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胡適和李敖,很多人會產生一種時空錯覺:因為對於內地民眾來說,胡適主要生活的時代,是在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運動前後。而李敖去世於2018年——即一個是近代人,一個是現代人。但是這種認知,其實陷入了一種誤區。
胡適,生於清光緒十七年(西曆1891)年,李敖生於民國二十四年(西曆1935年),胡適的年紀比李敖年長四十多歲。新中國成立以後,胡適和李敖都曾在寶島生活過。作為後生的李敖,也和老前輩胡適有過一定的交集。
李敖為人比較自負,但對於胡適卻較為尊重。甚至在2005年的時候,李敖還給北大捐了35萬人民幣,要求北大為胡適樹立一尊雕像。但如今已經是2020年,李敖也已經去世兩年多了,但是這尊雕像,依舊沒有樹立起的意思。
其實,這尊雕像,或許永遠都樹立不起了……
近代中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茫然中。在清政府和洋人一次次交戰的過程中,中國人選擇了許多種救國模式,但是這些模式無一例外都以失敗告終。因此很多進步人士認為,如果確立共和制度,或許可以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現狀。
但是,民國成立的第二年,民國事實上就等於名存實亡了——孫先生設計的制度遭到了摒棄,袁世凱掌握了政權,袁世凱死後,中國陷入了長達三十多年的戰亂。
也因此,民國時代的知識分子開始繼續尋找救國之路。在民國初年的新文化運動中,胡適算是一位代表人物、思想先驅。
民國初年,雖然宣統帝已經遜位,但是人心依舊很亂。比如在當時,封建思想依舊存在巨大的市場,袁世凱為了稱帝,也在暗中縱容封建餘孽,鼓吹封建思想。這部分腐儒認為:中國近代以來的悲劇,都在於放棄了傳統的儒家文化才導致的,只要全盤復古,恢復上古時代聖王賢相模式,那麼,中國就可以實現輝煌,洋人的侵略也會被打敗。
進步人士對於這種思想無疑是深惡痛絕的。因此,當時社會上的進步人士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其中包括文言文和白話文的爭論,是否尊孔的爭論。新文化運動,也被視為五四運動的鋪墊。而胡適本人,正是白話文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在民國中期,胡適和魯迅的知名度可謂旗鼓相當,不過,魯迅和胡適在民國中期的時候,思想和主張存在了巨大的差距:為此,魯迅和胡適在文壇上,有過長達數年的針鋒相對。
這說明,在民國中期,胡適就已經不自覺地走向了我方的對立面。
1946年,胡適擔任北大校長。此時的胡適在文化界風頭可謂一時無兩:此前胡適曾擔任中國駐美大使,也曾在抗戰期間為抗日救亡而奔走。因此,胡適不論是在文化界、教育界,還是政界的聲望都很高。尤其是在美國人眼裡,胡適更被視為一位值得託付的人物。
此時的中國處於新一輪戰爭初期。蔣先生為了取得美國支援,同時也為了給自己的朝廷樹立好形象,於是蔣先生開始宣傳,打算推薦胡適擔任總統——因為按照當時老蔣的設計,民國推行虛位元首制——即總統不掌握任何權力,大權在行政院長手裡。實際上,在當代的世界,這種虛位元首制國家很多,比如印度、澳洲、德國都是典型。
不過因為各種原因,胡適都沒能坐上總統的寶座。1948年年底,北平即將解放。當時我方派人聯絡胡適,希望胡適能夠留在內地。但是胡適幾乎沒怎麼考慮我方的挽留,堅持離開北平,奔赴寶島。
胡適的選擇,也說明了胡適對我方的態度。抵達寶島的胡適,繼續為老蔣而效勞,並且在寶島,做了很多不利於人民的事情。
1962年,胡適去世於寶島。
其實至少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胡適在我國內地的評價都較為負面。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想透過網際網路蔓延,民國社會也被一些妄人進行了美化。於是,很多人開始膜拜其民國大師起來。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勞動人民來說,民國都是一個充滿血淚的時代。即便是引以為傲的民國大師,其實也只是特殊時代的產物。
在被美化的民國大師裡面,胡適算是其中的典範。
當然不可否認,胡適確實是一個很有學問的學者。但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就是後人必將超越前人。比如當代一箇中學生掌握的知識體系,可以完爆孔子、柏拉圖和蘇格拉底這樣的古聖先賢。很多當代青年學者,也在陳寅恪的著作裡,發現了很多已經被公認為謬誤的觀點。因此,單就學問這一點認為胡適值讓人在北大為其豎立塑像,無疑是經不起推敲的。
此外,至少在土地革命時期,胡適就站在了我方的對立面,甚至其餘生大部分時間,都是為人民的公敵進行奔走和活動。因此,我方在解放戰爭時期,就曾將胡適視為戰犯。雖然如今那一切已經成為歷史,但是,胡適臨終時候對我方的態度也並沒有明確改變。因此,在我方的大學校園,而且是最高等的學校裡,為一個戰犯樹立塑像,這無疑會讓人感到寒心,甚至造成人民群眾思想上的混亂。因此從這點來說,也不能給胡適樹立塑像。甚至可以這樣形容:假設胡適的塑像建成,每年北大學生在塑像前弔唁這個戰犯——這一幕,絕對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黑色幽默。
此外,胡適和北大的淵源,僅僅是在北大做過幾年的校長而已。胡適並不是北大的開創者,對北大的建設,也並沒有什麼超越旁人的貢獻。因此,從這一點來說,給胡適在北大樹立塑像,也是讓人感到有些不合時宜。
總之,胡適的塑像,很難在北大建好。
