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呆小啾
-
2 # 甘棠文史
在大唐確實如此,隨便拉出一個將領都能滅國,可以說真的是名將輩出的時代,那下面就來看看其中幾個。
李靖李靖是當之無愧的大唐戰神,雖然初期是不跟隨李淵的,但是後來卻成為大唐戰神,但他的一生基本上是被刻意壓制的
平東突厥。貞觀三年(629年)以李靖為總指揮“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分六路進攻突厥,次年寒冒雪抵達朔州。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三千精騎趁黑夜攻下頡利可汗的牙帳所在地定襄,頡利北撤鐵山,李靖趁勝追擊,以一萬精兵趁夜襲擊陰山,斬義成公主,俘虜頡利可汗,東突厥自此平定。太宗說:“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封李靖為代國公。此戰實為李靖軍事生涯成就最高的戰役。
滅吐谷渾。這是他晚年時候的戰績了,貞觀九年(635年),李靖在積石山(今青海阿尼瑪卿山)追至且末(今屬新疆),大敗吐谷渾軍,伏允部下不堪唐軍追擊,殺伏允,伏允之子大寧王慕容順斬天柱王,率部降唐,其國土遂盡歸唐朝。
蘇定方在很多電視劇中他都是作為大反派出現的,可以說被黑得最慘的一個,但是他在真實歷史上卻是個滅國名將。
初期他是跟隨李靖在破東突厥中立了大功,逐步出現在人們視野。唐高宗時期,他先後率軍擊敗阿史那賀魯主力,並一路追擊至中亞石國,擒阿史那魯,平定西突厥。蘇定方在青藏高原烏海一帶平均海拔4600米擊敗吐蕃軍,同年鐵勒和疏勒反抗唐朝,蘇定方沿著青藏高原,繼續率軍翻越帕米爾高原平滅疏勒(今新疆西南部喀什一帶)、朱俱波(今新疆西南部葉城一帶)、喝般陀(又稱蔥嶺國)三國。後又滅掉百濟國,這樣算下來他滅掉的小國都不止3個。
李績(勣)這個人是最初跟隨李世民打天下的人之一,他參與滅突厥,攻打高句麗時是主力。在前期,他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這個小國被他所滅說得過去。後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
王忠嗣王忠嗣(706年-750年)後接替王侄擔任隴右節度使。開元二十六年北伐,出雁門,於桑乾河三戰三捷,大破奚軍。天寶初年,大敗突厥葉護部落,取烏蘇米施可汗首級至長安天寶元年,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吐蕃死傷數萬人,兩王子陣亡。吐谷渾降唐。
高仙芝這貨是個殘暴的節度使,當初和阿拉伯帝國打了一場戰役叫做“恆羅斯戰役”,當然一個節度使的兵馬並不足以打敗當時的大國,但是這貨在周邊的小國卻扛不住,最典型的就是石國被他所滅,還搜刮了大量財寶。
李孝恭攻滅巴蜀,李孝恭率眾在攻滅巴蜀的戰役中初現崢嶸。滅蕭銑,在群雄並起時,蕭銑可是盤踞一方的大勢力,但是被李孝恭搞定,勉強算得上是小國。
這只是大唐名將中的幾個,當時的名將真的是隨便拉出一個都能滅國,其才能真的厲害。
-
3 # 李柒夜
唐朝時期是古代比較繁盛的一個朝代,名將輩出,平滅東西突厥、百濟、高句麗、高昌、吐谷渾、薛延陀、小勃律,石國等多個國家。周邊的國家都打過,有滅國之功的名將也有很多。
李靖
李靖是唐初名將,衛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武廟十哲之一。李靖一生南平蕭銑和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赫赫戰功。
李績
李績就是隋唐演義中的徐茂公,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的英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武廟十哲之一。李績隨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破東突厥,滅高句麗,平定磧北,是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
蘇定方
蘇定方在演義小說中一直是反面人物,不過正史中的他不僅為人正直,而且戰功赫赫。
蘇定方一生馳騁疆場數十年,北擊頡利,西滅突厥,東平百濟,南鎮吐蕃,縱橫萬里,“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西域諸國震懾降服。唐朝立國二百八十九年,其廣袤疆域至高宗朝達到了巔峰,唐朝的聲威隨之播及西北邊隅和東方遐邦,既為中原的穩定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對現今中國版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薛仁貴
“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
薛仁貴是個猛將,天山三箭射死九姓鐵勒三人,震懾鐵勒。隨後大敗九姓鐵勒,並坑殺降卒。天山之戰本來可以一舉消滅鐵勒,開拓唐朝北方邊疆,從而遏制東突厥勢力的發展,但由於主將鄭仁泰的嚴重政治性錯誤使得此戰前功盡棄。但薛仁貴三箭定天山使得對唐邊境威脅達數十年的鐵勒族在不到一個月就馬上衰敗,可以說是古代將軍唯一一位。隨後就是滅高句麗,多次攻城略地。
裴行儉
裴行儉是一個智勇雙全的名將,兵法盡得蘇定方傳授。
裴行儉率領孤軍深入到萬里之外,智擒西突厥餘孽首領阿史那都支與李遮匐,平定西突厥。隨後大破東突厥阿史德溫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並以反間計逼阿史那伏念等來降,盡平東突厥殘部。
王玄策
王玄策是唐朝的外交家,出使天竺的時候,統治天竺眾多諸侯小國的戒日王病逝,帝那伏帝國君阿祖那趁亂篡位,並抓捕唐朝使者。
王玄策逃出後,從吐蕃借來精銳一千二百人,泥婆羅國借來七千餘騎兵,以從玄策。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領借來的兩國兵力進攻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殺死敵軍數千、溺斃萬餘、俘虜一萬多人,又巧布“火牛陣”,一舉摧毀阿祖那親自統率的七萬戰象部隊,生擒阿祖那,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使天竺諸國恢復了安定與和平。
王忠嗣
王忠嗣是唐玄宗時期的名將,為人勇猛善戰,富於用兵的謀略。
玉川戰役,輕騎偷襲吐蕃,導致吐蕃贊普倉皇逃走。
北伐契丹,參加“桑乾河之戰”,三戰三捷,使得奚和契丹聯軍全軍覆沒,降服契丹三十六部。
大敗突厥葉護部落,誅殺烏蘇米施可汗。
參加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導致吐蕃兩王子陣亡、吐谷渾依附大唐。
高仙芝
高仙芝是唐朝中期唐玄宗時期的名將。
平定小勃律國,震懾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投降歸附。
擊敗朅師國的軍隊,俘虜朅師王勃特沒。
唐玄宗前期國力強盛,唐玄宗為人好大喜功,鎮守西域的高仙芝是個名將也是個貪婪的人。因為垂涎石國的財富,汙衊與唐朝關係不錯的石國無禮率兵討伐。石國求和,高仙芝先約和,後突襲,生俘其國王和部眾,又縱兵殺掠,格殺老人與小孩,搜取財物。
從石國回軍的途中,又誣衊與唐朝關係密切的突騎施反叛,攻打突騎施,俘虜移撥可汗。
這樣的蠻不講理導致兩國民眾反抗,唐軍大肆鎮壓,又屠殺很多在石國貿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高仙芝在向朝廷報功時又多了一項“破九國胡”。
高仙芝的一系列錯誤,唐玄宗的放任,西域諸胡部落大怒暗中聯合大食國,高仙芝親率蕃、漢兵3萬攻打大食。唐軍深入大食國境700餘里,怛羅斯之戰高仙芝敗退,此戰對唐朝、阿拉伯雙方的疆域幾乎沒有影響。雖然戰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但是嚴重損害了唐朝和西域各國的關係。
侯君集
侯君集是唐朝初期名將,陳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侯君集是秦王府的早期跟隨者,跟隨秦王李世民征戰四方,曾跟隨衛國公李靖學習兵法,參與滅亡東突厥,大破吐谷渾。後領兵滅亡高昌國,俘虜麴智盛及其百官。
唐朝時萬國來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唐朝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徵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
-
4 # 江湖小曉生
唐朝初年,的確是一個令人值得驕傲的年代,拋開他們在人倫親情上的缺陷,這個時代是很值得後世留戀的,因為這個時代出了太多的英雄人物。
作為大唐頂尖將領圈子裡的一員,不滅一兩個國家,你都不好意思入群。那麼到底有多少將領,曾經帶兵滅國呢?
