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釣魚倌

    這個還是要看是什麼魚泡,以魚泡來判斷是那種狀況。窩子裡有魚泡就證明魚兒已經入窩了,不吃鉤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

    不是物件魚入窩的魚泡

    ●黑魚魚泡

    這種情況在野釣的環境下比較常見。比如我們以釣鯽魚為主,打下酒米窩料後不長時間就會出現如小米粒般大小的密集氣泡從水中泛起,而且泛起的氣泡還是移動的。

    這種細小密集而且移動的氣泡就是黑魚的魚泡。只要窩子裡出現了這樣魚泡,釣魚人要麼換釣位重新開釣,要麼就地換線組掛小魚或者大蚯蚓等活餌直接釣黑魚。

    黑魚是掠食性魚類,一般很少會有其他魚類能趕走黑魚,所以釣者不是釣黑魚的話,還是趁早換釣位。

    ●鰱鱅魚泡

    如果窩子裡出現了大小不均勻(有鴿子蛋大小也有黃豆大小)但非常密集的魚泡泛起,那麼就證明是鰱鱅魚群入了窩。

    遇到鰱鱅魚入了窩,可以換成香甜帶微酸的霧化效果不錯的面餌從水底向上找魚層釣鰱魚。但是對於經驗不足的釣友來說,釣鰱魚的難度較大。因為鰱魚不咬鉤,它們只是在餌料區大口地濾食,所以較難釣獲。

    如果不喜歡釣鰱魚,遇到鰱魚鬧窩也令釣魚人頭疼,最好的辦法就是換成不霧化的釣餌或者直接換釣位。

    魚兒缺氧或者趨溫起浮的魚泡

    ●缺氧的魚泡

    魚兒缺氧的情況多發於高溫季節。窩子裡雖說有魚入窩,而且魚泡還不少,但這只是窩料的香味將魚兒招致窩點,可是缺氧的魚兒並無心覓食,只是懶洋洋地在窩點轉悠。因此很難釣獲。

    ●趨溫起浮的魚泡

    眾所周知,魚兒是趨溫動物,它們的覓食行為是隨著水溫的變化而變化的。當上層水體的水溫較高(受陽光照射)時,魚兒便會離底遊向水溫適宜的上層水層。這個時候如果釣者還在釣底的話,幾乎釣不到鯽魚、鯉魚等底棲魚類。

    遇到魚兒趨溫起浮的情況,釣友們可以採取離底釣浮(從水底向上找魚層)的方法。有時候釣浮頻頻被起浮的魚兒“截口”,垂釣樂趣甚是開心。

    窩子有魚但餌料不對路

    如果窩子里長時間出現了物件魚的魚泡但是垂釣效果並不好,這樣的情況如果不是魚兒缺氧和趨溫起浮的因素的話,那麼十有八九就是餌料不對路所致。

    餌料不對路,魚兒雖然入了窩,但是餌料並沒有勾起它們的食慾,因此就造成了魚兒不覓食但又不離窩的情況。

    遇到窩子有魚但餌料不對路的情況,釣友們應立即改變餌料的味型,如香型改腥型;素餌改葷餌;硬餌改軟餌,用這些方法總有一款餌料是魚兒喜歡的。

  • 2 # 釣魚人老高

    類似問題筆者回答多個,不過,隨著遇到的次數越多,不同情形都有所經歷,認知也不斷變化、提升,也許正在一點點逼近問題的“真相”吧!回到釣友問題“窩子裡全是魚泡,就是不吃鉤是什麼原因”,筆者結合實際垂釣經歷,一窺究竟!

    深挖問題的實質

    釣友問題中特意寫道,窩子裡魚星氾濫,水泡不斷。作為一名合格的釣友,定然不會把地氣看成魚星,何況水泡在窩點冒出。既然有魚星,那麼定然有魚群的存在。同時,意味著魚的狀態、活性應該處於正常,甚至極為活躍狀態,否則也不會瘋狂攝食。

    另外一點,魚攝食主要依靠它的嗅覺,且嗅覺極其敏銳,大約是人的數百倍。窩子魚星不斷,魚正是“尋味而至”,越聚越多,至少說明魚對窩料或餌料的氣味感興趣,否則早就離開、逃離窩點了。