說起胡適和李敖,很多人會產生一種時空錯覺:因為對於內地民眾來說,胡適主要生活的時代,是在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運動前後。而李敖去世於2018年——即一個是近代人,一個是現代人。但是這種認知,其實陷入了一種誤區。
胡適,生於清光緒十七年(西曆1891)年,李敖生於民國二十四年(西曆1935年),胡適的年紀比李敖年長四十多歲。新中國成立以後,胡適和李敖都曾在寶島生活過。作為後生的李敖,也和老前輩胡適有過一定的交集。
李敖為人比較自負,但對於胡適卻較為尊重。甚至在2005年的時候,李敖還給北大捐了35萬人民幣,要求北大為胡適樹立一尊雕像。但如今已經是2020年,李敖也已經去世兩年多了,但是這尊雕像,依舊沒有樹立起的意思。
其實,這尊雕像,或許永遠都樹立不起了……
文化尋路近代中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茫然中。在清政府和洋人一次次交戰的過程中,中國人選擇了許多種救國模式,但是這些模式無一例外都以失敗告終。因此很多進步人士認為,如果確立共和制度,或許可以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現狀。
但是,民國成立的第二年,民國事實上就等於名存實亡了——孫先生設計的制度遭到了摒棄,袁世凱掌握了政權,袁世凱死後,中國陷入了長達三十多年的戰亂。
也因此,民國時代的知識分子開始繼續尋找救國之路。在民國初年的新文化運動中,胡適算是一位代表人物、思想先驅。
民國初年,雖然宣統帝已經遜位,但是人心依舊很亂。比如在當時,封建思想依舊存在巨大的市場,袁世凱為了稱帝,也在暗中縱容封建餘孽,鼓吹封建思想。這部分腐儒認為:中國近代以來的悲劇,都在於放棄了傳統的儒家文化才導致的,只要全盤復古,恢復上古時代聖王賢相模式,那麼,中國就可以實現輝煌,洋人的侵略也會被打敗。
進步人士對於這種思想無疑是深惡痛絕的。因此,當時社會上的進步人士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其中包括文言文和白話文的爭論,是否尊孔的爭論。新文化運動,也被視為五四運動的鋪墊。而胡適本人,正是白話文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在民國中期,胡適和魯迅的知名度可謂旗鼓相當,不過,魯迅和胡適在民國中期的時候,思想和主張存在了巨大的差距:為此,魯迅和胡適在文壇上,有過長達數年的針鋒相對。
這說明,在民國中期,胡適就已經不自覺地走向了我方的對立面。
漸行漸遠1946年,胡適擔任北大校長。此時的胡適在文化界風頭可謂一時無兩:此前胡適曾擔任中國駐美大使,也曾在抗戰期間為抗日救亡而奔走。因此,胡適不論是在文化界、教育界,還是政界的聲望都很高。尤其是在美國人眼裡,胡適更被視為一位值得託付的人物。
此時的中國處於新一輪戰爭初期。蔣先生為了取得美國支援,同時也為了給自己的朝廷樹立好形象,於是蔣先生開始宣傳,打算推薦胡適擔任總統——因為按照當時老蔣的設計,民國推行虛位元首制——即總統不掌握任何權力,大權在行政院長手裡。實際上,在當代的世界,這種虛位元首制國家很多,比如印度、澳洲、德國都是典型。
不過因為各種原因,胡適都沒能坐上總統的寶座。1948年年底,北平即將解放。當時我方派人聯絡胡適,希望胡適能夠留在內地。但是胡適幾乎沒怎麼考慮我方的挽留,堅持離開北平,奔赴寶島。
胡適的選擇,也說明了胡適對我方的態度。抵達寶島的胡適,繼續為老蔣而效勞,並且在寶島,做了很多不利於人民的事情。
1962年,胡適去世於寶島。
雕像難度其實至少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胡適在我國內地的評價都較為負面。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想透過網際網路蔓延,民國社會也被一些妄人進行了美化。於是,很多人開始膜拜其民國大師起來。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勞動人民來說,民國都是一個充滿血淚的時代。即便是引以為傲的民國大師,其實也只是特殊時代的產物。
在被美化的民國大師裡面,胡適算是其中的典範。
當然不可否認,胡適確實是一個很有學問的學者。但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就是後人必將超越前人。比如當代一箇中學生掌握的知識體系,可以完爆孔子、柏拉圖和蘇格拉底這樣的古聖先賢。很多當代青年學者,也在陳寅恪的著作裡,發現了很多已經被公認為謬誤的觀點。因此,單就學問這一點認為胡適值讓人在北大為其豎立塑像,無疑是經不起推敲的。
此外,至少在土地革命時期,胡適就站在了我方的對立面,甚至其餘生大部分時間,都是為人民的公敵進行奔走和活動。因此,我方在解放戰爭時期,就曾將胡適視為戰犯。雖然如今那一切已經成為歷史,但是,胡適臨終時候對我方的態度也並沒有明確改變。因此,在我方的大學校園,而且是最高等的學校裡,為一個戰犯樹立塑像,這無疑會讓人感到寒心,甚至造成人民群眾思想上的混亂。因此從這點來說,也不能給胡適樹立塑像。甚至可以這樣形容:假設胡適的塑像建成,每年北大學生在塑像前弔唁這個戰犯——這一幕,絕對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黑色幽默。
此外,胡適和北大的淵源,僅僅是在北大做過幾年的校長而已。胡適並不是北大的開創者,對北大的建設,也並沒有什麼超越旁人的貢獻。因此,從這一點來說,給胡適在北大樹立塑像,也是讓人感到有些不合時宜。
總之,胡適的塑像,很難在北大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