一、蘇定方: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在很多文學作品裡面,蘇定方被定性為一個大奸臣,總是跟正派人物作對,比如說總跟秦瓊、薛仁貴這些人唱反調。
其實蘇定方是真的比竇娥還要冤枉,沒怎麼研究過歷史的朋友,鐵定會永遠把他當成奸臣來看待,因為這哥們早年投靠過竇建德、劉黑闥。
其實蘇定方不僅是唐朝的開國元勳,而且一口氣滅了三個國家,為大唐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1、滅西突厥。突厥人早就被初唐時期的大將李靖打得載歌載舞。在滅亡東突厥的戰役當中,蘇定方作為李靖的助手,早就已經熟悉了對手的戰法。
蘇定方在唐高宗年間,擔任了伊麗道行軍總管,負責征討西突厥。其實西突厥這個時候挺老實的,不敢跟唐朝較勁。主要因為他們也是突厥,所以唐高宗也看不慣他們。
蘇定方出兵,幾乎是戰無不勝,由於沙缽羅可汗被蘇定方擊敗的訊息傳來以後,他的部下們紛紛選擇投降。
剩下勉強能夠逃竄到碎葉水的兵馬,也遭到了蘇定方的追擊,這哥們完全就是不給他們重生的機會,一路都是咄咄逼人。最終沙缽羅可汗和他的子侄們,全部被蘇定方生擒。
強大的西突厥滅亡以後,原來臣服於他們的中亞小國家,全都開始臣服於唐朝。這下子唐朝的管轄範圍可就大了去了,中亞大部分地區,都成為了唐朝的地盤。因為這次戰功,蘇定方被封為左驍衛大將軍、邢國公。
2、滅西域諸國。蔥嶺西邊的思結闕俟斤都曼帶著自己的人馬,聯合疏勒、朱俱波、蔥嶺國等諸侯國發動反叛,他們打下了新疆和田。
唐高宗覺得有人在挑戰他的底線,所以就讓蘇定方再次西征。蘇定方來了以後,急速行軍,由於速度太快,對方壓根沒有準備,所以都曼兵敗,只能逃到馬保城。此後蘇定方將馬保城圍了個水洩不通,都曼無奈之下只好宣佈投降。
領袖都投降了,剩下的小嘍囉自然也就沒有什麼能力去做鬥爭了,於是大夥兒望風而降。蘇定方再建新功。
3、滅亡百濟。新羅是唐朝的藩屬國,而百濟則是高句麗的藩屬國。由於高句麗比較強大,而且靠著新羅和百濟,所以百濟總是欺負新羅。
新羅無奈之下,只好請求自己的宗主國唐朝前來相助。蘇定方這個時候正在平息西域戰亂,因此唐高宗一直等到他回來以後,這才將滅百濟的事情交給了他。這說明什麼?說明唐王朝離不開蘇定方這樣的人。
蘇定方帶著10萬大軍前來,勢如破竹,先渡水擊潰了岸上的守軍,後又長驅直入,直奔百濟的都城而來。
百濟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因此只能傾國而出,但是沒有任何用。蘇定方表示,來多少人滅多少人。最終都城被攻破,百濟國王只好向北逃竄。最終被手下大將背叛,生擒到了蘇定方跟前,百濟就這麼被滅了。
百濟被滅了以後,唐高宗將這裡分成了五個部分,一共250個縣都成為了唐朝的地盤,這可比新羅這種附屬國香多了。
二、王玄策滅天竺叛軍。跟李靖、薛仁貴、李績、蘇定方比起來,王玄策的功績顯然要小得多,但是由於他的對手比較特殊,還是有必要拿出來說一說的。
王玄策這輩子主要就是跟西南地區打交道,曾經跟吐蕃幹過架,也多次奉命出使天竺。所謂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
由於唐玄奘西天取經,使得大唐和天竺之間的關係,得到了良好溝通。所以王玄策三次出使天竺國。事情就發生在第二次出使的時候。
當時天竺國王派使者和王玄策一起帶著寶物去朝貢唐朝,結果中天竺國王去世,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發動兵變篡位。
跟隨王玄策的30名騎兵寡不敵眾被抓了,財寶也都被叛軍給搶了。王玄策僥倖逃出生天,他回到吐蕃以後,也不向朝廷申請援助,而是自己在吐蕃招兵買馬,最終招到1200名吐蕃兵,7000名尼泊爾騎兵。
有了這些人馬,王玄策再次殺回了天竺,三天之內,滅了對方三千多人。叛軍國王被王玄策的人馬生擒,王后、王子們雖然繼續抵抗,但是不久之後連同他們在內的12000多名俘虜,都被王玄策送到了長安。
得到這麼多俘虜的唐太宗表示,這都不算什麼大事兒。所以也沒有特別嘉獎王玄策。在初唐,滅個國算什麼大事嗎?
三、李靖、薛仁貴、李績都有滅國記錄。其實這三個人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因為他們的故事都被嚼爛了放在了各種傳奇故事當中,所以做過多介紹也是多餘的。
李靖號稱是初唐的戰神,他徒手滅掉了當時的超級大國東突厥。要知道當時他手裡只有3000人馬,而且沒有向朝廷申請援兵。突厥人表示,我們不要面子的嗎?
薛仁貴和李績兩個人,那是正兒八經的戰友關係。兩個人一起跟著唐太宗多次擊潰高句麗守軍,把對方給打殘了。等到唐高宗時期,兩個人再度聯手,把這個持續了700多年的高句麗王朝給生吞了。
唐高宗時期,天山地區的各大部落擁兵自重。唐高宗看他們不爽,所以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故事就這麼流傳下來了。
總結:將帥強悍,國家也富強。其實這些將帥有如此優越的表現,難道僅僅是因為他們個人的能力很強嗎?當然不是這樣,如果沒有富強的國家在背後作為支撐,他們也是很難有開拓精神的。
因為每次打仗,後援供給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算你在前方打贏了,如果沒有足夠的兵力支撐你治理這個地區,那這個仗等於還是白打了。
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便拿下了天水三郡,可是他為什麼轉手就放棄了這些地盤?很簡單,因為沒有足夠的後援力量來幫助他治理這些地方。
唐朝初年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因為國家富強,人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願意報效國家為家爭光的漢子數不勝數。
參考資料:《舊唐書》
-
5 # 春風解語
大唐的名將絕對是含金量極高的,簡直就是“召之能戰”、“戰必滅國”。
如果不是有這樣的軍事隊伍,怎麼能算一個強盛的國家呢?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是GDP拿得出手,軍事力量也是無法小覷的。
大唐戰神李靖1、平定蕭銑 估計聽到李靖這個名字,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哪吒他爹,此李靖非彼李靖,但是他確實是一代戰神。
哪吒不過是傳說中的人物,可是這個李靖確實現實生活中猛人。
秦王李世民在建國之初算是能征慣戰的人,可是這位叫李靖的哥們也絲毫不落後,當然牛人的世界爾等普通人是不會了解的。有些人的高度確實終其一生,都難望項背。
梁朝貴族蕭銑在南方起兵自立為王,他的勢力範圍很大,在一個牛人頻出的時代,能在混戰中脫穎而出確實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蕭銑在南邊的勢力發展得如火如荼,而李世民此刻正與王世充打得難解難分,還無暇顧及南邊的事情。
於是河間王李孝恭被派遣出去與蕭銑作戰,那人家也不是吃醋長大的,不能任由別人打來打去的,在蕭銑這裡,李孝恭沒有佔得分毫便宜。
南邊的戰況不佳,李淵在此刻不得不出一張王炸,那就是“戰神”李靖。
來到南邊的李靖首先協助廬江王平定了盤踞在南方的的蠻人,之後協助李孝恭訓練水軍將士,在武德四年,李靖上疏攻滅蕭銑的十策,李淵接受了李靖的建議任命李孝恭為總管,李靖為行軍長史平定蕭銑。
後來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蕭銑戰敗。攻下城池的李靖率軍進入城內,號令嚴肅,秋毫無犯。
蕭銑投降幾天之後,有十幾萬援軍相繼趕到,聽說蕭銑已經投降,唐朝的政策寬大,也都放下兵器不戰而降。李靖佐助李孝恭出師,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即消滅了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南梁。
2、滅東突厥之戰
東突厥國內發生了變亂,所屬薛延陀、回紇、拔野古諸部相繼叛離,又恰遇暴風雪,羊馬死亡甚多,因而發生了饑荒,族人紛紛離散。
