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之魏晉

    在澶淵之盟前,遼軍雖然能一路徑直南下,但沿途並未攻克任何宋軍重鎮,如今大後方又遭到宋軍偷襲,可謂進退失據,而且遼軍頓足澶州城外,已然是因深入敵境太遠,致使軍心不穩,可謂強弩之末。寇準之前的軍事計劃中,便是把澶州城作為最後的決戰地點,因此大略的規劃框架仍然可以維持下去,但是御駕若要北上,仍需時間集結兵力,是故需要一位資歷能力兼備的軍事統帥先行步守備澶州。同一時刻,一位猛士站了出來,自請為真宗扈從,共同北上澶州,此人正是曾三敗耶律休哥的軍事統帥,皇宋朝的最強殺器,其時因為政治問題而被解去兵權多年的一代名將李繼隆

    一、遼宋和談不成,名將李繼隆挺身而出,擋住了遼國大軍的進攻

    景德元年初,曾反對真宗繼位的明德李太后病重,李繼隆作為其兄受詔回京探視。九月,隨著李太后的病逝,一切往事皆隨風遠去,歷史偶爾也會給人以善意,真宗答應了他的請求。這位見證了整個宋遼戰爭過程的老將,在賦閒多年後,終於又在最終決戰的前夕回到了戰場,以完整他的時代征程。是年十一月十八日,宋朝以李繼隆和石保吉為東西面排陣使統帥軍隊,先行前往澶州城禦敵,一同隨軍前往的還有老好人張耆。

    李繼隆到達澶州城後,面臨兵力和地形上的雙重劣勢,他參考人生過往的作戰經驗,根據澶州城三面環河的特點,在城北挖掘了一條長約十餘里的戰壕。戰壕中復埋鹿角以為防禦工事,其後再將大車數千乘連線環繞戰壕形成重壘,再讓麾下步騎以此為掩體列陣其中。遼軍於十一月二十日攻打天雄軍不果後,轉破德清軍,其後終於在二十二日兵臨澶州城下,大戰一觸即發。

    在景德元年閏九月二十四日,一封來自遼方的密奏送至了宋真宗的御前。此奏的作者竟然是在一年多前被遼軍俘虜的真宗潛邸舊臣王繼忠,奏中言辭誠懇,說遼朝願與宋修好,而持書使臣“小校李興等四人”更是得到了 遼聖宗與蕭太后的親自召見,並車帳面授。真宗雖然感受到了遼主的誠意,卻對奏中要求割讓關南之地一事難以認同。出於對禮節的考慮,他仍然讓李興持自己的手詔轉賜王繼忠,其中對議和的意願表示了認可,但拒絕了宋方先派遣使臣前往遼朝的要求。

    既然談不攏,,當然只能接著開打了,雙方的戰事就這麼一直持續到了十一月底。期間遼方一有不順利的地方,就連忙派使臣“乞許通和”,真宗也給予積極迴應,派遣和李興同為低階武官的曹利用與張皓作為使臣,禮尚往來,平等交流。雙方就這麼連著幾個月,白天打架,晚上互舔。至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遼軍終於一路神走位晃到了澶州城下,距離宋都開封僅一步之遙。統軍蕭撻凜自宋遼戰爭中起家,當年追隨耶律斜軫在陳家谷俘獲北宋名將楊業,鹹平六年又在望都之戰中俘虜了真宗的御前愛將王繼忠,可謂是當時遼國之於宋國的最大剋星,而如今鎮守澶州城的正是昔年的老對頭李繼隆。

    遼軍到達澶州城下當日便展開了猛攻,遼軍以步騎數萬猛攻李繼隆和石保吉所部,雙方血戰數日,追奔數十里。李繼隆於陣前指綬方略,總司全軍調動。石保吉則躬率將士,身先士卒,他驍勇善戰,不依靠馬匹衝鋒也能逼得遼軍後退,二人配合得力,穩穩地擋住了遼軍騎兵的猛烈進攻。同日,真宗則在寇準、高瓊等少數主戰大臣的堅持下,終於領軍北上,並鍥而不捨地接著下詔讓王超所部立刻南下拱衛行在。同時,張皓亦再次作為使臣前往遼軍大營與王繼忠會面。已為遼國高官的王繼忠感念宋真宗昔日的恩情,泣不成聲。當年望都之戰,原本是派遣張耆帶兵出征,卻因王繼忠執意為國出為而臨時更換人選,不想卻因此被蕭撻凜所俘虜。蕭太后看中王繼忠的才華,許以高官厚祿,並將契丹開國重臣康默記的族女嫁於他。

