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白話說金融

    諸葛亮的《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其中最重要的兩點就是學習必須專一,才能學有所成,志向必須遠大,才能有所成就,這既是諸葛亮對自己的要求,也是諸葛亮對後世子孫的要求與勸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達到學有所成,志向遠大的手段,不受外界干擾,明確目標,這是一封勸世良方,不僅在三國時期是如此,現在更是如此,可以說,諸葛亮在《誡子書》中的要求,也是一個讀書人最崇高的理想,不愧為無雙國士,即便是現在,也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做到。

  • 2 # 曺秀鈺

    有其父必有其子,諸葛亮對兒子諸葛瞻的嚴厲教育要求也象老師教導學生一樣,都希望是最優秀的。

    戰國時期的孟母懷孕時都已經從胎教開始了,席不正不坐,肉不割(意思是肉切不標準)不食,是為胎教。孟子小時候看到東家殺豬,問母親為什麼,孟母隨口一說:要給你吃唄。說完後悔了,認為不能欺騙孩子,立即去買肉煮給孩子吃,表明不欺騙孩子;上學不用心讀書,就把織布機上辛辛苦苦的織好的布剪斷了,以此來教育孟子學習的重要性,甚至為了孩子能好好學習,三次遷移選擇學校較近的地方居住。後來孟子終成一位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思想人物。

    諸葛亮同樣希望兒子將來能出人頭地,成為一名出色的人才!

  • 3 # 歷史遨遊

    導語:諸葛瞻生於建興五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此時的諸葛瞻只有八歲,臨終前作《誡子書》教導兒子。

    那麼我們來看下這篇流傳千年的家書,看能否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誡子書》

    全文雖然只有86個字 ,但嚴謹精練,處處充滿了家庭教育的智慧,被歷代教育大家視為古代家訓名篇,其中一些修身、立志、治學、做人的深刻思想,值得我們每個人好好體會。

    諸葛亮年近五十才有子瞻,而當時蜀漢政權已經進入了諸葛亮時代,整個國家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諸葛瞻誕生那年,他的父親向後主遞交了出師表,次年便開始了北伐。

    諸葛瞻生於建興五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臨終前作《誡子書》教導兒子。

    以諸葛亮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工作態度,諸葛亮在這八年期間,應該也沒有多少時間來教育他的兒子。

    從《戒子書》中不難看出,諸葛亮對他的兒子期望很高。

    對他提出來要求,希望他能修身、養德、廣才、學成。

    而修身、養德的方法也給出了答案,就是要“靜、儉。”

    何為“靜”?

    就是要“淡泊”和“寧靜”,只有內心安寧,才能不受世俗影響,明確內心真正想要的,才能立志。

    何為“儉”?

    唯有節儉才能知道物力維艱,才能做一個廉潔的人,而廉潔儉樸本身就是美德,這既是諸葛亮的人生智慧,更是他嚴於律己的人生寫照。

    而如何“廣才、成學諸葛亮也對這個八歲的兒子做了交代。

    諸葛亮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樣,不要為名利羈絆而迷失了原本那高潔的目標,不因現實世界的困苦,物質誘惑而迷失自我,保持內心的高潔,朝著偉大的目標不斷前行。

    在那個益州疲敝,曹魏勢大,孫吳虎視的惡劣現實環境下,堅定地舉起興復漢室的大旗,如其父一般,跟隨輔佐著陛下,忠於職守,治政理國,討伐凶逆,鞠躬盡瘁,繼之以死,上報忠心,中全孝心,下安民心。

    諸葛瞻的結局大家都是知道的:

    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遂就綿竹埋人腳而戰,父子死焉。

    他無愧丞相之子,國破之日還捍衛著整個蜀漢的尊嚴。為這個特殊的政權留下最後一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吃雞”很多人不喜歡帶萌新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