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蛀蟲吃木偶然成字

    換成誰也沒用,明朝的失敗是系統性的,即使朱元璋帶著那一幫偉大將領回來也會被那一幫文人“坑死”。朱皇帝愛殺人,他回來要是開殺那大明朝就沒人了……

  • 2 # 長歌行a

    首先明朝崇禎皇帝是明清兩代最愚蠢的皇帝,沒有之一,就松錦之戰來說,當時的情況就不應該發動,明朝最好的結果不過是擊退滿清,而輸了就基本上一切玩完,就明朝當時情況看,只能全線退守山海關,然後向滿清求和,抽調主力和財力圍剿李自成等流賊,連蔣介石都明白攘外必先安內。洪承疇在明朝末期絕對是能力最強之一,水平絕對不弱於孫傳庭,就松錦之戰他的指揮來看,沒有任何問題,前期甚至取得一定的優勢,後期在崇禎的逼迫下,不得不主動出戰,結果露出破綻全軍戰敗,這個責任不能怪洪承疇,畢竟當時明軍野戰能力不如滿清,換歷史上任何名將都不可能打贏

  • 3 # 沒有馬的騎士

    明軍換成誰都不一定有用,記的出征前戰旗到啦,殺牲口祭祀的刀都燉啦,可有的文官確很開心!!國家大事已經糜爛至此,已經不是一個統帥的問題!

  • 4 # 就業那點事

    孫傳庭和洪承疇作為明末曲指可數的軍事統帥,從軍事指揮和戰績看,似乎不相上下。但兩人具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洪資歷較深,心機深沉,熟諳權謀,在官場上左右逢源,由他主持遼東軍事應該說是用對了人。因為,當時援錦大軍有八個總兵,來自五湖四海,其中不乏曹變蛟、王樸等資深名將,也有吳三桂這樣的遼東行伍世家,況且軍中派系林立,互相爭鬥拆臺的風氣由來己久;同時還要應付朝廷和地方的掣肘,作為統帥如果沒有相當資歷和高超的政治手段,難駕馭這一局面。

    相反,孫傳庭為人清高孤傲,對下冷峻刻薄,與同僚關係緊張,這樣的人恐怕難以應付遼東複雜的軍事政治局面。更重要的是孫傳庭不為崇禎皇帝信任,如何能承擔松錦大戰重任?

    基實松錦大戰明軍大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軍事,雖與崇禎速戰的指導思想有一定關係,但崇禎也確實無奈:朝廷的糧餉己經到了無以為繼地步。可以說,明軍戰,準備不足,敗的機率大;拖,則錦州城陷,大軍潰散。因此,明軍失敗是必然的。

    我認為,松錦大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戰略失當。其實,從崇禎上臺後,明朝對滿清戰略一直舉棋不定,或戰或和,崇禎難下決心。袁崇煥提出的五年平遼構想和楊嗣昌的外和滿清、內剿義軍的戰略,都是基於對明朝難以承受兩線作戰的現實國力的清醒認識,可惜被崇禎的戰略短視、急躁個性和朝廷上的黨爭破壞了。不但葬送了袁崇煥、盧象升兩位名將,也使得國力日漸消耗,最終到了山窮水盡地步。

  • 5 # 俺是飛狐

    怎麼說呢?松錦之戰是決定明朝國運和清朝興亡的關鍵戰役!

    按樓主假設將松錦之戰的明軍統帥洪承疇換作孫傳庭依舊會失敗!

    簡單介紹一下松錦之戰,此次大戰是由皇太極發動,明、清雙方各投入十多萬大軍,從崇禎十三年(1641年)至崇禎十五年(1643年),戰爭歷時兩年,在松山、錦州一帶的會戰,此役是明清雙方最後的關鍵一役,明軍投入精銳遠多於清軍的情況下以明軍失利告終,史稱“松錦之戰”。

    失敗的原因歸納如下:

    1.明廷以崇禎為首盲目催戰,打亂主帥洪承疇的固守計劃,導致主動防守變為盲目進攻;

    2.後勤保障不力,糧草不夠,加上兵多餉少,致使人心渙散;

    3.各路總兵雖手握兵權,卻毫無戰意,接二連三的投降清軍致使明軍軍心大亂,突圍功虧一簣。

    4.最後一役,洪承疇率明軍僅帶三天口糧貿然出動被包圍,雖說是指揮失誤,但是錦州守將祖大壽的龜縮也是失敗的誘因。

    其實,換作孫傳庭也是回天乏術,兵法者天時、地利、人和少一樣都會前功盡棄。洪承疇與孫傳庭都是通曉兵法的一代名將,何嘗不知道天時地利人和,但是朝廷的急功近利,隊伍的渙散,再加上皇太極也是通曉兵法的軍事天才,松錦之戰的失敗難以避免。

  • 6 # 看透江湖

    大家好,想看胡說八道,請看別人。

    明朝換一個將領不起什麼作用的。但是,換一個智障或者白痴傻子上去當皇帝,明朝一定不會亡!

