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主婦作為
-
2 # 知其不然
不是不能誇孩子聰明,也不是不能總誇。而是在誇獎這一“互動”中,給予的讚美的力量可以強化某種行為,因此如何誇變成了一個技術活,不要糾結於讚美、誇獎還是鼓勵這些詞,而是應該明白,父母對孩子的反饋態度決定了某種行為的強弱和思維定式的形成。
在《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中,情境性刺激可以影響對方的行為:
斯金納(B. F. Skinner),一直強調情境性刺激(如環境事件)對行為的直接影響。情境性刺激以兩種方式影響行為。第一,作為行為的外部結果,情境性刺激起強化物的作用,它增加先前行為發生的頻率。當某一行為與其結果在一定條件下相關聯(即行為X出現,則結果Y以某種可預期的方式隨之發生)時,由該行為所導致的環境結果就起到了強化物的作用。第二,情境性刺激透過其訊號功能對行為進行控制。這些刺激提示我們強化事件在何時或何地緊隨行為發生。當情境性刺激充當辨別性刺激(discriminative stimuli)時,它提示我們如果此時此地實施行為X,就能夠獲得預期的行為結果Y。但是,如果情境性刺激發出另一種不同的訊號,同一行為可能不會獲得強化,甚至可能會帶來麻煩。
無論是讚美、誇獎還是鼓勵,應該讓孩子明白是什麼具體的行為和態度受到了父母的欣慰的態度。聰明是一種天賦歸因,努力是一種自我可控的歸因。當孩子獲得優異的成績時,父母應該透過讚美、誇獎或鼓勵讓關注點從品質上轉移到能力上。如:你學習很努力,我們為你得到這樣的成績感到驕傲。
而在讚美、誇獎或鼓勵的過程中,孩子形成我和自身的自我識別。所以在此過程中,除了套用公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三個關鍵點:
1) 重視孩子行為與他人的連線;
2) 誇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結果;
3)詳細地、具體地描述孩子的做法和策略;
但是,是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去進行讚美、誇獎或鼓勵嗎?並不是,過度地反饋會逐漸弱化讚美的力量,這在《讚揚與責備》這本書中有詳盡的論述,當我們想要學會如何正確誇獎孩子的時候,如何責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
你如果希望孩子成功、願意接納挑戰,就要讚揚他們的努力、刻苦和堅持不懈,而不是他們的智商、天賦或能力。要在人生路上成功,孩子需要懷有信心,但這並非自己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天道酬勤”這個規律帶來的結果。
當孩子內在動機弱的時候,提供一次性的外在獎勵去激發內在動機。當內在動機增強的時候,獎勵要轉化成我們父母的語言性的讚美、誇獎或鼓勵或可預期的激勵。
說白了,就是透過父母的反饋,讓孩子對某些行為的歸因,歸結到可控的能力上。
-
3 # 臨風堂教育
其實這句話來源於斯坦福大學教授:誇孩子聰明,會讓孩子認為天賦聰明才是成功的關鍵,如果成功意味著他們很聰明,那麼失敗則這意味著他們很蠢。努力和失敗一樣,意味著你不夠聰明,不夠有天賦。如果你足夠聰明,根本就不需要努力。最終會讓孩子害怕挑戰和失敗,以及不願意去努力。因此不能誇孩子聰明,而要誇他們努力。
孩子未來的發展,不僅僅依靠的是聰明和才智,有時候恰恰相反,那些看起來愚鈍但是認死理的人往往比較容易成功,這是因為成功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性因素,那就是能不能不懈的努力和堅持下去,這應該是每個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應該引導和培養的,而不是一直在誇孩子聰明。
當然,適當的間接的表揚可以給孩子充足的自信,這點在於度的把控,一味地誇讚孩子聰明孩子會認為天賦永遠都大於後天的努力,容易養成高傲和浮躁的心理,做任何事都不追求完美,就做不到極致,明明能做到更好,但是永遠停留在中上水平。
-
4 # 斜槓麻麻1990
因為孩⼦聰明,孩子會把這個“聰明”當做自⼰的天賦。讓他做一些比較容易的事情時他可以做到;但是當任務變難了,他很難做到時,如果他又覺得努⼒是件很不值得⼀提的事情時,為了掩蓋⾃⼰做不好,他會傾向於說我⼲脆不做好了。
這樣的孩子⼩學時靠聰明成績還能不錯,可是到了初中,突然學科變得多起來,功課變得很難、學不會時,他怎麼維持那個聰明的形象呢?最省事、最可靠的辦法就是不學嘛!孩子會想:我不學,那媽媽最多批評我不努⼒,我還是個聰明孩⼦。
所以說不能誇孩子聰明,而是要誇孩子努力,不能泛泛地誇,而是要誇孩子在努力的過程中具體的哪些表現是做的好的。
誇的是努力的過程,而不是努力的結果。
回覆列表
不是不能誇孩子聰明,而是不能泛泛的,沒有內容的誇孩子聰明。就是你要抓住孩子做事聰明的點。他到底做了什麼事情,他那個做事的聰明的點,抓住瞭然後告訴孩子你這麼做是聰明的做法。不是隨便說你好聰明啊你好棒啊這樣。這樣只能助長孩子的虛榮心不能幫助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