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KenYuanjun
-
2 # 史海鉤沉者小王
開腦洞,要麼趙雲哥哥這種死了,要麼虞翻這種武轉文;要麼能力一般、在孫策軍中沒有留下姓名;要麼太史慈沒帶他,被劉繇處死。要不以1V12這種非凡實力,東漢末年當屬第一,羅貫中起碼把他寫成呂布水平之上。
神亭之戰的地理和環境說到神亭之戰,先看下《三國演義》裡設定的內容。
對戰雙方:
孫策方:孫策、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等共十三騎
劉繇方:太史慈、曲阿小將共兩騎
孫策帶兵從牛渚進軍神亭,劉繇讓先前敗退的張英屯兵零陵城,自己帶兵屯於神亭嶺南面下寨,孫策到達神亭後,在嶺北面下寨,雙方隔著一道山嶺。
這裡的零陵並不是零陵郡,因為相隔十萬八千里,孫策帶兵攻打劉繇統治的曲阿,自然不會繞道荊州,根本不合邏輯,但零陵此城不在地圖中,有可能是羅貫中筆誤。
地點:神亭嶺附近
神亭在東漢屬於曲阿縣管轄,也就是今天的丹陽,宋朝開始神亭劃到常州金壇管轄。現在的常州金壇區西北方向,就有一個神亭村。
策問土人曰:“近山有漢光武廟否?”土人曰:“有廟在嶺上。”
孫策當時祭拜的光武廟就在神亭村的廟望口,據傳這個廟是由於劉秀曾逃到神亭嶺一帶躲避追兵,危急關頭有人就了劉秀一命,於是後來興建了一座廟用來紀念。廟裡供奉了劉秀像,所以也稱光武廟。
不過這個傳說八成虛構,劉秀基本在中原一帶活動,沒有來過丹陽,躲避追兵的傳說自然也站不住角。現在廟已經荒廢,遷到了神亭村西南的金壇彭城廟,後來被毀、重新修建。
地理環境:丘陵地帶
神亭村位於金壇的西部地區,這屬於茅山山脈的一部分,基本分成低山丘陵區和黃土緩崗區,低山丘陵海拔在50米以上,黃土緩崗海拔在10~30米之間。
也就是說這個神亭嶺並不險峻,周圍大致為黃土緩崗區,這也是眾人為什麼可以騎馬從山嶺上下來,而周邊的一馬平川是脫離了緩崗區的平原地帶。
對戰過程:
孫策十三騎出了營寨,到達廟望口的光武廟祭拜,隨後下山,恰巧此時太史慈兩人登上山嶺,看到了孫策十三人在山下。太史慈高喊挑戰,孫策這邊一字排開,橫槍立馬於嶺下等待太史慈下山。
太史慈與孫策大戰五十合後,詐敗誘導孫策追到了神亭嶺的背面。然後一直北走到一馬平川之地,又大戰了五十合,兩人棄馬廝打,直到雙方援軍趕到。
這裡孫策一方應該是從南面上到山嶺,並從南面下來,否則後來太史慈詐敗引到神亭嶺的背面就無法成立。因為從北面上、再下去等待,一直是處於神亭嶺的背面。那麼當太史慈和孫策從嶺南打到嶺北,剩下的十二騎要尋找孫策,必然要跨越神亭嶺的高處,再從高處往下望,發現平原地帶交戰的兩人是比較容易的。
曲阿小將到底做了什麼?太史慈和孫策單挑過程中,其他人是沒有筆墨描寫到底發生了什麼。兩人前後對戰了一百合+中途的騎馬追逐,那這大概有多長時間?