    首先,明朝怎麼滅亡的?有人說是明朝貪汙腐敗,似乎任何原因都可以用腐敗來解釋。我個人認為一個官員,就算腐敗貪汙,只要有能力能辦實事,貪也沒關係,就怕兩袖清風辦什麼都不懂辦成壞事。

    有人說明朝亡於天災,那麼是不是隻有明末有天災?別的朝代從來沒有過天災?天災每個朝代每個時期都有,甚至黃河長江決口造成幾個省的災民的時候也多了。

    要知道古代治理河務,唯一的辦法是堆高河壩,黃河長江從上游伴隨大量河沙下來,河床會越來越高。水位會隨著河床增高而增高。古代治理河務,就是河壩越堆越高,最後堆的太高,勞民傷財,堆不起了,絕口改道,古代沒有大型工程機械,不具備真正解決黃河長江的條件。所以黃河長江總會間隔一段時間絕口,造成幾個省的自然災害。

    有人說明朝亡於小冰川期(小冰河期)北方牛羊都凍死,長城以北,遊牧民族必定南下。這不可避免,可是俺答汗兩次圍住北京要求增加貢賞跟市賞,也先也曾攜帶英宗朱祁鎮圍住北京要錢,可是都沒事。用嚴嵩的一句話最能說明問題。

    “敗於邊可隱, 敗於郊不可隱, 虜飽將自去” 。

    這句話雖然不好聽,但是必須承認嚴嵩看的準,搶夠了他們自己就會走的。

    說了這麼多,那麼明朝怎麼亡的?

    首先我們看看崇禎都幹了什麼。就算換一個智障皇帝,明朝也不會亡!

    崇禎上來就殺魏忠賢,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閹黨一死,以東林黨為首的百官,無人可制衡。而一旦失控。那麼皇帝你可以煉丹準備飛昇,木匠皇帝,蟋蟀皇帝,美食皇帝,哪怕姐姐戀,或者弄個豹房養動物養孌童。28年賭氣不上朝。都可以。朝政皇帝還是別伸手了。否則御史引據歷史典故,從三皇五帝到聖人之言,從祖宗家法到列祖列宗。給皇帝一頓訓斥。只要張嘴說話,你就是錯的。而御史以能受廷杖為榮。還如數家珍地加以炫耀。被百官尊為楷模。這些人代表是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專門用於監察中央和地方百官,這個群體的總人數長期保持在200人左右。這部分人想往上爬,想進入內閣,想被內閣大佬賞識,只能衝鋒陷陣。而且還能被尊為楷模,一舉數得。

    崇禎換了50個內閣大學士,平均3月一個,換了14個兵部尚書,殺總督7人,巡撫11人。實在是無人可用。而內閣頻繁的更換,最後任何從中央發出的命令都是錯誤的。

    下面說一下,努爾哈赤為什麼能崛起。

    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明神宗派太監高淮去遼東橫徵暴斂。以增加皇帝內帑,歷史上稱“高淮亂遼”,委官廖國泰“虐民激變”大量遼東的漢民,加入了女真部落。

    生於遼,不如走於胡”致使遼東"少壯強勇之夫,亡入建州什四五",故遼東人有四大恨。遼民“則寧歸建酋,不願歸於明。

    “四大恨”為明天啟元年(1621年)山西道御史畢佐周歸納的遼東漢人對明朝的四點不滿:

    “軍興以來,援卒之欺凌詬誶, 殘遼無寧宇, 遼人為一恨。軍夫之破產賣兒,貽累車牛,遼人為再恨 。至逐娼妓而並及張、劉 、田三大族,拔二百年難動之室家 ,遼人為益恨。至收降夷而雜處民廬 ,令其淫汙妻女 ,侵奪飲食,遼人為愈恨 。有此四恨,而冀其為我守乎?

