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秀蘭溫馨

    那年代因為中國人民剛剛站起來,本來就沒有底,國家為了大鍊鋼鐵、鞏固國防,把所有鐵鍋都收上去、吃大鍋飯,那時哪有那麼多糧食吃、吃菜粥為主,家裡連一粒米都沒有,有人餓的不行了就吃家裡僅有的鹹菜,後來都吃出癆病來,咳嗽不止,所以吃不飽那是常事,那時樹上的榆樹錢都是最好吃的。

    六七十年代,不止是農村人餓著肚子,城裡人也不好過,那時成年人供應27.5糧食,也是不夠吃、也是餓肚子,也不允許買賣糧食,就算城裡人有錢也買不到糧食,所以那年代農村、城裡都一樣,都是餓肚子,因為國家窮沒有辦法,也不是有糧不給吃,餓肚子也是沒辦法的事。

  • 2 # 公儀閱

    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年代對餓肚子並非只停留在刻骨銘心的記憶,而是己上升到一種恐懼,無奈又無助的記憶!沒親身經歷過的人是根本無法體會到這種感受,而這些曾經經歷過的,現在又生活在衣食無憂小康生活的人,也只有這批人,真的想象不出那時候的人是怎麼挺過來怎麼熬過來的?過去有一句老話:人有享不了的福,但沒有受不了的罪!大概這就是佐證吧,現在對此場境真的不想回憶,不願回憶,不敢回憶!

  • 3 # 山村野人週三

    這個情景不提也罷。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看見過餓死瘦死的。但是活到了九十年代以後又看到物質過剩營養過剩肥死的。為什麼做不到不肥不瘦健康正常的呢?這隻有大師才能解釋得了。

  • 4 # 老樹206193660

    講一個我經歷的故事。一九八一年,縣上派我到一個生產大隊落實生產責任制(包產到戶),並擔任工作組長,進村時我問各生產隊隊長,群眾生話(主要指吃飯)有沒有問題?隊長們都說沒問題。我在做農村基層工作時有一個習慣,就是之每到一個地方,要到每一個農戶家中看看。半個月後居住集中的農民家我都去過了,我聽大隊長說山上邊還有三戶農民,我問清楚了上山的路,爬了一個多鐘頭的山路,才看到幾間茅草房,茅草房下邊的山地有一個人蹲著,我走近了才看清楚,一個五十歲左右的人,病秧秧的,拿著一個手鏟,在生產隊收過洋芋地刨遺下的小洋芋,他旁邊放著一個掉了瓷的磄瓷碗,裡面裝著紐扣大小的小洋芋,我問他撿小洋芋是餵豬嘛?他回答我自己吃,詢問中他告訴我他斷糧七八天了,每天都是撿一碗小土豆耐活。聽了他的敘述,我驚了一身冷汗,餓死人我是有責任的。我立刻找到隊長,沒好氣的把隊長罵了一頓,讓隊長把儲備糧打了五十斤米,我和另外一個社員送到這人家裡。當然樣的困難戶在農村是少數,但也能反映農民的生活壯況。

  • 5 # 惜農耕田

    上個世紀五、六、七十年代,農民交公糧後都不夠吃,對餓肚子有刻骨銘心記憶?

    首先說這個題目比較籠統。上個世紀五、六、七十年代,時跨二十多年,要說在這二十多年裡都不夠吃,餓肚子是不真實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建立新中國開始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土地革命,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只要勤肯耕種不懶漢,國家又是低稅收公糧,田裡所產的糧食在大多地方是夠一年口糧的,那時農民依然是儉樸節省,粗細搭配,農時吃細,閒時粗菜為主,這樣的日孑比建國前吃不飽好多了,五十年代初,經過中央“三反、五反和鎮壓反革命”運動,社會治安形勢安穩,做到了“路不失遺、夜不閉戶”農民心中非常高興,擁護共產黨領導,積極義務參加國家組織的社會基礎建設。

    到了五十年代後期,社會上颳起了一股“浮誇、冒進”風,加上59、60、61年三年自災害和外患,使廣大農民在這三年中確實沒有吃飽肚子。這一段的農民生活讓我記意猶新。

    先說“浮誇冒進”五八年大躍進,國家各項建設形勢非常好,農民田地生產的糧食比以前大幅增加,成績面前,使一些領導衝混了頭腦,在收割麥前進行古產預產,當年每畝能打多斤糧食,跟據古產情況向上級領導彙報,先彙報的跟據實際進行彙報300_500斤,領導聽了不高興,面容緊繃,後面再彙報的人就報600_800斤,領導面容鬆動喜上眉梢,所以再後面的人把畝產糧食400斤彙報成1000斤!收割麥子後交公糧安畝產1000斤的30%上交,每畝要上交300斤公糧,我們村1500畝麥田生產糧食60000斤左右,上交公糧45000斤,只剩餘15000斤左右,全村1700口人吃飯,當時全村分成了八個生產小隊,八個食堂,各生產小隊上交公糧和提留糧以後就所剩無幾。到了秋收以後,夏糧沒交足的秋糧補上,所以所有食堂生活很難維持下去,到秋後至60年春我村農民很快就沒糧食吃,把麥桔梗垛再開啟重新翻打,找出半袋麥籽,磨成麵粉加上紅薯辦磨成的麵粉,攙合在一起,集體過了個集體年。食堂解散,以家戶為單位過生活,從此到62年底這段時間,是中國農民最艱苦日子。我所在的中原一個村內外所有樹葉我都吃過,麥桔杆磨成的“面”也吃過,當時中央知道實情後,向農村返消糧食。實行低標準、瓜、菜帶,每天半飽、半飢。到6l年每人分給3釐士地叫保命田,生產隊把比較好的土地分給農民自已耕種,生產的糧食補貼家庭生活,62年實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市場流通一些糧食、食品、餐飲,來充實人們日常生活。65年國家重新制定了農村政策,農村生產又開始復甦,同時還清了蘇聯外債,農村農民生活也逐漸好起來,但還是比較清貧,細糧粗糧搭配基本填飽肚子。不再吃樹皮、樹葉。

