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聯合系啊,
說真的,你去找一找就知道,當年歐洲做坦克的多了去了,時間越早東西越多,真的組不了一條線的只有一個可能——沒有合適的高階車,嘛,二戰之後不少人都靠著美援蘇援過日子,過到現在也是靠買不靠自研,畢竟太花錢。
不過歐洲的國家不少,所以這裡我只選取一部分,當然有些國家比較有能耐,他自己能拿出來的車子足夠他自己組一個系,所以,除了坦克世界裡已經存在的歐洲國家線,我還要再排除掉瑞士。
由於低階車實在是多,所以我只選擇一部分正常的玩意兒組線,高階車可能會混搭不少外來的玩意兒,所以中高階車會有copy現象,低階車我盡力避免選擇有copy嫌疑的車子。
另外,斷頭線不做。
就找到的東西來看,如果這個遊戲只把時間限定在二戰前的話,我敢說歐洲系會是個超級大系,但是如果是按照坦克世界裡面的設定來的話,沒有除去五常其三、瑞士、瑞典的歐洲系就沒那麼大了。
一開始大家都沒啥特色,都是一堆拖拉機,所以不需要真的去設定什麼特色什麼風格,只要看起來有點意思就行了,我認為,歐洲線分線要到六級,1~5級就不做分線了。
T15(比利時)【Lv.1 LT】:比利時自行改進的英國維克斯6噸輕型坦克,主要改進在於換裝了新式炮塔與新式發動機以及將主武器更換為13.2mm哈奇開斯重機槍,然而這些理論上能跑到60km/h的玩意兒最終全部被德國擊毀或繳獲。
T13.B3(比利時)【Lv.2 LT】:比利時自行改進的維克斯火炮牽引車,主要改進在於安裝了一個炮塔與SA-FRC 1932 47mm L33.6主炮,但是最終全數被德國繳獲。
ACG-1(比利時)【Lv.3 LT】:比利時向法國訂購了25輛AMC-35,該車被更名為ACG-1,由於該車在訂購時仍處於測試階段,所以比利時最開始收到的只有炮塔,然而法國直到1937年才向比利時方面交付車體,迫於時局原因,比利時放棄了對購買回來的ACG-1進行組裝,直到1939年才匆忙組裝這批坦克,然而由於數量過少,這批坦克並沒能阻擋德國的侵略。
CTMS-1TB1(荷蘭)【Lv.4 LT】:由美國赫靈頓公司為荷蘭設計的“荷蘭三人坦克”,計劃用於東印度群島以對抗隨時可能來襲的日軍,然而在這批坦克出貨之前,荷蘭與東印度群島就已經成為了軸心國的囊中之物,這批坦克後來被美國以《租借法案》的名義支援給了位於中美洲與西印度群島的反法西斯同盟國。
貝爾德哈 II(西班牙)【Lv.5 LT】:1943年,西班牙根據III號與IV號提出了新的自主研發坦克方案,該方案被命名為貝爾德哈2,然而由於經濟原因,該方案最終被推遲到了1955年才批准量產,最終該車只有寥寥幾輛被生產出來,該專案最終也因為美援到來以及歐洲聯合坦克計劃而被叫停。
這條線主要由南聯盟與羅馬尼亞坦克組成,整體特色設定為蘇式風格下的近戰搏鬥流,以重甲、速射炮為特色,具有高隱蔽特性,但是極速較低,推重比差,精度也不適合對中遠距離輸出。
伏奇羅(南聯盟)【Lv.6 MT】:1946年南聯盟對手頭的蘇援T-34-76進行改進,主要改進包含了換裝新式炮塔與85mm炮,同時還加厚了車體正面裝甲,經過測試,該車被南聯盟方面認定為“優於T-34-85的存在”,稱為伏奇羅A,然而該車只生產了10輛,之後還誕生了換裝90mm炮的伏奇羅B方案,但是最後因西方援助,該專案在1951年終止,1957年該專案以M-628的名字短暫復活,但是這一次連一張圖紙都沒留下來。這裡我選擇將伏奇羅A與伏奇羅B合在一起。
M-320(南聯盟)【Lv.7 MT】:1955年南聯盟根據現掌握技術進行獨立開發的第一款坦克,其最大特點在於採用了南聯盟自主研發的新式90mm炮,但是最終因成本問題而在1956年停止研發。
