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入秋以來,經常遇到鯽魚吃口很輕,漂上面幾乎沒有反應,或者迷惑性很強的漂相。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溫度還是食物充足?又該如何應對?是調漂?還是換線組?或者其他?
1
回覆列表
  • 1 # 飛揚小哥哥566

    十一之後,就是深秋了,溫度這幾天下降咋比較厲害,導致魚口很輕。需要進一步的調整作釣方法。

    細線小鉤,小鉤有利於輕口魚吸入口中,細線能夠避免輕口魚吃釣餌時擋嘴。

    調高釣低,深秋天冷,水溫變低,麥穗、趴地虎之類的小雜魚不是太多,野釣的時候可以轉變調漂方法,從調平水轉變到調高釣低,釣餌下沉速度變慢,能引起魚兒的注意力。

    子線加長,子線的長度適當的加長,由於子線的加長,在下沉速度上,釣餌擺動速度就會加大,這樣也可以有效的引起魚兒的注意力。

    釣餌方面,商品餌需要偏腥,狀態要好,俗話說得好,釣無定律,餌無萬能,好的狀態是第一步。在深秋,選擇活餌最佳,如:蚯蚓、紅蟲。

    既然是輕口魚,那麼釣位釣點就應該選擇在沒有風浪的靜水區域。最近我也經常遇到一些輕口魚,有的時候拋餌下去,魚兒會順著釣餌介面下沉,不注意看,根本發現不了,但是,你注意浮漂下沉速度是可以發現的,比不是魚介面的浮漂下沉速度要麼快,要麼慢,這個只要注意的仔細,不難發現。

  • 2 # 漁人青峰

    主要是氣溫問題,準確的說是溫差問題。

    這幾天我也一直在玩鯽魚,白天晚上都在釣,總體來說白天的魚情比晚上稍好。

    魚口較輕或者沒口主要原因就是溫差造成的,有些朋友可能會說是因為天氣涼了,這個說法不太準確,現在的氣溫雖然感覺上有點涼,但是水溫還是比較高的。這個溫度是非常合適鯽魚生存的,並且是鯽魚一年中的一個覓食高峰期。也是釣大鯽魚的好時機,在夏季難得一見的大鯽魚,都會選擇在這個時間靠近岸邊覓食,我們也就有更多的機會釣獲大鯽魚。

    再糾正一個問題,有些朋友可能覺得降溫了,餌料都普遍的用的比較腥,其實這個是不合理的。秋季的釣鯽魚最合適的味型,應該是香味或者谷香味最為合適,在小魚不多的情況下,少量的加腥能提升誘魚效果,但是不建議用的太腥。

    應對方法

    魚口較輕的情況下,可以透過減小線組和用鉤的型號來放大訊號。鯽魚個體在1到5兩建議使用0.8大線加0.4子線,配合袖鉤2到3號即可,甚至可以用到更小,越精緻的線組會很高的提高出口率和訊號的幅度。用餌方面主要注意餌重的問題,適量的新增狀態餌,調整餌料的狀態和比重也會對輕口魚有不錯的效果。

    魚口輕說明魚的覓食慾望不高,所以不建議打太多的窩料,短時間垂釣建議使用拉餌抽窩的方法,邊釣邊誘會有一個不錯的效果。長時間垂釣可以根據垂釣期間適量得打一點窩料但是不建議打的太多。

  • 3 # 茶城小康

    是的!我也是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下竿後魚口很輕,而且小魚還特別多,加上這今天我們這裡起風了,風還大!簡直就是阿彌陀佛了……

    氣溫下降,加上風大,而且魚口還很輕餌料拋下去以後只能看到水面一群小魚!小魚鬧窩以後,簡直就是看不清漂像,也不知道哪個是死口!

    後面我嘗試了,加重鉛皮改成跑鉛直接給鉛墜趟底,把2+1的線組換成了1+0.8!剛開始拋了十幾竿,基本上沒有什麼口,我還在想,難道魚不在水底釣跑鉛沒有用?後面我又繼續的把浮漂往靈的方向調,不釣躺底了!慢慢的也出口,但是漂相很亂口很輕,有時候很難把握住真實的魚口!

    我最後還是釣獲有十多條小鯽魚,兩個多小時!

