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77逆風飛行
-
2 # 孵鵝鴨
沒錯,沒錯,他要的是封妻廕子,朝廷做官走上正統;要的是弟兄們有個好的歸宿,不在是草寇佔山為王的末流之輩,不入族譜。是朝廷無能,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揭杆起義,用佞臣壞了朝廷。水滸傳電視劇不失為精品之作,必然傳遞的資訊與原著有微小區別,不可求全責備。一百個人看哈姆雷特有一百個看法。我不罵宋江,不看評論罵宋江,只看原著。必經是小說演義。
-
3 # 貢子曰
儘管施耐庵老爺子用盡了力氣把宋江描繪成了一個仗義疏財的好漢,但是作為後世讀者的我對這個黑老大實在是喜歡不起來。
他究竟錯在哪裡呢?下面我就從個人角度來談一談:
第一,人品低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宋江表面上笑嘻嘻的,有及時雨的美稱。但是仔細品品,他的人品還是有些問題的。
首先,所謂的仗義疏財不過是刁買人心罷了。
在江州,他初次見到李逵,就對這個黑大漢上了心,這個傻大黑粗的莽漢子一看就很好控制,結果正如宋江所料,他花了不到一百兩銀子,就收服了一個忠心耿耿的手下。
其次,為了收買人才,他陰招迭出。
自從宋江殺了閻婆惜後,他開始變得黑化起來。為了招攬秦明,他派人假扮秦明,殺了對方全家老小,最後逼得秦明走投無路,投到了他的麾下。為了讓盧俊義上梁山,他把大名府首富害得傾家蕩產,最終上了梁山做了第二把交椅。
最後,上梁山後,開始了奪權之路。
宋江上梁山後,梁山的老大存在感就開始直線下降。
晁蓋不但不能下山,而且在山上組織很多事情也得不到宋江的支援,聲望日下的晁蓋,最終負氣下山征討曾頭市,結果中了暗箭,不明不白地死了。
第二,接受招安,葬送了好漢們的前途毛主席曾經說過: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
那麼是誰把具有反抗精神的梁山泊帶跑偏了呢?這人不是別人正是宋江宋公明。
他上梁山後,就開始張羅著接受招安,最終在他的運作下,梁山泊被招安。但是,梁山好漢的命運卻發生了改變,說實話這波操作很少有人得到紅利。
那些性格鮮明,桀驁不馴,敢於反抗的好漢們卻一個個地死在了征討方臘的戰鬥中,看著讓人心痛。
而宋江的親弟弟卻沒有上戰場,毫髮無損地活到了最後,這是最讓人接受不了的。
-
4 # 文筆苑
《水滸傳》是義氣之作,宋江也是因義氣出名,他最大的義氣就是:私自報信給晁蓋等人。這讓晁蓋七人萬分感激。他上梁山之後,能架空晁蓋也是因義氣。晁蓋念宋江的大義,以義待之。
宋江本無錯,投李師師門下,招安了梁山好漢實是為弟兄前途著想,他這個大義被高俅、蔡京等奸臣所利用,以致致梁山好漢戰死大半,剩下的也沒逃過奸佞魔手。
《水滸傳》以義而聚,又以義而滅,是施相公義筆而書,宋江如果推翻朝庭,就不是義了。梁山大小事都沒有開會商量研究,都是按義而行。
不打不相識,是梁山弟兄,如果說宋江有錯,那錯在宋君昏庸,錯在施相公以義書梁山。
-
5 # 一朵跳躍的浪花
宋江三點做錯,招致很多人罵!具體如下:
第一,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到別人的頭上!
宋江自己喜歡招安,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不能把宋江自己的理想讓別人也接受!
第二,為了招安不擇手段!
林沖對水泊梁山的建設有不可磨滅的功勞,但是宋江為了招安卻把高俅給放了,這是典型的不負責任!
第三,為了所謂的認可,很多的兄弟在徵方臘的過程中死去!
宋江是打過仗的,徵方臘沒有帶醫生,讓很多兄弟病死,宋江有很大的責任!
綜上,我認為宋江被罵是活該!
-
6 # 清燉生情
我在小學三年級時候就抱著水滸瞎看起來,當時還是那種硬皮字很小的類似於康熙詞典得那個版本,裡面有的字很多不認識就查字典,然後導致後來老師教語文,我學的比別人快,哈哈,跑題了,拉回正題,宋江這個人物呢塑造出來,我現在覺得他是作者在諷刺當時的一些事一些人,宋江的名聲給大家感覺挺好,及時雨,但是一點一點的看下來,給人一種名不副實得感覺,對於宋江來說,啥也沒錯,對於他的兄弟來說,他是有點虛偽了,站在道德得制高點來操控著一切,最後導致梁山好漢本來是上山避難求生活的,硬生生的一鍋燴得把眾兄弟都推向絕路,他對朝廷是抱有幻想的,俗話說慈不掌兵,他是對敵人仁慈,對兄弟心狠。
-
7 # 脂肪故事
宋江沒錯!除了招安,梁山無路可走!