    二、宋軍殺死遼國主帥蕭撻凜,真宗親臨戰場,宋軍氣勢大增

    王繼忠雖然選擇了生存,但是對於真宗的感恩猶在,之於蕭撻凜的仇恨依然刻骨銘心。很可能正是在這次會面,他將有關蕭撻凜領軍的情報透露給了張皓,讓其帶回宋軍以作佈置。當然另有觀點認為這一情報是由遼方主和派洩露而出,意在讓蕭撻凜之死成為議和的基石。二十四日,李繼隆得到張皓傳回的情報,麾下部將周文質連忙佈置伏兵,主將蕭撻凜親率麾下精銳充任先鋒,陣前督戰。豈料宋軍早得情報,以其帥旗異色確認了蕭撻凜的位置,威虎軍頭張瑰以床弩射擊,正中蕭撻凜額頭。蕭撻凜所部軍隊潰退,其手下拼死將主帥拖回,可惜到了夜晚,蕭撻凜便傷重而死。

    主帥陣亡,三軍震動,由此,戰略優勢傾向宋朝。但在黃河邊尚未得到情報的御駕一行仍然陷於焦灼之中。御駕一行於十一月二十六日已到達黃河南岸的澶州南城,但戰場卻在北岸的北城,真宗得聞王超的十萬大軍仍然沒有離開定州,身邊大部分近臣也反對親征,是故又猶豫了起來。寇準和高瓊再次挺身而出力挽狂瀾,說服了宋真宗。

    三軍將士不知道河對岸發生了什麼,他們只看到御駕居然真的親臨了,頓時三軍高呼萬歲,聲浪響徹天際。不得不說,在道上混,做人口碑真的很重要,真宗雖然關鍵時刻有點軟,但畢竟過去年年閱兵,也親自上過戰場,所以此番再次親臨,城中軍民仍然相信皇帝是願意和他們一起同生死,共患難的。真宗也被全城軍民的熱情所感染,他拒絕了李繼隆移居南城的建議,毅然登上了靠近前線的北城城樓,觀視壁壘,撫慰軍士。城下軍民亦被真宗的勇氣所鼓舞,全城歡呼,呼聲遠播附近數個州郡。恰巧遼軍有一支小股部隊前來城下騷擾,卻反被城中聲浪震懾得不能成列,城中守軍適時出擊,將來軍擊退,由是三軍士氣更甚。

    結束語

    仗打到這個程度,照理來說宋軍已是十足的優勢,但當真宗冷靜下來後,他還是慌得一批,因為三路統帥王超還是沒有來。雖然宋軍士氣高漲,但在兵力上仍然處於劣勢,遼軍雖然是強弩之末,但畢竟還有近二十萬人,真魚死網破起來,勝負猶未可知。當年晉出帝石重貴和契丹作戰也是一度穩佔上風,後來大將杜重威造反,還不是一波滅國?現在王超的舉動實在和杜重威太像了,如果他的按兵不動真是因為投敵叛國的話,那真宗就只有做好親臨北國風光的準備了。

    但是,真宗沒有想到的是懵逼的其實不止他一個,遼國那邊的蕭太后和遼聖宗也在懵逼中,因為他們也不知道王超一直縮在自己身後是要幹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王超間接促進了之後的和談,因為雙方都憂心手中有十萬大軍的王超,都認為王超是對方那邊的,所以想盡快以和談的方式結束戰爭,避免最壞的結果。

  • 2 # 呆萌小索隆

    唐朝末年,藩鎮四起,李唐王室延續了近三百年,終於也快涼了。公元904年,唐昭宗被朱溫虜到洛陽,之後又被朱溫手下在宮中刺死,大唐就這麼真的涼了。從此中國進入到了幾十年的混亂時期,五代十國,在經歷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之後,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皇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終於在北宋手裡,中原再此被統一。

    可是統一之後,北宋被並沒有停下腳步,因為在後晉石敬瑭手裡,曾經屬於中土的燕雲十六州被這個兒皇帝給割讓給了他的契丹爹,為了奪回曾經的故土,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二人打了幾十年。到了宋真宗手裡,宋遼戰爭已經持續了二十五年,雙方都打的不想打了,很多人認為宋朝軍隊戰鬥力不行,可是在北宋初年,宋朝的戰鬥力還是可以和遼國有來有回的。終於,在公元1005年雙方爆發了澶淵之戰,後來北宋在此戰打贏了,卻還是在澶淵之盟中選擇給遼國年年納貢,這又是為何?

