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山聽風

    “孃家不當老二,婆家不當老大”是過去民間的一句俗語。這句話是有一定的社會背景,那時多數家庭兄弟姐妹多,存在競爭、攀比和在家庭中承擔責任的關係。

    這句俗語講的主角是過去的外嫁女,也就是從外嫁女的角度來看問題,也是外嫁女的一種心態。如今,要準確解理這句話,只要年齡稍長,家中兄弟姐妹多的女士,因親身經歷過這種在孃家和婆家為人處事的微妙關係,才體會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現在很多少家庭,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只有一到兩個。那些外嫁女,再也不用為當老大還是老二糾結了。在孃家,想不當老大做不到,在婆家,不想當老大也是理所當然的老大,躲也躲不掉,推也推不了,更不用說當老二、老三、老四了。時代發生了變化,家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上世紀七十年代油畫——哥哥與弟弟)

    孃家不當老二

    這句話在過去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所謂的老大和老二,是對家裡的女兒而言的。如果家裡只有一個女兒,也就是民間稱之為獨女的,其他的都是兄弟。物以稀為貴,獨女在孃家最貴氣,孃家父母看得起,兄弟也看得起,不存在姐妹之間的攀比。到孃家做人情,拿多拿少你都是老大,不存在爭當老大和老二之說。

    如果孃家有兩個以上的女兒,回孃家做人情,或是到孃家去幫忙,就有了比較。有比較,在孃家父母兄弟面前就有好和差的區別,也有了面子上的競爭和攀比。“不當老二”,就是說在孃家做人情,或有事幫忙時,不能落在其他姐妹的後面,以免在孃家人面前面子掛不住。

    這句話其實重點還是在做人情方面。過去,孃家親戚有紅白喜事,女兒女婿回孃家做人情時,大多用擔子挑著進門。女兒女婿送什麼禮物,禮的厚薄,左鄰右舍看得非常分明。就是孃家人不說什麼,鄰居口裡的唾沫也讓人受不了。

    其實,“孃家不當老二”的民間這種說法,屬於一種操空心,說空話。女兒女婿有的是辦法,那就是誰也不爭老大,誰也不當老二,姐妹到孃家做人情,一碗水端平。也就是說,在孃家有紅喜事時,姐妹回家娘做人情,大多相互商量好,送的禮物禮金大體相當,尤其的禮金的數量,都是一樣的。

    當然,也有個別姐妹,有想在孃家邀寵的,也有想當出頭鳥的,更有想把其他姐妹壓在下面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種情況,像是拍賣場一樣,是一個競價場所,一個個會往上加價。其實這還好辦一些,明著來,家裡富裕的就可當老大。如果像工程招投標中的投暗標,大家都寫了一個數,誰也不知道是多少,只有開啟時才知道價格高低,如此,禮金數量多的當然就是老大,禮金數量多的自然就是老二,還有老三和老四。

    (上世紀七十年代油畫——姐姐背上弟弟)

    婆家不當老大

    婆家不是孃家,孃家不怕當出頭鳥,不怕樹大招風,與姐妹的關係,從小是姐妹,長大是親戚,很久才能面上一面。因此,在孃家爭爭面子,沒有什麼損失。姐妹之間的人情,就是一把二人鋸,你拉過來,我拉過去,如果有一方停止不用力拉了,鋸子也就不會動了。

    在婆家,可是要過一輩子,是撐不開的碼頭,搬不走的水井。凡事都要有長遠的打算,要講究生活的技巧和策略。“不當老大”就是技巧和策略。

    過去,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如果是生在帝王之家,或生在王侯世家、富貴之家,長子有優先繼承王位、爵位、財產掌管的權力。因此,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誰不想做長子呢?