    存在的幾個可能性

    透過前文的分析、介紹,可排除魚的狀態不佳的問題,更多的問題可能在餌料或水體環境,下文分享幾個最有可能的原因。

    首先餌料味型,與窩料相比並不佔優勢。魚和人類似,懂得好吃、難吃,只要有的選擇,定然先吃美味佳餚,忽略粗茶淡飯。所以餌料選擇不恰當,在味型及適口性處於劣勢,自然它只會吞食窩料,浮漂如定海神針,巋然不動也屬正常。比如經典搭配,嫩玉米與老壇玉米、蚯蚓和酒米,前者作為餌料在適口性及氣味,明顯強於後者。用這兩個經典搭配,窩子有魚,但不吃的情況,有但不多。

    其次魚無法發現餌料。這從兩個角度理解,筆者曾利用水下攝像機觀察吞食窩料、餌料的情況,發現魚吞食某一個餌料,充滿了隨機性,並非餌料味型好,就一定立即吞食。同時投擲的窩料顆粒數量眾多,從裡面發現一顆餌料如同“大海撈針”,這也是為何提升餌料味型的原因。但即便如此,如果魚群數量不多,依然需要足夠的時間“守釣”。另外餌料可能被浮層掩蓋,導致魚雖在窩點,但無法發現。這種情況多發生在肥水塘、水草密集處或障礙物眾多的水域,這些地方常有大量植物碎屑、藻類微生物,它們腐爛、發酵後,會形成一層輕質物,即常說的浮層。魚在窩子橫衝直撞,攪動浮層“飛沙走石”,下落後很容易把餌料覆蓋。魚無法發現餌料,自然不會吞食。

    最後是魚與餌料不在一個泳層。夏季陰雨天氣,底層水體溶氧量不足,加之投擲的粉狀窩料過多,很容易造成魚層的混亂。魚或離底,或集中在半水,或上浮,也有可能各個泳層都有魚的身影。這樣如果依然釣定層,遇到魚吃口的情況大大降低。但魚卻可以吞食碎小窩料分子,不斷有魚星出現。這時要麼不斷調整水線長度,確定最終魚群集中的泳層;要麼採用飛鉛釣法,原有線組上拉5-20公分即可,這樣鉤餌以浮漂為中心,做大擺鍾運動,緩慢下落,可兼顧各個泳層的魚。

    寫在後面

    透過上述介紹,有些原因可以透過調整垂釣方法彌補;有些原因想要解決,則很麻煩;有的即便是調整垂釣方法,也難有效果。所以釣友遇到魚不吃餌的情況,需多分析、判斷,再採取措施,避免做無用功。實在無魚口,不如早早收竿回家,改日再戰!

  • 3 # 大別山小農人

    野外釣魚,魚不吃鉤是正常現象,但是窩點魚泡亂泛而不吃鉤的話,未免讓人感覺心裡急躁躁的,因為明知窩內有魚,近在咫尺卻沒有辦法。所以有問題就要去找原因,是什麼原因導致有魚而釣不到呢?

    天氣的原因

    天氣是我們常見的影響魚類生活的因素,主要包括溫度,氣壓,降水或者降雪等。其中溫度是最主要的也是基礎的因素,夏季溫度的過高或者冬季過低,甚至是溫差在短時間內變化過大,比如冷空氣的突然到來,都是會影響魚類進食的。而氣壓就是直接影響水體溶氧量的因素,尤其是氣壓過低的時候,水中沒有充足的氧氣,魚就會閉口。降雨降雪的影響最終也是影響溫度進而影響魚,當然應激反應也是一部分原因。

    所以窩點有魚泡的話,但是魚因天氣原因開口不好,只會在窩點徘徊,並不會開口覓食,或者魚口非常輕,也是不好釣的,解決方法可以先小鉤細線試探魚情,或者在缺氧的情況下使用果酸促開口,確定原因之後再正釣。當然選擇好天氣作釣就能徹底決定問題。

    水情原因

    另一種可能就是水體的原因了,因為不同地方的水是有肥瘦的,水質肥的水域魚就比較“挑剔”,因為它們不缺少食物,所以在進食的時候一點也不認真,總是挑三揀四。或者就是水底的情況比較複雜,比如:水底的障礙物比較多,或者醬層淤泥層較多,那麼你的鉤餌可能會被掩埋,魚雖然能嗅到味道,但總是吃不到,就會不斷冒魚泡,鯉魚的話在水底拱泥泡更多。

