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諸葛瞻戰鄧艾時很不堪嗎?未必,當時鄧艾率領的軍隊本來就不多,雖然都是精兵,但經過長途跋涉又翻山越嶺之後,早也是一支疲軍了,諸葛瞻最早選擇和鄧艾正面交戰其實也不能就說他錯了。

    蜀漢炎興元年,大將軍姜維和曹魏鎮西將軍鍾會相持於劍閣,鍾會兵糧不足有退兵的打算,此時徵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人,自陰平沿景谷道偷渡到劍閣背後,一路上遇山開路、遇水搭橋,穿越七百餘里的無人區,在馬閣山還以毛氈裹身滾下山坡。

    跋山涉水數天後,鄧艾軍隊終於來到江油小城,在迫降了江油守將馬邈之後,蜀漢原丞相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急忙率兵前來阻擋鄧艾,跟隨諸葛瞻一起的,還有多名蜀漢的二、三代子弟,如張飛之孫張遵、黃權之子黃崇、李恢侄子李球等。

    諸葛瞻沒有聽從黃崇的建議,迅速佔領要地,被鄧艾搶佔了先機,打敗其前鋒軍隊,諸葛瞻退守綿竹,在拒絕了鄧艾的招降後率軍出戰,原先鄧艾所派出攻打綿竹的鄧忠、師篡兩支軍隊,都因諸葛瞻的堅守而落敗,直到鄧艾親自上陣才拿下了綿竹,諸葛瞻、張遵戰死沙場,諸葛瞻之子諸葛尚自入敵陣殉國,鄧艾攻破綿竹,進軍至成都,大局已定。

    很多人都認為諸葛瞻本事不高,又因為諸葛亮的名氣而虛名在外,被吹捧得太高了,可是諸葛亮晚年得子,又長年在外征戰,諸葛瞻得其本事不過十之一二,而黃月英精於文事、技術,卻不通戰事,所以養出了這麼一個金玉其外的諸葛瞻出來,還把蜀漢的國運都給送了。

    可其實這是有點冤枉諸葛瞻了,據《三國志.鄧艾傳》記載,鄧艾當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繞過姜維、鍾會,透過陰平深入姜維背後,引姜維分兵救援涪縣(此地和雒城同為成都北方門戶,離成都不過三百餘里,當年劉備就在此地和劉璋大軍進行大戰),減輕鍾會的壓力,要是姜維不救援的話,那涪縣兵少不能抵抗,必然被佔據,姜維將陷入前後夾擊的局面。

    而諸葛瞻之所以在涪縣時,對黃崇分兵佔領各處險要的建議猶豫不決,其實原因就在於自己手裡的兵太少了,據後來劉禪上《士民薄》裡記載,蜀漢的軍隊不過十萬二千人,而在當時,蜀漢的主力部隊分別在姜維以及趕去救援的張翼、廖化手裡。

    此外東面防禦孫吳的永安都督羅憲、南面鎮守南中的庲降都督霍戈又分走了一些,還有各個關口,如白水關、葭萌關、綿竹關等,每個關口都有不少於三千的守衛軍隊,如此一來,能夠給諸葛瞻運用的軍隊可就是少之又少了。

    要是他派兵去搶佔險要地方的話,涪縣的防備力量勢必減弱,那面對鄧艾至少兩萬的軍隊(原先以三萬軍來配合鍾會伐蜀,偷渡陰平時有鍾會部將田章率兵支援,經過過山越水、滾落山坡、奪取江油後,打個折算還有兩萬軍隊),涪縣也是保不住的,涪縣一丟,雒城也就是鄧艾的囊中之物了,成都門戶盡失,即使不被攻破,但對戰場的穩定也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諸葛瞻才會躊躇不前,也才會被鄧艾所打敗,可是在經歷了首敗後,諸葛瞻立刻調整策略,把守住綿竹關,以綿竹關配合劍閣的姜維,反把鄧艾夾在中間,本來這個策略是對的,鄧艾的兩支先鋒軍都在綿竹關下折戟,鄧忠、師篡還因此喪失了鬥志,可惜的是,諸葛瞻遇上了鄧艾,正如趙括遇上了白起一樣,鄧艾大軍已無退路,只能背水一戰,諸葛瞻一來經驗不足匹敵鄧艾(事實上連姜維也多次敗在鄧艾手裡),二則兵力不足,失守綿竹也是情理之中的。

    何況諸葛瞻到最後也沒向劉禪一樣貪生怕死,他和兒子諸葛尚、張飛之孫張遵、黃崇、李球等人都沒於王事,為國捐軀了,也實在不負於其父諸葛亮的寄託,沒損害到諸葛家的聲名,算是忠勇可嘉了。

    至於說他不堪的,也是因為內不能殺黃皓,外不能擋鄧艾這兩件事,諸葛瞻是空有報國志向,卻無報國本事,名過其實了,但在阻鄧艾這件事上並不能全部怪他,畢竟他身為蜀漢尚書令,管的是內政,讓他帶兵是趕鴨子上架,偏偏遇到的又是曹魏後期最有名的名將鄧艾,這隻能說是“天不助蜀漢”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上有八十多萬,怎麼合理投資或理財才能讓財富慢慢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