一般來說,普通人眼裡“回合”與“合”相差不大,但其實有差別。比如電視劇張飛大戰馬超,雙方騎馬加速,手持衝擊對刺,錯過勒馬減速,掉轉馬頭回轉,繼續剛才的步驟。兵器撞擊是“合”,掉轉馬頭是“回”。如果按這樣算,五十回合至少得一小時。
另一種情形,就是雙方在原地轉圈,雙方的兵器在持續地碰撞擊打,只有“合”沒有“回”,雙方騎馬蓄力的時間減少,“五十合”只有武器“乒乒乓乓”撞擊了五十下。時間上估計幾分鐘完成。
所以,兩種不同概念背景,太史慈和孫策交戰的時間也不一樣,一個至少是兩個小時以上,一個估計半個小時左右。曲阿小將面對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十二騎,這段時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1、曲阿小將一人大爆發,以武力攔截對方十二人。
2、雙方待在原地不動,大眼瞪小眼看著對方,等孫策太史慈決出勝負。
3、小將打不過,突圍去搬救兵,十二人找孫策迷路了。
4、小將表演了個節目,對方看得津津有味。
5、雙方跟著附近,一直和平圍觀戰況。
第一種情況,十二人中都是二流武將,正常來說一般人不可能敵住這麼多人圍攻,《演義》中最高紀錄是馬超1V9,對方還是些不入流的角色。要想1人拖住12人不去支援,曲阿小將要有三合之內斬殺對手的本事,這種本事至少要呂布的水準。
比如呂布打典韋和許褚就遊刃有餘,許褚打周泰韓當能輕鬆撤退,呂布對上這些二流武將就擁有短回合內斬殺的能力。加上圍攻不可能12個人都上,最多4人圍一圈,其他人隨時替補,如果呂布兩三下斬殺一人,12人分散開,那無疑就是給曲阿小將各個擊破的機會。所以一旦有人先行交手發現差距太大,那圍住曲阿小將才是這12人的唯一作法。
第二種情況,作為孫策的部眾,除了蔣欽、周泰兩人在攻打張英時新投外,前三人都是老部下,忠心程度絕對沒問題,所以以這些人的忠心程度,孫策被太史慈引走,必然要跟上去前去盯著戰況,萬一不敵可以及時救下,就算一兩個不想跟著,也不影響大局。所以,這種情況不符合情理,除非雙方都是呆子。
第三種情況,當地的地勢不復雜,眾人騎馬上山頂,能俯瞰周邊情況,加上一馬平川的地帶不會有密林,極為容易辨認,迷路導致長時間不能趕到的狀況是不會發生。
但如果先觀察五十合沒動,只是孫策消失在山的背面後才去追,拿孫策太史慈乒乒乓乓打了幾分鐘,十二人再追上是符合情理的。
第四種情況,純屬逗樂,要有這本事,怕不是相聲演員,單口相聲賊溜的那種。
第五種情況,大家就騎馬遠遠跟在後面,因為孫策太史慈明擺著單挑,部眾看到雙方武藝差別不大,沒有必要掉價到圍攻太史慈或者曲阿小將。所以雙方暫時和平相處,等著主公殺紅眼下令群毆。
後來去哪了?在正史中,太史慈對戰孫策,真的是有一名騎卒相隨,雙方遭遇戰,兩人單挑不分勝負,隨後雙方各自回軍。
“慈時獨與一騎卒遇策。”
在羅貫中筆下,這名騎卒變成了曲阿小將,他自告奮勇要助太史慈一臂之力。既然有此人,後世應該還有更多記載,否則羅貫中書中也不會提到一次,就再無筆墨了。
第一種,這名騎卒的超強武力,註定投靠任何一方諸侯都不會寂寂無名。但是真沒有,無非兩種,第一,因為某些原因不再或不能出現了;第二,改用謀略出謀劃策。
比如正史中趙雲的哥哥,趙雲的武力和早期投靠公孫瓚的經歷看,他的家庭背景不會是普通家庭,而趙雲回去給哥哥奔喪消失的期間,正好發生了神亭嶺大戰。開個腦洞,趙雲哥哥是小將,不過後來由於某種緣故病逝,不能出現了,趙雲為了給哥哥奔喪,從幽州跑到了揚州,所以消失的時間比較長。
再比如正史中的虞翻,此人善於用長槍,曾做孫策的護衛,但後來轉成文官發展,武力方面也就不顯。開個腦洞,當年虞翻是在王朗手下,聽聞孫策征伐江東,就提前到劉繇那臥底,打探情況,孫策在對戰中記得此人。後來王朗戰敗,孫策登門拜訪虞翻,說了句“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來說服他加入,這話孫策對太史慈也說過,意思是對於虞翻的看重和太史慈一樣,因為知道手下十二人拿不下他。
如果《演義》中,太史慈投靠孫策帶來的一千部眾沒有小將,那小將肯定會被劉繇遷怒,然後順其自然消失掉。不過這種可能性較低,以《演義》太史慈這種有情有義的性格塑造,小將關鍵時刻助力,必然是要帶上一起投靠孫策的。
第三種,小將打不過突圍搬救兵了,那說明還在劉繇手下。如果太史慈投靠孫策後,《演義》中帶著的一千部隊有小將,只不過能力一般,達不到孫策重用的程度,所以名不見經傳。
第五種,雙方和平相處,小將並無過人能力,結局無非被劉繇遷怒、或者孫策軍中默默無名。
所以,不是孫策不重用小將。而是結局可能性比較多,要麼在孫策軍中,能力一般沒有留下姓名,羅貫中沒法安排;要麼這人消失了或者轉文官了。小王傾向能力平庸、默默無名,當時雙方並沒有動手,要不這個曲阿小將實力當屬東漢末年第一,羅貫中起碼把他寫成呂布水平之上。
回覆列表
計算一下年齡歲數,一個小將一對十三能拖住一群戰將讓太史慈單挑孫策,必然武力超人,但劉鷂勢敗都沒見此將大活躍表現,可見要麼兵敗單兵突圍,要麼還沒兵敗就不在劉鷂陣營。
以演義常見的年歲混亂特徵來看,這位小將年齡未必屬實,但此後多年隱姓埋名是可見的。此將可能轉投西北,二次出世時單挑老邁趙雲,後師從武侯,真實姓姜名維字伯約!
哈哈哈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