    可在普通的百姓之家,長兄要比後面的兄弟姐妹付出的要多得多。小時帶弟弟妹妹,長大後要幫助父母支撐一大家子。如果不幸父母先逝,不僅要承擔撫養弟弟妹妹長大成人,還要承擔他們成家的責任。因此,受苦受累是老大的,責任也是老大的。如此,民間也就有了寧做老二不做老大的說法。

    然而,兄弟大了,都成家立業了,尾巴也翹起來。有的不甘心永遠做老二老三,要在兄弟前面顯擺自己的才能,要做實際中的老大,說話辦事,要在兄弟面前顯示出份量來。可兄弟之間,要說簡單也很簡單,要說複雜也很複雜,尤其後面還站著一個老婆。出了風頭,爭了面子,賺了便宜,老婆當然很高興,也覺得神氣。可一旦捅出了漏子,老婆就不肯幹了,兩口子就會鬧翻天,最後還得老大來收拾爛攤子。而 老大及大嫂,在這方面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強多了,他們有天生的抗壓能力。

    其一,對於老二來說,家裡有什麼困難,甚至有什麼麻煩事,天塌下來有老大頂著,老大永遠站在前面,責任自然由老大來承擔,包括老二、老三、老四等惹禍。老大生來說是挑重擔和擋刀的角色。

    (老大在家中的位置)

    其二,老二在老大面前可以耍賴和耍橫,可以說一些不負責任的話,可以耍小聰明,只要不要太過分,天生老實的老大,一般開一隻眼閉一隻眼。大不了狐狸尾巴露出來了,挨一下老大的訓斥,也沒有什麼丟人的事。可老大就不行,從懂事開始,父母就給老大灌輸在弟弟面前要做榜樣,凡事要讓著弟弟的思想。這些思想就成了他們一生做人的原則。這些都是老二老三老四很難做到的,也很難忍耐的。

    其三,兄弟姐妹之間,如果遇到困難時,出手幫忙的,往往是老大,這是老大做人的秉性,哪怕家裡再困難也是如此。其他兄弟姐妹躲在老大後面,要左盤算,右盤算,心裡的算盤打得啪啪響,反覆權衡利弊之後才做出決定。

    也就因為這三點,嫁過來的媳婦,除非是嫁給是老大,不得不承擔起這種家庭責任。如果是嫁給老二老三老四,女人們一般不會慫恿男人在兄弟面前充當老大的。

    舉一個事例

    記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們鄰村有一個老大,因父母早亡,辛辛苦苦把弟弟帶大,培養他上大學,留在省城工作。弟弟結婚後要買房,可靠小倆口的死工資哪買得起房子,於是就給大哥寫信。大哥接到信沒幾天,就扛了一個蛇皮袋子,裝了一袋子蔬菜,興沖沖地上省城去看弟弟。弟弟很高興,可弟媳看到大哥穿得邋遢的樣子,連省城街頭的叫花子都比不上,很不高興,一直鐵青著臉,還在家裡摔東摔西,並且很嫌棄地把大哥帶來的蛇皮袋子也扔到門外。

    大哥是一個很知趣的人,見弟媳這樣,藉口自己在省城還有別的事,空著肚子就出門了。走時,哥哥從蛇皮袋子裡拿出一個塑膠布包成的包,遞給弟弟,並對弟弟說,這些菜你們不要就扔了吧,可這個包不能扔。說完大哥就走了。當弟弟開啟塑膠布包時,裡面是三萬塊錢。當時,“萬元戶”在農村可是響噹噹的勞動致富人物。大哥不是“萬元戶”,這筆錢可是一個天文數字,何況大哥本身就有一大家子人。原來這筆錢是大哥接到弟弟的信後,找人東借西借籌措的,特意送給弟弟買房子。

    這就是民間說的:在婆家要當老二。不要當老大當老二的好處,有天大的困難,上面有老大罩著呢。

    (老大的肩上就如同圖片中的負重老人)

    這個故事最後的結局不是很理想。老大出了弟弟家的門後,直奔汽車站,可回家裡的班車沒有了,就是候車室的椅子上睡了一晚。因為大哥身上只留了回家的路費,那天,除了從家裡出門時吃飯外,再也沒有吃任何東西,直到第二天回到家裡。

    老二與弟媳因這事分了手,並回家把三萬元錢還給了老大。這當然是老大不願看到的結果。後來,老二又找了一個賢惠的妻子,並升了正廳級位子,老二和妻子多次到家裡來接大哥到省城去。老大始終不肯去,直到死也沒有踏進老二的家門一步。鄉親們說,老大是怕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不想去打攪老二的新生活,不想給他們帶去不必要的麻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提出分手後,對方沒有說同意或不同意,只是一直沉默不語,是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