    針對這樣的情況,只能在釣餌或者調釣上做文章,肥水塘可以使用清淡味型的餌料或者特殊的釣餌,這種釣餌主要根據魚類平時愛吃的食物來定。針對醬層可以降低餌料的比重,新增輕麩類的物質,或者釣微離底,歐鯉釣的反離底都是可以考慮的,餌料就能被魚發現。

    人為原因

    在沒有摸清楚魚情的情況下,我們下竿作釣,就可能釣不到魚,不僅在餌料選擇上,在魚層確定上,魚口上也會有一定影響的。比如:窩料和餌料在精細度,味型,狀態上是否主次顛倒,大師們主張的淡誘濃釣是否有用,因為魚也會進食也會精挑細選,當然跟魚的大小,生存經驗也是有關係的。在具體作釣的時候,底層魚有沒有上浮,我們的作釣水層和魚層是不是在一起。

    所以在打窩的時候,使用的窩料儘量粗糙一點,而釣餌要精細化,防止魚只吃窩料而不吃釣餌,那樣就尷尬了。施釣的時候,先要試探性地釣一下,摸清楚魚層在哪,如果經常出現錨魚現象,那麼魚就上浮了,要釣離底,如果魚層上下不定的話,就要嘗試行程釣法來兼顧一下不同水層。

  • 4 # 快樂在於發現

    窩裡泡多一是小魚鬧,看窩外有單泡是大些的魚,在窩外釣,就如餵雞撒食,小雞掄吃,大雞在外。還可能是鰱魚在窩,曾在魚塘見過,用磚頭扔去,很快上鯽裡了。

  • 5 # 釣遍天下野河溝

    一,首先確定是否是真實的魚泡?

    二,再者餌料的味型和壯態是不是合適?

    三,最後天氣是否悶熱不開口?

    如果能夠確定以上幾點都沒有問題,那麼在沒有魚吃鉤那麼就是你今天的運氣不好能收杆回家了。

    首先我們先看看第一點,很多釣友覺得窩裡有泡一定是魚弄出來的,其實就是假像特別是夏天魚塘釣大魚的時候,一串串的氣泡從水底冒出來很多時候看著像是魚泡實際是地氣導致冒泡

    地氣也會冒泡,地氣冒泡時成串上浮至水面,基本接觸水面後就破碎了,地氣冒泡會連續不斷的冒出泡泡很好辨別是魚還是地氣!

    餌料的味型也是關鍵的關鍵,雖然能夠把魚聚集過來,但是魚不愛吃你的餌料。一般黑坑做釣出現這種情況比較多!狀態也是釣鯽魚的關鍵比如釣小奶鯽你用大搓餌那麼魚肯定吃不進去,最後導致的就是小魚吃窩裡的餌料不吃鉤上的餌料,導致很多魚泡的出現而釣不到魚。天氣是魚不開口的主要原因。很多時候明明知道垂釣的地方有很多魚但是就不開口,也是最讓人無奈。氣壓低,天氣悶當我們自己都感覺不舒服那麼我們就不要去釣魚了,試想下人都不舒服魚肯定也不會好釣的!

    釣魚愛好者我們一定要及時改變思路,想要釣好魚一定要跟著魚的思路走。

    現在釣魚,魚不復雜,複雜的是釣魚人的心。我們要不忘初心,娛樂開心,交朋友釣魚,釣魚交朋友。

  • 6 # A小寶媽580

    第一種原因,是因為你在餌料裡邊,新增的小藥的藥量大了。在黑坑一般都在沒有味型的小黃面裡配合各種味型的小藥來使用,小藥的味型很多,薯香,果香,或者一些複合型小藥,為的就是讓餌料改變一下味型,從而引誘鯉魚放心吃鉤。第二種原因,也是近兩年來很普遍的現象——魚不下底。魚不下底有很多種原因,這裡就不一一指明,但是我們都知道,鯉魚是底層魚種,吃食也都是在水底層進行的,那魚不下底的話,根本釣不到的,因為魚都不吃。

  • 7 # 肆拾學戒

    綜合前兩天釣魚的情況,1.可能是天氣突然變溫,溫差大,窩裡有魚,但活躍性降低,不開口。2.餌料不太適合現時的漁情。3線粗及釣漂要調整及釣法改變。魚有動作,只是我們看不到

