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王源的新歌《魚缸旅館》,有點讓人愛不釋耳,迴圈了好多遍,然後也想到了一個問題。
這首歌飆高音了嗎?完全沒有。這首歌的副歌很有衝擊力嗎?至少在感官上,沒這麼強烈的刺激。這首歌曲風鮮明嗎?至少從風格標籤裡,很難用一種曲風去定義這首歌曲。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魚缺旅館》這首歌曲,全都不符合這些目前音樂市場的主流“標準”,那麼它又為什麼又讓人愛不釋耳,又讓人覺得好聽呢?
然後我想到了之前王源在參加《我們的歌》節目時,和常石磊唱的歌,那首歌的名字叫《我我》,我覺得這應該就是答案。
太多的技術、太多的風格,太多極具衝擊力的形式,但正是因為太多外在東西的堆積,讓音樂雖然有了華麗的概念,卻缺少直擊人心與靈魂的核心。
所以,現在很多時候,大家都在強調“初心”,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發現和覺醒。但僅僅意識到“初心”是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初心”那條路。
而回歸“我”的視角,無疑就是找到“初心”的正途。
《魚缸旅館》就是這樣一首作品,或者說包括上張EP專輯《源》在內,王源一直在做的,就是以“我”的本位視角傳遞真情實感。
因為本位,所以本色。
《魚缸旅館》由李格弟和陳建騏分司詞曲之職,從創作陣容來講,完全就是Pro Max配置了。
這首歌的歌詞,也是李格弟在聽到他人敘述的王源的故事後,從自己的視角為王源量身定製的作品。作為臺灣樂壇寫詞最好的詩人和寫詩最好的詞人,李格弟在《魚缸旅館》這首作品裡,寫出了氛圍、寫出了內心、寫出了視覺,也寫出了時空。
沒有黑夜的魚缸,透明又無助的場景,自已與自己的對話,以及穿越時空的尋找。這是超寫實的詩意,也有著超現實主義的視覺效果和戲劇張力。
《魚缸旅館》這首作品的旋律和編曲製作,也特別有質感。沒有太多起伏的旋律,卻很好地利用了每一個轉折、每一次轉調,讓作品有著一種平和、曼妙的動聽。
編曲上,《魚缸旅館》也沒有用大動態的層次,來營造那種縱向的立體感。反倒是透過細膩的細節,鋪陳出橫向的千變萬化。猶如魚缸裡的水和魚,沒有驚濤駭浪,但小風波的起起落落,卻也同樣妙趣橫生、相映成趣。
而Soft Jazz的吉他,則將都會感轉化成為一種光影感,再結合Indie式的表達,還讓音樂在一種更內斂自我的沉浸中,呈現出格調中的稜角。於是,作品也就呈現出既有品質又有個性的氣質。
當然,最終賦予這首歌曲以完整靈魂的,是王源的演繹。
從頭至尾的小聲吟唱,濃郁的鼻音共鳴,體現出那種“竊竊私語”感,無論音樂氛圍如何的變化,無論是吉他的Solo,還是優美的和聲,都沒有改變王源的人聲表達,“沒有退縮也沒有閃躲”。
也正是這種堅定的表達,反而讓王源聽來柔和的聲音,又了另一種層面的硬度。這恰恰正是更內秀的高階感,想要體現自己的態度,有時候並只是靠嗓門大和高音強,那些都是蠻力。而王源在《魚缸旅館》裡用的,則是柔克剛的巧勁。
當然,這種巧勁只是外在的體現,真正的核心,恰恰就是王源迴歸本我的本色演繹。是他還是他,每首歌曲裡的他,都唱著最真實的他,也正是這種“沒有退縮也沒有閃躲”的真實,讓王源的《魚缸旅館》和他之前的作品,都更像是靈魂語錄,透明又率真,有心跳、有溫度。
這麼一想,最好的唱功是什麼,不就是體現那個最真實的“我”嘛!
除了歌曲的音訊版本,王源此前還在《QQ音樂·大牌現場》的「朝暮」王源20歲的一天ONLINE現場,演繹過《魚缸旅館》這首歌曲。而這個現場,其實還可以解讀出王源音樂世界的另一種特質。
一個很美的舞臺,湛藍又動態的水波,也是對《魚缸旅館》裡魚缸這個意象,非常直觀的呈現。
但在這個舞臺上,王源給我最大的感觸,則是那種深深的孤獨感。舞臺對他來講,是鏡子、也是魚缸,都是自我對話的場景。沒有刻意的互動,卻又一直在深深地自我觸動。
而在我看來,孤獨恰恰是藝術創作和表達裡,最重要的支點。孤獨讓人冷靜,孤獨讓人真實,孤獨讓人更容易看清自己,孤獨也更容易避免外界的干擾,讓自己變得理性又清醒。
王源在《魚缸旅館》舞臺所表現出來的孤獨感,並不是設計的舞美,而是一種內心的同步。掌聲的事情,留給作品結束之後再說,作品呈現的過程中,他就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裡,努力、流淚、私語、想象,如同一場夢境一般。
所以,有時候聽王源聽的入神,原因就是跟著他一起做夢啊。
當然,在表達上越來越成熟之後,我對王源其實還有一種私心的期待,就是希望他把那些對文字的敏感,那些能夠提供“魚缸旅館”故事概念的想象力,以及濃到化不開的孤獨感,可以更多直接轉化成文字與旋律,用更多的唱作來直接同步自己的音樂世界。
我就是這麼想的。
聽王源的新歌《魚缸旅館》,有點讓人愛不釋耳,迴圈了好多遍,然後也想到了一個問題。
這首歌飆高音了嗎?完全沒有。這首歌的副歌很有衝擊力嗎?至少在感官上,沒這麼強烈的刺激。這首歌曲風鮮明嗎?至少從風格標籤裡,很難用一種曲風去定義這首歌曲。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魚缺旅館》這首歌曲,全都不符合這些目前音樂市場的主流“標準”,那麼它又為什麼又讓人愛不釋耳,又讓人覺得好聽呢?