M-636 海鷗(南聯盟)【Lv.8 MT】:1959年誕生的T-34現代化改進方案,計劃採用厚度更高的新式炮塔、強化車體裝甲、使用90mm炮,後期出現了100mm主炮的設想,原計劃該車於1964年投產,但是由於成本過高,最終南聯盟方面決定以向捷克購買T-54/55以替代該專案,最終該專案於1961年被叫停。
TR-77早期型(羅馬尼亞)【Lv.9 MT】:1972年羅馬尼亞自主研發的一款T-55改進版,主要特點在於強化了車體正面與炮塔正面裝甲,然而因為技術不成熟的緣故,該車並沒能投入量產。
TR-77/85(羅馬尼亞)【Lv.10 MT】:TR-77的發展型號之一,該車特點在於採用了TR-85的炮塔設計,僅是並沒有安裝TR-85的炮塔附加裝甲。
初步設定資料如下,
傷害:320/320/420
穿深:248/330/50
彈種:AP/HEAT/HE
炮彈飛行速度:900/850/900
裝填時間:5s
載彈量:50發
精度:0.38
瞄準時間:2s
三擴係數:0.10/0.10/0.09
速度:50/-13 km/h
發動機功率:850hp
車重:45t
俯仰角:-5°/16°
炮塔旋轉速度:40°/s
車體旋轉速度:42°/s
血量:1900
車體裝甲厚度:200/80/30
炮塔裝甲厚度:320/180/60
隱蔽值:13.68/2.86,10.26/2.14
視野值:400m
這條線可以看做是將法、德特色結合在一起的極端體,重點在於極端強化的機動、極其優秀的視野與隱蔽,但是其他方面就有些不盡人意了。
43M Tas(匈牙利)【Lv.6 MT】:1943年匈牙利Tas專案最早推出的車輛測試方案,也就是使用43M 突朗 III的75mm炮以及一個初期設計炮塔的44M Tas,但是僅有一張圖紙。
44M Tas(匈牙利)【Lv.7 MT】:1943年匈牙利參考德國的黑豹坦克所做的新式中型坦克設計方案,該車原計劃搭載80mm高炮,據悉該車曾可能存在過原型車,但是現在只剩下圖紙。
M47E1(西班牙)【Lv.8 MT】:西班牙的M47坦克改進版,改進重點在於發動機更換為AVDS-1790-2A、更換了懸掛系統、為全體車組成員新增光學觀瞄鏡。
LEOX(西班牙)【Lv.9 MT】由西班牙改進的可以匹配AMX-30E的炮塔、主炮等配件的豹1,然而該專案只存在一個車體。
聖嬰(西班牙)【Lv.10 MT】:西班牙將M47懸掛系統安裝在AMX-30E上以解決AMX-30E懸掛可靠性差的問題,為了相容M47的懸掛系統不得不加長車身,但是相較於原版的AMX-30,其火控系統與動力系統還是能看得出有提升的地方的。
傷害:360/360/480
穿深:248/300/53
彈種:APCR/HEAT/HE
炮彈飛行速度:1000/850/700
裝填時間:9s
載彈量:40發
精度:0.35
瞄準時間:2.15s
三擴係數:0.13/0.13/0.12
速度:78/-25 km/h
發動機功率:920hp
車重:39t
俯仰角:-8°/15°
炮塔旋轉速度:50°/s
車體旋轉速度:50°/s
血量:1800
車體裝甲厚度:80/35/30
炮塔裝甲厚度:150/40/30
隱蔽值:15.28/3.19,11.46/2.39
視野值:420m
為了體現出該線與其他輕坦線的不同,我決定在十級車上下功夫,將他做成一臺綜合法德意三家特色的玩意兒,但是特色可能會與正常的LT相隔甚遠,例如在隱蔽和機動上比一般LT要差一些,不需要太擔心十級車與九級車之間不同的裝填方式造成的手感不適,十級的“半自動裝填”會在手感上更偏向單發射擊手感而非彈夾射擊手感,但是這些車子的彈種將會十分少,而且無論是穿深還是傷害都不適合對付重甲車輛。
M56 76(西班牙)【Lv.6 LT】:因為90mm炮的後坐力問題,西班牙將手頭的部分M56蠍式的主炮更換為76mm炮。
