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買了幾套書,都是豎版繁體的文言文書,有些繁體字還不認識,看書的過程中經常得用手機查字的讀音。而且有的地方不理解是什麼意思,看的很費神,不知道印刷廠為何還要印這樣的書呢?
26
回覆列表
  • 1 # 京火

    一九五六年前高中畢業的老一代肯定沒問題,因為我們都是學繁體字長大的,只不過後來少寫了。

    從一入小學就學簡體字的後幾代人,閱讀繁體字,特別是豎排版的繁體字書籍是有相當困難的。除非是相關的研究人員。

  • 2 # 隱菊齋主人

    有!正在看三國演義

    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問題是裡面的字全部認識,有點不可思議。

    其實,自己並沒有學過繁體字,但是確實沒有遇到不認識的繁體字。

    一種文化的傳承,適當讀一讀豎版繁體書,對眼睛,對心靈的慰藉還是有許多好處的。

  • 3 # 中國三才易成堂堂主

    我就喜歡看豎版繁文書籍!同樣意思的文章,此書能場大!豎是通達,而橫是止停,再者繁文.感應表達貯存的宇宙資訊量和能量比簡體要大得多!

  • 4 # 讀亦悅乎

    只要從小就接受是正常的學校教育,只要是正常人和正常智商的人,沒有人會喜歡豎版繁體。累人加不習慣就是最簡單的理由。

    偶爾看見這些豎版繁體的影印版書,又是“非看不可”的,最簡單的方法是先抄錄下來,然後再慢慢去閱讀,因為閱讀豎版的書腦子不轉圈,讀了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除了從小讀豎版長大的老學究,其它非要去“裝”或者顯擺的,另當別論。

  • 5 # 璀璨的歷史星河

    這主要還是習慣問題,習慣培養出來了,自然會去看的。

    比如我有段時間對周易方面非常感興趣,但現代的相關書籍非常少,而且質量高的很少,你只能去閱讀古籍,比《四庫未收術數類古籍大全》。這類書籍都是古籍影印版,豎版排版,剛開始看可能會有些不習慣,但看著看著就適應了,你會覺得跟閱讀現代排版的書籍沒有什麼差異。

    其實社會上還有很多人會去閱讀這些古籍,比如宗教、歷史、考古、中醫、社會學相關的人士,雖然科技在飛速發展、日新月異,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很多是不會過時的,這些財富都儲存在古籍中,等待有緣人去挖掘和發現。

  • 6 # 原上青青草567

    看豎版繁體文言文的書,

    首先,讀起來要費力一些,因為豎版比橫版長,易錯行。

    文言讀來要經腦子快速分析翻譯一下,畢竟大多數人不是古文學者。

    繁體字對多數讀慣了簡化字的人也要費時一些。

    所以,讀橫排、簡體字、白話半籍還是"舒服"一些。

    但是,若是讀繁體字、文言文不費力的讀者來說,當然願意讀豎版、文言、繁體的,這就是一種感受,一種說不清的感覺。特別是讀古典文學作品。

    收藏書籍更是如此。

    這是我自己的感受。

  • 7 # 萬卷古今情

    隨著文字改革工作的推進,繁體字被簡化字所替代,豎體書籍被橫排書籍所取代,以至於有人說,古代讀書一邊讀一邊點頭,表示讀有所得,而現在讀書一邊讀一邊搖頭,暗示越讀越不想讀,而整個書籍銷售市場,繁體豎排的書籍越來越少,但隨著這種出版的差異性,繁體豎版的書籍卻水漲船高,尤其是中華書局的書,如果不是它的價值配得上他的價目,許多人肯定是望而卻步的。

    繁體豎版的文言文肯定有人還在看,但人數越來越少,這並不代表著他會退出市場、退出歷史舞臺,只要是讀過繁體豎版的,就會深深地陷進去,哪種閱讀的快感和收穫,雖然非常吃力,但其價值卻是巨大的,讀過繁體豎排版後,其他的書籍都希望是這樣的,因為從繁體豎排中得到的東西,那種文化沉澱、那種消失的繁體字所帶來的視覺盛宴,肯定是繞樑三日的。

  • 8 # 沅水蓑笠翁

    我讀歷史也喜繁體豎排,可惜中華書局太貴。一套簡體字橫排《廿四史》63本+《清史稿》不到2000元,一套同樣繁體豎排289本要超萬元。個人認為一是一種情感,每當讀這些經典,簡體字好是盜版一樣,心中總不是味道。二是這些書涉大量註解,比如胡三省註解《資治通鑑》,三字註解《史記》,裴松之註解《三國志》,註解內容文字遠多於正文。簡體只能以①數字註解於後,繁體則直接以小字註解於正文中,給閱讀帶來極大方便。三是有些異體字和難用字,偏旁被簡化後變成了錯字,《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中華大字典》均沒有,這是一大遺憾。

