用袁術的話來講叫“織蓆販履之徒”起家的,這和曹操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架不住人家劉備會運營啊,搞了個皇叔的身份,這就比曹操宦官之後的名聲好多了,也拔高了自己的身份。但是總得來說實力和曹操差距是非常大的。
孫權相比於曹操和劉備來說,那可就舒服多了。他老爹和哥哥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上來就是江東集團的領袖,況且曹操也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由此可見在先天優勢方面是孫權大於曹操,曹操又大於劉備的。這也是天時的一種表象吧。
從天下大亂的角度來講,佔據天時的是劉備,從出生的角度來講,佔據天時的孫權,至於曹操就應該是比較委屈了。但如果將曹操“迎奉”漢獻帝作為一種天時的話,那曹操最起碼也能得一分。畢竟“天子”在手,天下我有,能夠“奉天子以令不臣”。所以天時的話就算是三人各得一分。
再說地利,曹操佔據中原之地,但是中原從來都是四戰之地。像兗州、豫州、徐州等這些地方都是連年戰亂,名聲凋敝。但這些地方基本屬於平原地帶,從農業的角度講還是很不錯的,有利於農業的產出,從軍事角度講平原地區是不利於軍事作戰的,也就是說佔據的軍事地勢是不太好的。
孫權佔據長江以南的區域,這些區域基本上是物產豐富,水運發達,不但從事農業生產很發達,而且依靠長江水系和大海,海運同時也很發達,商業繁榮,而且有長江天險守衛,所以不管是農業還是軍事角度講,都比曹操要好得多。
再看劉備佔據益州之地,幅員遼闊,沃野千里,“天府之國”,農業生產自然是沒有問題,從軍事角度看,益州被群山峻嶺所圍,山形險峻,利於防守。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軍事守衛都是絕佳之地。
所以從地利優勢上看,其實是劉備大於孫權,孫權又大於曹操的。
再說人和,其實這三位老兄都不咋地。曹操作為宦官之後,本來就被文人士大夫看不起,朝中反對勢力其實很大,所以曹操每次出兵打仗都很顧忌後方的安危。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對馬超、韓遂,孫權,張魯分別進行了征伐。但是這三次戰爭都是半途而廢之嫌,其最大的問題就是曹操出征後,後方出現的政局不穩的問題,不得不撤兵。
再說孫權和劉備,他們都是外來戶,所以他們和本地勢力的利益衝突其實還是蠻大的。我們看後來蜀漢與東吳的滅亡可以看的很清楚,主戰派基本上都是劉備、孫策帶進去的,主和派基本都是本地計程車族。
所以從人和的角度來說,三方都不佔什麼優勢。因為從漢武帝以後,大一統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分裂割據是不得人心的。明心所向,大家都盼望大一統。
-
10 # 葫蘆僧阿虎
這種說法太過於刻板了。取得成就歸根到底是各自綜合實力角逐的結果。天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當初袁紹陣營也有討論是否迎接漢獻帝,而袁紹否決了。地利:孫權的江東有長江天險,劉備的西蜀也是沃野千里且易守難攻,更佔有荊州這個戰略要地,形勢極為有利。關於人和其實是一個很虛的概念:無論怎麼人和,矛盾無處不在,總有爆發的時候,孫權曹操政權也都同樣持續那麼久,不可能一直是強迫的吧?比如說現在的網紅,各有各的粉絲而已,各路英雄也一樣。話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是真的說哪個不如哪個,實際上是為了強調都是同等重要!只是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依次遞增,三者不是彼此獨立,而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的關係,不應該拆開來看。
-
11 # 左將軍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說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結果卻是蜀國最先滅亡,當然那時的魏國也早已經名存實亡,最後才是吳國。因此,也就不禁讓人懷疑這樣的說法到底對不對?
我們來看一下。
天時。曹操手握天子,對外有著絕對的主動權。
不喜歡你就可以逗你,看不慣你就可以打你。皇帝在手,天下我有,一道討賊檄文即可想打誰就打誰。
但這也是相互的。
當曹操以天子名義征討四方的時候,孫劉也可以清君側之名進伐曹魏。
所以這個優勢並不那麼明顯。
地利。優勢地利可以一敵百、一夫當關。
都說孫吳有長江天險!