    明朝善後不及致有“合營男婦數千北走”,欲逃往建州女真。”

    萬曆年間遼東督撫梁夢龍承認“自災虜頻仍,軍民逃亡者半”,而邊吏張濤已看出“建州富殖,遼人久為所有”,

    致使當時的巡撫山東御史翟風坤不得不發出“我遼民以役重差煩,至於無可奈何,願隨之(指女真)去,將來之憂方大耳”。

    文獻記載,遼人遷入人數多到建州經濟承載不了。以至於努爾哈赤發文詢問明朝,遼東發生了什麼事情致使遼人大遷徙,強壯之人大半逃入建州,僅得老幼孤貧六七萬人。”

    我認為這才是努爾哈赤統領的的建州衛,能夠統一女真各部的唯一原因!因為別的部落根本不具備這麼多人。建州人口爆炸,只能向周邊擴張。而這一切起因是明朝給成全的。

    繼續說明朝怎麼亡的。明朝自隆慶之後,閉關鎖國政策處於失效狀態。從萬曆時期開始急轉直下。閉關鎖國跟倭寇的劫掠次數成一致走線。

    有人說閉關鎖國不是一個貶義詞嗎?好吧,古代明清兩朝皇帝跟官員都是白痴,非要神經病一樣非要閉關鎖國。都沒我們聰明,我們要穿越過去能征服全世界。

    日本也閉關鎖國,被美國堵到家門口開啟國門,依然二戰崛起。就好像我們開海禁了,明朝人就勇敢的衝向全世界了,明朝一直以為是世界的中心,太遠一點都叫發配流放!而且沒有自然哲學,就繁衍出自然科學了?

    因為大航海時代,因為船舶技術提高,美洲銀礦(墨西哥銀礦,秘魯銀礦,玻利維亞銀礦的發現)

    以及日本最大的銀礦發現。(1562年到江戶時代這漫長的400多年時間裡,位於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的石見銀礦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銀礦。日本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產銀國,以至於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產自日本,日本也因此被明朝人稱呼為“銀群島”。 )

    1545年西班牙發現南美玻利維亞的波託西山銀礦,其銀產量佔全世界銀產量一半。(西班牙葡萄牙透過佔領的菲利賓)對對明朝進行資本掠奪。

    大量白銀走私進來,衝擊明朝的銀本位。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只要不停採礦,走私,就可以換走明朝的米,面,糧食,瓷器,絲綢。糧食價持續走高。白銀持續貶值。

    銀本位的明朝,沒有貨幣發行權,(雖然也有銅錢)任何人只要提煉出白銀就可以直接使用。而且明朝無法控制匯率。開海禁的後果同等於自殺!

    古代限制人口增長的一直是生產力,在康熙乾隆時期之前。康熙時期美洲馬鈴薯(也就是土豆)玉米,紅薯。這些高產農作物到來之前。我們古代一直是和平時期,人口增長,增長到一定程度,糧食不夠吃,然後戰亂,人口減少。然後又和平時期人口增長。就這樣無數次輪迴。而明朝朝政癱瘓,閉光鎖國政策失效。經濟崩潰才是明朝滅亡的唯一原因。

    根據《五倫書》的記載,明初浙江德清人王軫在家書中曾說:“浙西米價極廉,白米十分一升,到了晚明,江南的米價卻是越漲越高。據茅元儀的記載,在他幼年時,每石白米不過7錢銀子,但到了天啟至崇禎年間,已經漲到每石超過1兩銀子,即使賤時也達將近1兩銀子。

    明末清初人陸衡也記載了明末米價的上漲。根據他的記載,在他幼年時,米價每石只需0.5—0.6兩銀子。萬曆三十六年(1608),米價每石才1.3兩銀子,即有搶米之變。自此以後,米價每石一直在1兩銀子開外波動。至崇禎十三、十四年(1640—1641),更因米價每石高達1.6兩銀子,導致“橫民倡亂,搶掠紛起”。

    根據《金罍子》一書所載,嘉靖三十二年(1553),京師米價走高,甚至出現“人相食”,時米價突然升至每石2.2兩銀子。

    至崇禎十三、十四、十五年(1640—1642),更是遇到了明代近300年來的最高價格,米每石升至3.6兩銀子。而同時漲價的還有油跟鹽。

    在崇禎末年,蘇州一帶的油價突然猛升,達到每斤70—80文錢,讓時人感到“大為可駭”。(1在崇禎十六年(1643)時,清油的價格更是高達每斤0.16兩銀子。

    明中期之前可以查閱,顧炎武詞條《日知錄》等等的記載:洪武十八年的規定鈔五貫換米一石,銀一兩換米兩石。自萬曆中期以後米價再也沒有回到過六七錢的價格,都是在一兩開外波動,崇禎時期,根據葉夢珠的記載是江浙米價“以二三兩為常”。

