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巧不工plus

    不不不,會讓你代替劉禪。

    就衝你對於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一竅不通的馬後炮來講,雖然作死,但是還是可以當個大巫師的。

  • 2 # 一貳一橙

    借用港片hei社會里,在社團中具有最高話語權,同時又是老龍頭鄧伯的一句:社團是不能讓一個人獨大的,要平衡。所以第一部時他支援力量較弱的樂少,不選勢力最大的大D,而第二部裡選擇了有錢但意不在龍頭的佔米,而不選擇樂少或是東莞仔。

    不但社團是這樣,同樣的一個國家政權也是一樣的,老皇帝在選擇繼承人時,大多都會選擇勢力較弱的一方,而不會選擇勢力過強的一方,所以不管是多麼英明神武的皇帝,都不願看到其繼任者結黨,以免其勢力過於強橫而影響到自己目前的地位以及未來的局勢。

    一但出現東宮結黨的情況,大機率就會發生廢儲事件了,所以劉備不選嫡長子劉永,而是選庶長子劉禪,這除了劉禪是長子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在益州沒什麼利益關係,不像劉永那樣,有一個益州吳氏家族的孃家。

    以題目為例,我們先排除什麼家天下、一姓傳承的政治體系,單從劉備去世前,張飛如果還在世的話,就算劉禪真的無能昏庸,可劉備也是不可能把位子傳給張飛的,甚至連讓他輔政都不可能。

    如果讓張飛接替劉備領導蜀漢的話,張飛一脈大權獨攬,手握軍事和內政,加上張飛年歲已大,有固定的思維模式和經驗,自然不會聽從諸葛亮等人的建議,一意孤行了,如此一來,那最糟的局面或許會變成三分內鬥:蜀漢,劉禪、趙雲、諸葛亮一派公開和張飛翻臉,佔領江州、永安,不遵成都號令,劉永、劉理、李嚴、吳懿為一派,或聯合劉禪派系奪權,或佔領漢中,爭得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好位置。

    事實上在劉備死前,一共留下了兩個輔助劉禪的大臣,一個是諸葛亮,掌管內政,代表跟著劉備入蜀的荊州外來勢力,一個是李嚴,掌管軍事,代表著原益州本地的勢力,兩人輔助,把劉備老班子和益州之間來了個平衡。要是把張飛或是趙雲加進來的話,那勢必打破這種平衡,造成益州勢力過小,引起他們的不滿意,所以益州方面又得加入一個吳懿,總之人數一定要平衡,可是輔政大臣一多,稍不注意又容易造成之間的內鬥,如康熙年間的輔政四大臣之爭一樣。

  • 3 # 誠心走天下2

    劉備在白帝城死時是一國之主了,他奔波一生自然知道一個主人的重要性。也清楚歷史的皇帝因錯傳位於人而造成國家混亂,甚至遭到亡國之災。因此他對交待後事肯定會認真考慮,不會把國家大事隨便交於人。

    劉備和關羽,張飛三結義後,經常不離左右,也經歷過太多坎坷和戰爭,同生共死之義。他對張飛的一切都瞭如指撐,自知張飛有將帥之能力,切沒有為國主的能力,所以劉備臨終時絕不會開口叫張飛替代劉禪的事。

    張飛,雄壯威猛,萬人之敵,虎臣扶匡正義,赤膽忠誠,義薄雲天,內心寬厚,對上下赤誠。個性脾氣急躁,沒多少文禮,有話直說,沒耐心,膽大易發怒。因報關羽之仇,出兵東吳酒醉鞭擊軍士,被手下人謀殺而終。

  • 4 # 史海鉤沉者小王

    這個問題其實,還可以再換個問法,如果關羽張飛都沒死,劉備臨終前,是否會讓關羽、張飛上位?答案是並不能。

    政治路線不能違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的理論主張,論述了君權與神權之間的關係,後來的白虎通會會議又把讖緯之學正式確立為官方的統治思想,簡單點就是劉姓皇權神化了,每一代劉氏帝王都是上天派來管理民眾的工具。

    君王不能違背上天的指示,何況一般民眾,只有聽從的份,這種思想經過長年的宣貫,已經給上到士族、下到平民打上了深深的內心烙印。加上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後的一系列疑似穿越的改革操作,並沒有給底層百姓帶來實惠,劉秀的崛起,讓不少人覺著還是劉氏好。

    神授的合法性這點在東漢末年的諸侯紛爭中,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場景:

    劉備要匡扶漢室;諸葛亮要助劉備成霸業、興漢室;曹操說自己願為國家討賊立功;荀彧勸曹操及時扶正朝廷;袁紹提出漢獻帝血脈不純、要立劉虞為主公;公孫瓚殺了劉虞,說他和袁紹圖謀篡位。

    咋一看好像都是匡扶漢室,可漢獻帝比阿斗還難扶,最終被曹丕逼到禪位。但至少之前和曹丕逼漢獻帝禪位,都拿了一塊遮羞布,不敢明目張膽的直接篡位。

    劉備當初打著劉氏宗親“匡扶漢室”的旗號爭奪霸業;晉位漢中王時表示要掃除寇難、靖匡王室;稱帝時讓上天賜福漢室、永綏四海。如果不讓後代劉禪繼位,讓情同兄弟的張飛上位、或者關二爺上位,非劉氏繼承他稱的帝位和遺志,這不是打自己的臉面,完全不符合當時的法理,違背了原先的方針路線。

    封王關張也沒份

    兩漢政策基本相同,劉邦白馬盟誓的“非劉氏不稱王”規矩,可能導致關張連封王都沒份。

    如果劉備統一天下,小王覺得學劉秀南陽故人之舉,厚賞關張兩人,但不給予重大實權可能性比較大,畢竟統一之後,天下對皇權最大的威脅就是功臣和外戚,需要對這兩類人嚴加防備。