NM-166(挪威)【Lv.7 LT】:1972年挪威對手頭的美援M24霞飛進行現代化改進,主要改進點在於換裝新的發動機以及換裝了法制90mm低膛壓炮。
FV101蠍式(愛爾蘭)【Lv.8 LT】:20世紀80年代愛爾蘭從英國進口的輕型坦克,這批坦克直到2017年才全數退役。
ACEC 眼鏡蛇 90(比利時)【Lv.9 LT】:1984年由比利時打造的專供外貿用的輕型坦克,該車由眼鏡蛇裝甲車底盤發展而來,最早於1985年吉隆坡武器展亮相。
SK-105龍騎兵(奧地利)【Lv.10 LT】:1962年奧地利研製的一款輕型坦克,1965年專案啟動,1969年完成原型車,1971年計劃列裝奧地利陸軍,1973年完成了49輛車輛交付。
傷害:320/420
穿深:268/220
彈種:APCR/HESH
炮彈飛行速度:
裝填時間:9s/9s/9s/9s,短裝填7s
彈夾容量:4發
精度:0.3
瞄準時間:1.5s
三擴係數:0.10/0.10/0.05
速度:65.34/-25.34 km/h
發動機功率:620hp
車重:17.5t
俯仰角:-9°/13°
炮塔旋轉速度:65°/s
車體旋轉速度:40°/s
血量:1600
車體裝甲厚度:30/10/10
炮塔裝甲厚度:40/20/10
隱蔽值:15.96 / 3.51,15.96 / 3.51
視野值:410m
貝爾哈德 1(西班牙)【Lv.5 LT】:1937年西班牙提出的替代T-26與I號的國產坦克方案,但是研發程序過於緩慢,直到1941年才完成樣車測試,但是該車已經過於落後,所以該專案被放棄了。
BT-42(芬蘭)【Lv.6 LT】:芬蘭改進的BT-7,特點是採用了更大的炮塔以及一門114mm榴彈炮,直至1943年,芬蘭共完成了18輛BT-42。
SO-122(南聯盟)【Lv.7 MT】:1956年南聯盟對美援的M4A3E8謝爾曼進行現代化改進的版本,主要特色在於其換裝了一門122mm A-19主炮,並且將手頭上的T-34-85的動力系統儘可能的複製到M4A3E8上,原型車於1964年完成,但是由於成本過於昂貴,該專案最終因經費不足而停止。
ACEC 眼鏡蛇 25(比利時)【Lv.8 LT】:ACEC 眼鏡蛇輕型坦克的偵察型號,特點在於安裝了一門25mm厄利孔KBB機炮以及換裝了一個適配該炮的炮塔,同時仰角可以提升至60°,然而該車並沒有收到任何訂單。
找資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非常好玩的東西
BurstynMotorgeschütz“機動火炮”(奧匈帝國):1905年,時任海事官的奧匈帝國軍官君特·阿道夫·伯斯丁在於表姐乘船旅行時突發奇想,提出“要做一輛使用汽油發動機的、可以跨越戰壕的裝甲車”,但是四輪設計並不能很好的跨越戰壕,後來履帶式拖拉機的出現讓他放棄了四驅設計而轉向履帶式設計,1911年,他完成了“可以跨越戰壕的汽油機驅動履帶式裝甲車”,該車長3.5m、寬1.9m、高1.9m(不包含前後吊臂),主武器為一門37mm炮,但是隻有300°射界,車組成員只有3人,設計最高速度為30km/h(???),越野速度8km/h,發動機功率為60hp,他在奧匈帝國與德意志帝國都申請了專利,然而奧匈帝國陸軍對這種設計表示“不能理解”,德意志帝國同樣沒有人支援他的想法,最終該車只存在圖紙與一個木製模型,奧匈帝國就這樣與“坦克”這種劃時代的武器失之交臂,在戰後,維也納軍事博物館為了紀念這個“第一個具體的坦克設計方案”特意製作了一款全比例模型,至今該模型還停放在博物館門口。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後伯斯丁被德國軍方聘用作為兩棲作戰車輛的研究人員,直至1945年畏罪自殺。
歐洲聯合系啊,
