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下靜思

    張郃是一個智勇雙全的將領,投曹操後深受重視。曹操去世後,張郃隨司馬懿抗擊諸葛亮北伐,讓蜀軍非常忌憚。但是,由於是曹氏舊臣,也受到了司馬懿的猜忌,因此,張郃在司馬懿手下也不好過。雖然矛盾重重,但張郃始終對魏國忠心耿耿,從未想過投奔蜀漢。

    諸葛亮視張郃如眼中釘

    張郃在高手如林的三國初期並不出名掛號,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張郃逐漸走上了頂尖將領的舞臺,主要原因:一是各國著名將領逐漸去世,年輕將領後繼乏人;二是張郃善於戰爭總結,經驗豐富,用兵巧變,綜合帶兵能力非常高。張郃的存在,讓劉備和諸葛亮非常頭疼。

    張郃與除關羽外的四名五虎上將都交過手,均能全身而退,足見張郃的武功之強和高超的用兵能力,難怪劉備在漢中之戰斬殺夏侯淵時說:殺夏侯淵沒用、要殺就殺張郃。可見,劉備對張郃的能力是非常忌憚的,卻對張郃無可奈何。

    張郃給諸葛亮添的麻煩就更大了。僅在諸葛亮的北伐中原時,張郃的存在讓諸葛亮多次功敗垂成。街亭之戰,張郃乾淨利索地收拾了馬謖拿下街亭,讓諸葛亮首伐中原化為泡影。在諸葛亮第二、三次北伐中,張郃都活躍在祁山一線作為一名無敵戰將的存在,讓諸葛亮視為眼中釘,卻因得不到機會而無可奈何。

    諸葛亮痛恨張郃,只想除掉他,從未動過招降張郃的心思,因此,從未對張郃用過誘降、逼降的計謀,估計諸葛亮也會想到這些辦法對張郃來說不好使。除掉張郃成為了諸葛亮的一大心病,終於,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軍時,在劍閣木門道設下的埋伏,射殺了張郃。

    司馬懿疑張郃如肉中刺

    張郃是曹操最為欣賞的五子良將之一,對曹操是忠心耿耿。司馬懿就不同了,因為城府深,引起了曹操的疑忌,司馬懿也是害怕曹操才不得不賣力效命。因此,對曹操欣賞的心腹,司馬懿更有戒心,把張郃視為監視自己的“肉中刺”,必須對其進行打擊和尋機除掉他。

    在諸葛亮前四次北伐中,張郃根據自己的作戰經驗,向司馬懿提出過很多作戰建議,但司馬懿堅決拒絕不用。為防止諸葛亮聲東擊西的策略,張郃建議分兵到雍、郿等地把守,但司馬懿卻不屑一顧。事實證明,諸葛亮確有此計謀,也是因為自己內部有矛盾、李嚴不配合才沒有實現攻擊雍、郿等地的意圖,否則,司馬懿的後路難保。

    在戰略決策上,張郃建議對遠道而來的諸葛亮打持久戰,拖住諸葛亮並設法斷其糧道,但司馬懿不但不聽建議,還採取了尾隨的計策,既不戰也不走,結果司馬懿既被諸葛亮搶收了新熟的麥子,還落得了慘敗的下場。

    以司馬懿的作戰水準,對這些計策建議不會分不清正確與否,因為對張郃有成見才故意不採納,更有甚者,利用權力把張郃逼上了死路。滷城之戰中,諸葛亮撤退時,明知諸葛亮會有埋伏,但司馬懿仍然讓張郃去追擊,張郃雖然知道這是打擊報復卻不敢不聽命令,在劍閣木門道中箭身亡。

    張郃看透命運為何不投奔蜀漢?

    司馬懿給張郃穿小鞋、處處打擊報復,張郃從未反抗,更未反叛,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張郃投奔曹操後,受到了極高的禮遇,用曹操的話“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並讓他擔任偏將軍、封都亭侯。這些待遇,讓張郃感恩戴德,一心忠於曹魏。

    二是都不喜歡反覆叛變的將軍。張郃是有文韜武略的名將,懂得“仁智信嚴勇”的為將之道,既使陣前叛變,以諸葛亮為首的蜀漢將領們不一定接受他,變節的將軍是讓人看不起的,如諸葛亮看魏延。

    三是以家族安全為重。張郃是被封侯拜將的人,家族都因此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如果變節投蜀漢,勢必會給其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結語

    張郃之死,也許是司馬懿的治軍策略。要想有效的讓軍隊聽命於自己,司馬懿必須透過殺人來立威,用曹操欣賞的愛將來試刀,效果會更好,因此,不幸的張郃成了犧牲品。張郃雖然看透了司馬懿設計害自己的詭計,仍然選擇了去執行,心中毫無反叛魏國投奔諸葛亮的想法,憑這一點,張郃不失為一代名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儒墨道法最終為啥是法家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