    最後我自己也總結了一下,如果像這種起風的天氣,加上氣溫下降,魚口輕的時候,應該是把原來的線組換細,應該用細線小鉤,小鉤細線這樣子去應對!額,儘量給他容易吸入,也就是可以加入超誘給他膨化狀態好一些,多嘗試一下,改變餌料的狀態!但是如果很鬧小魚的話,使用用拉餌可能就不太方便,不行,如果是很鬧小魚換成搓餌效果會好一些,因為相比拉餌比較容易下底,小魚半水搶食,它搶不完!

    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 4 # 江釣人狂龍

    答題只方式,交流才是目的,傳道?授業?不敢爾。

    正如你問題的附加內容所述,“入秋以來”,這正是關鍵所在。

    魚口變輕的原因

    1、主要原因

    那麼入秋以來主要發生了哪些變化呢?最最主要的也就是氣候的改變,氣溫的下降,以及溫差的加大。這其中,又以溫差的影響為甚,因為單就現在這個十幾到二十幾的氣溫,根本不足以降低魚的活性,一般水溫要降至十度以下,魚的活性才會明顯下降。

    直接影響到魚的是水溫,但較大的溫差下,雖然水溫的變化滯後,它也會呈現出較大的波動,也就是水溫差。無論是快速的降溫還是升溫,魚都需要去適應,而這個適應的過程對於魚來說,就是身體狀態不佳的時期,當然沒有胃口。

    至於您所提到的食物充足,我覺得應該不是,時值深秋,水生植物都在枯死,食物應該是更加匱乏才對。頂多也就是一樣植物在水底發酵後充當食物,但這肯定很少。

    2、次要原因

    上面所說的是導致魚口變化的根本原因,但魚口輕,輕到什麼程度?這是相對的。有可能某一人在垂釣過程中感覺魚口很輕,經常無漂相提竿中魚,而旁邊的夥計卻竿竿都是誇張的漂相,這作何解?

    在春夏季,魚口很猛,對調釣及線組基本沒什麼要求,1.0的子線釣個一兩的鯽魚,好得很。子線都臥了一截在水底,也沒關係,因為魚口猛啊,哪怕是跑鉛,吃了餌就算頓口沒有,後面送漂的動作也是非常明顯。而入秋後,在溫度變化的影響下,魚已經沒有那麼活躍了,但也不至於達到所謂輕口的程度,只能說索餌相對斯文一些,尤其是在白天時段。調釣及線組搭配上只要達到“及格”水平,一般動作還是很明顯。但繼續延用夏天那套方法,那肯定就不行了,體現在浮漂上就是輕口。

    魚口輕如何應對

    您有提到調漂、換線組、其它?不錯,如果追求最佳的作釣效果,都需要。而且精緻程度,隨著往冬魚口越來越輕,也要求越來越高。

    調漂 當然這裡也包括選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釣輕口當然需要選用靈敏度更高的浮漂。至於調釣,在浮漂選用得當的前提下,我提倡釣不靈不頓,去年寫過一篇文章專門探討此事,具體的原因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當時本人提出釣輕口調釣的“折中法則”。注重調釣的同時,要適當地減小鉤距,這樣才儘可有的讓兩鉤都接近要求的理想狀態。線組 這個就不用說了,一個字——小,在能把魚釣得上來(利用抄網)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去小。比如0.4或0.3的子線去釣半斤以下的鯽魚。餌料 餌料注意兩方面,一個是味型,另一個是狀態,後者比前者更重要。味型的要求,主要是去刺激魚開口,增加食慾,也就是味型加大一點而已。而狀態的要求較高,餌料的比重要輕,讓魚更容易吸食,輕口之下一樣輕鬆入口。要松、要軟,不能讓魚感覺到硌牙。寫在最後

    當下,魚口輕主要表現在夜間,白天多數時候還是很好的,起碼從本人最近的出釣來看是這樣的。對付輕口,大體的策略就以上這3個方面,但真正到釣的時候,需要注意的細節很多。任何一個細小環節上的疏忽,可能會導致功虧一簣。比方說,用了很小的線組,選用靈敏的浮漂,調釣也差不多,餌料狀態也到位,但就因為風線沒壓好,恰巧水面上來點風,牽扯靈敏度較高的浮漂不停地出現陰口假象,就會對作釣產生較大的影響。

