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是義大利首都羅馬城內的一塊大約半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義大利的國中之國。是羅馬天主教教皇統治和管理的一個主權國家。也是聯合國成員國,目前與全世界175個國家建立有外交關係。
梵蒂岡建國於1929年。其法理依據是《拉特蘭條約》,也叫《拉特朗協定》。拉特蘭或者拉特朗是對義大利語的音譯。因為條約的簽署地是在梵蒂岡的拉特蘭宮,所以稱為《拉特蘭條約》。
拉特蘭條約的簽約雙方是墨索里尼領導的義大利法西斯政府與羅馬天主教廷。這個條約徹底解決了僵持了五十多年都未能解決的所謂“羅馬問題”和教皇國問題。教皇國正式解體。由梵蒂岡城國取代。
那麼什麼是“羅馬問題”?“教皇國”又是一個什麼國?
回覆列表
-
1 # 愛玩兒愛聊的隔壁老王
公元7世紀以前,今天義大利所在的亞平寧半島的這片土地的統治者是拜占庭帝國。而後,日耳曼人的一支倫巴底人將拜占庭勢力逐出義大利。控制了這片領土。
公元8世紀,當時的法蘭克王國的君主丕平驅除了亞平寧半島上的倫巴底人。但是丕平並沒有把從倫巴底人手裡奪回的土地歸還拜占庭,而是將今天義大利中部,以羅馬為中心的一塊土地,贈與了當時的教皇司提反二世。這就是歐洲中世紀史中著名的“丕平獻土”。而後丕平的兒子查理曼大帝又宣佈教皇是這些土地的最高統治者。
丕平獻土使教皇擁有了大面積的世俗領土。但是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如果教皇的土地是法蘭克王國的君主所贈。那麼是不是意味著在世俗政治中教皇就變成了法蘭克皇帝的封建附庸呢?所以為了消除法蘭克王國日後可能以此為由控制教廷的隱患。教廷的神學家們就乾脆偽造了一份所謂“君士坦丁獻土”的歷史文獻。也就是說在丕平把土地贈送給司提反二世之前。早在公元四世紀,也就是400年以前,君士坦丁一世已經把這塊土地贈送給教皇西爾維斯特二世了。而且繪聲繪色地編了一個故事:因為教皇透過祈禱治好了君士坦丁一世的麻風病。君士坦丁一世被神蹟感動,於是接受了洗禮,信仰了天主教。而且將羅馬帝國的都城羅馬奉獻給了教會。而他自己到博斯普魯斯海峽旁的拜占庭另建新都。就是今天的伊斯坦布林。而且君士坦丁一世奉獻的土地不僅僅是義大利中部羅馬城和周邊的土地,而是整個羅馬帝國的西半部領土。而且還宣佈教權高於王權。皇帝是教皇的扈從。
文獻編好了但最後沒有用上。因為查理曼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所以法蘭克王國沒有了唯一合法繼承人。所以沒有哪個繼承人有權單獨提出對教皇土地的宗主權。
這就是所謂教皇國和它所擁有的領土的由來。
教皇國的土地在1861年義大利統一後基本被劃入了新的義大利王國。新的義大利王國同時宣佈羅馬是新國家的首都。但當時的教皇拒絕接受義大利王國對教皇國土地的主權。而當時羅馬城在法國軍隊的保護下,仍在教皇的控制中。所以新誕生的義大利王國
雖然佔有了所謂教皇國的絕大部分土地,但並沒能收回羅馬城。
十年以後,到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撤走了駐守羅馬的軍隊。義大利王國趁機收復了羅馬城。而當時的教皇庇護九世,拒不接受義大利王國的合法性。退至自己的寓所即梵蒂岡城內,宣佈與義大利為敵。並宣佈自己為“梵蒂岡的囚徒”。
從1870年一直到1929年,59年時間,五任教皇,庇護九世,利奧十三世,庇護十世,本篤十五世以及庇護十一世。始終如一,絕不退讓,絕不屈服。甚至號召信徒拒絕擔任義大利王國的公職。這就是所謂“羅馬問題”。
一直到1926年,墨索里尼政府開始啟動與教廷關於解決“羅馬問題”的談判。經過三年艱苦的周旋。雙方最終在1929年簽署了《拉特蘭條約》。這才最終解決了“教皇國問題”和“羅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