貞觀三年(629年)八月,李世民接受了代州都督張公瑾的建議,決定出擊東突厥,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起了強大的軍事攻勢。又任命幷州都督李勣、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為各道總管,統率十幾萬軍隊,分道出擊突厥。
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朔風凜冽,一隊戎裝之人翻山越嶺,冒著嚴寒櫛風沐雨,每一個人的臉上都張揚著凜然傲氣,這隊人馬正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向惡陽嶺挺進。
如果把鏡頭拉進,大家一定會看到他們穿著大唐的服裝,這隊人馬就是由李靖指揮的三千大唐勇士。
而遠遠地有探子發現了這隊人馬,於是報於頡利可汗,他大驚失色,大唐軍隊為何來得這麼快呢。但是他們又判斷,大唐沒有傾國而出,李靖是不會貿然而行的。
李靖在大帳內得知頡利可汗的被驚嚇的訊息,心中有了計較,他密令間諜離間其心腹,讓其親信康蘇密前來投降。
不得不說李靖判斷戰機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他迅即做出反應,進擊定襄,在夜幕的掩護下,他率領大軍一舉攻入城內,俘獲了隋齊王楊暕之子楊政道及原煬帝蕭皇后,頡利可汗倉皇逃往磧口(今內蒙二連浩特西南)。
李世民高興地對大臣說:“漢朝李陵帶領五千步卒進攻匈奴,最後落得歸降匈奴的下場,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騎兵深入敵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這是古今所沒有的奇勳,足以雪往年在渭水與突厥結盟之恥。”
滅國狂人蘇定方這個人是很多小說演義中的負面人物,但是他卻不是演義中說得那樣一無是處,且奸詐無匹。
他後為唐朝效力之時,徵西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句麗,“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史無前例地將唐朝的版圖向西開拓至中亞鹹海,國境直抵波斯,向東延伸至朝鮮半島南部。
在席捲全國的隋末農民起義中,蘇定方投奔河北義軍領袖竇建德帳下,也許正因為他有這段經歷,才被後來的人所否定,其實他完全不是小說演義裡的樣子,大哥是個猛人,不但是個猛人,還是一個“滅國狂人”。
唐朝滅東突厥,雖然李靖有功勞,但是蘇定方也是功不可沒。有了兩位的聯合,那一仗才打得酣暢淋漓。
顯慶二年(657年)春閏月,高宗任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燕然都護任雅相、藥羅葛·婆閏等人為副將,再次征討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
唐軍此次征伐西突厥,“收其人畜前後四十餘萬”。息兵後,蘇定方令西突厥諸部各自回到原來居住的地方。
西突厥滅亡後,原臣服於西突厥的中亞諸國紛紛降附,整個西域置於唐朝的掌控之下。
顯慶三年(658年)十一月,蘇定方凱旋歸來,先獻俘於昭陵(唐太宗陵寢)之後,高宗在太廟又舉行獻俘禮儀。
蘇定方對西突厥實行分化和重點打擊相結合的方略,攻守兼施,出其不意,窮追猛打,終獲大勝,唐朝的勢力也因此延伸至中亞。
大唐之初還有很多猛人,比如薛仁貴和李勣聯手滅了高句麗,侯君集滅高昌,王玄策滅了印度,總之這個時候的大唐前後滅了三十多個國家。因為有了這些猛將,再加上國君英明,才有了大唐的輝煌盛世。
-
6 # 舊書齋
大唐武力強盛,萬國來朝,這是公認的事實,在大唐燦若星辰的名將中,沒有滅過國的將領,的確在初唐有些尷尬。我們盤點一下,有滅國記錄的名將
蘇定方,滅國三個
史料記載,蘇定方前後滅過三個國家,都生擒國主,威震天下。
這三個國家分別是,東突厥,西突厥,百濟,其中,西突厥和百濟是獨立領兵,作為主將滅國,滅東突厥是雖師傅李靖共同作戰,不屬於主將。
高仙芝,滅國三個
高仙芝,被稱為山地作戰之王,縱橫西域幾乎沒有對手。
在高仙芝時期,唐朝牢牢控制西域,於是,高仙芝在原有領土基礎上,進行擴張,先後滅掉大勃律,小勃律,石國。
李靖,滅國兩個
戰神李靖,雖然滅國數不是最多的一個,卻是最有含金量的一個。他成為大唐軍人的楷模,也是名將蘇定方的授業恩師。
在李靖手下,東突厥,吐谷渾先後土崩瓦解。
郭孝恪,滅國兩個
名將郭孝恪,威震西域,也是初唐殉國的最高將領,他滅了兩個國家,焉耆,龜茲。
李積,滅國一個半
大唐二李,代表著大唐最強戰力,李積,獨立領兵滅高句麗,打殘薛延陀。算滅國一個半。
侯君集,滅國一個
侯君集攻滅高昌,將唐朝領土紮根西域,而且,西州和庭州,隸屬隴右道,成為大唐實際控制的領土,不是勢力範圍。
薛仁貴,滅國一個
薛仁貴滅鐵勒,坑殺十幾萬鐵勒人,幾乎讓鐵勒滅了族。
封常清,滅國一個
怛羅斯之戰慘敗後,僅僅過了一年,封常清帶領唐軍,再次滅大勃律,讓西域諸國明白,那個天下無敵的唐朝,依然無敵於天下。
王忠嗣,滅國半個
王忠嗣雖然無敵於天下,但這時候,唐朝的領土已經接近極限,再加上唐玄宗痴迷於冊封,導致唐朝沒有重新控制漠北。
但王忠嗣重創後突厥,直接導致後突厥滅亡,只可惜,最終果實讓回紇偷走。
夫蒙靈察,滅國半個
夫蒙靈察也是西域最能打的將領,他的最大功勞是重創突施騎,威震西域,並且扶植親唐政權。
蓋嘉運,滅國半個
盛唐之時,國力已經達到巔峰,因此可以刷的任務副本已經很少了。在西域的蓋嘉運,和夫蒙靈察一樣,解決的是突施騎勢力。
-
7 # 榮耀歷史
一起來感受大唐名將們的榮耀吧,先說國內部分,大唐統一過程中滅掉的割據勢力。
天策上將——李世民大唐第一名將,最會打仗的皇帝,滅掉的割據勢力有:
割據隴西的薛舉、薛仁杲父子,薛舉自稱西秦霸王;
割據河東的劉武周,此前劉武周擊敗李元吉、裴寂等人,佔據了太原;
割據河北的竇建德,虎牢關一戰以3500人破竇建德十餘萬,活捉竇建德;
割據中原的王世充,團團包圍洛陽,逼迫王世充投降;
衛國公——李靖大唐軍神,為李唐打下了南方半壁江山,滅掉的割據勢力有:
割據江南的蕭銑,蕭銑為梁武帝後代,擁有精兵40萬,被李靖輕易拿下;
割據江淮的輔公祏,杜伏威投降唐朝後,輔公祏復叛大唐,被李靖輕易拿下。
再談談國外部分,這才是大唐榮耀所在。
衛國公——李靖貞觀四年,率軍擊破強大的東突厥,活捉頡利可汗,讓大唐揚眉吐氣;(東突厥西起阿爾泰山,東到到大興安嶺,佔據整個蒙古高原)
貞觀十年,吐谷渾犯邊,李靖率軍出擊,伏允可汗兵敗被殺,其子降唐。(吐谷渾為鮮卑族在祁連山附近建立的政權)
陳國公——侯君集貞觀十三年,高昌國王對大唐不敬,貞觀十四年侯君集率軍征討,高昌國滅,高昌國王被押回長安。(高昌國位於新疆吐魯番)
邢國公——蘇定方(蘇烈)顯慶二年,蘇定方率軍征討西突厥,俘虜沙缽羅可汗,西突厥滅亡,西域盡歸大唐,設濛池都護府和昆陵都護府。(西突厥東起敦煌,西儘裡海)
顯慶五年,蘇定方率軍征討百濟,百濟國滅,百濟國王被押往長安,大唐在百濟故地設郡。(百濟位於朝鮮半島西南部)
加上之前跟隨李靖平定東突厥,蘇定方被稱為“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
英國公——李勣貞觀十五年,李勣率軍抵禦犯邊的薛延陀,防守反擊擊破薛延陀大軍,大度設單騎逃走,薛延陀滅亡。(薛延陀位於阿爾泰山附近)
乾封二年,李勣率軍討伐高句麗,一舉攻克平壤,隋煬帝、唐太宗六次親征的高句麗亡國。(高句麗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及東北部分割槽域)
-
8 # 遊弋歷史長河
唐朝的疆域在歷朝歷代都是數一數二的,極盛時期唐朝疆域東起北韓半島,南抵越南順化,西達中亞鹹海以及呼羅珊地區,北包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下流一帶。而能夠打下這廣闊的領土,和唐朝名將輩出有很大的關係,今天我們就來列舉幾位唐朝曾帶兵滅國的名將。
李靖——滅亡東突厥在唐太宗李世民剛剛上位之時,突厥的頡利可汗率精銳騎兵進犯唐朝腹地渭水,李世民為了顧全大局,親自到渭水河畔,與頡利可汗結盟,突厥這才退兵。等到唐朝統治的基礎逐漸穩定,東突厥國內部發生了變亂,再加上突厥內部發生饑荒,突厥族人紛紛離散。唐太宗就派出李靖征討東突厥。
貞觀三年,李世民命李靖為主將,統率十幾萬軍隊,分道出擊突厥。李靖在夜幕掩護下,一舉打敗突厥,把突厥軍打得潰不成軍、損失慘重。頡利可汗只能向唐太宗求和,但李靖率領唐軍渡過陰山,唐軍再次打敗突厥軍隊,殲滅突厥兵一萬多,俘獲大批俘虜和牲畜。東突厥國自此滅亡。