  • 8 # 山水小林

    我是一名女釣手。釣魚已經幾年了,有時間就會去釣魚。你提的這個問題可能好多釣魚人都遇到過這個問題。雖然我釣魚也就一般般,但以我釣魚的經驗感覺是以下幾點:

    第一:漂調得太鈍了,鉤子上掛的餌料沉到淤泥裡看不見,魚兒聞到餌料和窩料的氣味進入窩子,沒看見魚餌當然不上釣。

    第2種:可能是天氣的原因。有時候氣壓不穩定的時候,魚在窩子裡面也不容易開口吃。

    第三。就是你所釣的餌料香、腥味不對魚的口,也會導致魚不上鉤。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9 # COOLBOYD

    關於這個問題在大多數釣友的認知裡,魚星是魚呼吸或攝食時吞吐的氣泡,俗稱魚泡。這種說法不能講完全錯誤,但最起碼是有失偏頗的。我們看到的成片成團的聚集狀氣泡,其實大多是魚類攝食時攪動窩點下方的塘泥雜質,將原本封閉在水底虛泥及腐質雜物裡的空氣釋放出來,混雜了吐出的氣泡,上升到水面形成的大小夾雜的魚星狀物。真正的魚星,應該是指魚類呼吸或攝食時產生的零散氣泡。正常狀態下,無論是什麼水域、什麼魚種,魚類在不受驚擾的常態下,很少會有魚星產生。只有在受到外界驚嚇或刺激的應激反應時才會有吐出氣泡的現象。在野外水域釣魚,最常見鯉魚星——大小不等的碎沫狀氣泡緩慢移動,這是由鯉魚的生活和攝食習慣造成的。鯉魚是底棲魚類,攝食時埋頭拱食河底的植物碎屑、小魚蝦、螺蚌和動物、昆蟲屍體等,這種攝食習慣決定了鯉魚遊經的路徑必然會留下大小不等的團狀氣泡,拱食時有,遊開時消失,這一特性也為我們追星釣鯉提供了依據。除了鯉魚,常見的魚種如鯽魚、草魚、鯿魚等,除了打窩後可以見到聚集狀氣泡,也就是所謂的魚星外,其它時候很少能見到吐星。而常見的魚星往往會因為釣場環境,特別是河底、塘底的狀態而呈現不同的形態。沙土、硬質底流水河,河底雜質不多,底泥中包含的空氣相對較少,魚拱食窩料時很少見團狀魚星。鯽魚星多為零散氣泡,黃豆大小,零星升上水面。鯉、草星雖然也是團狀,但體量相對較小,氣泡大小也較平均,與池塘裡有很區別。肥水池塘、多年的水草塘、放釣的黑坑等,水底多雜物,腐爛草葉草莖或淤泥底。這種水域打窩後魚進窩吃食,攪動水底的虛泥雜質,常見片狀大小不等的細碎星子同時冒上來,如果有大個體鯉、草等進了窩子,窩點裡更是翻江倒海,大團魚星夾著雜質物飄上水面,讓人以為有成千上萬條魚聚集在窩子裡。確定了魚星後,我們再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究魚不吃鉤、不開口的問題所在及應對方法。1 餌料是否霧化過快。當餌料霧化過快時,誘魚過多,窩子過大、過亂,導致水的能見度低,窩內的魚兒只聞得到餌料氣味,卻無法發現餌料的位置,導致無魚吃餌。此時應迅速更換餌料,避免過分霧化,使魚兒能夠及時地發現餌料並順利咬鉤。2餌料味型是否過重。餌料味型是否過腥、過香,如果是這種情況,你會明顯地覺得窩中魚偏雜、亂,魚只在窩邊遊動,不進窩中食餌。調整配方,重新拌餌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這一點尤其要提醒那些平時喜歡用小藥的釣友,千萬注意加小藥的量。3餌料是否對路、適口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出現在有餵食習慣,偏口厲害的池塘中。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採用常喂的餌,或以常喂的餌為基餌來調配你的釣餌。同時注意不要把餌拌得過硬或過鬆。過硬,適口性差,就是有一兩個訊號,你一提竿,整個餌原樣從魚嘴中提出。在水的阻力的作用下,餌雖然在上行的過程中化掉了,但中魚是不可能的;過鬆,鉤餌到底,只剩空鉤,這也是漂不動,不上魚的一個原因。4窩料是否打得過重、過厚打窩料也是有講究的,打少了,魚不聚窩;打多了,留在水底,則部分的魚兒會選擇在水底活動,特別在天氣熱的時候,隨著氣溫升高,窩料發酵,氧氣被大量消耗,窩中嚴重缺氧,魚兒大多在窩上或窩邊穿梭,不愛進窩,偶爾進窩,也不咬鉤。這種情況,在釣魚比賽的後兩場,尤其容易出現,應該引起大家注意。5水底淤泥是否過厚如果是水底淤泥過厚,則應改用載鉛量大的,能稱得住餌的漂;或者減少鉛皮,把漂調到能把餌稱在淤泥之上;又或者改用較輕比重的餌料。總之,要把餌團落在淤泥之上,否則,餌入淤泥,猶如石沉大海,魚想吃吃不到,自然也就不會出魚訊。窩中有魚有什麼用處。6線組搭配是否不當。子線過粗、過硬,跟棕絲、鬍鬚一樣,不利於魚吸餌,特別是對那些被釣過多次,刁滑的魚兒;鉤子過大,魚口小吸不進去;鉤條過粗,魚體小吸不動;鉛墜重了,釣組過鈍或陷入淤泥。這些情況,魚沒法咬鉤。但只要稍微除錯就能找到問題,然後換換釣組或作些相應的調整就行。7魚兒是否受到驚擾。當垂釣水域的聲音過大或頻繁釣放時,很容易驚擾魚兒,而受到驚擾的魚兒很難安心就餌。因此垂釣時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要發出較大聲響,當魚兒上鉤後及時地將魚提上岸,儘量避免出現跑魚現象。8魚層是否起了變化。釣魚人一定要留心,在垂釣中魚層的變化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你腦中有這概念,就不怕。它變你變,誰怕誰;它變,你不變,當然釣不到魚。如果魚層較亂,我們還可以試試打行程。一句話就是用積極的態度,儘量使你的釣目和魚層一致,魚訊自然也就有了。