  • 5 # 北方釣手

    進入仲秋,氣溫開始大幅下降,魚的活性肯定會降低,特別是今年降溫來的比較早,比較猛,那魚的活性隨之也會降的很快,吃口力度也就會降得很快。

    在這裡我不做過多的分析與敘述,直接進入正題,因為昨天晚上我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3米6的雜牌魚竿,吃鉛量1.6克的阿盧浮漂,1.5的主線加0.6的子線,垂釣水深兩米左右,拉餌,用紫光燈看浮漂。

    根據我的裝備,我擔心熬料到不了水底,所以調了7目,釣五六目。剛開始我就發現浮漂是在那裡輕微的上下晃動,不能確定魚是否咬鉤,有時浮漂沒有反應,起竿換餌卻發現中魚了。於是我把浮漂向下拉,釣兩三目,根據我的經驗,此時鉤餌應該已經近乎離底,這是終於看清楚了那半目的下頓或上頂。

    在三個小時的做掉我掉了近百尾小鯽魚,留了幾條大的,小的全部放生。

  • 6 # 大別山小農人

    話說今年十一放假簡直就是對釣魚人開的一個玩笑,因為老天不給力,冷空氣帶來的大降溫和降雨,影響了很多地方。而陡然的降溫除了在降溫前有不錯的收穫,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就比較被動了,魚口輕是最主要的特點,甚至是沒口。更搞笑的是,假期完了,冷空氣也走了,只留釣魚人在風中凌亂,不過說歸說笑歸笑,還是要進入正題。

    造成魚口輕的原因

    1,溫度

    這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不僅是魚就連人的活動也是受氣溫的影響,在冷空氣來臨的時候,首先是氣溫的下降,然後氣溫影響水溫,二者之間雖然有時差,但終歸對釣魚不利。魚是變溫動物,會調節自身體溫來適應周邊環境,而體溫過低的話,自身活性就相應降低,別說到處遊動了,就連基本的開口覓食都困難,所以在施釣的時候就不容易釣到魚。

    2,降雨

    十一期間,筆者所在地區有那麼兩天的降雨量是比較大的,首先降雨會進一步降低溫度,而且影響速度是極快的,只要雨水落入水中基本上水溫就下來了,所以水裡的魚對於短時間內水溫的迅速下降就難以適應,魚口就輕。一方面在慢慢調節體溫,另一方面可能會導致應激反應,就是即使它有能力覓食也會因環境變化而閉口。

    3,氣壓

    說到底氣壓也是由氣溫間接影響而來的,十一期間正值中秋,氣壓原本就高,此時又遇大降溫,氣壓會進一步升高,可以說水體溶氧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足量,但是在低溫度面前,氣壓對魚的影響只能是微不足道。但是在夏季的時候,氣壓的影響就比較大了,最典型的就是三伏天,低壓導致水體溶氧量極低,魚呼吸困難,魚口就輕。

    魚口輕的應對措施

    1,小鉤細線

    這是線組上的調整,小鉤細線只是我的一個籠統稱呼,不僅包括使用小號的袖鉤,線徑細的主線和子線,還包括小吃鉛量的浮漂。這樣下來整個釣組就比較精細,浮漂的上牽引力小,魚就能以最小的力氣去打破釣組的平衡點。

    2,釣的更靈敏

    在小鉤細線的基礎上,使用釣靈敏的方式,讓最細微的魚口動作體現在浮漂訊號上。比如:調高目釣低目就是最常用的方法,最好是一鉤觸底,一鉤輕離底,這樣的狀態是比較好的。

    3,使用比重輕,更精細的釣餌

    釣餌可以選擇商品餌料,蚯蚓或者顆粒糧食,但要注意釣餌的比重要輕,體積要小,更精細化。比如:使用粉餌的時候要使用小團拉餌;蚯蚓本身比重輕,但要注意剪小段掛鉤,只掛鉤尖都行,這樣不擋口;顆粒的話可以使用小麥,最好是剪半掛鉤尖。