圖 突厥
李勣——滅亡高句麗唐高宗李治時期,高句麗的權臣淵蓋蘇文病死,其子泉男生繼續執掌大權,但泉男生的兄弟泉男建、泉男產不服,趁機發動叛亂,驅逐了泉男生。泉男生投奔唐朝,懇求唐朝發兵相助。唐高宗李治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征討高句麗。
李勣首先攻下了高句麗的軍事要地新城,並趁勢揮軍出擊,連續打下了十六座城。對平壤形成合圍之勢。經過艱苦戰鬥,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等人持白幡投降,李勣以禮相待,而泉男建仍閉門抵抗。不久後,僧人信誠開門接納唐軍,李勣趁勢進攻,一舉攻陷平壤,擒獲泉男建。至此,高句麗滅亡。
圖 高句麗疆域
此戰後,唐朝將高句麗劃分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設安東都護府統管整個高句麗舊地。
蘇定方——滅亡西突厥高宗時期,西突厥逐漸強大,多次攻打唐朝邊境,高宗任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攻伐西突厥。
唐軍人數不多,但主將蘇定方命令步兵佔據制高點,集中長矛一致朝外,親率強勁騎兵在北邊的平地上擺好陣勢。突厥軍多次衝擊唐軍陣地未果,蘇定方抓住時間主動出擊,斬殺突厥人馬數萬,殺其大酋都搭達乾等二百人,突厥軍崩潰。蘇定方領兵踏雪進發,晝夜兼程,再次擊敗突厥主力。
圖 唐滅西突厥
戰爭結束後,唐軍劃定部落地界,恢復畜牧業生產。並將西突厥“其所役屬諸國皆置州府”。
總結輝煌的大唐給我們留下了璀璨的文明,唐朝廣闊的疆域和包容的民族政治,也給我們現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至今大唐的光彩還能照耀大地,大唐的功業永遠留存。
圖 唐朝疆域
-
9 # 唐南郡公
李靖滅突厥
李靖是韓擒虎的外甥,自幼便有很高的軍事素養。隋末李淵起兵的時候,李淵曾想告密,最後沒有成功,被抓住。準備行刑的時候他說了一番話引得李淵注意,隨後進入李世民麾下。
武德三年(620年),李靖隨從秦王東進,平定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隨後李靖和李孝恭一起用了兩個月時間平定了蕭銑建立的南梁政權。之後又平定了割據政權輔公祏。
武德九年,李世民登基後,突厥頡利可汗趁新主登基政權不穩,率十萬大軍入侵唐朝,李世民以自己的個人能力與突厥簽訂了渭水之盟。貞觀三年,東突厥國內發生了變亂,所屬薛延陀、回紇、拔野古諸部相繼叛離,又恰遇暴風雪,羊馬死亡甚多。
貞觀三年八月,李世民採用代州都督張公瑾的建議,決定出擊東突厥,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起了強大的軍事攻勢。
貞觀四年正月,朔風凜冽,李靖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冒著嚴寒,從馬邑出發,向惡陽嶺挺進。頡利可汗萬萬沒有想到唐軍會突如其來,兵將相顧,無不大驚失色。李靖這場突襲打敗了東突厥,剩餘的勢力也隨後被消滅。
李世民高興地對大臣說:“漢朝李陵帶領五千步卒進攻匈奴,最後落得歸降匈奴的下場,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騎兵深入敵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這是古今所沒有的奇勳,足以雪往年在渭水與突厥結盟之恥。”
貞觀九年,吐谷渾進犯涼州,李世民派老將李靖出馬,經過兩個月的浴血奮戰擊敗了吐谷渾。
李勣滅高句麗李勣是唐朝又一名將,他歷經三朝,一生戰功赫赫。在唐朝滅東突厥的戰鬥中,李勣也參加了這次戰鬥。貞觀二十年,李勣滅了北方薛延陀。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病死,三個兒子為爭位爆發戰爭。淵蓋蘇文的長子泉男生求助於唐朝,唐高宗派李勣為遼東道的行軍大總管,並開始東征高句麗。這個三代帝王都沒有將其征服的高句麗,將在李勣的手中覆滅。
公元668年,薛仁貴攻陷高句麗重鎮扶余,泉男建出兵支援扶余,途中遭到李勣帶兵阻擊。李勣率部斬敵三萬人,至大行城與薛仁貴兩軍會合。不久之後,又在“鴨綠柵”奮力擊破高句麗軍,追擊二百里,攻克辰夷。
後來,李勣率部包圍平壤達一個月的時間,其間多次勸降泉男建,對方不為所動。最後,一名僧人開門迎降,李勣趁機攻進平壤,生擒泉男建。至此高句麗滅亡,這個連隋朝兩位皇帝,李世民都沒能平定的國家,此時覆滅了。
蘇烈滅突厥蘇烈,字定方,很多人以字相稱。他也參與了唐朝滅東突厥之戰。
平西突厥
顯慶二年(657年)春閏月,高宗任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燕然都護任雅相、藥羅葛·婆閏等人為副將,再次征討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阿史那賀魯聞訊,率領十萬大軍前來應戰。蘇定方率漢軍及回紇兵一萬餘人同西突厥展開戰鬥。
賀魯不敵,率其殘部繼續逃亡,蘇定方窮追至碎葉水,盡奪其眾。沙缽羅可汗僅率其子咥運、婿閻啜等十餘騎連夜逃往石國西北的蘇咄城,被城主伊沮達官誘捕,最終由蕭嗣業帶回。西突厥滅亡後,原臣服於西突厥的中亞諸國紛紛降附,整個西域置於唐朝的掌控之下。
再平叛亂
659年,阿史那都曼擁其所部及疏勒、朱俱波、蔥嶺三國叛亂,唐高宗再次任命蘇定方為大將討伐。當蘇定方得知阿史那都曼在馬頭川屯兵後,立即選出精兵一萬人、良馬三千匹前往襲擊之。蘇定方一日一夜急行三百里,在天亮時抵達馬頭川西四十里處,阿史那都曼大驚,慌忙率軍迎戰唐軍,一番激戰後,叛軍被唐軍擊敗,紛紛退守馬保城。蘇定方等唐軍到齊後,四面圍住馬保城,伐木為攻具,佈列於城下。阿史那都曼自知不免,於是開門出降了蘇定方。
滅百濟
百濟恃仗高句麗支援,多次侵犯新羅,在大唐眼裡,欺負我藩國那是不行的。顯慶五年三月十日,蘇定方被任命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使持節,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大軍十萬人征討百濟。
蘇定方指揮水、陸兩軍併發,在熊津江口大敗百濟軍隊,趁勝進逼百濟國都真都。蘇定方距離真都二十多里時,百濟王扶余義慈舉全國之兵來戰,蘇定方再次取得了大勝,斬殺了一萬多人,唐軍趁勢進擊,團團包圍了真都。扶余義慈畏懼蘇定方,攜太子扶余隆棄真都而去,其次子扶余泰於是自立為王,真都城中的百濟人自知不敵蘇定方,紛紛出城歸降。蘇定方發兵進攻真都,一舉攻克了城池,擒獲了扶余泰。不久後,扶余義慈、扶余隆等皆歸降蘇定方,百濟國於是宣告滅亡。(這一戰老將劉仁軌也是出了不少力)
顯慶五年十一月一日,扶余義慈及扶余隆、扶余泰等五十八人被蘇定方獻俘於東都洛陽則天門。
至此,蘇定方前後消滅三個國家,都活捉了他們的國王。
侯君集滅高昌貞觀十三年,唐太宗徵召高昌國國王麴文泰入朝,麴文泰稱自己有病不遵從詔命。
十二月初四,唐太宗詔令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左屯衛大將軍薛萬均為副總管,率步騎數萬及突厥、契苾等部兵征討高昌。麴文泰說唐朝離我們很遠不用擔心,繼續享樂,等到唐軍抵達磧口時,麴文泰被嚇死了,他的兒子麴智盛即位。
十四年八月,唐軍攻下田地城,俘男女7000餘人。侯君集命中郎將辛獠兒為前鋒,直趨高昌城。麴智盛率軍迎戰,被擊敗後退保都城。侯君集命將士填塹攻城,又造高5丈可以俯瞰城內的巢車,對城內動靜瞭如指掌。奉命前來救援高昌的西突厥軍畏懼唐軍威勢,也在可汗浮圖城投降。麴智盛見大勢已去,被迫於初八開門出城投降。
高仙芝滅小勃律在今天克什米爾西北部,都城孽多城,大勃律在今克什米爾中部一帶。小勃律本是唐朝屬國,吐蕃國王將公主嫁給小勃律王,小勃律及其周圍20餘國都歸附吐蕃,不再向唐朝貢。天寶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詔以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充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萬人,征討小勃律。