    首先,得弄明白一個事實,在澶淵之戰中北宋和遼國其實誰都沒有贏。雖然歷史上說是北宋贏了,可是如果仔細看這一段歷史的話你會發現,其實澶淵之戰的結束是十分荒誕的。公元1004年遼國聖母蕭太后和遼聖宗御駕親征,企圖與北宋打一場決戰,而這次決戰的地點就是北宋的國都開封。可是不想,一路上北宋軍民反抗異常猛烈,後來誤打誤撞來到了澶州,就是今天的濮陽。北宋朝野已是驚動,可不,都到了家門口了。此時宋真宗慫了,想要撤,學唐玄宗去四川,可是繼趙普之後北宋第二位名相寇準力排眾議,說到:遼國御駕親征,我們也御駕親征。

    於是宋真宗就被拉到了澶州,北宋軍民一見皇帝來了,立馬士氣大振,遼國大軍瞬間就被北宋幾十萬大軍合圍,而且遼軍主將蕭撻也被擊殺。蕭太后娘倆一合計,這樣子是要崩啊,咱們孤軍深入,本來就犯了兵家大忌,要是繼續這樣的話,豈不是要命喪於此?於是遼國的兩個主子也慫了。好吧,那就談判吧。一聽談判,宋真宗這可高興了,不顧宋軍有利的形勢,立馬和遼國握手言和。於是雙方就簽訂了宋遼之間的澶淵之盟,兩國結為兄弟之國,宋每年給遼十萬兩白銀,絲綢二十萬匹,稱作歲幣。而此後,宋遼兩國維持了長達上百年的和平。

    說到底,澶淵之盟北宋並沒有撈到什麼實質性的好處,本來可以將蕭太后娘倆困死在澶州,可是宋真宗非要議和,到後來還要年年給遼國錢和東西,雖然說名義上戰勝了,其實不過就是一盤和棋而已。燕雲十六州沒有回來,錢還出去了一大批。但是,話說回來,這三十萬的銀絹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北宋實際並沒有虧。宋遼戰爭的本質就是當年石敬瑭割出去的燕雲十六州,而北宋以治權換主權,硬是將關南十縣的治理從遼國手裡給拿了回來。而北宋名相寇準說,白銀和絲絹不超過三十萬匹,其實就是關南十縣一年的賦稅而已。

    澶淵之盟的歷史意義並不在於誰輸誰贏,而是遼宋雙方的百姓,終於得來了百年的和平。

  • 3 # 講點歷史小八卦

    這應該叫做資訊不暢,雙方都慫了,都想求和,所以遼軍無法再進一步,宋軍也沒有再乘勝追擊。

    澶淵之戰的最大特點就是還沒有開戰之前,遼軍就已經求和了。遼軍尚未抵達澶淵,丁卯,南院大王善補奏宋遣人遺王繼忠弓矢,密請求和”,以前宋真宗的舊臣王繼忠,被俘虜後投降了遼國,充當了談判特使,而宋軍“丁丑,宋遣崇儀副使曹利用請和,即遣飛龍使韓杞持書報聘”,這個時候兩國算是都同意了議和。

    要議和,還要是先打,不然沒有談判的籌碼。個人覺得,遼人南下,就是以戰促和。

    公元1004年8月,遼國皇帝耶律隆緒和蕭太后,率領二十多萬遼軍,大舉入侵宋朝,蕭撻凜為軍隊主帥。宋軍在北方邊界陳有重兵,遼軍先後進攻威虜軍城、順安軍、保州城、定州大陣、瀛洲城,最終都以失敗收場。

    遼國人一敗就求和,一邊談判一邊打,繞開宋軍重兵把守的重鎮,一路打到了澶淵,大宋的計劃就是在澶淵與遼國決一死戰。宰相寇準強推真宗親臨澶淵御駕親征。

    宋朝人口十倍於遼金夏,在農耕冷兵器時代,只要思想統一,精神強大,完全可以象漢唐那樣征服異域,開疆拓土,至少也能自保,來個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可惜北宋不知道抓緊提升經濟,軍事能力,這個王朝缺乏擴張的基因,宋朝領導階級全面退化墮落,產生了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捱打哲學,以為綏靖政策可以一勞永逸。北宋亡國就是承平日久,只有強大才能保障和平。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關鍵時刻,大宋戰神李繼隆出場了。