孫吳在奪取荊州之前連長江流域都沒能完全佔據,又何來長江天險。位於長江中上游的荊州政權隨時可順江而下威脅江東,妥妥的地勢碾壓。
即使孫吳奪取荊州,全據長江流域之後也不完全算有地利之便。所謂守江必守淮,沒有佔領淮泗地區,即使全據長江流域也無從防守。
反觀益州方面。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漢益州之地可以說是天然險要,一里一小關、五里一大關,關關相互是層層緊扣。
所以說蜀漢才是真正佔有地利的一方。
人和。什麼是人和?人心!準確來說應該是士族人心,在那個士族階級崛起的時期,得士族者得天下。
想當初北方群雄並起,那才叫一個亂。結果曹操在迎封天子,得到士族階級的支援之後,僅五年時間,北方就只剩下曹袁兩家,再七年,統一北方。
這才叫人心、人和。
在曹操整頓內部、打壓士族的同時,孫權逐漸把軍政大權移向士族階級;劉備大量啟用士人,出現士人爭相競功的局面。
三足鼎立由此形成。
魏蜀吳又是怎麼敗的呢?
在那個士族階級已經做大做強甚至形成壟斷的時期,要想徹底根除,就需要像曹操或諸葛亮那樣連續幾代的打壓。否則他們都會死灰復燃,透過逐漸的蠶食,最終形成燎原之勢。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打開了士族階級的壟斷之門。
那些年,魏國看似和諧,其實內部士族已在悄無聲息的開始蠶食和腐朽魏國,最後取而代之(你真以為司馬懿帶著那三千人就能成事嗎?司馬懿背後有整個士族階級為後盾)。
再說蜀漢,蜀漢有一個特殊情況,他不像曹魏、孫吳那樣有一支強有力的宗親團隊,外戚勢力也十分弱小(僅張飛一家算是有點實力),所以蜀漢政權只能把階級矛盾轉化成派系矛盾。
這樣,蜀漢內部就形成了什麼荊州派、益州派、東州派等地方政治派系,魏國和吳國就沒有這種複雜的情況。
蜀漢後期是荊州幫做主,又是外來政權,為保證自己的權益和地位,他們對本土士族的打壓力度非常之大。
直到最後大家都涼透心了,所以一有外敵來犯,大都主張降了吧!
孫權主要就在於晚年那連續的幾波神仙操作。
孫權的做法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是為日後政權接班做好準備,該清理的人清理一波。但孫權的清理力度過大,導致傷了根基。等緩過來的時候,魏國已經姓司馬了、蜀國也亡了。
回覆列表
論年齡曹操最大,劉備第二,曹劉與孫堅是同一輩的人,而孫權是小一輩的人。
孫權得地利,這句話是正確的,因為江東擁有長江天險,當然這個和荊州共同擁有。東吳能夠堅守江南,主要靠的還是發達的造船業,要知道當時孫權可以造出坐下三千甲士的船隻,在那個時候就可以造出和鐵達尼號差不多規模的船隻。
曹操的戰馬到了水上也不是東吳的對手,哪怕他拼命訓練水軍也不成,同時曹操的造船術完全不如孫權。所以孫權得地利是對的。
曹操得天時這個也是對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起步的確是曹操比劉備早,劉備還在基層混時,曹操已經在中高層了。不過劉備升遷很快。
劉備任徐州牧時,曹操正在和呂布死幹呢。他擔任兗州牧,劉備任徐州牧,此時兩個人的時機是一樣的。不過可惜的是劉備收留了呂布,結果被徐州大族聯合呂布趕走了劉備。
劉備最後沒有辦法只得投靠曹操,這樣劉備就失去了天時。
一步錯,步步錯。
劉備後來投袁紹,再改投劉表,再聯合東吳,赤壁之戰才有了荊州小半地盤,後來依屬劉璋才奪得巴蜀之地。
所以劉備先有天時,但失了天時,曹操是得了天時。
至於人和,這兩個人談不上完全得。
劉備的手下,關張諸葛馬黃等人對劉備十分忠心,曹操手下曹氏將領,夏侯氏將領同樣對曹操是忠心不二。所以從將領的角度來說,劉備和曹操都得到了。
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說,劉備沒有得到人和。
劉備佔領巴蜀沒有給巴蜀百姓帶來好處,反而帶來災難。劉璋治理蜀地時,巴蜀十分富足,但是到了劉備治理蜀地,國庫空虛,他採用劉巴的計策發行百錢,搶了巴蜀的財富。後來與曹操爭奪漢中,使得巴蜀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削弱,後來還造成女子上戰場當後勤的局面,同時還下達了巴蜀禁止釀酒的禁令,因為糧食緊缺。
當曹操打敗張魯時,蜀地就人心不穩,劉備是連斬多人才穩定了人心。
從這個角度來說劉備怎麼可能得到人和呢?
巴蜀之人只是沒有辦法屈從於劉備,而不是真心擁護,真心擁護的是從外地湧入益州之人,如法正等人。
曹操也差不多吧,關羽威震華夏之時,宛城的侯音就起兵造反。
劉備為什麼能三分天下呢?因為劉備佔據的巴蜀是易守難攻,所以劉備得的不是人和,這個和東吳一樣,得的是地利。
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應該是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的也是地利或許更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