高仙芝在出徵之前做過詳細思考,因此在長途奔襲,少有後援的情況下智取小勃律。小勃律之戰後,公元750年上半年,高仙芝又奉命擊敗了在蔥嶺地區叛亂的羯師,俘獲其國王勃特沒。
石國也是唐朝的一個藩屬國,自從臣服以來比較恭順。高仙芝為了私慾想要滅了石國,石國國王那俱車鼻施見唐軍來了表示得很熱情。高仙芝假意派人先與石國約和,然後趁乘其不備,出兵掩襲,俘虜石國國王及其部眾。高仙芝從石國回軍的途中,又誣衊突騎施反叛,攻打了突騎施,俘虜了移撥可汗。
天寶十年(751)正月二十四日,高仙芝入朝,獻其所俘獲的突騎施可汗、吐蕃(今青藏高原)酋長、石國王、朅師王。高仙芝發動了不義之戰,最後的下場也不太好。
阿史那社爾滅龜茲龜茲也是一個古老的西域國家,最初對唐朝態度還好,最好臣服西突厥,不再稱臣納貢。
貞觀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唐太宗詔使持節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副大總管、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等率領唐軍,併發鐵勒13州、突厥、吐蕃、吐谷渾等10餘萬騎,向西進攻龜茲。
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阿史那社爾率軍進逼龜茲都城,很快就攻破其城。隨後,阿史那社爾以郭孝恪、曹繼叔、韓威各部留守該城,自率沙州刺史蘇海政、尚輦奉御薛萬備等精騎追擊訶黎布失畢,行軍600裡,訶黎布失畢慌忙退保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
阿史那社爾揮軍攻城40天,至閏十二月初一,攻克該城。國王訶黎布失畢、將領羯獵顛被俘。國相那利隻身逃走,然後暗中引西突厥之眾和本國兵萬餘人,回襲郭孝恪部,郭孝恪不敵最後戰死,於是城中大亂。曹繼叔、韓威各率所部迅即從城西北隅進擊那利部,經一夜激戰,將其擊退,斬首三千級,那利逃走,十多天後,那利被龜茲人抓獲,送至唐軍,後來唐朝立龜茲王弟葉護為國王。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要說最傳奇的當屬王玄策,這人滅了一國。(印度當時稱天竺)
公元647年,李世民讓王玄策為大使、蔣師仁為副手出使印度。當時印度北部的傳奇人物戒日王病逝,戒日王手下的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了,可是唐朝這個時候並不知道。
這個阿羅那順知道王玄策一行人來印度,就派兵打了王玄策一頓,王玄策帶的30多位隨從全部被擒,後來在戒日王的妹妹解救下,他和副手蔣師仁逃了出來,跑到了吐蕃。於是,王玄策就利用大使的身份向吐蕃借了1200精兵,泥婆國借了7000多名騎兵,帶著這些人馬殺了回去。
公元648年5月,王玄策率軍開始攻打阿羅那順所在的茶鎛和羅城,雙方激戰三天,印軍被殺3000多人,溺亡近1萬人,阿羅那順棄城逃跑。王玄策副手蔣師仁率軍在後面一頓猛揍,阿羅那順收集殘餘力量回軍再戰,結果被蔣師仁打得大敗,並將他給生擒了。
阿羅那順的老婆和孩子,帶著剩下的印軍繼續跑,蔣師仁在後面繼續追。在乾陀衛江雙方再次發生激戰,蔣師仁再次大敗印軍,並生擒了阿羅那順的老婆和孩子,和12000多俘虜。
當時印度其他地方勢力聽後大驚,共有580多個城邑和部落先後投降了。從開打到滅國估計也就半個月,這個國家的大王、王妃、王子就被擒了,國家就被滅了,這簡直沒誰了。
唐朝滅國運動主要是前中期,當時大唐國力強盛,你入侵我邊疆,滅一下;你不上貢,滅一下;像高仙芝這樣的將領,為了一己私慾也滅一下。跟唐朝做對手太可怕了,動不動就滅國的,這讓那些小國家怎麼活,還是老老實實當藩屬國吧。
-
10 # 利劍縱橫
大唐名將如雲,並且李世民擁有著極高的治國韜略,將大唐推向盛世,所以綜合實力就足夠強大,可以為軍事行動提供保障!至於說大唐的帶兵滅國過的名將有:
第一位、李靖
李靖,京兆人,是韓擒虎的外甥,被韓擒虎稱讚為軍事奇才,歸順大唐之後為大唐的統一立下赫赫戰功。先後為大唐平定蕭銑、輔公祏等割據勢力,征服嶺南地區。到太宗年間,李靖指揮兵馬滅掉東突厥,生擒吉利可汗,帶領兵馬向西攻破吐谷渾,為大唐開疆拓土。並將自己的戰法著成兵書,對後世影響極大。
第二位、李勣
李勣,原名徐世勣,後來被賜姓李。原為瓦崗義軍將領,之後由於李密並非明主,導致瓦崗眾將分崩離析,立即投向大唐,歷經三朝,先後為大唐平定磧北,兩擊薛延陀,並跟隨太宗平定四方。李勣和李靖兵分兩路指揮兵馬滅掉東突厥、帶領兵馬滅掉高麗。
第三位、蘇定方
蘇定方,冀州人,原為竇建德、劉黑闥帳下大將,後來歸順太宗皇帝。深的太宗皇帝信任和賞識,跟隨李靖攻滅東突厥,被太宗委以重任,帶領兵馬攻滅西突厥、平定蔥嶺、滅百濟、攻破高麗。“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 ,史無前例地將唐朝的版圖向西開拓至中亞鹹海,國境直抵波斯,向東延伸至北韓半島南部。
第四位、侯君集
侯君集跟隨秦王征戰四方,深受太宗皇帝信任,後跟隨李靖學習兵法,並跟隨李靖攻滅東突厥,西征吐谷渾等屢建奇功。
第五位、王玄策
王玄策身為大唐官員,奉太宗旨意出使印度,只因中天竺國王劫掠使團,王玄策便徵調吐蕃兵、泥婆羅兵將中天竺攻破。
第六位、薛仁貴
薛仁貴於貞觀末年投軍,隨徵高句麗,受唐太宗拔擢。自此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至唐高宗時,累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
11 # 穿越再現彼岸
縱觀唐朝,共消滅了30多個國家或者割據勢力。國土疆域達到極盛時期是在唐高宗總章二年,也即是669年,疆域面積達到了1237萬平方公里。
唐太宗李世民不單單是一個皇帝,而且是歷史上最會打仗的皇帝。自己作為主將消滅了四大勢力——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的勢力被消滅,一舉奠定了中原局勢,為唐朝發展打下了基礎。
在玄武門之變中被殺的太子李建成也不是什麼草包,他也指揮消滅了一個割據勢力——劉黑闥,而劉黑闥讓李世民吃盡了苦頭,損兵折將。
唐朝消滅的主要國(割據勢力)以及將領
稱呼李世民為唐朝第一名將有點太貶低他了,人家可是皇帝。最讓李世民忌憚的將領是李靖,他才稱得上是唐朝第一名將。
李孝恭像,經常是李靖的頂頭上司
李靖共計滅了四個主要勢力——南梁、輔公祏、東突厥、吐谷渾,對當時的唐朝來說,李世民奠定中原,李靖將周邊主要敵對勢力一掃而空,一個戰內,一個戰外。
而且李靖手下的將領很多成為唐朝的中堅力量,如李勣、侯君集、蘇定方等都是李靖手下的將領,雖然沒有師生之誼,但也頗得李靖行軍作戰的真傳,很快都成為唐朝的名將。李勣參與消滅東突厥,主持消滅高句麗,侯君集滅掉了高昌國,蘇定方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等國,世人稱“一人滅三國”。另有高句麗人高仙芝滅掉了小勃律、石國等,堪稱一時名將。
最讓李世民忌憚的李靖像
唐朝滅國將領前五位:李世民(滅四)、李靖(滅四)、李孝恭(滅三)、蘇定方(滅三)、李勣(滅二)、高仙芝(滅二)。另有薛萬均、阿史那杜爾參與的滅國的戰績也不可小覷。
蘇定方像,一人滅三國
滅三國的蘇定方進不了凌煙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能滅國的幾個武將李孝恭、李靖、侯君集、李勣等赫然在列。為何同時代的蘇定方卻沒有進入吶?
原來凌煙閣功臣是在643年選拔的,蘇定方那時還沒有建立多少功績。蘇定方原來先後追隨竇建德、劉黑闥,兵敗之後隱居起來,等李世民登基之後,應召進入唐軍之中擔任中下級將領。
630年,李靖滅東突厥一戰之時,蘇定方率先鋒軍200人突擊,使得東突厥兵敗撤走。此後,蘇定方一直在史書中默默無聞,大概是有鑑於他之前追隨竇建德、劉黑闥的事情,一直得不到重用。
64歲時,唐高宗李治提拔重用他,取得了一人滅三國的驕人戰績。此後被任命為主管吐蕃事務的主將,八年之後,病死在西北前線。
高仙芝劇照
789年,蘇定方被選拔進入凌煙閣,此時的凌煙閣功臣有27位,按照功勞他是有資格進入的!而此時蘇定方已經去世了120多年了。
-
12 # 三維策論
唐朝初年真是將星薈萃,和別的朝代比起來,唐朝的名將含金量特別高。提起戰功,別的朝代都是說打贏了幾場戰役,斬殺了幾名敵將。唐朝名將則是說撲滅了幾個勢力,滅了幾個國家!
