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諾貝爾獎揭曉之前,總有很多預測。今年的一些預測,有人還認為中國科學家有機會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重現屠呦呦的榮耀時光,但幾乎沒有人猜到會頒給發現丙肝病毒的人。
10月5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宣佈,三位英國和美國科學家共同獲得2020年度諾貝爾生理或醫院獎,他們是研究丙肝的,人們才開始重新審視這個疾病。
三位科學家的發現,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有的!
全世界有7,100萬(有些文章說是1.85億,應該是以前的資料)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科學家的成就,從丙肝的表現,到認定病原體的基因序列,再到丙肝的診斷和傳染,這些純基礎的發現,奠定了攻克丙肝的基礎。
他們或許不是醫生,並沒有直接救人,但是直接救人的人,卻絕對是步其後塵!
丙肝是個“沉默”的肝病,或者說是潛伏的高手,因為大多數丙肝病毒感染者,是沒有症狀的,甚至也沒有肝功能等普通檢查方面的異常。
這種沉默,會將大部分丙肝病毒感染者推向慢性病毒感染的狀態。
而其中40%的慢性病肝病毒感染者,如果不積極治療,將可能會發展為肝硬化,這一部分的患者當中,25%的有可能會發展為肝細胞癌。全世界每年40萬人死於丙肝相關的疾病,就是這麼來的。
三位科學家並不是同時發現丙肝病毒的,他們在丙肝病毒方面的研究,是前後一脈相承的。從最開始發現輸血肝炎,到利用新的分子克隆方法鑑定出致病的病原體,再到患者的血液檢測出丙肝抗體和病毒核酸,最後證實丙肝病毒的獨立致病能力,都是不斷努力探索的結果。
他們的工作,現在看起來好像是一個簡單的完整研究,但對於條件並不是很好的當時來說,是非常艱難的。無論從研究方法還是思路,都是具有開創性的研究領域。
要戰勝一種疾病,首先要對這種疾病有深入的認識,對於感染性疾病特別是傳染病而言,認識這種疾病的病原體,才有可能最終治癒這種疾病。而因為他們三個人對丙肝的研究,在短短的20多年時間裡,已經做到了丙肝的臨床治癒。
丙肝病毒的發現,當然還有其他更加深遠的意義。
在1960年代,醫生髮現很多人輸血之後得了肝炎,但這種肝炎既不是由甲肝病毒引起,也不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當時認為是來自不明原因的一種病原體,並將這種肝炎稱為“非甲非乙型肝炎”。
輸血是臨床搶救危重病症的最重要措施,要解決輸血傳染肝炎的問題,就必須要找到病原體,並在輸血前檢測出來。否則的話,這種疾疾病的傳播將無法控制,而如果不輸血又將有很多患者死於其他的疾病。
認識輸血相關肝炎是由丙肝病毒引起,並進而開發出了診斷試劑,才有可能在輸血之前檢測到這個病毒,從而源頭上遏制這種病毒的傳染。
1989年以後,幾乎在所有的輸血前檢查中開始運用丙肝病毒抗體的檢測,使得之後輸血性肝炎感染的機率,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30%,下降到2000年的接近於零感染,預防了了成千上萬的人感染丙肝。
破譯出丙肝病毒的基因序列後,再瞭解丙肝病毒的複製機制和致病的原理,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有別於治療乙肝的直接抗病毒藥。
到目前為止,以索磷布韋為核心的藥物,比如吉二代、吉三代等抗病毒藥,已經完全能夠清除患者體內的丙肝病毒,獲得的臨床治癒率高達95%以上。