    65年後半期以後國家一切恢復正常。進入了偉大的“文化大革命”。

    所謂五、六、七十年代農民交公糧後都不夠吃,對餓肚子有刻骨銘心的記憶,實際上是指1959年底到1962年底這段時間,是讓人們最難忘的記憶。

    這段時間在整個中國大地也確存在天災、人禍、外患的極端現象的打擊,對於剛從戰爭過來滿身創傷的國家,突然遭受三重災難的同時打擊,只有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才能快速扭轉局面。所以中央政府在多年以來把三農工作放在首位,每年第一個紅標頭檔案就是三農工作。

    據老一輩回憶,1941年中原大地乾旱80多天,我們村當時1700口人,就餓死和逃荒未歸人口800多口。

    1960年三年自然災害時,我們村也是1700口人,災年過後依然是1700多口人。

  • 6 # 東野一退休職工

    看到這樣的題目就想那個年代貧困、飢餓、無奈、甚至恐怖的歲月,心情就感到沉重、悲哀,因而就想忘記、更不願提起那些令人痛苦的事,可是,卻常常是越想忘掉反而越忘不掉,甚至在頭腦中的印象越清晰而深刻。

    如果說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是長期的貧窮,那麼,所謂三年暫時困難時期則是災難,而以六0年最為災難深重。食堂裡的“飯”就是稀飯,所謂“稀飯”其濃度絕對不如馬尿,乘到盆裡伸頭去看,鼻子、眼映在“稀飯”裡清清楚楚,而把馬尿乘在盆裡肯定映不出人的眉目鼻子。實在飢餓難奈就吃野菜、野草、樹葉、樹皮、紅芋秧子(磨碎的稱為澱粉)、麥苗等等,一切能吃和不能吃的都吃了,仍然餓得不行。有人餓得浮腫,臉腫得很大,雙眼腫得睜不開;有人餓得乾瘦,皮包骨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人高馬大的中青人走不動路;許多人餓死,死後也無法用棺木埋,人都餓得抬不動棺材,只能用草蓆或箔裹一下埋葬,稱作“軟埋”。

    我那時只有9歲,也被餓得浮腫,算是到鬼門關走了一回。

    至於大饑荒的原因,主流媒體說是自然災害造成的,實際上我們當地沒有任何自然災難,収獲的糧食都被高估產、高徵購徵走了。

    往事早已過去了,不必提了,現在生活好了,就忘記過去,好好過日子吧。

  • 7 # 月牙泉166776309

    當年我們下鄉,年年春天都吃返銷糧,當地農民很會利用自然條件,南瓜蘿蔔,野生蓮藕,來補充糧食的不足,當時大家並不感到特別苦。與農民一起插秧割谷等,勞動中有許多快樂有趣的回憶(農村婦女有文化的很少,但是說話吵架歇後語出口成章,城裡人望塵莫及)。城市戶口吃糧食要靠糧票的,糧票、油票、肉票蛋票魚票、豆腐乾子票、黃花木耳票、布票、腳踏車票、手錶票等等,買什麼東西都是要按計劃的。大家都知道節約的。現在物質豐富,回首當年,比較下才覺得那時是多麼艱苦。知識青年回城以後,都特別懂得感恩,工作能吃苦,有責任心。星期天加班幹活沒有任何報酬,也從來不講條件。這都是下鄉對我們這代人的教育。這一代大部分人一直到現在,也改不了節約柴米油鹽等物質的習慣。這其中的一些習慣譬如吃剩菜剩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應該改一下,好的繼續保持。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代比一代好。六七十年代人的精神世界奮鬥精神,有許多是難忘的寶貴的。

  • 8 # 623653182138

    所謂三年自然災害,其實那三年風調雨順,根本沒有什麼災害。中國這麼遼闊,有災害也只能是區域性的,絕對不會全國一起發生,況且又連著三年更不可能

    那三年真不堪回首,曾經有些樹皮,樹葉,草根都被吃淨,也發生過人吃人的事……

    後來劉主席主導散了食堂,分了自留地,才慢慢好轉過來。

    真沒想到還能過上今天的好生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好!

  • 9 # 日照滿屋

    五六十年代的人糧食不夠吃,刻骨銘心是嗎?解放前就不餓肚子了嗎?中國人餓肚子是從解放前延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

  • 10 # 閒鷹雅趐

    全國實徵農業稅正稅、附加佔農業實際產量的比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為13%,“一五”時期為11.6%,“二五”時期為11.9%,1963年到1965年平均為7.5%,“三五”時期為6.4%,“四五”時期為5.4%,“五五”時期為4.2%,“六五”時期為3%,“七五”時期為2.9%,“八五”時期不到2.9%。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網友都在呼籲:政府儘快立法嚴禁居民區養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