    米價漲到二三兩是一個什麼概念?我們看下文獻

    《明史·五行志三》(卷35)稱,“崇禎元年,陝西飢,延、鞏民相聚為盜。

    二年,山西、陝西飢。五年,淮、揚諸府飢,流殍載道。

    六年,陝西、山西大飢。淮、揚洊飢,有夫妻雉經於樹及投河者。鹽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縊於官署。

    七年,京師飢,御史龔廷獻繪《饑民圖》以進。太原大飢,人相食。

    九年,南陽大飢,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飢。

    十年,浙江大飢,父子、兄弟、夫妻相食。

    在記述崇禎十三年,有如下文字,“北畿、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浙江、三吳皆飢。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發瘞胔以食。

    “瘞”,音讀yì,是埋葬到地下,“胔”,音讀zì,是腐爛變質的肉;已腐爛變質的人屍肉都要盜出來吃。

    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飢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只能腹脹而死。

    崇禎七年(1634年),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徵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捕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人相食,草木俱盡,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明史·王宗沐傳》:“ 山西 列郡俱荒, 太原 尤甚。三年於茲,百餘裡不聞雞聲。父子夫婦互易一飽,命曰‘人市’。”

    清 顧炎武 《錢糧論上》:“而民且相率賣其妻子。至徵糧之日,則村民畢出,謂之人市。

    ”明崇禎末,河南、山東大旱蝗,草根木皮皆盡,乃以人為糧,官吏弗能禁。婦女幼童,反接鬻於市,謂之菜人。屠者買去,如刲羊豕。

    郭澄清 《大刀記》第一章:“近日來,在這 龍潭 街頭,竟設上了‘人市’--三歲的娃娃只換一斗高粱!

    在這種情況下,崇禎加收了“三響”

    (1618年),強徵“遼餉”,畝加徵銀三釐。

    1620年,又加二釐,平均每畝土地加徵銀九釐,計五百二十萬兩。

    崇禎三年(1630年),又強徵“遼餉”,畝加徵銀三釐。

    崇禎十年(1637年),開徵“剿餉”,每年加派銀三百三十餘萬兩。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明廷為了練兵,又加徵“練餉”,每年徵銀七百三十餘萬兩。

    包括田賦,乃照地畝,每畝加一分,共四百八十一萬一千八百餘兩)。以及賦役(七十萬)、兵部所裁站銀(五十萬)、關稅(二十萬)、鹽課(四十萬)、契稅(二十四萬)、賬罰(二十萬)、典稅(三萬)、公費節約(一萬),雜稅合之二百七十八萬。

    三餉同時徵收時加起來大概有二千一百萬兩白銀。接近崇禎亡國後,皇帝內帑(皇帝內庫也稱新庫)省銀總量。最後都留給了李自成。

    最後還說苦我民爾,真苦我民爾了。

    《甲申核真略》:“內庫有鎮庫錠,皆五百兩為一錠,鑄有永樂年字,每馱二錠,無物包裹,黃白溢目。其其尋常元寶則搭包貯焉。按賊入大內,括各庫銀共三千七百萬,金若干萬。其在戶部者,外解不及四十萬,捐助二十萬而已,此城陷後存銀之大較也。嗚呼,三千七百萬,捐其奇零即可代二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掠,使海內騷然,而扃譎如故,策安在也?先帝聖明,豈其見不及此。徒以年來之徵解艱難,將留羅雀掘鼠之備,而孰知其事勢之不相及也。籲其,亦可悲也矣。”

    楊士聰所說的三千七百萬應該是三千七百萬兩,計六奇把它理解成了三千七百萬錠,數字擴大了500倍。這是不對的。

    同期工部侍郎趙士錦的著作《甲申紀事》中也有類似記載,“賊載往陝西金銀錠上有歷年字號,聞之萬曆八年後,解內庫銀尚未動者,銀尚存三千餘萬兩”。

    《慟餘雜記》:“闖賊西奔,括宮中得金銀七千餘萬兩,駝載而去,

    《崇禎遺錄》 錦衣衛僉事王世德 如李清《三垣筆記》中記載“庫藏止有二千三百餘金。外有迦納校尉銀六百兩、易錢銀三百兩,貯吳書辦處。

    《北歸記》 十五日,予以繕部員外郎管節慎庫。主事繆沅、工科高翔漢、御史熊世懿同交盤。……新庫中止二千三百餘金。

    不賑災反而加收三響,最奇葩的是,國內各地起義,分分造反。已經爛成一鍋粥了。不平叛國內,反而讓北方精銳出關,跟後金的騎兵相戰於野。

    每次看到這裡我就想不通,這麼多官員就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阻止嗎?