  • 10 # 無聊的三石

    一、氣壓低,魚兒活性低,不開口。

    二、餌料味型不對路。

    三、水底有淤泥,餌料比重大了,或者漂調得鈍了,餌料沉底後沒入泥裡。

  • 11 # 老漁翁42322

    有幾種原因,一,是氣壓水溫含氧量的問題,這時的魚雖在窩裡穿來穿去,但不會吃餌的,走又捨不得食物,所以就在窩裡遊,如果帶有增氧球和釣魚果酸,可以配合窩料打些下去,就能改變魚不吃鉤的現像!這種現像也是許多人空軍的問題!

    二,是打的窩料和進窩的魚不匹配,進窩的如果是肉食性魚,窩料素餌,如干玉米,它就只在窩裡轉,就和鵝不吃肉鴨不吃草類式。

    方法就是到釣點,打兩至三個窩,一種餌打個窩,我認識個釣友,以開魚具店,開直播為工作,常年固定在某個地方打窩,他釣魚就沒有釣不上來的那天!

  • 12 # 漁樂場

    一般情況受氣壓影響,魚會在不同的水層活動,有魚不咬鉤多數是因氣壓低所致。氣壓低導致水中含氧量低,從而導致魚吸食無力,浮漂動作輕小,有魚不咬鉤。由於氣壓低,導致水底含氧量不足,魚層上移,出現這些情況,就不能守著水底不放,釣離底、半水或淺水處,則會有比較好的收穫。

  • 13 # 軍哥愛自己520

    釣魚窩子裡全是魚泡,但是不吃鉤是因為魚在吃窩料。

  • 14 # 輕鬆艾倫0V

    那是因為小魚在吹泡泡逗你開心呢

  • 15 # 大哥寒松

    應是窩料比餌料更適合魚的胃口,吃窩料而不吃餌料,還有就是氣壓底上浮,

  • 16 # 人品問題O_O

    下網捉魚,身為一個合格釣魚人不管什麼情況都不能打空軍!

  • 17 # 野釣人老元

    這種情況多半是氣壓有問題!屬於天災,毫無辦法!餌料蚯蚓等等都用了,紋絲不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人類見不著的更高維能量一直在背後左右我們的人生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