丙肝的治癒,特別是在丙肝還沒有進入肝硬化之前,將丙肝病毒清除,給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帶來了生命的曙光,避免了無數人由慢性丙肝轉為肝硬化和肝癌的宿命。
丙已經能夠臨床治癒,而乙肝的治療依然徘徊不前,這是現實。不過,有很多孜孜不倦的乙肝研究者,也開始嘗試著用丙肝那一套聯合治療的方法來對付乙肝。
儘管長效干擾素和口服抗病毒藥的初始聯合治療,被認為對慢性乙肝的治癒沒有多大的優勢,但隨後的序貫治療,也就是先用口服抗病毒藥完全抑制乙肝病毒複製,再用長效干擾素激發人體的免疫系統,以清除乙肝病毒。這樣的方法給一部分的乙肝小三陽患者帶來了治癒的希望。
還有更多正在研究的乙肝新型藥物,也是針對乙肝病毒複製週期以及跟免疫相關的一些問題,比如有一些很有希望的治療性疫苗和降低乙肝表面抗原或cccDNA的藥物,也正在很有希望的開發當中。
丙肝從發現到治癒,是人類戰勝一種疾病的偉大實踐。有了這個成功的案例,將對一些全球性的慢性疾病,比如肺結核、艾滋病和乙肝的治療,帶來更多的希望。
這其實也告訴我們,在對一種疾病還沒有完全瞭解的情況下,雖然也需要有一些開創性的治療性的摸索工作,但是對於基礎性的研究,依然要全力予以重視。這些成果,有點“水到渠成”的感覺。
不過,丙肝的問題其實並沒有完全解決,首先是沒有更好的疫苗開發,一個疾病要完全戰勝,不但需要治療,更需要從根本上來預防。其次,在社會上,還有很多丙肝病毒感染者沒有得到治療。希望那些檢查丙肝抗體陽性的人,儘快去做丙肝病毒RNA的檢查,如果丙肝病毒也是陽性的要儘快予以抗病毒治療。
我是一位熱愛科普的臨床醫生,看病、諮詢,答疑、解惑,科普醫學知識,在匆忙的臨床工作中,體會溫暖文字的力量!
每年諾貝爾獎揭曉之前,總有很多預測。今年的一些預測,有人還認為中國科學家有機會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重現屠呦呦的榮耀時光,但幾乎沒有人猜到會頒給發現丙肝病毒的人。
10月5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宣佈,三位英國和美國科學家共同獲得2020年度諾貝爾生理或醫院獎,他們是研究丙肝的,人們才開始重新審視這個疾病。
三位科學家的發現,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有的!
全世界有7,100萬(有些文章說是1.85億,應該是以前的資料)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科學家的成就,從丙肝的表現,到認定病原體的基因序列,再到丙肝的診斷和傳染,這些純基礎的發現,奠定了攻克丙肝的基礎。
他們或許不是醫生,並沒有直接救人,但是直接救人的人,卻絕對是步其後塵!
丙肝是個“沉默”的肝病,或者說是潛伏的高手,因為大多數丙肝病毒感染者,是沒有症狀的,甚至也沒有肝功能等普通檢查方面的異常。
這種沉默,會將大部分丙肝病毒感染者推向慢性病毒感染的狀態。
而其中40%的慢性病肝病毒感染者,如果不積極治療,將可能會發展為肝硬化,這一部分的患者當中,25%的有可能會發展為肝細胞癌。全世界每年40萬人死於丙肝相關的疾病,就是這麼來的。
三位科學家並不是同時發現丙肝病毒的,他們在丙肝病毒方面的研究,是前後一脈相承的。從最開始發現輸血肝炎,到利用新的分子克隆方法鑑定出致病的病原體,再到患者的血液檢測出丙肝抗體和病毒核酸,最後證實丙肝病毒的獨立致病能力,都是不斷努力探索的結果。
他們的工作,現在看起來好像是一個簡單的完整研究,但對於條件並不是很好的當時來說,是非常艱難的。無論從研究方法還是思路,都是具有開創性的研究領域。