說真的,你去找一找就知道,當年歐洲做坦克的多了去了,時間越早東西越多,真的組不了一條線的只有一個可能——沒有合適的高階車,嘛,二戰之後不少人都靠著美援蘇援過日子,過到現在也是靠買不靠自研,畢竟太花錢。
不過歐洲的國家不少,所以這裡我只選取一部分,當然有些國家比較有能耐,他自己能拿出來的車子足夠他自己組一個系,所以,除了坦克世界裡已經存在的歐洲國家線,我還要再排除掉瑞士。
由於低階車實在是多,所以我只選擇一部分正常的玩意兒組線,高階車可能會混搭不少外來的玩意兒,所以中高階車會有copy現象,低階車我盡力避免選擇有copy嫌疑的車子。
另外,斷頭線不做。
就找到的東西來看,如果這個遊戲只把時間限定在二戰前的話,我敢說歐洲系會是個超級大系,但是如果是按照坦克世界裡面的設定來的話,沒有除去五常其三、瑞士、瑞典的歐洲系就沒那麼大了。
分線的起點一開始大家都沒啥特色,都是一堆拖拉機,所以不需要真的去設定什麼特色什麼風格,只要看起來有點意思就行了,我認為,歐洲線分線要到六級,1~5級就不做分線了。
T15(比利時)【Lv.1 LT】:比利時自行改進的英國維克斯6噸輕型坦克,主要改進在於換裝了新式炮塔與新式發動機以及將主武器更換為13.2mm哈奇開斯重機槍,然而這些理論上能跑到60km/h的玩意兒最終全部被德國擊毀或繳獲。
T13.B3(比利時)【Lv.2 LT】:比利時自行改進的維克斯火炮牽引車,主要改進在於安裝了一個炮塔與SA-FRC 1932 47mm L33.6主炮,但是最終全數被德國繳獲。
ACG-1(比利時)【Lv.3 LT】:比利時向法國訂購了25輛AMC-35,該車被更名為ACG-1,由於該車在訂購時仍處於測試階段,所以比利時最開始收到的只有炮塔,然而法國直到1937年才向比利時方面交付車體,迫於時局原因,比利時放棄了對購買回來的ACG-1進行組裝,直到1939年才匆忙組裝這批坦克,然而由於數量過少,這批坦克並沒能阻擋德國的侵略。
CTMS-1TB1(荷蘭)【Lv.4 LT】:由美國赫靈頓公司為荷蘭設計的“荷蘭三人坦克”,計劃用於東印度群島以對抗隨時可能來襲的日軍,然而在這批坦克出貨之前,荷蘭與東印度群島就已經成為了軸心國的囊中之物,這批坦克後來被美國以《租借法案》的名義支援給了位於中美洲與西印度群島的反法西斯同盟國。
貝爾德哈 II(西班牙)【Lv.5 LT】:1943年,西班牙根據III號與IV號提出了新的自主研發坦克方案,該方案被命名為貝爾德哈2,然而由於經濟原因,該方案最終被推遲到了1955年才批准量產,最終該車只有寥寥幾輛被生產出來,該專案最終也因為美援到來以及歐洲聯合坦克計劃而被叫停。
第一條分線——東方陣營MT這條線主要由南聯盟與羅馬尼亞坦克組成,整體特色設定為蘇式風格下的近戰搏鬥流,以重甲、速射炮為特色,具有高隱蔽特性,但是極速較低,推重比差,精度也不適合對中遠距離輸出。
伏奇羅(南聯盟)【Lv.6 MT】:1946年南聯盟對手頭的蘇援T-34-76進行改進,主要改進包含了換裝新式炮塔與85mm炮,同時還加厚了車體正面裝甲,經過測試,該車被南聯盟方面認定為“優於T-34-85的存在”,稱為伏奇羅A,然而該車只生產了10輛,之後還誕生了換裝90mm炮的伏奇羅B方案,但是最後因西方援助,該專案在1951年終止,1957年該專案以M-628的名字短暫復活,但是這一次連一張圖紙都沒留下來。這裡我選擇將伏奇羅A與伏奇羅B合在一起。
M-320(南聯盟)【Lv.7 MT】:1955年南聯盟根據現掌握技術進行獨立開發的第一款坦克,其最大特點在於採用了南聯盟自主研發的新式90mm炮,但是最終因成本問題而在1956年停止研發。
M-636 海鷗(南聯盟)【Lv.8 MT】:1959年誕生的T-34現代化改進方案,計劃採用厚度更高的新式炮塔、強化車體裝甲、使用90mm炮,後期出現了100mm主炮的設想,原計劃該車於1964年投產,但是由於成本過高,最終南聯盟方面決定以向捷克購買T-54/55以替代該專案,最終該專案於1961年被叫停。
