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獸山

    一、利用人的比較心理定價,會讓顧客產生便宜的錯覺

    商品定價比整數低一點其實很多人都知道,但原因和效果並不清楚。以討價還價普遍的服裝為例,70元的T恤衫定了69元、68元和67元三個價格,賣69元時顧客會覺得和70沒區別,最後被砍價一半成了35元。賣68元時顧客會認為這個就是60元,也會砍價一半成了30元。賣67元顧客會覺得這個價格太精確,可能就是真實價格,最後60元買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讓人莫名其妙的現象?就是開篇所說的這是一個消費心理和物理認知的一種混合,人都會對數字的相對差異敏感,比如70元和69元,70元和68元都是這種情況,但這兩個僅差1元的定價卻影響了最後的成交價。而67元和70元相差不大卻讓顧客有一種賣家沒賺多少的心理而影響砍價行為,這其實就是對數字的絕對大小敏感度低。

    顧客心理定價其實就是利用了人的錯覺偏差,圍繞產生便宜的錯覺制定價格,從而引導顧客消費或者關注。超市裡的9.9元和10.8元商品利用的也是這個邏輯,不過這種定價也是有技巧的,設計不當也會影響銷售。

    二、心理定價會誘導顧客消費,但銷售最終效果不易衡量

    超市內只要10元內售價的同一商品,無論是定價2.99元還是5.99元,都要比3元和6元的定價銷售量高出60%以上,這個比率雖然有浮動但說明定價效果還是不錯。利用錯覺的心理定價無疑對銷售是有效的,並且通用於網際網路和實體店。

    商品最終銷量和定價策略有關,但多是因為爆品等價格戰略,而不是心理定價策略。從鏈條上看,心理定價更像是一種技巧而不是戰略,是鏈條中最後一環能夠觸動成交的技巧。以超市為例,很多商品都是大眾所知的,只要價格的確便宜就不愁賣。

    而不好衡量或不敏感的商品利用心理的錯覺定價反倒更有效果,比如超市的自有品牌由於去中間化後,成本下降毛利增加並且價格比同類便宜,用心理定價促進銷量就很好,牛仔褲也是如此,70元還是120元的定價並不好衡量。但本質上都要受到使用者、功能、渠道和營銷的影響,

    三、實體店要根據業態和商品屬性採用不同心理定價策略

    實體店型別多種多樣,超市貼近大眾消費,保健品專賣店提高生活品質,奢侈品鎖定特殊客群,有些利用心理定價的卻是作為價格錨點使用,其目的是引流。不同的心理定價策略要根據業態和商品屬性制定。

    很多年前超市促銷時商品價格也有元角分都帶的情況,比如促銷價9.98元,這種情況現在幾乎很少,除了分的使用很少,也是因為人被小數點後的數字變化影響較小,因此如果不是稱重商品,或者10元內商品很少有帶分的。這種尾數定價方法適用於民生類業態。

    不過有些保健品並不一定都適合低於整數定價,這也是一種消費心理,整數價格總會感覺更嚴肅和心安理得,因為保健品多是送人或長輩的,所以大比率的顧客會購買整數價格的保健品,畢竟有禮品屬性。定製類的實體店商品也適合整數定價,比如定製款服裝和箱包等。

    離消費者近的超市和便利店等適合尾數定價,健康保健、定製和奢侈品適合整數定價,貴重的黃金可分割定價。另外將數字大的單元放在前面也能引起顧客的錯覺,比如會員辦理可以說3000人買了這個19元的會員。

    四、其他與總結

    商品定價低於整數並不是促銷時才有,利用人的心理錯覺定價可以用在多產品和多場景,其中低於整數定價多屬於尾數定價。尾數定價只是心理定價的一個方法,但使用的最為普遍。

    大數字放在前面設計話術的錯覺定價,貴金屬和股票的分割定價,標新立異設定錨點的引流定價等都是利用心理的定價策略。因此實體店運用是可以結合業態和商品特點組合設計。

    心理定價越來越被普遍的使用很容易讓消費者疲勞,雖然方法依然有效,但同質化商品和服務過多的今天,消費者評判和衡量能力也在加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 ace2才2999比小米10便宜,值得入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