    漢武帝敢出關野戰,那是因為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有的是西域大腕馬。出的都是騎兵。就算騎射不行,兩個換一個也耗死他們。土木堡50萬明軍被也先2萬騎兵擊潰,剛過去多久。這就讓北方精銳盡出跟騎兵相戰於野。這是怎麼想的?就讓你們守個城就這麼難嗎?非要出去浪?關鍵還沒人阻止這事。

    北宋滅亡,趙構力挽狂瀾,果斷稱臣納貢,建立了南宋,延續皇朝153年。為什麼不以貢賞跟市賞安撫後金,然後平叛國內,積蓄力量,對後金拉攏一批,離間一批?最後肢解後金?

    俺答汗都可以給貢賞跟市賞,也先也可以給,林丹汗也給。就後金不能給?

    崇禎暗中讓楊嗣昌跟後金議和,這本來很正確,議和成功讓楊嗣昌背罵名就行了,為什麼兵部尚書陳新甲洩露議和,就惱羞成怒,殺了陳新甲?底下官員怎麼想?你作為皇帝,是想議和還是主戰啊?你自己都搖擺不定,你讓大臣自己主動跳出來嗎?你有幾個忠心耿耿的楊嗣昌?主動跳出來主張議和,議和成功揹負罵名,沒準還被卸磨殺驢。最後武將打不過人家,皇帝沒錯,大臣沒錯,就去議和的人的錯。殺掉議和的大臣,皆大歡喜。跳出來主戰,贏了功高震主,一旦前線戰局不利,一定背鍋。

    我更想不通,北京城破了才想來,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勳戚周奎、田弘遇家避難。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烺。北京都城破了,李自成打進來才想來送太子走?太子走不了怎麼辦?

    第一時間不是像金國時期,蔡洲金國兩任最後的皇帝一樣,組織抵抗,血戰到底。第一時間是逼周皇后自盡,袁貴妃賜死,殺掉妃嬪數人,殺掉6歲昭仁公主,15歲太平公主被砍昏死過去。好吧,不信任李自成的軍隊,怕這些人不能給你守節,可是李自成能對一個6歲的孩子做什麼?你也給殺了?都死了你倒是死啊。。?

    十九日凌晨,崇禎帝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三月十九日拂曉,重返皇宮,最後景山歪脖子樹吊死,死時候左腳光腳,(跑丟一隻鞋)右腳穿紅鞋。

    和著你上來當皇帝,除了奇葩作死的操作,就會說苦我民爾啊?國家都給折騰亡了,還你不是亡國之君,他們都是亡國之臣?死了都甩鍋,就不能有擔當一次?死了還寫幾句話給李自成看?怎麼的,聽說李自成給福王給煮了吃了,你怕也給你煮了吃掉?算了,我相信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7 # Mer86

    先看一下松錦之戰的過程。

    1640年三月,皇太極吸取過去強攻錦州受挫的教訓,遂制定了長圍久困、迫使錦州守軍出降的作戰計劃。並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等人負責圍攻錦州。

    同年六月,清軍兵臨錦州,開始圍城,並在不久後,徹底切斷駐錦明軍與外部的聯絡。

    駐錦明軍毫無防備,因此,很快就陷入斷糧的不利境遇。駐錦明軍主帥祖大壽向朝廷告急:“錦城的糧米僅供一月餘,而餵馬的豆則不能支撐一月,倘若清兵再次急攻,寧錦兩城就要攻破,松、杏、錦三城就岌岌可危、朝不保夕。”

    訊息傳到北京後,崇禎皇帝大驚。

    於是,崇禎皇帝便命令薊遼總督洪承疇領五萬精兵出征,救援錦州。(圍剿農民軍期間訓練出的精銳明軍)