1、王玄策滅天竺網上呼聲最高的就是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戰績。王玄策其實是一個外交家,負責和西南諸國打交道,經常出使天竺和吐蕃等國。他第二次出使天竺的時候,戒日王剛好病逝,那伏帝阿羅那順趁機叛亂奪位,並對王玄策展開了抓捕。
王玄策麾下30餘名大唐騎兵全部犧牲,只有他一人逃出生天。隨後他在吐蕃借兵1200、尼泊爾借兵7000,殺迴天竺報仇雪恨。
僅僅三天,王玄策就擊潰了那伏帝阿羅那順的軍隊,並且將其生擒活捉。其王后、王子們雖然繼續率殘部抵抗,但之後也逐一被滅,國王、王后和王子連同1萬多名俘虜被押解長安。
不過唐太宗對此並未重視,畢竟那時候滅的國太多了。所以並沒有對王玄策進行特別的獎勵。
2、蘇定方滅西突厥、都曼、百濟在隋唐演義裡面,蘇定方是一個大反派,不過在歷史愛好者的圈子裡,蘇定方有一個外號叫做“滅國狂人”。
滅西突厥一戰,蘇定方趁著沙缽羅可汗外出狩獵,一戰擊潰突厥大軍,最後俘虜了沙缽羅可汗和他的子侄。從此,原本向突厥稱臣的西域各國都轉而向大唐稱臣。
還是在西域,當時從蔥嶺西邊來的都曼聯合蔥嶺國、疏勒、朱俱波等西域國家攻打西域和田。唐高宗再次派遣蘇定方出征,深入都曼腹地,一戰擊潰都曼主力,都曼前腳逃到馬保城,後腳就被蘇定方給圍了,無奈之下只好出城投降,其餘各國也是望風而降。
蘇定方滅百濟的時候已經67歲,當時百濟是高句麗的屬國,經常侵犯大唐的屬國新羅,於是蘇定方率水陸大軍10萬東征。百濟舉全國之力相抗,但僅僅五個月,就被攻破了都城。百濟國王逃出首都,沒成想手下將領叛變,百濟國王被生擒活捉到蘇定方面前。從此百濟國滅,唐高宗在這裡設定機構直接管理原百濟的250多個縣。
3、李靖滅蕭銑、輔公祏、突厥、吐谷渾李靖是當之無愧的大唐軍神,李勣、侯君集、蘇定方等人都曾經是李靖麾下將領,兵法韜略上都受到了李靖的影響,很快就成長為一代名將。
李靖平滅的勢力主要有蕭銑、輔公祏,滅的國家主要有突厥、吐谷渾。
蕭銑是唐朝初年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當時李世民還沒有平定王世充,河間王李孝恭對戰蕭銑互有勝負,佔不到便宜。李靖出馬之後,先是平了蠻人,隨後編練水師。待一切準備齊全,只用了兩個月就逼得蕭銑開城投降。蕭銑勢力滅亡幾天之後,唐軍十幾萬主力才姍姍來遲,可見李靖滅蕭銑速度之快。
唐朝建立之後,北方強大的突厥一直都是巨大的威脅。李靖率十萬大軍征討突厥,突厥可汗攝於大唐軍威,遂使用緩兵之計,遣使向太宗投降,太宗欣然應允。但是李靖識破了突厥的計謀,毅然抗旨率3000精銳突襲突厥王庭。突厥人以為李靖接旨後會撤軍,全然沒有防備,於是被殺得丟盔棄甲,連喆利可汗都被俘虜了。
李靖後來西征吐谷渾的時候已經非常年邁,但是依舊在缺乏糧草的情況下消滅了吐谷渾,平定了西北邊陲的動亂。後來李靖位列凌煙閣,被封為衛國公。
大唐時期有滅國戰績的名將還有很多,比如滅高句麗的李勣,平定天山諸部落的薛仁貴,降服契丹三十六部的王忠嗣,滅小勃律國、石國的高仙芝,滅高昌國的侯君集等等,在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下去。
大唐盛世,萬國來朝,唐太宗被各族尊為天可汗,那都是戰將們打出來的,大唐名將們先後滅了30多個國家,消滅了無數陰謀分裂國土的侵略者,這才成就了大唐的煌煌國威。
(全文完)
-
13 # 經史微談
唐朝作為古代中國最強盛的王朝,可謂是將星薈萃,尤其是在初期,與其他朝代比起來,這些名將都是戰功卓著,對內平定四方,奠定了大唐王朝,對外這是東征西討,破國滅家,為大唐開拓疆域。至於說有那些名將滅過國呢?
1、王玄策滅天竺
呼聲最高的自然就是一人滅一國的王玄策。首先王玄策不是將軍,他是一個外交家,主要任務是負責和大唐西南方向的諸國打交道,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這是他第二次也是第一次以正史的身份出使天竺。當時正逢天竺戒日王病逝,阿羅那順成為中天竺的新國王,派軍隊劫掠使團,抓捕王玄策。
在抓捕中,王玄策麾下的30餘名大唐騎兵全部犧牲,只有他一人逃亡了吐蕃,隨後他在吐蕃借兵1200、尼泊爾借兵7000,就殺回了天竺。
僅三天,就攻破了攻破茶鎛和羅城,斬首三千餘級,敵人被溺死的約1萬人。阿羅那順逃走,收攏散兵再次交戰,再次被擊敗,這次阿羅那順被俘。後又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俘獲了其妃、王子,又俘虜男女一萬兩千人,各種牲畜三萬,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還送來了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送上地圖,請求得到老子像。天竺震驚、害怕。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的男女一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送到長安獻俘。唐太宗封王玄策為朝散大夫。
2、李靖滅蕭銑、輔公祏、突厥、吐谷渾
大唐初期,李靖是當之無愧的大唐軍神,唐初名將很多都是李靖麾下將領。
在大唐立國初期,李靖就率軍平滅了蕭銑、輔公祏。在大唐對外的戰爭中,更是將一開始逼迫唐太宗李世民簽訂白馬之盟的突厥滅國,並俘虜了頡利可汗,將其送往長安為唐太宗李世民獻舞。
後來在年邁時,李靖仍西征吐谷渾,並在缺乏糧草的情況下消滅了吐谷渾,平定了西北邊陲的動亂。後來李靖位列凌煙閣,被封為衛國公。
3、蘇定方滅西突厥、都曼、百濟
在演說隋唐演義裡,蘇定方是作為大反派登場的。但在歷史愛好者的圈子裡,都稱呼蘇定方為“滅國狂人”。
在滅西突厥一戰,蘇定方趁著沙缽羅可汗外出狩獵時,一戰擊潰突厥大軍,並俘虜了沙缽羅可汗和他的子侄。為大唐在西域奠定了威望,此戰過後,原本向突厥稱臣的西域各國紛紛向大唐稱臣。
在高宗時期,當時從蔥嶺西邊來的都曼聯合蔥嶺國、疏勒、朱俱波等西域國家攻打西域和田。蘇定方再次出征,深入都曼腹地,一戰擊潰都曼主力,都曼前剛到馬保城,就被蘇定方給圍了,都曼前只好出城投降,其餘各國也是望風而降。
在蘇定方67歲,作為高句麗的屬國百濟,經常侵犯大唐的屬國新羅,於是67歲的蘇定方再次奉命率水陸大軍10萬東征。百濟舉全國之力相抗,但僅僅五個月,就被攻破了都城。百濟國王逃出首都。結果手下將領叛變,百濟國王被生擒,送到了蘇定方面前,從此百濟國滅。
4、侯君集滅了高昌
唐貞觀十三年(639年),高昌國王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國透過其境向唐入貢,併發兵襲擾內附的伊吾(都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員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國。
唐太宗李世民命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吏部尚書侯君集率兵擊滅高昌國(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高昌舊址)的作戰。
十四年八月,唐軍攻下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魯克沁),俘男女7000餘人。侯君集命中郎將辛獠兒為前鋒,直趨高昌城。麴智盛率軍迎戰,被擊敗後退保都城。侯君集命將士填塹攻城,又造高5丈可以俯瞰城內的巢車,對城內動靜瞭如指掌。奉命前來救援高昌的西突厥軍畏懼唐軍威勢,也在可汗浮圖城(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投降。麴智盛見大勢已去,被迫於初八開門出城投降。
-
14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犯我中華,雖遠必誅。
在鞏固邊疆的過程中,大唐多次討滅敵國。
其中,湧現出許多滅敵國的名將,甚至出現了一些一人連滅數國的軍事家。
李靖:滅東突厥、吐谷渾
東突厥,雄踞大漠南北,曾是東北亞的霸主。
隋末時,薛舉父子、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等群雄,紛紛向其稱臣。
李淵起兵之初,也向其稱臣,甚至不惜犧牲“子女玉帛”,向突厥乞求援助兵馬。
大唐開國之初,東突厥屢屢進犯。
李世民剛登帝位,東突厥就率10萬大軍來“砸場子”,直抵渭水便橋北岸。
李世民一面備戰,一面“傾府庫以求和”,換得對手退兵,是為“渭水之恥”!
