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利景軒逸

    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劉備、曹操、孫權、董卓等人的下屬都稱呼他們為“主公”,那麼為什麼會用“主公”而不是其他詞語呢?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主公這個詞。

    我身邊有不少小夥伴甚至於將這個詞和“皇帝”“君王”“陛下”這些詞等同起來,其實這是一個大大的誤區。

    百度百科對主公的解釋是:臣下對君主的稱呼;僕役對其主人的稱呼;賓客對男主人的尊稱。

    網路配圖

    三國時期,雖然軍閥割據,擁兵自重,無一方諸侯稱帝(除了袁術這個二百五),顯然第一個釋義是不適合三國的。

    第二個釋義說是賓主關係,顯然也是不合適的,要是部下都把“主公”們當賓館,不順心了就走,那恐怕主公們每天都不用幹其他事兒了,每天就去人才市場招聘吧。

    我更偏重的是第三種釋義“僕役對其主人的稱呼“。

    為什麼呢?

    古人一向有“士為知己者死”的人生理想,當他尋得自己認可的領導,就將自己完全視為其私人財產,放棄了自己的獨立人格。

    我們再把這詞語再拆開來看。

    網路配圖

    “主”字在古代和“柱”字是通用的,是“穩定,支援”之意。像“君主”一詞中的“主”就是鼎定支撐國家的人的意思。

    “公”字在古代是一個尊稱男子的敬辭。比如三國中還經常出現的“明公”一詞,就是英明聰明的男子。

    所以,“主”字表現的這個男子的地位、能力和作用,“公”字表現的是部下對上級的尊重。

    正史《三國志》中有一段話:或謂諸葛亮曰 “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有人對諸葛亮說:法正在蜀國太過於橫行霸道,將軍應該像主公舉報他,抑制抑制他的威風。)

    這就是主公一詞最早的出處,據統計《三國志》一共出現這個詞語14次。

    你可能會好奇,一本書中出現一個詞語14次沒什麼好奇怪的啊?

    網路配圖

    這就得益於《三國演義》了,書中一共出現“主公“一詞264次,前前後後有25個人被稱為”主公“!

    其實主公一詞就和現代人稱呼自己的上級為“英明的領導“”尊敬的老闆““偉大的領袖”,電視劇中“上神”“尊上”“吾主”差不多的讚美詞句,只不過古代人更加的含蓄罷了。

  • 2 # 文龍93207942

    主公可並不只是老大的意思。叫主公表示自己是隻忠於和臣服於他的家奴,至於朝庭皇帝是什麼都不關心的,對錯好壞都不重要的,做事只聽從主公下令。三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十分特殊,中央皇權闇弱,各地軍閥割據勢力紛紛崛起,相互攻伐、各自為政,大家根本不把朝庭和其他地方官員放在眼裡,主公這個稱呼自然盛行。其實現代也有人被私下稱為主公的。

  • 3 # 夏雨風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宣揚漢室正統觀的歷史演義。他塑造了劉備一個仁義之君,諸葛亮丶關羽等一批忠義之臣。為了突出君君臣臣之上下等級森嚴,做為屬下對上的敬稱“主公",亦等於近代稱呼"大帥"一樣,顯得虔誠和忠心耿耿。舊時,一個山頭丶一個幫派,都是講究忠義。而呂布明明是天下武藝最強的,偏偏屢次上演背信棄義丶叛賣主子的逆行,而受人垢言,落得個"三姓家奴"的罵名。因此,很少見呂布稱呼"主公"的場面,被人收賣也以"義父子"稱呼,所作所為,卻又與義風馬牛不相及。反觀諸葛亮,一經受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就以劉備為"主公",因此劉備託孤於諸葛亮,深知諸葛忠義。

  • 4 # 青鑑

    “主公”作為老大的稱呼,出現在東漢末年。專用於劉備的蜀漢集團內部稱呼劉備和後主劉禪的,如在《三國志》及裴松之注中,法正、諸葛亮、馬超等人稱呼劉備為主公。

    到了兩晉南北朝時代,使用“主公”稱謂得到廣泛傳播,在《晉書》《宋書》《南齊書》都可以見到稱呼“主公”例子,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搜尋一下。

    唐宋以後,“主公”含義更加的平民化,有時候僕人稱呼主人也用此,客人也可以把主人叫主公,甚至主公的稱呼傳播到了少數民族。如《金史•世紀》:

    遼主終欲與之,遣使來。景祖詭使部人揚言曰:“主公若受印系籍,部人必殺之。”

    主公這個詞出現次數最多的應該是《三國演義》,據學者統計,在書中出現264次主公,有25人被尊稱為“主公”。

    如董卓、孫堅、袁紹、劉表、曹操等這些地方諸侯多次被下屬成為主公,甚至關羽諸葛恪鍾會等人也被人稱為主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胎坐月子是在婆婆家裡住還是自己家裡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