    李繼隆為人謙謹,通曉音律,且禮待儒士。又擅長騎射,智謀過人,征戰南北數十年,立下了赫赫戰功。

    李繼隆少年時代,就好遊獵習武,不管是馬上步下,各種武器和弓箭都非常嫻熟。李繼隆在十七歲的時候率領三百士卒參加當時大宋在蜀中的平亂。年輕氣盛的李繼隆冒著蠻族不斷施放的毒箭身先士卒,以傷亡三分之一的代價打敗了敵軍。此戰,李繼隆以勇猛傳遍了全軍。

    大宋攻擊南唐的戰役中,李繼隆負責水路運輸補給。唐軍全力攻擊宋軍的水運,但李繼隆屢屢擊敗南唐水軍,並且斬殺了敵軍一位高階將領,有力的保障了宋軍補給。在與南唐軍的戰鬥中,流矢曾射中李繼隆的額頭,因為所戴的甲冑堅硬,才未受傷。

    整個遼宋之間大的戰爭,李繼隆基本都作為主將參加戰鬥,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戰果。耶律休哥號稱遼國第一戰神,終其一生也沒能突破李繼隆的防守,李繼隆曾經大次敗耶律休哥,耶律休哥差點死在李繼隆手下,打得遼軍十來年不敢再犯宋境。

    這樣的戰將,可惜是個外戚。他的妹妹是明德皇后,也就是後來的李太后,曾經強烈反對真宗繼位,所以真宗在位時,他被解去兵權賦閒多年。

    李太后病重,真宗詔令他入朝探視。太后去世,又允許李繼隆參與葬禮。此時遼軍大舉南下,澶淵之戰爆發。真宗決定親臨澶淵,李繼隆自請扈從。所謂人死如燈滅,真宗的皇帝寶座早就坐穩了,正是用人之機,陳年往事不再計較,於是任命李繼隆為主帥統帥軍隊,先行抵達澶淵做好防務工作。

    李繼隆不負重望,一去澶淵,就憑著豐富的作戰經驗,挖戰壕修重壘,做好了防護,真宗視察時非常滿意。

    大宋射殺了遼國主帥,關鍵時刻真宗沒有慫,士氣高漲

    在真宗去澶淵之前,戰勢已經發生了扭轉性變化。遼軍到達澶州城下當日便展開了猛攻,以步騎兵數萬猛攻澶淵。

    雙方展開激戰,撕殺了數日,李繼隆數次打退遼軍進攻,穩穩守住了澶淵。遼國孤軍深入,已是強弩之末,久攻不下難免急躁,主將蕭撻凜親率麾下精銳充任先鋒,陣前督戰。豈料宋軍早得情報,認清帥旗確認了蕭撻凜的位置,用強弩一箭射中蕭撻凜前額,蕭撻凜當夜傷重而亡。

    主帥陣亡,遼軍元氣大傷。真宗雖是寇準力爭才親臨澶淵的,可是關鍵時刻沒有慫,到了澶淵後,被將士們的抗遼熱情和勝利感動,拒絕了李繼隆移居南城的建議,直接親臨一線北城城樓,撫慰軍士。城下軍民亦被真宗的勇氣所鼓舞,宋軍士氣空前高漲。

    表面上宋軍已經把握勝利,有血戰到底徹底打敗遼軍的機會,但實際隱患重重。

    宋朝的底牌已經出完了,真要打下去宋軍未必有必勝的把握,遼軍是戰鬥失敗,但戰略仍然處於優勢。宋軍是戰鬥勝利,但戰略尚處於劣勢。圍城的遼軍不足十萬,但是遼多為騎兵,宋多是步兵,所以宋軍很難形成追擊戰和殲滅戰。所謂困獸猶鬥,一旦沒有形成新的戰果就有可能被遼軍伏擊。

    遼軍是主將被射死短時間群龍無首,但是主力還在,尤其是蕭太后親征,一旦陣前換將,有有新的主將出現,局勢變化猶未可知。最重要的是,真宗都到達澶淵了,他調派王超的勤王之師居然還沒有出發。其實,遼國北部有入侵勢力,但宋不知道這個戰略朋友,不能形成夾攻,真宗自己也害怕,歷史上親臨前線的皇帝被俘的也不少,他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冒險。

    遼國更不敢打,沒有打下去的理由和能力,雙方議和

    遼國再打下去就要再從本部調集人馬,但是他的北方邊境告急,無兵可調,即使可以調動,北宋勤王之師遲遲未動,不知道後續有什麼動作,是想包抄還是夾擊,還是準備截斷遼國增援,遼國也摸不透。澶淵久攻不下,真宗都來了,擺明了決一死戰,孤身作戰的遼軍,根本不具備死戰到底的能力,如果戰事不順也有可能動搖耶律部落的中央政權統治,