然後我想到了之前王源在參加《我們的歌》節目時,和常石磊唱的歌,那首歌的名字叫《我我》,我覺得這應該就是答案。
太多的技術、太多的風格,太多極具衝擊力的形式,但正是因為太多外在東西的堆積,讓音樂雖然有了華麗的概念,卻缺少直擊人心與靈魂的核心。
所以,現在很多時候,大家都在強調“初心”,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發現和覺醒。但僅僅意識到“初心”是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初心”那條路。
而回歸“我”的視角,無疑就是找到“初心”的正途。
《魚缸旅館》就是這樣一首作品,或者說包括上張EP專輯《源》在內,王源一直在做的,就是以“我”的本位視角傳遞真情實感。
因為本位,所以本色。
《魚缸旅館》由李格弟和陳建騏分司詞曲之職,從創作陣容來講,完全就是Pro Max配置了。
這首歌的歌詞,也是李格弟在聽到他人敘述的王源的故事後,從自己的視角為王源量身定製的作品。作為臺灣樂壇寫詞最好的詩人和寫詩最好的詞人,李格弟在《魚缸旅館》這首作品裡,寫出了氛圍、寫出了內心、寫出了視覺,也寫出了時空。
沒有黑夜的魚缸,透明又無助的場景,自已與自己的對話,以及穿越時空的尋找。這是超寫實的詩意,也有著超現實主義的視覺效果和戲劇張力。
《魚缸旅館》這首作品的旋律和編曲製作,也特別有質感。沒有太多起伏的旋律,卻很好地利用了每一個轉折、每一次轉調,讓作品有著一種平和、曼妙的動聽。
編曲上,《魚缸旅館》也沒有用大動態的層次,來營造那種縱向的立體感。反倒是透過細膩的細節,鋪陳出橫向的千變萬化。猶如魚缸裡的水和魚,沒有驚濤駭浪,但小風波的起起落落,卻也同樣妙趣橫生、相映成趣。
而Soft Jazz的吉他,則將都會感轉化成為一種光影感,再結合Indie式的表達,還讓音樂在一種更內斂自我的沉浸中,呈現出格調中的稜角。於是,作品也就呈現出既有品質又有個性的氣質。
當然,最終賦予這首歌曲以完整靈魂的,是王源的演繹。
從頭至尾的小聲吟唱,濃郁的鼻音共鳴,體現出那種“竊竊私語”感,無論音樂氛圍如何的變化,無論是吉他的Solo,還是優美的和聲,都沒有改變王源的人聲表達,“沒有退縮也沒有閃躲”。
也正是這種堅定的表達,反而讓王源聽來柔和的聲音,又了另一種層面的硬度。這恰恰正是更內秀的高階感,想要體現自己的態度,有時候並只是靠嗓門大和高音強,那些都是蠻力。而王源在《魚缸旅館》裡用的,則是柔克剛的巧勁。
當然,這種巧勁只是外在的體現,真正的核心,恰恰就是王源迴歸本我的本色演繹。是他還是他,每首歌曲裡的他,都唱著最真實的他,也正是這種“沒有退縮也沒有閃躲”的真實,讓王源的《魚缸旅館》和他之前的作品,都更像是靈魂語錄,透明又率真,有心跳、有溫度。
這麼一想,最好的唱功是什麼,不就是體現那個最真實的“我”嘛!
除了歌曲的音訊版本,王源此前還在《QQ音樂·大牌現場》的「朝暮」王源20歲的一天ONLINE現場,演繹過《魚缸旅館》這首歌曲。而這個現場,其實還可以解讀出王源音樂世界的另一種特質。
一個很美的舞臺,湛藍又動態的水波,也是對《魚缸旅館》裡魚缸這個意象,非常直觀的呈現。
但在這個舞臺上,王源給我最大的感觸,則是那種深深的孤獨感。舞臺對他來講,是鏡子、也是魚缸,都是自我對話的場景。沒有刻意的互動,卻又一直在深深地自我觸動。
而在我看來,孤獨恰恰是藝術創作和表達裡,最重要的支點。孤獨讓人冷靜,孤獨讓人真實,孤獨讓人更容易看清自己,孤獨也更容易避免外界的干擾,讓自己變得理性又清醒。
王源在《魚缸旅館》舞臺所表現出來的孤獨感,並不是設計的舞美,而是一種內心的同步。掌聲的事情,留給作品結束之後再說,作品呈現的過程中,他就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裡,努力、流淚、私語、想象,如同一場夢境一般。
所以,有時候聽王源聽的入神,原因就是跟著他一起做夢啊。
當然,在表達上越來越成熟之後,我對王源其實還有一種私心的期待,就是希望他把那些對文字的敏感,那些能夠提供“魚缸旅館”故事概念的想象力,以及濃到化不開的孤獨感,可以更多直接轉化成文字與旋律,用更多的唱作來直接同步自己的音樂世界。
我就是這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