TR-77早期型(羅馬尼亞)【Lv.9 MT】:1972年羅馬尼亞自主研發的一款T-55改進版,主要特點在於強化了車體正面與炮塔正面裝甲,然而因為技術不成熟的緣故,該車並沒能投入量產。
TR-77/85(羅馬尼亞)【Lv.10 MT】:TR-77的發展型號之一,該車特點在於採用了TR-85的炮塔設計,僅是並沒有安裝TR-85的炮塔附加裝甲。
初步設定資料如下,
傷害:320/320/420
穿深:248/330/50
彈種:AP/HEAT/HE
炮彈飛行速度:900/850/900
裝填時間:5s
載彈量:50發
精度:0.38
瞄準時間:2s
三擴係數:0.10/0.10/0.09
速度:50/-13 km/h
發動機功率:850hp
車重:45t
俯仰角:-5°/16°
炮塔旋轉速度:40°/s
車體旋轉速度:42°/s
血量:1900
車體裝甲厚度:200/80/30
炮塔裝甲厚度:320/180/60
隱蔽值:13.68/2.86,10.26/2.14
視野值:400m
第二條分線:西方陣營MT這條線可以看做是將法、德特色結合在一起的極端體,重點在於極端強化的機動、極其優秀的視野與隱蔽,但是其他方面就有些不盡人意了。
43M Tas(匈牙利)【Lv.6 MT】:1943年匈牙利Tas專案最早推出的車輛測試方案,也就是使用43M 突朗 III的75mm炮以及一個初期設計炮塔的44M Tas,但是僅有一張圖紙。
44M Tas(匈牙利)【Lv.7 MT】:1943年匈牙利參考德國的黑豹坦克所做的新式中型坦克設計方案,該車原計劃搭載80mm高炮,據悉該車曾可能存在過原型車,但是現在只剩下圖紙。
M47E1(西班牙)【Lv.8 MT】:西班牙的M47坦克改進版,改進重點在於發動機更換為AVDS-1790-2A、更換了懸掛系統、為全體車組成員新增光學觀瞄鏡。
LEOX(西班牙)【Lv.9 MT】由西班牙改進的可以匹配AMX-30E的炮塔、主炮等配件的豹1,然而該專案只存在一個車體。
聖嬰(西班牙)【Lv.10 MT】:西班牙將M47懸掛系統安裝在AMX-30E上以解決AMX-30E懸掛可靠性差的問題,為了相容M47的懸掛系統不得不加長車身,但是相較於原版的AMX-30,其火控系統與動力系統還是能看得出有提升的地方的。
初步設定資料如下,
傷害:360/360/480
穿深:248/300/53
彈種:APCR/HEAT/HE
炮彈飛行速度:1000/850/700
裝填時間:9s
載彈量:40發
精度:0.35
瞄準時間:2.15s
三擴係數:0.13/0.13/0.12
速度:78/-25 km/h
發動機功率:920hp
車重:39t
俯仰角:-8°/15°
炮塔旋轉速度:50°/s
車體旋轉速度:50°/s
血量:1800
車體裝甲厚度:80/35/30
炮塔裝甲厚度:150/40/30
隱蔽值:15.28/3.19,11.46/2.39
視野值:420m
第三條線:LT為了體現出該線與其他輕坦線的不同,我決定在十級車上下功夫,將他做成一臺綜合法德意三家特色的玩意兒,但是特色可能會與正常的LT相隔甚遠,例如在隱蔽和機動上比一般LT要差一些,不需要太擔心十級車與九級車之間不同的裝填方式造成的手感不適,十級的“半自動裝填”會在手感上更偏向單發射擊手感而非彈夾射擊手感,但是這些車子的彈種將會十分少,而且無論是穿深還是傷害都不適合對付重甲車輛。
M56 76(西班牙)【Lv.6 LT】:因為90mm炮的後坐力問題,西班牙將手頭的部分M56蠍式的主炮更換為76mm炮。
NM-166(挪威)【Lv.7 LT】:1972年挪威對手頭的美援M24霞飛進行現代化改進,主要改進點在於換裝新的發動機以及換裝了法制90mm低膛壓炮。