看起來,如此強大的對手,大唐經幾代人的厲兵秣馬,是很難打敗的。
然而,僅僅4年後,李靖就滅了他!
630年正月,李靖率精騎3000突襲北定襄城,頡利可汗見李靖都來了,以為唐軍必然“傾國而至”,驚恐逃走。
隨即,李靖會合大軍,一面追擊,一面離間其心腹。
最後,頡利連戰連敗,退到鐵山,認慫,表示願意舉大陸附,身自入朝。
唐太宗已經答應,並派唐儉撫慰。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緩兵之計,哪能對我李靖使用?
李靖不理,一面讓李勣斷其北路,一面趁其鬆懈,直襲其牙帳,再次大破之!
最後,頡利可汗被俘,執送長安,曾經的東北亞霸主,就在一場閃電戰中迅速覆滅了。
其後,李靖又奉命進討吐谷渾。
吐谷渾,在今青海地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隋煬帝曾擊服之,但隋亂後,該國復振。
大唐立國之初,該國本與大唐交好,但是,後來國實漸強,不再滿足“互市”中的利益,開始不斷侵犯大唐西北邊疆。
635年,唐太宗準備了10萬大軍,讓李靖討伐吐谷渾。
然而,有兩路唐軍逗留不進,貽誤會和時間。
李靖果斷只率已會和的4萬唐軍出擊,“長驅疾進”、出其不意,克服了乏糧斷水和“盛夏而霜”等千難萬險,行軍5、6000千里,歷時半年,大獲全勝。
此戰,伏允被殺,其嫡子率眾舉國投降!
東突厥、吐谷渾,他們都擁有強大的實力和極大的戰略縱深,是對大唐邊疆威脅極大的國家。
而當時的大唐,立國不久,國力未盛。
李靖卻以不多的兵力,在很短的時間內,以“閃電戰”迅速摧毀,其用兵之能堪稱史詩級!
李勣:滅薛延陀、高句麗
薛延陀,本是受東突厥汗國壓迫的部族。
大唐與東突厥交惡時,該部接受大唐冊封,配合大唐打擊東突厥。
東突厥滅亡後,薛延陀崛起於漠北。
薛延陀強盛後,名義上繼續對大唐稱臣,但不滿足於獨霸漠北,開始進攻已經投唐的東突厥部眾,覬覦已經是大唐領地的漠南。
借者太宗封禪泰山的機會,薛延陀進擊漠南。
結果,太宗一面令漠南堅壁清野,使其無所掠,一面讓李勣前去反擊。
薛延陀見我有備,試圖後退,李勣果斷之率精騎6000追擊。
諾真水,雙方決戰。
李勣打敗薛延陀部,斬首3000級,俘50000餘人,馬15000匹。
自此,薛延陀實力大損!
此後,薛延陀威望大減,不斷出現內亂。
但是,薛延陀依然屢屢進犯大唐,並在大唐對高句麗作戰犯我後路。
646年,太宗令李勣出擊。
李勣出師,利用其內部矛盾,“降則撫之,叛則討之”,殲滅了頑固反抗勢力,降服其王,招撫鐵勒諸部。
最終,諸部酋長各自頓首歸降,薛延陀汗國滅亡。
在與薛延陀進行戰爭的同時,李勣已經開始參與了對高句麗的作戰。
唐太宗時期,曾親征高句麗,李勣為一路主將,戰功卓著。只是,太宗到底沒有一舉討滅之。
其後,大唐開始了與高句麗長達25年的爭戰。
666年,大唐以李勣掛帥,給高句美最後一擊。
李勣率薛仁貴等人,連續殲滅高句麗軍,收復遼東。其中,光心城城之戰,就殲敵5萬。
其後,李勣跨過鴨綠江,大破敵眾,收降各城,圍攻平壤。
圍平壤一月餘,城內糧盡,高麗王降,高句麗亡。
高句麗盤踞的遼東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家玄菟郡耳”。
自前37年,西漢時期開始立國,延續近700年,其間,屢屢擊敗隋軍,與中原王朝有“子弟之仇,君父之恨”。
最後,李勣終結了他。
蘇定方:滅西突厥、百濟
李靖討滅東突厥的作戰中,襲頡利牙帳,就是蘇定方率率200勇士為前部。
此後,蘇定方成獨自領軍滅國的統帥。
西突厥東起阿爾泰山,西至裡海,天山以南、錫爾河、阿姆河流域給國皆為其附屬國,實力雄厚。
經過漫長的戰戰和和後,大唐逐漸具備了給其致命一擊的優勢。
657年,唐高宗兵分兩路,討伐西突厥。
蘇定方為北路統帥,首先與其主力決戰。
蘇定方以萬餘人,迎戰賀魯部十萬騎,一戰而勝,又奮勇追擊,鏖戰三十里,俘斬3萬,精彩絕倫!
隨即,蘇定方趁西突厥元氣大傷之際,不顧天寒地凍,繼續發起進攻。
唐軍涉雪而進,晝夜兼行,連續追擊,直破對方牙帳,並一路猛烈追擊。
最後,逃到石國(今烏茲別克境內)的賀魯為石國所獻,西突厥滅亡。
此戰,唐軍前後“收其人畜四十餘萬”,滅西突厥。
此後,西域全部為大唐所有。
不久,蔥嶺地區的都曼以其雄厚實力,反抗大唐。
蘇定方率領遠征,一戰擒之。
660年,百濟聯合高句麗,大舉進犯依附大唐的新羅,新羅向大唐求救。
大唐以蘇定方率10萬大軍,分水陸兩路,進討百濟。
八月,蘇定方在成山(今山東榮成)渡海,向百濟近發。
百濟軍在熊津江(今南韓錦江)口阻擊唐軍,蘇定方指揮唐軍強行登陸,殲敵數千後,直撲熊津城(百濟都城,位於今南韓公州)。
百濟傾全國兵力迎戰,蘇定方在新羅軍的配合下,奮力衝殺,殲敵萬餘,乘勝控制其郭城,將熊津城團團圍困。
走投無路之下,百濟投降。
蘇定方,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此外,在與高句麗、吐蕃的作戰中,也取得過若干重大勝利!
劉仁軌:再滅百濟
百濟滅亡後,蘇定方回國,留劉仁軌坐鎮。
不久,百濟殘餘勢力在高句麗、日本的支援下,試圖復國。
劉仁軌率軍進擊。
白江口,唐軍與百濟王所引日軍遭遇。激戰四次,日軍大敗,400餘艘戰船被焚,火焰沖天,海水盡赤。
隨後,百濟餘部紛紛投降,百濟悉平。
此戰,不僅徹底消滅了百濟殘餘勢力,還粉碎了日本企圖侵入北韓半島的野心。
侯君集:雖遠必誅,討滅高昌。
高昌,在新疆吐魯番盆地。
該國不大,但地處絲路要衝,位置緊要。而且,距中原萬里之遙。
高昌本與大唐交好,但是,由於距離中原遙遠,因此,始終依附西突厥。
後來,該國屢屢進犯已經歸唐的伊吾。
唐太宗遂下令侯君集率軍擊之。
對此,高昌王的心態,就是一個典型的“跳梁小國”:大唐雖強又怎麼樣?離我萬里之遙!中間還有2000裡沙漠!你大唐來打我,兵多糧草不繼,兵少又打不過我!何況,西突厥爸爸離我很近呀!我怕你!
邏輯沒問題,認知有問題。
犯我大唐,雖遠必誅!
大唐國力尚未全盛,但保衛邊疆的決心永遠不能低估的!
出師之日,“鐵騎亙原野,金鼓動天地”,時人說,自秦漢出師以來,未有如此之盛!
侯君集人狠話不多,一波猛攻。
高昌的西突厥爸爸下得西逃1000餘里,高昌出降。
以為遠離大唐,就想靠“爸爸”來挑釁,其結果必然是雖遠必誅!
郭孝恪:滅焉耆
高昌王以為遠離長安就能跳得高高的,雖然愚蠢,但還有點邏輯。
焉耆王就搞笑了。
該國一直與大唐保持友好交往的態度。
大唐滅高昌後,距離該國已不遠,但仍與之友好交往。
然而,焉耆王卻與西突厥結盟,敵視大唐。
那還有什麼說的?
郭孝恪率3000步騎出兵,一波猛攻,斬俘7000餘人,擒其國王。
往返全程,只用了20天!
阿史那杜爾:滅龜茲
龜茲,是西域大國。
原本,該國與大唐關係緊密。
然而,西突厥強大後,該國又依附西突厥,“侵漁鄰國”,破壞大唐絲路安全。
太宗大怒,令阿史那杜爾、契必何力發兵擊之。
龜茲王先是集兵5萬,攻擊唐軍先鋒韓威千餘前鋒。
韓威偽退,聯合後路一部,合計數千人,猛烈反擊,大破之!
