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藍推演

    先看一個例項:張老闆是開酒店的,客房108間,每年能贏利180萬左右;餐飲部就沒掙過錢。王老闆是開飯店的,主營淮揚菜系,主打小龍蝦,擁有20張桌子的大堂和包廂28間,生意火爆,正常上座率60%以上。

    張老闆和王老闆是高中同學,且店面在同一個城市。於是二人合計搞異業聯盟,以二家店為起點,準備在同城再找20家飯店,20家賓館,20家養生館,10家洗浴中心,10家鮮花店,構建服務業聯盟。對商家的說辭是帶來會員消費,條件是8折結算,對會員的說辭是同樣的消費,更多的優惠。

    為了便於操作,二人投資30萬開發了app,註冊會員、展示商家、充值結算等基本功能都有。為了發展會員,二人現金採購了1000臺智慧電飯煲作為禮品,凡是一次性充值1000元,就送一臺電飯煲。

    透過宣傳,二人真的將進店客人註冊為會員,其中一次性充值1000元的,只有240人。另一方面,二人憑藉在行業的影響力,也找了部分店面加入聯盟。

    當時在專案說明會上,我是負責攻單的,由於不向商家收取任何費用,又有增加營收的可能性,且會員消費後平臺實時與商家結帳,所以商家還是比較樂意的。對於充值問題,會員擔心平臺跑路,由於實體的資產在那兒,加之又是各自的老客戶,以及有電飯煲的誘惑,充1000元難度也不大。

    但是,經過半年的運作,發展的充值會員也沒超過1000人,由於沒有給加盟的商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潤,所以,這事就黃了。為什麼呢?

    經過反思,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 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不易改變

    也就是說,消費者到服務業商家的消費是相對固定的,你想引導他到一家沒有體驗過價效比、環境和服務品質的地方消費,即使打折是真的,他也不會輕易去體驗。因為像到飯店吃飯,一般都是請客,到哪兒吃,要考慮環境和客人的意見等。

    2. 前期發展會員,主要靠商家的老客戶

    現在的平臺多如牛毛,想把消費者註冊到平臺上並非易事,通常獲客成本會超過30元/個。利用老客戶對商家已有的信任基礎,則會相對容易。

    但問題在於,這些老客戶本來就是商家的營收來源,成為平臺會員後,同樣的消費就要按平臺的規則結算。這樣,商家的利潤就少掉了!雖然,自己註冊的會員到其他平臺商家消費會有分潤,但由於是聽起來有道理,實際上沒有得到,所以,商家並不樂意把進店客人變成平臺會員,都希望從平臺引流會員來消費使自己富餘的服務能力變現。

    3. 平臺只起連線作用,對加盟商家的品質沒有標準要求,一旦出現投訴,平臺不願承擔責任。

    一個平臺,對商家沒有統一的管理和品質要求,在消費者心中難以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這對人們不斷追求美好生活來說,是致命的弱點,誰願意為了一個很小的折扣,去冒不規範服務的風險呢?

    在試運營的半年裡,就曾出現過會員向平臺投訴商家服務品質的問題,平臺讓會員找商家,商家讓會員找平臺,相互推諉,問題沒解決,結果把會員推沒了。

    異業聯盟提出來已有十五年了,嘗試者無數,為什麼沒有一個成功?因為連線簡單,給商家和會員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並不簡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外的人為什麼認為在老家一定要有所房子?最合理的解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