    洪承疇率軍抵達錦州南面的杏山後,以優勢兵力,穩紮穩打,與八旗軍多爾袞部多次進行野戰,不僅不落下風,而且還把防線向北推進到了松山一帶。

    甚至於在當年的七八月間,明軍還曾一度解了錦州的圍困,向錦州城裡運送了糧食。這也正是先前祖大壽說錦州城內糧草告急,僅能維持一個月,可後來卻又撐了將近一年的原因。

    “錦州、松山,當虜要衝,運糧石入城,以固根本,為目前第一要著。……所積頗多,根本既固,然後戰守有賴。”

    野戰,打了。事實證明,只要只會得當,明軍的野戰能力並不遜色於八旗軍。

    錦州的糧草問題,也暫時解決了。此時錦州明軍和援錦明軍計程車氣都很高漲。

    於是,洪承疇便決定趁熱打鐵,主動向已經被打破包圍圈的錦州外圍的清軍發起進攻。

    但是在多爾袞的指揮下,八旗軍在松山以西的黃土嶺之戰中,讓明軍吃了大虧。(明軍被斬殺、俘虜了約四千多人。八旗軍的損失也非常大)

    吃了大虧後,洪承疇隱約覺得,清軍這次是來者不善。目的肯定不單是拿下錦州,極有可能是希望利用圍點打援戰術,一舉殲滅關寧錦防線上的所有明軍。

    所以,洪承疇立即調整戰略,不再尋戰,而是給崇禎打報告,要求增兵。崇禎准奏。

    1641年初,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以及宣化總兵楊國柱等人率精銳陸續到齊。此時雲集在寧遠的明軍兵力,這才有了13萬人和4萬匹馬。

    兵馬集聚後,催促洪承疇進軍的詔令也隨之而來。朝廷的理由是兵多餉艱,十幾萬大軍消耗的給養,壓得朝廷喘不過氣來。

    為了催促洪承疇趕快出兵,崇禎皇帝還特意派兵部職方郎中張若麒前去督戰。

    洪承疇不敢違抗聖意。再加上,當時錦州方面也出了問題。

    什麼問題呢?

    駐守錦州外城的兩營明軍蒙古兵譁變,投降清軍,導致錦州外城失守,清軍輕而易舉的又重新包圍錦州。

    皇太極得到訊息後,認為可以拿下錦州,便向錦州增兵。

    洪承疇知道,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這一戰躲不掉。因此,松錦之戰的決戰階段就這麼開始了。

    1641年四月,明軍主力在松山西北山崗和清軍發生激戰。

    此戰,八旗軍死傷慘重,幾乎被明軍打崩。

    “此戰撲面對斫,雖未能卻虜,原系實實血戰。所斬虜級有數,而虜之拖屍負傷者甚多。各鎮攻山步卒從下仰攻,最難著力,馬兵據戰尤猛。”

    清軍那邊,皇太極聽說明軍兵峰正盛,擔心前線生變,就決定親征。

    當時,諸王、貝勒和大臣覺得當前形勢太過危險,都勸皇太極不要魯莽衝動,但皇太極對自己信心十足。對諸將說:只要我去,打敗明軍如同摧枯拉朽一般。

    但恐彼聞朕至,潛師遁耳。若不去,朕破之如摧枯拉朽也。

    八月,皇太極抵達前線。當他看到洪承疇專攻錦州(崇禎命令洪承疇儘快解圍,不要在外圍磨磨蹭蹭,洪承疇不敢抗旨,只得把兵力全壓在錦州外圍)的部署後,一面感嘆洪承疇是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人才。一面又在第一時間找準了明軍的軟肋——洪承疇把重兵全部集結在了錦州外圍。明軍的後方的松山和杏山並沒有多少兵力。可以包抄!

    橫窺洪陣久之,見大眾集前,後隊頗弱,猛省曰:此陣有前權而無後守,可破也。

    想到就做。很快,皇太極便命令多爾袞包抄至明軍主力後面,在女兒河至渤海邊,挖了三道大壕溝。

    清軍挖的這種壕溝,深八尺(2.5米),寬一仗二尺(將近四米),人馬都不能過。人要是掉下去,就爬不上來了。

    洪承疇聽說清軍挖溝,而且清軍還沿壕溝紮營列陣,遂即統兵進攻。可激戰一日,明軍未能突破清軍的壕溝防線。

    又過了一天,清軍突襲明軍設在筆架山的糧草基地,搶奪了所有糧草。(清軍也正是因此而糧草充足,直到攻破錦州都未斷糧)

    後路被抄,糧草也被搶走。訊息傳回到明軍大營後,明軍的人心很快就散了。戰場形勢從先前的兩軍旗鼓相當,突然變成了明軍單方面的軍心大亂。

    此時,洪承疇猶豫了。他可以向前強攻,力圖擊潰清軍主力。但他又怕撲空,尋不到清軍,自己又斷糧,全軍覆沒了。於是他便下了一個突圍命令,決定全軍先退回寧遠進行補給。

    然而,就在明軍準備撤退的節骨眼上,卻出了個么蛾子。

    什麼么蛾子呢?