    只要關張兩人沒有反叛之舉,劉備就不會殺兩人,否則違背自己的仁德之名。所以關張兩人,不管劉備統一天下與否,他們的路子基本鎖死在位極人臣和南陽故人這兩條線上,而封王是不可能的,至於替代劉禪上位更是沒邊沒影的事。

    形勢可控

    劉備託孤那年,劉禪16歲,有沒有才華,劉備心底多少有些數,不可能一無所知。

    就算劉禪平庸愚笨又如何,司馬炎還不是讓“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上位了,雖然有些天真,但能把控住局面就行。

    在劉備徵東吳之前,趙雲曾勸諫劉備不要出征,但劉備不聽。但是同時,仍命令趙雲督江州,江州在蜀國一直是防禦東吳的重要地域,在夷陵之敗後,趙雲進兵至永安,說明劉備事先是考慮過後果的,萬一失敗至少讓趙雲在後方接應。

    劉備敗後,退到了魚復,並改魚復為永安,建永安宮屯軍。把只是犍為郡太守的李嚴召喚到永安,任命為尚書令。尚書令的前兩任分別是法正和劉巴,法正一代謀主不必多說,劉巴的才智卓絕也被劉備和諸葛亮稱讚,而李嚴突然成為接替者,就讓人迷惑了。

    當時,夷陵之敗,大量人才的陣亡和去世,讓蜀國人才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態,李嚴曾參與《蜀科》制定和地方平叛,只能是唯一選擇,所以調李嚴過來應該是為了處理屯守永安時、與吳國解決對峙問題的一些事宜。

    但是半年後劉備病重,託孤之事提上事宜,任命李嚴與諸葛亮共同輔政,並把中都護一職給予李嚴,無非是照顧荊州派、東州派兩邊的感受,同時考慮永安作為對抗東吳的橋頭堡,留下李嚴統內外軍事、鎮永安,防備以輔國將軍、領荊州牧身份進入西陵的陸遜。

    其實,劉備心裡對於當時的局勢是有預見的,並安排了不少舉措來應對,絕沒有達到崩盤的局面,既然沒崩盤,那劉禪自然可以上位,諸葛亮安國,李嚴鎮永安防東吳,如果關張沒死,更好說了,替代李嚴派到前線去。

  • 5 # 劉一千五

    一,張飛,有萬人敵的美稱,為什麼本能作託孤大臣,這裡面是有原因的。

    當然,張飛已經死了,劉備後死,沒有辦法託付大事。即使張飛沒有死,劉備也不會讓張飛替代劉禪!

    劉備死時,託大事於諸葛亮和李嚴。趙雲對劉家有大功,劉備也只是讓趙雲看守著劉備的兒子們。大概趙雲作忠義的兄弟,一生不離棄。但是,作為託孤大臣,還是不合適。

    這樣一來,劉備如果看到張飛在傍邊,也只不過是"三弟,幫扶吾子"而已。

    劉備對諸葛亮所說的話,有深刻的背景因素。諸葛亮有智慧有謀略,也得人心,不是其他蜀國士大夫比得了的。劉備這樣對諸葛亮說,能扶就扶,不能就算了,你自己幹。諸葛亮比劉備更鬼,連忙說不敢,不敢。諸葛亮也怕劉備安排了其他人在竊聽,即使不動刀兵,諸葛亮的下半生恐怕也不好過。誰知道劉備在白帝城二年時間內忙了些什麼大事。

    這是劉備知人太深的原因。如其不然,劉備也算不上梟雄了。

    二,劉備從一個賣草鞋的底層平民,達到稱皇帝的地位。不能不說本事不小。

    這樣的本事包括方方面面。尤其是他的識人本事,更是高人一等。

    劉關張桃園結義,劉備開始是不怎麼了解關羽張飛,但是,時間一久,對兩個兄弟就瞭解了。

    劉備對張飛的瞭解就是合了一點脾氣,然後同關羽一起喝了酒 然後就是兄弟了。劉備不在時是關羽在管張飛張飛就是一個吃街坊的人。就憑一身蠻力才成了殺豬佬。是個人人懼怕的角色。換句話說,是大家把張飛慣壞了,讓他有了橫蠻的性格。大概就是韓信所說的"匹夫之勇"

    ,即使他能義釋嚴顏,但是,治理國家大事還是遜色很多。歷史上的大將軍與政治家區分大,著名的廉頗與藺相如就是一個例子。看看氣度,藺相如就強大得多了。

    從劉備要去打孫權,屢次告誠張飛不要喝酒打人,不要把酒友放在身邊,是取禍之道。張飛不聽,結果張飛被殺。當初,劉備已經是皇帝,已經不再是兄弟們的大哥了。而是一國之君,兄弟之情已經被國家之情淡化。張飛在關羽丟失簡直後,給國家帶來的危險,張飛應該是看得出來。劉備要去為關羽報仇,張飛應該勸皇帝三思,才是一個為大局出發的英雄。但是,劉備已經被大臣們勸住了,改變了報私仇的想法。張飛在閬中一聽,火冒三丈,馬上到成都,又哭又鬧,還在把兄弟之情強加在國家利益之上。非常不明智!

    所以,縱使劉備看到張飛在傍邊,託付劉禪,也僅僅是在生活問題上,而不是把國家大事託付給張飛。更不會讓張飛替代劉禪,說不定,張飛在這件事情上比劉禪更不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個人在一起確定戀愛關係之後,發現有第三者喜歡你物件,您要怎麼來守住你們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