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永志67

    歷史沒有如果。建文帝登基承繼大明社稷,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指定,名正而言順。建文帝登基後,不會平白無故把皇位拱手讓出,禪位於叔父燕王朱棣,如此滿朝文武不會答應,諸藩王也不會答應,即使燕王朱棣也不會揹負其名不正言不順登基之名。即使退一萬步說,建文帝登基之初就禪位於朱棣,也不會有好的結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新皇不會允許前任帝王優哉遊哉,建文帝會被軟禁終生或無果而終。建文帝朱允炆為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朱標的二子,朱標為人溫文爾雅,勇武不足,朱元璋為避免日後皇位之爭,立長子朱標為太子,可惜朱標在37歲上病逝,令朱元璋大為悲傷。朱標長子朱雄英早夭,朱允炆為朱元璋嫡長孫,為人溫和、仁孝,深得朱元璋喜愛,被立為皇太孫。朱允炆自幼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為人寬和,主張實行仁政。朱元璋病逝前密命駙馬梅殷輔佐朱允炆,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後幾天即位,時年僅21歲。朱允炆年輕儒雅,充滿理想主義色彩,主張仁政,缺乏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和鐵腕治國理政能力,仁柔有餘而剛武不足。他身邊的大臣齊泰、黃子澄丶方孝孺、練子寧等人皆為飽學文士,齊泰、黃子澄力主削藩。建文帝登基後不僅,即開始著手鞏固自己的皇位,削弱諸藩王的勢力,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先後被廢。而雄才大略的燕王朱棣,不僅老成持重,而且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和軍事、治國才能,當燕王意識到自己處境堪危時,早已招兵買馬暗中積畜力量。在建文帝朱允炆面前,朱棣表現出高超的政治技巧,裝病、裝瘋,把三個在南京作人質的兒子解救到北京自己的身邊。見時機成熟,已無後顧之憂,遂打出“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著名的、慘烈的靖難之戰。而朱允炆雖然兵力佔據優勢,但猶柔寡斷而迂腐,念及“朕不忍背殺叔之名”錯失良機。朝廷缺乏優秀軍事人才,領兵主帥李景隆乃無能之輩,一將無能,累死千軍,最後燕王兵臨南京,李景隆倒反朝廷,開金川門迎燕王進城。據說皇宮內一把大火,朱允炆自焚其中,其身世下落成謎。建文帝朝中,忠臣頗多,鐵鉉、盛庸死守濟南,大敗燕王之兵。朱棣繼位後,復克濟南,鐵鉉誓死不降被俘,遭酷刑不屈,被凌遲處死。方孝孺滅族、練子寧被殺、景清凌遲、滅族而且連及眾鄉親。所以,既使建文帝登基之初即禪位於朱棣,也不可能有太好的結局。

  • 2 # 文苼尉

    首先,朱棣並不是不一開始就想起兵造反的,而是被朱允炆一步步逼上了絕路。建文皇帝登基時,身邊重用地方孝孺、齊泰和黃子澄這幾個所謂的飽學之士。這幾個人雖然學問大,但顯然是些讀書讀傻了的理想主義者,把自己幻想成諸葛亮一樣的人物。建文登基立刻動手削藩,不但讓骨肉親情蕩然無存,還逼死過人,朱棣造反之前,已經受到了威脅。與其坐而待斃,不如掙扎一下,這才有了靖難。

    其次,建文皇帝不會禪讓皇位。朱元璋最喜歡的接班人,皇長子朱標不幸去世,這也讓皇位傳承有了懸念。為了保證皇位繼承的合法合理,為後世立下規矩,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昭告天下皇位的合法繼承者。既然得位合法合理,又有一腔抱負,朱允炆既沒有理由,也沒有意願主動禪讓皇位。正如前文所說,他不但不想禪讓,還想進一步鞏固皇權統治,這才有了削藩,也就有了後來的失敗。

    第三,皇位爭奪,歷來是你死我活的,朱棣進南京後,立刻展開對朱允炆的尋找。為了保證不生後患,他一方面派遣三寶太監鄭和從海路下西洋尋找建文帝的蛛絲馬跡(有傳言,一個年輕的和尚從泉州登船出海,逃亡海外)。另一方面,朱棣派遣胡瀅秘密尋找建文帝的訊息。有一天夜裡,胡瀅突然半夜叫開宮門,朱棣連夜接見,二人談了整晚。第二天凌晨,胡瀅不再出去調查,他一生榮華富貴、全家雞犬升天。可見,那天夜裡也跟朱棣講述的一定是朱允炆的明確死訊,這才讓朱棣徹底放心。

  • 3 # 法號高粱飴

    其實早在朱標當了25年太子病故,再立太子時就埋下了禍根。當時朱雲炆是太祖的嫡長孫,而朱棣非皇后所生也不是長子。雖然朱允炆聰明好學,忠孝仁厚,但朱棣也是沉勇有謀,戰功赫赫。所以太祖更傾向於立朱棣為太子,只不過朝中大臣堅決反對棄嫡立庶,最終太祖無奈,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九月,立了17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

    即使朱允炆登基之初禪位於朱棣,也不見得會留建文帝性命,有道是斬草不除根必留後患。[機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的人有物件,並且他也很喜歡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