    就在明軍決定撤退當晚,大同總兵王樸不打招呼,自己帶著本部人馬先跑了。別的總兵聽說王樸跑了,一時間陣腳大亂,也是紛紛率本部人馬各自撤退。

    吳三桂跟在王樸後面,逃往杏山城。

    馬科、唐通、白廣恩、李輔明先是往杏山方向逃跑,然後又往塔山跑,結果被早已設伏的清軍逮了個正著,一通大屠殺。

    王樸和吳三桂在杏山整頓潰兵後,繼續逃往寧遠。王撲的部隊在半路也被清軍逮到,損失異常慘重。最終只有吳三桂的部眾還算完整的回到寧遠。

    清軍見突圍明軍逃遠了,追不上了,就退回松山,繼續圍困沒突圍出去的洪承疇、曹變蛟和王廷臣幾部人馬。

    當時曹、王兩部合計萬餘名殘兵,固守在松山城內,在洪承疇的指揮下,固守待援。可是明軍主力已被殲滅大半,此時崇禎皇帝以無精銳之兵增援松山。

    所以在十二月,當阿濟格在寧遠擊敗明軍增援松山的範志完部後,清軍拿下錦州和松山,已成定局。洪承疇敗局已定。

    1642年二月,被圍了六個月之久的松山明軍瀕臨崩潰。松山城副將夏承德怕死,就派他弟弟和清軍約降,以其子夏舒作為人質,半夜放下雲梯放清軍入城。

    於是,松山城就這麼被清軍攻克了。

    城內的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等人拒不投降,全部戰死。洪承疇被俘,被清軍押解到瀋陽勸降。

    三月,錦州的守軍也無法再堅持,遂在祖大壽率領下,向清軍獻城歸降。

    至此,松錦大戰結束,清軍以死傷大約一萬人的代價,消滅了大約六萬明軍。明朝在山海關外,僅剩寧遠一座孤城,十幾萬九邊精銳一戰下來,幾乎損失殆盡。

    次年,李自成在河南擊敗孫傳庭,全據陝甘地區。清軍第五次突破長城,在山東一帶襲擾一圈後,揚長而去。明朝在北方的統治,基本陷於瓦解狀態。

    回看松錦之戰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明軍的失敗,主要可以歸納為三點原因。

    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崇禎皇帝卻總干涉前線指揮員的具體指揮。

    二,洪承疇指揮失誤,部署兵力不當,以致清軍輕而易舉將明軍後路抄斷。

    三,部隊紀律渙散。明軍在松山被清軍包圍前後,兵員和裝備其實都好於清軍。當時明軍如果能集體行動,清軍根本奈何不了洪承疇。只要明軍能整體撤回去,仍然有反攻的機會,不至於像後來那樣,元氣大傷。然而以王樸為首的將領,毫無軍紀,為了自己活命,竟然率先跑路,動搖士氣,導致戰局瞬間崩盤。(王樸後來被處死)

    回到問題來說:如果松錦之戰,明軍統帥換成孫傳庭,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我覺得大機率不會有什麼不一樣。

    因為首先,洪承疇也好,孫傳庭也罷。他們都無法阻止崇禎皇帝的瞎指揮。孫傳庭後來戰死在潼關,也是因為崇禎皇帝不顧實際情況,逼他出關與李自成決戰導致的結果。

    而且,相比於洪承疇,崇禎還不信任孫傳庭。如果孫傳庭指揮援錦明軍,崇禎對他的催促只會比洪承疇更厲害。(孫傳庭曾經因為戰略問題得罪崇禎,蹲了幾年死牢)