  • 9 # 仁春居士

    還是有人願意看的,但人數少之又少,大約在萬分之幾的摡率。主要是兩部分人看,一是真心喜愛與鑽研古文的人;二是古文專業學者與學此專業的學生。

  • 10 # 小數點9464

    古籍,我多下單繁體豎排版。一般繁體豎排版,資訊量大。就是單從文字來講,有些簡化字對應多個繁體字,簡化字版本反而容易誤解,而繁體字更體現本意。

    簡化字對普及識字有進步意義,但是也失去很多文化資訊。簡體字失去很多讀書的樂趣。

    我是學理工的,並非研究那些古董,只是想知道一些發生過的事情,但是我發現,有些誤解往往是簡化字造成的。繁體字我八九不離十,讀文斷句也湊活,所以《史記》《三國志》我都買繁體豎排,這些書我自己覺得買簡體版雖要便宜得多,但總覺不值。好像那些書是準備看過就扔。

    但是,閱讀是個人的事,不要學我,可能會自討苦吃。大家趣味不同,沒必要比較,讀書畢竟需要帶來快樂,如果看不到繁體就不要買。

  • 11 # 瞌睡給個枕頭

    有的,大都是上了年紀的人。我的父親80多歲了,他對書法頗有研究。尤其對文言文字型非常感興趣,常看一些豎版繁體文言文的書,喜歡草書篆書隸書等等,還有許多我都不認識的字型,家裡還收藏著我感覺到很古老的那種書籍。每次我帶他出去旅遊,到那些名勝古蹟的地方,如果石板、牆壁、石雕上刻著文言文字型的文字,他就能夠流利的讀下來,並能夠講解其意思。他們那一輩接觸過繁體文言文的書,就能看懂,也就喜歡看,也就愛看。現在的年輕人可不喜歡這些老古董了。認為是“嘔啞嘲哳難為聽”。網路上語言更加精煉大白話。無論時代發展到什麼時候。我們的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其中的魅力不必言說。有不計其數的人喜歡中國的歷史文化,我們的豎版繁體文言文的書一定能傳承下去……

    父親收藏的書。

  • 12 # 蘭陵199547446

    有,我就特別喜歡看豎版繁體文言文的書,在我將近兩千冊的藏書中,豎版繁體書籍佔了相當的比例。

    我愛它那傳統而獨特的版式,愛它那原汁原味的中華元典——繁體字。豎版書離不開繁體字,因有的繁體字有著多重含義的表達,是簡化字所不能替代的。

    一部豎版書上邊空白稱“天頭”或“天干”,下邊空白稱“地頭”或“地支”(並非六十甲子的天干地支)。

    淨手以後,泡上一壺香茶,正襟危坐,或靠在靠背椅上(只有這兩種姿勢,才能一心不亂),手捧一部豎排本,從上微微往下看,從右慢慢往左移,此刻天地人三才合一,從容地穿越時空,與古聖先賢對話和交流,物我兩忘,波瀾不驚,讀到精彩處,不覺為之傾倒,為之振奮。

    稍事休息,凝神靜氣,掩卷沉思,嗅嗅書本那沁人心脾的墨香味。

    或雙目凝視封面,盡情地欣賞那精美而古色古香、端莊古樸而典雅的封面設計。同時,千萬別忘了欣賞封面的書名題字,那是出自名家之手筆,書法雖別,各有千秋,美不勝收。

    此為讀豎版繁體文言文之妙處,不可不知,願與諸君共勉。

  • 13 # 萬壽疆無

    有的是。熱愛傳統文化的人都喜歡看。只有那些胸無點墨卻又忙著念檔案喊口號打官腔說瞎話拍馬屁,叫喊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騙子才不喜歡看。

  • 14 # 關邑731005

    大有人在啊。身邊的不少書友就有很多喜歡閱讀豎版文言文書籍。堅版書籍是古代書籍印製裝幀的方法。常有不少的人解釋堅著閱讀是點頭贊成,橫排閱讀是搖頭閱讀。這更多是從閱讀動作上解釋。

    堅版文言文大多為古籍,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之書籍尤為精美和種類繁多。我閱讀的第一本繁體豎版書是五十年代年出版的《三國演義》,封面灰舊,書角捲曲,是父親的藏書。我購買的第一本豎版文言文是中華書局的《古文觀止》,後被友人借走,再也沒了蹤跡,甚為懊悔。我購買的中國古典(基本)文學叢書就是此二出版社出版,內容好,裝幀好,在我的藏書中佔在有重要份量。

    另外一些影印本都是堅版的,也非常好。有志於古籍研究者需要大量閱讀影印版書籍。可以從《文選》入手,慢慢養成閱讀習慣,閱讀愉悅感妙不可言。

    有志於快速提高古文水平者,除大量閱讀外,背誦是基本功。另外一條捷逕是閱讀無句讀古籍,如《史記》,堅持通讀一二遍,其古文水平基本過關。但此類書籍市面太少。呵呵,有點跑題了。

  • 15 # 心痴翰墨

    現在中國一些傳統文化書籍,有不少還是用繁體字豎排印刷,繁體字作為一種字型,歷史悠久,遠遠超過簡化字,可以是中國傳統文化史就是繁體字的歷史,中國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古籍文獻浩如煙海,無不是繁體字,所以是說,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並不為過,雖然說現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都是簡化字,但是對於閱讀古籍文獻,學習傳統文化,很有必要認識繁體字,雖然不要求會寫繁體字,但至少要認識繁體字,繁體字是中國漢字的主體,也是簡化字的母胎,要學習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就不能不認識繁體字,不能不讀繁體字豎排印刷的書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輕的時候被很多人追,挑花眼了,現在都這麼大了,被家裡催婚催瘋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