    4,改善作釣手法

    一般我們正常釣魚的時候會守釣一會,但是對於輕口魚,可能覓食的慾望不強,就要使用特別的作釣手法來激發它們的食慾。比如:最常用的手法就是逗釣了,在傳統釣法當中比較常用,其實臺釣法也能實施,最簡單的就是將魚竿往後拉一二十釐米,再推回原位,這就是一種拖逗,主要利用運動物體吸引魚的注意力,它就會下意識地去吸食一口。其它的還有提逗,跳逗等逗釣手法,可以換著嘗試使用。

    總之,輕口魚也是魚,不管是因為溫度,降雨,還是氣壓等因素的影響,根據它的魚口特點,使用小鉤細線,靈敏的調釣,釣餌的改善,以及作釣手法的最佳化,就能找到魚口的突破口。

  • 7 # 大王的釣魚日記

    閱文之前,溫馨提示:快樂出釣,安全第一;文明作釣,愛惜環境;為娛而釣,幼魚放流!

    釣友問十一這幾天常見輕口魚,原因是什麼,該怎麼調整作釣?

    的確,最近一段時間,筆者作釣時也發現魚口變輕了!至於什麼原因,這主要就和最近一段時間,出現的連續降溫有關。

    當氣溫出現大幅度的連續下降時,水溫也會受其影響,出現大幅度的連續下降。生活在水中的魚類屬於變溫動物,體溫會隨水溫變化,做出變溫調節,所以它們對於水溫的變化非常敏感!

    當水溫無明顯變化,魚類透過體溫調節,習慣了一定的水溫,這時它們的活躍度與覓食積極都較高,吃餌時動作快、力度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魚口好!

    當水溫受氣溫下降影響,出現連續大幅度降溫時,雖然魚類的體溫會隨水溫變化而調節,但是它們調節體溫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水溫變化快。這時因魚體溫度與水溫之間形成較大的溫差,魚類難適應這種溫差變化,也就變的活躍度較低,覓食積極性較差,吃餌時動作慢、力度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魚口差、輕口魚。

    至於輕口魚應該怎麼調整作釣?其主要方法有兩個!

    第一:誘釣,讓餌料動起來!無論是雜食性魚類,還是肉食性掠食魚類,它們在覓食的過程中,對活動的餌料既有一定警惕性,同時又充滿了好奇心和捕食慾。多數情況下輕微活動的食物,更吸引魚類捕食!利用魚類覓食時的這個特點,我們作釣時可以讓餌料動起來,從而吸引魚類覓食。

    讓餌料動起來,除了使用有活性的天然蟲餌,如蚯蚓、紅蟲、白蟲外,還可以透過加長子線、釣飛鉛,增加餌料在水中的擺動幅度與時間,透過打頻率的方式讓餌料動起來。

    第二:適口,讓魚吸餌更方便!除了讓餌料動起來,起到更好的誘魚效果,作釣時因輕口魚吃餌動作慢、力度小,還要讓餌料更適口,讓魚吸餌更方便!

    為了讓餌料更適口,可以適當調整餌料軟硬度,讓餌料更軟一些,並且掛鉤的餌團儘量小一些,如果作釣環境允許,可以改搓餌為拉餌。

    為了讓魚吸餌更方便,作釣時儘量減小線組號數,使用小鉤、細線、輕漂,同時為保護線組,配用調性偏軟的魚竿。

    另外在釣底時,可以讓雙鉤躺底或一躺一觸,儘量讓子線略為彎曲,從而更方便魚吸食餌料。

    以上就是個人對輕口魚的原因,以及對應方法的分析,希望對釣友們有幫助!

    最後,在此呼籲釣友們:小魚、母魚、籽魚請放流!如需帶走,僅取一餐便足矣!為以後有魚可釣,切不可多貪!

  • 8 # 魯西黃河老宋

    十一前後,天氣漸涼,溫差變大,魚不適應,所以食慾不振,口輕就出現了。遇到這樣的情況,建議適當降低線號(夏秋我常用2.5+1.5,7號伊勢尼鉤。這時基本會換成2+1,7號伊豆鉤)鉤號,換用細尾小碎目浮漂,調2-3目,釣2-3-4-5-6目,一般會有不錯的效果,資源可以的話,時常可得不錯的魚獲,大貨也會偶有所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的長相真的是天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