    其二,明軍軍紀渙散的問題,孫傳庭也沒有好的解決辦法。他在汝州敗給李自成,也一樣是因為自己部隊紀律渙散,才導致大崩盤。

    我覺得唯一的變數,就在於孫傳庭能不能不被皇太極找到自己排兵佈陣的軟肋,不致使自己重蹈洪承疇的覆轍。

    然而,有朝廷那幫拖後腿的麻煩存在。孫傳庭就算是戰神附體,讓他領著王樸、唐通之流速戰速決,打硬仗,還要打敗皇太極。這個難度實在太大了。

    假設性問題,僅為一家之言。如有不同觀點,以你為準。

  • 8 # 鋼鐵俠舅舅592

    別說是孫傳庭,就是熊廷弼再生,起翦頗牧再世,韓信、李靖和李績時空穿越來到當時的遼東也是無濟於事。

    經常聽評書《三國演義》,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那就是指揮官萬能論。以為任何實力相差懸殊的戰爭,只要是指揮官英明神武,足智多謀就可以決定戰爭結果,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換句話說,如果戰爭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再了不起的指揮官萬也是無能為力的。我們耳熟能詳的優秀指揮官: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爾等等,拋開政治因素,單純從軍事角度來看,他們的指揮藝術幾乎爐火純青,甚至登峰造極。前段時間看影片《阿拉曼戰役》,隆美爾在北非沙漠戰場上的表現,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把英軍打得暈頭轉向,換了三個元帥,甚至用心理學家研究隆美爾的生活起居,喜歡吃什麼喝什麼,喜歡看什麼樣的書等等。但是,隆美爾最後還是輸了,非洲軍團全軍覆沒。

    說的遠了,明末,所有的問題突然全部爆發,先前積攢的隱患幾乎全部釀成大禍,這其中最嚴重的就是李成梁老賊養寇自重,最後養虎成患,養出來了巨虎——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集團,這個部落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軍事集團——八旗部落。反觀大明王朝自始至終,除熊廷弼以外,其餘遼東歷屆經略對努爾哈赤毫無辦法,基本上都是被動挨打,反觀建州女真越打越強,如同滾雪球一般壯大。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了熊廷弼的高論,熊廷弼曾經上奏朝廷彈劾李成梁老賊,說李成梁已經把遼東搞得烏煙瘴氣,此時遼東表面平靜,實際上已經暗潮湧動,努爾哈赤已經蓄勢待發。沒想到大明朝竟然毫無反應。熊廷弼的奏章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之後就是薩爾滸大戰的慘敗,再之後熊廷弼兩次主事遼東。熊廷弼曾經總結的非常到位:李成梁父子主事遼東後期,遼東已經是危局;薩爾滸大戰後遼東已經是殘局,此時能夠控制住局面不讓其惡化就算是最大的成功了,(當然了熊廷弼真的一度做到了,偏偏那些無恥的文官非要恢復到原來的態勢,撤換了熊廷弼,沒想到形勢迅速惡化),等到形勢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再次派熊廷弼去遼東,此時熊廷弼斷言:遼東已經是死局,唯一可行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放棄遼東。也正是這樣的話讓他失去了性命。事後證明,他的眼光絕對是高瞻遠矚。後來無論是袁崇煥還是孫承宗,或者陳新甲、洪承疇等等,基本上於事無補,就是給人家送人頭的。女真人越戰越勇,越打越強,遼東成了明朝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無底洞,徹底葬送了大明朝。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政治的,經濟的好軍事的都有。明朝一開始根本沒有重視女真人的崛起,釀成大禍。後來發現不對勁,沒有相應的政策調整,應該及時轉入戰時狀態,也就是把全國資源(政治的經濟的和軍事的)整合好,全部投放到遼東,對努爾哈赤進行毀滅性打擊,可惜的是,每次都是規模不夠,形成添油加醋。戰略不對,戰術更差,野戰能力差,戰場上幾乎是一邊倒的,所有的將領都不去反思,簡直就是奇了怪了。二十年後清軍過江,在南京城下,鄭成功使用“鐵人部隊”成功消滅了數量對等的滿洲騎兵,讓清軍一度聞風喪膽,可惜的是,大明朝那麼多將領,此前竟然沒有一個有鄭成功那樣動腦思考的,就是不斷給人家送人頭,重複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所以說,讓孫傳庭去遼東就可以解困局根本不現實,松山大戰洪承疇並不是草包,八個鎮的總兵也不是飯桶,失敗完全是雙方實力上的差距,而這樣的差距沒有被朝廷看出來,硬逼著洪承疇去送死,當然了,洪承疇所作所為讓人大跌眼鏡。

  • 9 # 風61166022

    崇偵手裡一手好牌,一,不要兩線作戰,對清,以戰促和,對內平匪,二,整頓史冶,反腐倡廉,三,將在外,獨立指揮,用人不凝,四,改革,把國家整強,自己手裡不要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天天順路接送女領導,我不同意,是我太小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