宋江最讓人詬病的,就是他帶領梁山一眾好漢,選擇了投降。紅紅火火的梁山,從此變成朝廷的鷹犬走狗,成為鎮壓方臘起義的主力軍。
那麼,除了招安之外,宋江還有什麼選擇?
一、拒不投降,佔山為王,死扛到底梁山泊最大的優勢,就是地形優勢。梁山水泊,水路連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朝廷數次攻打功敗垂成,地形是最大的原因。
如果宋江等好漢,佔住梁山,能夠死扛到底?難!難!難!
梁山好漢,表面上是不分彼此的兄弟,卻山頭林立、親疏有別、各有心思,而其中勢力最為龐大一的一股,所思所想的卻是招安。
這股勢力,除宋江、吳用之外,還包括了盧俊義、關勝、呼延灼、花榮、朱仝等。他們原本都是朝廷的軍官,在梁山落草只是權宜之計。
這群人的影響力和實力,在梁山數個小團體中首屈一指。如果拒不招安死扛,他們看不到任何希望,遲早要離開。
死扛下去的梁山,不用朝廷動手,自己就解體了。
這其中的利害,宋江看得通透。
二、擴充實力、整軍備武,一舉推翻大宋梁山數次擊敗朝廷兵力,勢力不斷擴充,逐漸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有了跟朝廷叫板的實力。那麼,梁山有沒有可能推翻大宋?
這個想法,想想就好。梁山的短板太多。
首先,梁山缺乏成就王霸基業的大後方。歷史上成就一番大業的,都擁有提供糧草、兵源的根據地,同時還擁有了戰略縱深。這樣才能不至於一敗即亡。
再者,梁山缺乏擁有徵戰天下的武將、謀士,缺乏胸懷天下大局的高人。梁山的格局,也就僅限於周邊百里之內而已。
最關鍵的是,梁山的實力,沒有大多數人想得那樣強大。前來征剿梁山的,都是些不入流的武將,真正的名將都沒有出馬。
要平梁山,種家軍一軍已經足夠了!梁山能抵擋得住嗎?宋江自己都不敢這麼說。
梁山在周邊百姓的眼裡,就是佔山為王的土匪。尤其是周邊如曾頭市、祝家莊這樣的豪強,早就看梁山不順眼了,梁山沒有任何群眾基礎。
如果朝廷真下了決心,無論是調動邊軍圍剿,或者是對梁山實行堅壁清野,梁山必敗!
三、遣散眾人,各奔東西,各安生死這是最無奈、最保險的做法,宋江一定有過這個念頭,卻最難以實施。
首先,大家衝著宋江“及時雨”的名頭來投奔梁山,豁了命跟宋大哥幹,你現在卻要大家解散?宋江只要敢這麼說,梁山立馬大亂。
一場火併絕對無法避免。
對於林沖、魯智深、武松而言,他們屁股 一拍轉身就走;像李俊、童威、童猛這樣的,肯定悄悄收拾細軟遠走高飛……只怕有大半都要就此散去。
而對於盧俊義、關勝、呼延灼這樣日日夜夜盼著招安的朝廷降將,一定會火冒三丈,不是說好了要招安的嗎,宋大哥你不講武德啊!
假如梁山成功分家,這些受到朝廷通緝的人,卻要到哪裡安身?終歸還是要佔山為王,或者遠走海外,或者隱居深山。
這是把大家往火坑裡推啊,還不如繼續呆在梁山呢!
結語:罵宋江的人,大抵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卻沒有看到到宋江手裡面的爛攤子。換成任何一個人,處在宋江的位置,又能有什麼好辦法?
宋江錯了嗎?宋江沒有錯!他為梁山一眾好漢,找到了最好的出路。梁山兄弟固然死傷慘重,難道洗白不用付出代價的嗎?
水滸不是童話,是冰冷的現實。
水滸翻譯一下,就三個字:投名狀!
