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楚水吳天
-
2 # 聊以自娛2
從歷史資料中發現,方臘是個了不起的人,為了反抗北宋朝荒淫無恥、敲骨吸髓的剝削,反抗北宋黑暗統治、苛捐雜稅帶頭引發的起義,方臘起義口號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方臘起義後來雖然失敗了,但方臘起義軍所表現出的那種不畏強敵、前仆後繼、英勇奮戰、寧死不屈的精神,再次顯示出了農民革命的威力。“方臘起義”徹底動搖了北宋末期政權根基,從根本上震撼了北宋王朝的腐朽統治。《宋史》雖然說方臘“託左道以惑眾”。但是對起義的意願和口號還是有所肯定的。也算是對農民反抗腐敗政府的一種讚賞吧!然而,方臘畢竟受歷史文化的侷限,沒有政治頭腦、思想遠見,理想抱負也沒有充分實展、實現。不過,“方臘起義”在老百姓心中還是有很大影響的,後人為他建廟祭祀就是明證。
方臘(?-1121年),又名方十三,自號“聖公”, 原籍歙縣(今安徽歙縣),在睦州青溪(今浙江杭州淳安)出生長大,早年在萬年鄉大地主方有常家做傭工,是北宋末年浙江農民起義首領。北宋末年,政治腐敗,生活腐化,土地兼併相當嚴重。宋徽宗趙佶時期,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李彥和朱勔把持全國政治、經濟、軍事大權。被時人斥為“六賊”。“六賊”當政,窮奢極欲,竭力搜刮民脂民膏,供宋徽宗聲色享樂,過著荒淫無道的生活。
公元1114年,宋徽宗修建延福宮、萬歲山,耗盡大量人力物力。把宋神宗時期積累的財富全部揮霍殆盡。宋徽宗為了修建皇家花園,專門設定“造作局”和“應奉局”, 肆意掠奪、強取民間珍寶、花石。對內實現敲骨吸髓式的盤剝,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對外面臨遼、夏兩個政權向北的不斷進攻,則一味妥協退讓、納款求和。宋朝每年向“遼”納銀絹30萬,後又增加絹10萬匹,銀10萬兩。向夏“賜”絹15萬匹,銀15萬兩,茶3萬斤。這些都是以蔡京為首的“六賊”又想方設法增賦稅、括民田、提高茶專賣獲取的。他們將這些負擔轉嫁在百姓頭上,致使農民田租、捐稅和徭役負擔沉重,瀕臨破產、無法生存。正是宋徽宗對外屈辱投降,對內橫徵暴斂,使得本來就很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激化。人們對“六賊”“恨之入骨,欲食其肉,欲寢其皮”。老百姓盼望打倒“六賊”,推翻腐敗的宋王朝統治。事情還得從“花石綱”說起:
所謂“花石綱”,就是從江南地區收集到的那些奇形怪狀的太湖石運往東京汴梁(即現在的開封),“花石”,就是我們現在園林中經常見到的太湖石,而“綱”是指運送貨物時的編組,宋代習慣把押運的貨物稱為“綱”。大家還記得《水滸》中的楊志花石綱翻到黃河裡嗎?運送的“生辰綱”被晁蓋所劫嗎?說的就是這些事情。史載,宣和二年夏秋,浙江大旱,土地皸裂焦黃,糧食顆粒無收。官府卻連連上門討稅,把百姓從低窪地裡收起來的僅有的幾顆雜糧,也蒐括得一乾二淨。百姓用樹皮草根還填不飽肚子,餓得直不起腰,可官府卻一車一車把糧食運到官倉。官府糧倉堆的滿滿的,有的已經糜爛變質。大地主方有常卻逼迫方臘等人去湖中採集這些花石,方臘等不堪花石綱之擾,殺了方有常一家,逃回了祖居歙縣。
方臘以“摩尼教”的傳播為名,招收信徒的方式發展起義軍勢力。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10月,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建立了農民起義政權,年號“永樂”,他們以頭扎各色頭巾為標誌。11月底,他們打下青溪縣城。12月初,又攻取睦州,然後分兵兩路:一路向杭州方面進軍;一路穿過千里崗山和天目山之間的峽谷,逼近宣州(今安徽宣城)。農民軍所到之處,“見官吏、公使皆殺之”。對惡霸土豪進行堅決鎮壓,焚燒他們的院宅,把財產分給貧苦的農民。方臘起義軍的紀律嚴明,每到一處,老百姓都像接待親人一樣燒水煮飯,給傷員換藥、喂水。義軍每從一地出發,人們依依送行。方臘起義之後發展得很快,從青溪到睦州、歙州,新城、桐廬、富陽,直逼杭州,嚇得郡縣守備棄城而走。方臘建立了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縣在內的農民政權。
宋徽宗大驚,命童貫、譚稹為宣撫制置使,率禁軍和秦、晉蕃兵十五萬討伐。方臘起義失敗得也很快,1121年正月,方臘軍圍攻秀州(今浙江嘉興),就遭到守將王子武的頑強抵抗,童貫所率的平叛大軍相繼趕到,方臘大敗而走。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方臘起義軍面對北宋王朝重兵圍剿,沒有利用全國普遍發展起來的起義戰略起呼應形勢,已是失策;在戰術上、軍事指揮上錯誤地普遍採取了分散作戰,消極固守的對策。最後,自己被動地防守在青溪幫源洞,招致義軍陷入重圍而遭失敗。當時,北宋正準備與金人聯合夾攻遼國,各路人馬已集結準備完畢。得知方臘起義的訊息後,遂停止對遼作戰,派童貫率領15萬大軍前來鎮壓。同時,罷了朱勔的官,撤銷“應奉局”,停辦花石綱,以此減滅百姓怒火。
在杭州戰役中,起義軍同10倍於己的敵人殊死搏鬥,無一投降。方臘退回老家清溪(浙江淳安)。在幫源洞戰役中,起義軍7萬人戰鬥到最後一刻。方臘軍事才能、指揮能力畢竟有限。加上多次失敗,士氣低下,當然不是宋軍對手,方臘躲在幫源洞據險而守,認為宋軍一時攻不進來。誰知辛興宗部下副將韓世忠帶著一支小分隊,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秘密潛入幫源洞內。1121年4月,方臘不幸被韓世忠俘獲,同年8月在開封就義。方臘死後,餘部仍在堅持鬥爭,直到次年三月,方臘起義才被最後鎮壓下去。
由於方臘起義軍和群眾一條心,在政治上無視“君臣上下”;在經濟上“凡物用之無間,不分你我”,所到之處“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為百姓做了不少好處。所以“方臘起義”為後世銘記。方臘最後浙江堅守的那個洞源石洞,現在被稱為“方臘洞”。安徽等地建有紀念方臘的方臘洞、方臘廟。浙江桐鄉縣烏鎮有個“哭送亭”,傳說就是當年百姓為方臘起義軍由秀州退軍的地方。方臘作為農民起義的領袖,將永遠為後人所紀念!
回覆列表
方臘的覺悟高過宋江,從階級以及革命的徹底性是宋江無法比較的,蒼天已死,黃巾當立,這需要魄力和勇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何不可取而代之。如果用英雄評定,方臘可以算得上是一位。當然,因為時代侷限,他不可能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國家方針,但這並不影響他可以是一位抗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