FV101蠍式(愛爾蘭)【Lv.8 LT】:20世紀80年代愛爾蘭從英國進口的輕型坦克,這批坦克直到2017年才全數退役。
ACEC 眼鏡蛇 90(比利時)【Lv.9 LT】:1984年由比利時打造的專供外貿用的輕型坦克,該車由眼鏡蛇裝甲車底盤發展而來,最早於1985年吉隆坡武器展亮相。
SK-105龍騎兵(奧地利)【Lv.10 LT】:1962年奧地利研製的一款輕型坦克,1965年專案啟動,1969年完成原型車,1971年計劃列裝奧地利陸軍,1973年完成了49輛車輛交付。
初步設定資料如下,
傷害:320/420
穿深:268/220
彈種:APCR/HESH
炮彈飛行速度:
裝填時間:9s/9s/9s/9s,短裝填7s
彈夾容量:4發
載彈量:40發
精度:0.3
瞄準時間:1.5s
三擴係數:0.10/0.10/0.05
速度:65.34/-25.34 km/h
發動機功率:620hp
車重:17.5t
俯仰角:-9°/13°
炮塔旋轉速度:65°/s
車體旋轉速度:40°/s
血量:1600
車體裝甲厚度:30/10/10
炮塔裝甲厚度:40/20/10
隱蔽值:15.96 / 3.51,15.96 / 3.51
視野值:410m
金幣車輛貝爾哈德 1(西班牙)【Lv.5 LT】:1937年西班牙提出的替代T-26與I號的國產坦克方案,但是研發程序過於緩慢,直到1941年才完成樣車測試,但是該車已經過於落後,所以該專案被放棄了。
BT-42(芬蘭)【Lv.6 LT】:芬蘭改進的BT-7,特點是採用了更大的炮塔以及一門114mm榴彈炮,直至1943年,芬蘭共完成了18輛BT-42。
SO-122(南聯盟)【Lv.7 MT】:1956年南聯盟對美援的M4A3E8謝爾曼進行現代化改進的版本,主要特色在於其換裝了一門122mm A-19主炮,並且將手頭上的T-34-85的動力系統儘可能的複製到M4A3E8上,原型車於1964年完成,但是由於成本過於昂貴,該專案最終因經費不足而停止。
ACEC 眼鏡蛇 25(比利時)【Lv.8 LT】:ACEC 眼鏡蛇輕型坦克的偵察型號,特點在於安裝了一門25mm厄利孔KBB機炮以及換裝了一個適配該炮的炮塔,同時仰角可以提升至60°,然而該車並沒有收到任何訂單。
後話找資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非常好玩的東西
BurstynMotorgeschütz“機動火炮”(奧匈帝國):1905年,時任海事官的奧匈帝國軍官君特·阿道夫·伯斯丁在於表姐乘船旅行時突發奇想,提出“要做一輛使用汽油發動機的、可以跨越戰壕的裝甲車”,但是四輪設計並不能很好的跨越戰壕,後來履帶式拖拉機的出現讓他放棄了四驅設計而轉向履帶式設計,1911年,他完成了“可以跨越戰壕的汽油機驅動履帶式裝甲車”,該車長3.5m、寬1.9m、高1.9m(不包含前後吊臂),主武器為一門37mm炮,但是隻有300°射界,車組成員只有3人,設計最高速度為30km/h(???),越野速度8km/h,發動機功率為60hp,他在奧匈帝國與德意志帝國都申請了專利,然而奧匈帝國陸軍對這種設計表示“不能理解”,德意志帝國同樣沒有人支援他的想法,最終該車只存在圖紙與一個木製模型,奧匈帝國就這樣與“坦克”這種劃時代的武器失之交臂,在戰後,維也納軍事博物館為了紀念這個“第一個具體的坦克設計方案”特意製作了一款全比例模型,至今該模型還停放在博物館門口。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後伯斯丁被德國軍方聘用作為兩棲作戰車輛的研究人員,直至1945年畏罪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