-
8 # 陳一逛
我的觀點與眾不同,我認為很多人罵宋江,不是他宋江做錯了,而是“罵錯了”。宋江沒有做錯,他帶領梁山弟兄招安,歸順朝廷,是對的,也是唯一的出路。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因為——
第一,宋江出身下地主,他從小讀孔孟之道,孝順父親,他本也想走科舉之路,考得功名,建功立業,封妻廕子。但是此路不通。不過他卻因此讀了不少書,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本事。還種下了忠君愛國的思想。確定了一生行事的基本原則。他當個小吏,結交江湖朋友,也不娶妻生子,證明他還是有野心抱負的,他在等待時機,也在選擇報效國家的方式。他生活在底層,瞭解民間疾苦,又跟官場打交道,熟悉官場黑暗,他應該早就定下了自己的計劃,後來幫助晁蓋等逃脫,根本就不是他一時衝動,他早就想借助江湖勢力來為他所用。他一步一步上了梁山,成了梁山之主,表面上看是被命運,被貪官汙吏所逼迫,實際上不是的。從他在潯陽樓寫反詩就可以看出來。
宋江完全掌控梁山後,他就決心帶領弟兄們投降朝廷了,這就是他一直被罵的原因,罵他投降,罵他是做朝廷的鷹犬,只為自己投靠朝廷獻媚而斷送了梁山的大好前程,許多好漢的性命。那我為什麼又說他不該被罵呢?
因為,梁山兵強馬壯的時候,也不過108將——許多還是名不副實,打醬油的好漢。兵不過十萬之眾,他們為什麼能一次次打敗朝廷的征剿呢?並不是他們有多厲害,而是第一,朝廷要對付金遼等外族,並沒有派絕對精兵強將進剿。第二,梁山佔了地利,在他們熟悉的地方作戰,梁山本有易守難攻,有八百里水泊。所以朝廷進剿失敗,並不是梁山就很強大了,從後面徵方臘也看出來了,梁山好漢戰鬥力吹大了。這一點宋江比誰都清楚。還有聚了這麼多三教九流在小小的梁山,完全守著小小的梁山過日子是不行的,會有沒飯吃的一天,所以宋江要想出路。還有最重要的的一點是,趙宋官家從開國到徽宗時代對士大夫是很好的,是士大夫最感覺和懷念的時代,所以宋江就算有大志,攻滅趙宋,他也是做不到的。
還有一點,大宋自從太祖開國定下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殺文人士子”“重文輕武”等基本國策以來,國家是很繁榮的,士大夫階層也是死心塌地,感激涕零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所以趙家的天下統治基礎是穩固的,老百姓~特別是佔比很重的中產階級對趙宋官家感情是深厚的。因為北宋末年,徽宗皇帝是個文藝皇帝,寵信奸臣,造成的朝政混亂,貪官汙吏橫行,許多人恨的也是那班“奸臣,貪官汙吏”,而不恨皇帝。這也是後來北宋亡於金,卻很快又能在南方重建的原因。所以說,就算宋江等梁山好漢,一門心思造反,打進東京,推翻趙家天下,宋江自己當皇帝,他們也是做不到的。如果宋江真的打出“推翻趙家天下”的旗幟,並不會有多少人支援他,本身108條好漢裡面,有許多對朝廷感情深厚的人,他們落草只是一時形式所逼。宋江是個聰明人,他不但自己對趙家感情深厚,他還明白這些關鍵原因。所以他早早定下“接受朝廷招安”的基本方針。
綜上所述,我從兩方面分析了宋江吳用等為什麼要帶領梁山好漢們接受招安,為什麼宋江的方針是正確的。一個就是他們力量並不強大,最終是打不過朝廷的,對抗是終是“死路一條”,二個就是,他們對朝廷,對趙家皇帝有感情,他們骨子裡認同自己是趙宋的臣民的(108條好漢裡少數幾個人如魯智深,武松等堅決不認同,還有一部分不講究,信大哥的,大哥說好就好,行就行,比如“李逵,王英”等)他們並不想真造反,他們對抗朝廷不過是想提政治條件和搞談判資本。
宋江等主要因為投降而被罵,為什麼我說罵他罵錯了,罵他的人一時嘴巴痛快,他們認為不投降梁山好漢會能開創新朝,成開國元勳,是宋江的投降政策葬送了這個美好前途,我上面已經說了,那是痴心妄想,是做不到的。守住梁山,不思進取也是不長久的。所以宋江投降,接受招安是正確的,雖然後來梁山好漢被奸臣當炮灰,死了許多好漢,讀者們心痛不已,由此而痛罵宋江,怪宋江害死了他們。其實不然,人總是會死的,好漢們造反跟朝廷對抗哪天也會被剿滅做為反動的草寇強盜而死是不如做為“國家英雄”而死光榮的。做為英雄而死,戰死沙場,國家撫卹,家族後代受到嘉獎和照顧,當然是接受招安為國家而死好些。所以宋江並沒有害他們,反而帶他們走上了正道,讓他們死得其所!宋江不應該被罵。
回覆列表
為了招安,雖說宋江是好意,想給大家謀一個光明正大的營生,但是梁山好漢意見不統一,到最後走的走散的散,傷的傷,亡的亡,梁山好漢到最後所剩無幾 ,大家怨恨也在所難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