隨後,阿史那杜爾繼續猛攻,連破龜茲大城5座,說降700餘城,俘虜男女數萬口。
最後,那利被降眾執送唐軍,龜茲遂定!
阿史那杜爾“勒石而還”。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神話
嚴格意義上,王玄策不算是將領,他只是一個使者。
出使中天竺時,中天竺發生內亂,權臣篡位,統軍攻擊使團,王玄策被俘。
隨後,王玄策逃出,到吐蕃。
隨即,王玄策發檄文,召吐蕃兵1200,泥婆羅兵700,反擊!
一戰之下,斬首3000,敵溺死者萬餘。隨即,唐軍奮勇追擊,連戰連勝,俘其王妃、王子,男女12000人,560座城望風投降!
此後,阿婆羅被人擒獻,唐軍取勝!
一人滅一國,也算是一件亙古未有的奇聞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千年已過,時代早已迥然不同,世界早已變了模樣。
然而,“犯中華者,雖遠必誅”的大國氣魄,沒有變。
回覆列表
大唐名將含金量有多高?不滅個國,都不好意思在唐朝名將圈子裡混!
在唐朝初年,如果沒有滅幾個國家,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名將。看上去這句像個玩笑話,但是按唐朝初期的軍事實力來看,這確實是很有可能。
畢竟唐朝是在戰火中誕生的朝代,在不斷的征戰中磨礪了許多的名將,而這些名將與其他朝代不同,唐朝名將的含金量特別高。
一個將軍之所以被稱為名將,肯定有過赫赫戰功,要不就是以少勝多,要不就是指揮了大規模戰爭的勝利。
而唐朝初年的名將,他們都曾經帶領大唐軍隊滅過國,沒滅過幾個國家都不好意思在名將圈子裡混。
然而大唐初年到底有哪些以滅國成為名將的將軍呢?下面就詳細跟大家聊一聊:
戰功顯赫、奇兵滅掉突厥帝國的戰神李靖公元555年,最強的北方遊牧帝國突厥建立,鼎盛時期,突厥的疆土東到大興安嶺,西到中亞地區,可以說是當時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
北方突厥的強大再次給中原王朝帶來了極大的麻煩,為了消除突厥對大唐的威脅,李靖因此登場。
傳聞東突厥被大唐一次性消滅是李靖“自作主張”的結果,他就帶了三千兵馬就把東突厥給消滅了。
李靖被唐太宗任命為行軍大總管,帶領著十萬大軍征討東突厥。
李靖這一次不僅僅做總指揮,他還親自帶領三千精兵前往戰場深入東突厥的腹地,尋找東突厥的弱點。
當時李靖命令十萬大軍在前線牽制突厥主力,而他自己卻趁著北漠大雪紛飛的惡劣環境之中,直接帶兵突入東突厥的王庭之中。
東突厥見到自己的主力被大唐牽制,李靖突進到自己的腹地,東突厥可汗實在沒辦法,所以請求歸降唐朝,唐太宗為此專門派出了外交官唐儉前往。
按道理說,連唐太宗都下令接受求和了,大多數將軍都會選擇收兵回國,但李靖卻沒有這麼做。
因為李靖知道,是因為自己奇兵突入讓東突厥感受到了滅國的威脅,這才想說投降,這只是緩兵之計。
所以李靖自作主張,違背唐太宗的命令,自己帶著突入的三千精兵直接攻打東突厥王庭。
這突如其來的進攻,讓放鬆警惕的東突厥措手不及,再加上李靖指揮之下的精兵都是以徹底覆滅東突厥、消除大唐邊患的精神來衝鋒的。
這東突厥習慣了南征迎擊唐軍,哪裡會覺得唐朝就用幾千人北上突擊,自然就以為數萬大軍殺來,東突厥的喆利可汗就自己逃走了。
而失去可汗的突厥開始各自為戰,失去了統一的調遣自然大亂,就這樣,三千精兵擊潰了守衛王庭的上萬駐兵,還俘虜了喆利可汗,東突厥的威脅不復存在。
雖然李世民後來怪李靖自作主張,但是還是把滅突厥的功勞全部算在李靖身上。
後來年邁的李靖仍然掛帥遠征吐谷渾,哪怕軍糧短缺,李靖依舊滅掉了吐谷渾,平定了西北動亂,從此李靖被封為衛國公,排在凌煙閣當中。
後來李世民打算遠征高句麗的時候,希望李靖能出山指揮,只不過快73歲高齡的李靖不能從軍了,如果讓他再年輕個十歲,估計連高句麗這個外患都給滅了。
“三朝元老”遠征高句麗的李勣大將很多人提到大唐遠征高句麗一戰,都只知道副將薛仁貴,卻不知道最重要的主將李勣。
李勣其實是唐朝初年曆經三朝的元老級大將,他一生跟隨李氏父子開拓疆土,平定四方。
高句麗一直都是唐朝邊陲地帶的威脅大國,多次主動挑釁大唐,前期還想跟突厥合力襲擾大唐。
到了唐高宗時期,高句麗爆發爭位戰爭,唐朝終於尋求到了徹底滅掉高句麗的契機,而當時擔任行軍大總管的不是薛仁貴,而是李勣。
公元668年,薛仁貴貢獻高句麗重鎮扶余的時候,高句麗王子泉男建出數萬大軍想要支援扶余,卻在途中遇到李勣帶兵阻擊,成功為薛仁貴解圍。
而後來李勣在“鴨綠柵”擊破高句麗大軍攻克了辰夷,包圍平壤勸降不成,趁高僧出城投降之時攻進平壤,徹底打敗高句麗,讓高句麗從此成為大唐的附屬國。
雖然說唐朝遠征高句麗一戰亮眼的是副將薛仁貴,但總指揮畢竟是李勣,很多關鍵戰役都是李勣及時支援或突破,不然光靠薛仁貴一個人,高句麗還沒那麼容易打下來。
一人滅三國的神將蘇定方要說唐朝被黑的最慘的名將是誰,不用說就是蘇定方了。因為在演義裡面,蘇定方被當作一個大反派抹黑。
可歷史上的蘇定方,他可是唐朝三戰滅三國的超級名將,他的一生都是在戰馬上度過的,為了唐朝揮灑了自己一生的熱血。
在李靖率領大軍征討東突厥的時候,蘇定方就被委任全軍的先鋒官,在李靖遭受東突厥大軍包圍的時候,是蘇定方及時帶兵援助,李靖才能得以消滅東突厥。
而蘇定方的戰功遠不止如此,既然能夠混進唐朝名將的圈子裡面,他可是曾經率領大軍連滅三國的猛將。
首先就是西突厥,西突厥雖然遠在西域,但它依舊想謀求大唐的國土,所以唐高宗派出蘇定方,統帥大軍征討西突厥。
蘇定方帶領的唐軍勢如破竹,不僅壓制著西突厥各部,還能安撫征戰途中的老百姓,讓他們歸順大唐。
特別是金牙山一戰,蘇定方趁著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出外狩獵的時機,率軍出擊,沒等他們反應過來,大軍就衝到西突厥核心了。
就這樣,蘇定方一戰擊敗沙缽羅可汗,滅掉了想要破壞大唐國土完整的西突厥。
其次就是蘇定方攻破都曼的西域國。因為都曼為首的西域國起兵飯堂,攻破唐安西四鎮。蘇定方再次率軍出擊,率領數萬精兵日夜兼程本系都曼腹地。
都曼沒想到蘇定方來得這麼快,倉促迎戰後頻頻失敗,最後被蘇定方包圍在城內,都曼出城投降,從此西域諸國被滅。
而讓蘇定方威名大震的就是東征百濟。
百濟雖然在當時只是一個小國,但它依附的是強盛的高句麗,所以多次侵犯唐朝附屬國新羅。
新羅可是大唐的小弟,小弟被揍讓當大哥的怎麼忍呢?所以唐朝派出67歲高齡的蘇定方再次掛帥出征,帶著十萬水陸大軍攻打百濟。
雖然百濟憑藉險要地勢防守,但蘇定方憑藉自己多年打仗的經驗調遣大軍,依山排陣,打得百濟是潰不成軍。
僅僅用了五個月時間,就帶領大軍突破了百濟都城,滅敵數萬,徹底覆滅了這個襲擾新羅的百濟,大震唐朝之國威。
蘇定方三戰滅三國,向北解決西突厥變換,向西開闊西域,往東遠征百濟,這赫赫戰功當然能在大唐名將圈子裡混上個二哥的位置。
小呆說當然啦,除了上面介紹的三個人之外,大唐還有很多滅國名將,比如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往南平定印度的王玄策。
總而言之,強大的軍事實力提供了物質基礎,名將高超的軍事水平提供了戰術基礎,二者兼備讓大唐的滅國名將層出不窮。
無論主動還是被迫發動的戰爭,大唐前前後後滅了三十多個國家,消滅了無數想要破壞我們國土完整的來犯者,彰顯了大唐的赫赫威名,畢竟我們中華民族可不是想惹就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