要戰勝一種疾病,首先要對這種疾病有深入的認識,對於感染性疾病特別是傳染病而言,認識這種疾病的病原體,才有可能最終治癒這種疾病。而因為他們三個人對丙肝的研究,在短短的20多年時間裡,已經做到了丙肝的臨床治癒。
丙肝病毒的發現,當然還有其他更加深遠的意義。
1、阻止了丙型肝炎的進一步擴散在1960年代,醫生髮現很多人輸血之後得了肝炎,但這種肝炎既不是由甲肝病毒引起,也不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當時認為是來自不明原因的一種病原體,並將這種肝炎稱為“非甲非乙型肝炎”。
輸血是臨床搶救危重病症的最重要措施,要解決輸血傳染肝炎的問題,就必須要找到病原體,並在輸血前檢測出來。否則的話,這種疾疾病的傳播將無法控制,而如果不輸血又將有很多患者死於其他的疾病。
2、幫助開發出丙肝的診斷方法認識輸血相關肝炎是由丙肝病毒引起,並進而開發出了診斷試劑,才有可能在輸血之前檢測到這個病毒,從而源頭上遏制這種病毒的傳染。
1989年以後,幾乎在所有的輸血前檢查中開始運用丙肝病毒抗體的檢測,使得之後輸血性肝炎感染的機率,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30%,下降到2000年的接近於零感染,預防了了成千上萬的人感染丙肝。
3、破譯出丙肝病毒的基因密碼破譯出丙肝病毒的基因序列後,再瞭解丙肝病毒的複製機制和致病的原理,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有別於治療乙肝的直接抗病毒藥。
到目前為止,以索磷布韋為核心的藥物,比如吉二代、吉三代等抗病毒藥,已經完全能夠清除患者體內的丙肝病毒,獲得的臨床治癒率高達95%以上。
丙肝的治癒,特別是在丙肝還沒有進入肝硬化之前,將丙肝病毒清除,給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帶來了生命的曙光,避免了無數人由慢性丙肝轉為肝硬化和肝癌的宿命。
4、給乙肝治療帶來啟發丙已經能夠臨床治癒,而乙肝的治療依然徘徊不前,這是現實。不過,有很多孜孜不倦的乙肝研究者,也開始嘗試著用丙肝那一套聯合治療的方法來對付乙肝。
儘管長效干擾素和口服抗病毒藥的初始聯合治療,被認為對慢性乙肝的治癒沒有多大的優勢,但隨後的序貫治療,也就是先用口服抗病毒藥完全抑制乙肝病毒複製,再用長效干擾素激發人體的免疫系統,以清除乙肝病毒。這樣的方法給一部分的乙肝小三陽患者帶來了治癒的希望。
還有更多正在研究的乙肝新型藥物,也是針對乙肝病毒複製週期以及跟免疫相關的一些問題,比如有一些很有希望的治療性疫苗和降低乙肝表面抗原或cccDNA的藥物,也正在很有希望的開發當中。
小結丙肝從發現到治癒,是人類戰勝一種疾病的偉大實踐。有了這個成功的案例,將對一些全球性的慢性疾病,比如肺結核、艾滋病和乙肝的治療,帶來更多的希望。
這其實也告訴我們,在對一種疾病還沒有完全瞭解的情況下,雖然也需要有一些開創性的治療性的摸索工作,但是對於基礎性的研究,依然要全力予以重視。這些成果,有點“水到渠成”的感覺。
不過,丙肝的問題其實並沒有完全解決,首先是沒有更好的疫苗開發,一個疾病要完全戰勝,不但需要治療,更需要從根本上來預防。其次,在社會上,還有很多丙肝病毒感染者沒有得到治療。希望那些檢查丙肝抗體陽性的人,儘快去做丙肝病毒RNA的檢查,如果丙肝病毒也是陽性的要儘快予以抗病毒治療。
我是一位熱愛科普的臨床醫生,看病、諮詢,答疑、解惑,科普醫學知識,在匆忙的臨床工作中,體會溫暖文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