    宋遼打了二十五年,都不想打了,和談就是必然的,澶淵之盟好像宋遼都比較 滿意,大宋有錢,花這點錢買和平,比打戰軍備開支花的費用都少,而且還收回北方四洲,遼國本來就要敗了,還撈到了本錢,每年穩穩的都有歲幣收入,比當戰爭犯打劫強。

    宋遼覺得大家不用打仗日子也可以過得很舒坦,兩國享了百年和平,卻前後被金國滅了,所以說窮兵黷武,好戰必亡,安於享樂,綏靖必危

  • 4 # 歷史堆中的胖子

    澶淵之戰中宋軍其實劣勢並不明顯,反而是遼軍孤軍深入更加危險一些。

    1004年蕭太后和遼聖宗帶著大軍南下攻擊北宋,這遼軍不愧是騎兵為主,那攻擊速度是槓槓的,很快就攻到了黃河邊上的澶州。北宋君臣被嚇壞了,為啥呢?因為北宋都城開封就在黃河邊上啊,可以說只要遼軍攻破澶淵再渡過黃河,那靖康之恥恐怕就得提前上演了。

    宋真宗這慫貨就打算南逃以躲避遼軍的鋒芒,是寇準強烈勸諫才阻止了宋真宗,並且說服宋真宗親自到前線鼓舞士氣。要說這士氣鼓舞一下確實管用,當宋真宗到達澶州後,那宋軍士氣騰的一聲就上去了。而遼軍那邊則因為主將蕭撻凜被宋軍一箭射死而士氣低落。

    並且別看這次遼軍南下非常迅速,但那是遇堅城而不入才做到的啊,在遼軍的後方還有大量的宋軍在堅守,比如朔州、瀛洲等地都未被攻克,而遼軍主力又被阻攔於澶州,所以此時遼軍的形勢並不好。畢竟一旦後方的宋軍反攻,那隨時可以切斷遼軍的後路,到那時遼軍退而無路,進而不得,全部都得交代在澶州城下。

    然而宋真宗面對蕭太后的求和竟然同意了,把寇準和前線各路宋軍主將氣的都冒煙了。宋真宗並且還很慫的表示只要不割地哪怕給一百萬錢都可以,這慫貨就沒想過給遼國要錢,真是豬隊友帶不動啊。

    最終宋遼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北宋每年給遼國“錢十萬,絹二十萬”,雙方從此互不侵犯。雖然澶淵之盟奠定了此後百餘年的和平,但依然得說宋真宗就是慫貨一個。

  • 5 # 肖邦老師的課堂

    我們知道澶淵之盟的歷史事件,它是遼國和北宋之間簽訂的和平盟約。遼國此時是遼聖宗和蕭太后(蕭燕燕)執政時期,電視劇《燕雲臺》中蕭燕燕是主角,但是電視劇只講到了蕭燕燕的前半生,而北宋此時的皇帝是宋真宗。澶淵之盟是在澶淵之戰後簽訂的,由於遼軍無法戰勝宋軍,所以蕭太后決定與北宋講和。遼國此時很強大,為什麼無法戰勝宋軍呢?原因有兩點。

    1.宋軍氣勢很高漲

    遼國在宋太宗時期,多次入侵北宋,且北宋是屢次戰敗,北宋將士們都憋著一口氣。因此澶淵之戰時,北宋宰相寇準,堅持要求宋真宗親征,來鼓舞將士們計程車氣,宋真宗於是同意了寇準的建議親征了。果然將士們士氣大振。當遼軍抵達澶州(河南濮陽)時,遼軍大將蕭挺中埋伏,被弓弩射死。遼軍就在澶州與宋軍對峙不敢進軍了。

    2.遼軍腹背受敵

    宋軍主力在澶州也不急於和遼軍正面對決,而是堅守城池,而遼軍也是久攻不下,雖然擊敗了宋軍第一線主力,但是河北廣大地區仍然還在宋人的手裡。這樣就使得遼軍前有堅固的城池,後有宋朝軍民的行動,面臨腹背受敵的困境,再加上澶州之戰前的戰爭,讓遼軍損失也很多,也使得遼軍不敢再猛攻。

    在如此情況下,遼國決定和談,而北宋也不太願意打仗了,於是同意和談,最後雙方達成協議,簽訂了澶淵之盟。

    宋軍在澶淵之戰的勝利也是北宋上下團結一致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詠是怎樣的一位北宋名臣?他曾經做出過什麼政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