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病

    歷史即政治,所以只要是涉及政治和意識形態的人都會按自己的意圖描繪歷史。統治者和文人就是這兩類人。

    實際上有神話哪天開始,歷史就已經被賦予了政治和意識形態屬性。神話裡很多細節記錄就體現著政治傾向、好惡和迷通道統。後來的歷史記錄也都是如此,只不過每個時代遵循的原則不同,所以歪曲篡改的方式不同。

    比如桀紂作為末代君王被後來的統治群體更多抹黑,意圖以此警示後人。但這種把亡國完全歸結於末代君王的做法肯定就出現了過度歪曲。後來的歷史又出現了對前朝整體否定歪曲的情況,比如滿清篡改抹黑下的明史。這就不僅僅是抹黑末代君王、拔高自己,而是對整個前朝的抹黑。還有一種情況是漢族人對遊牧民族進入造成災難的過度誇大也導致了後人看不清歷史。本意可能是警示所有人,但卻導致了後人誤解。

    當代我們經常看到知識分子美化宋朝,原因是宋朝對待知識分子比較寬容。這種身份帶入感強烈的歷史觀肯定就會出現畸形認知。只看好的一面,而不無視其造成嚴重問題的另一面。我們今天很容易在民間故事裡發現病態文人與美貌女性的愛情故事,就是說這些文人勢大後把自己手無縛雞之力的病態形象植入到了傳統故事裡。這就讓中華文化急速轉為陰性文化。文人勢大,他們攻擊一切他們不擅長的領域,於是武夫、工匠、藝人統統被他們奚落和踩在腳下。文人就只能弱不禁風嗎?並不是,而是他們強勢後採取攻擊性辦法掩蓋了自己的問題。從而導致社會對男性陽剛的美學定位出現了脫軌和畸形發展。關於宋朝帶來的問題是很多的,正如唐朝也為後世中國埋下了巨大禍根,比如過度淫亂導致了後世走向極端保守和裹小腳興起。目前發現裹腳源自上古文化,是唐滅後才使得統治者想要扭轉穢亂宮闈的局面而搞的對女性的圈足。如果你只去解讀你想要的那一面,那當然就會使得歷史認知和解讀被歪曲。

    李唐代替隋朝後為了表明自己皇權獲得的合理性,於是就對隋煬帝進行了大肆地抹黑和汙衊。哪怕出現嚴重的自相矛盾和不符合基本邏輯的情況,但這種存在嚴重矛盾的歷史還是使得那些所謂的歷史學家認可。隋煬帝是一個花天酒地的食色皇帝,然而他又幹了那麼多大事。這可能嗎?隋朝的糧倉今天考古都還能被發現,可想而知隋朝是一個埋頭建設和有大手筆開創的偉大朝代。大運河對後世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我一直都說商業的第一核心是物流,而不是什麼生產能力。從李世民開始就有了對君王自己自我美化歷史形象的做法。所以李世民是以一個完美君王的形象出現在史冊裡的。反觀之前的漢代,雖然也篡改歷史,但那是基於國家的大政方針,而非基於帝王家族的私利和形象。中國帝制的家天下色彩是一點點加重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完全的家天下。《史記》裡很明顯,並沒有對漢高祖劉邦進行美化!但是司馬遷又篡改了很多歷史。圍繞著的是漢武帝與匈奴決戰的大政方針。所以抹黑了蚩尤,甚至黃帝戰蚩尤也大機率是杜撰的。因為漢武帝時對壘的那個匈奴主力是黃種老大支系,紅山文化的烏拉爾N系,目前基本可以確定就是蚩尤後裔。而苗蠻系是夸父後裔,也就是盤古後裔,這與漢朝設立的祖先神是盤古是對應的。苗族認領蚩尤也表明當時漢武帝與匈奴決戰的方針是遭到了兄弟民系強烈反對的,苗瑤就是那時南遷的。司馬遷不僅抹黑了蚩尤,還把匈奴說成是內陸支大楚體系的死對頭沿海支夏后氏。也就是秦始皇攻打南粵的主要原因,百越是沿海支夏后氏。把匈奴說成是內陸支的仇敵,明顯就是為了政治需要。可見漢朝的政治形態存在基於國家社稷理念的意識形態,而非帝王就代表了國家。這與後來的帝制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把中國歷史理解為千年一面是一個嚴重的錯覺,同時也表明後世沒有把這種區別凸顯出來,這大概是因為不符合統治者的利益。就像早期的相權權力是很大的,這是政治模式的共識,帝王也不能剝奪。但後世情況則完全不一樣了。

    先秦歷史也有很多不同於後世之處,比如對強秦的抹黑,實際上是各國統治者對秦的一種輿論攻勢。秦把利益分給普通人,讓普通人也有改變命運的機會。而六國做不到,六國貴族無法對自己斷腕,不願意分出利益,所以只能在輿論上汙衊了強秦了。所以我認為的歷史真相一定是需要採取破案方法去分析研究的,而非簡單以文獻記錄了什麼作為基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公益性崗位幹了5年了經常找麻煩,領導讓寫辭職報告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