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義才

    不光西方算計,很多領域已取得成功了,國人該清醒,二戰前,清朝,有多少仁人志士東渡日本,有幾人想到若干年以後戰火燒到中華大地?

  • 2 # 弄墨書生

    所有聲稱看透本質的人,都是一知半解。

    知道的東西越多,越會知道對很多東西的無知。

    而只有知道一點就以為無所不曉的人,才會自以為已看透一切本質。

  • 3 # 邊疆遼遠洪荒

    馬克思是何等了得的人,他到晚年也不得不承認自己早年對英國的看法有紕漏,他更不會想到自己的指揮加速了巴黎公社的失敗,他無法想像無產階級革命會在俄國這個落後的農奴制國家首先獲得成功,死都想不到中國能成為社會主義大國,死三回都想不到蘇俄最終是這樣的下場。我不想貶低馬克思,我想說的是人都受到環境和自身的制約,所以謙卑是非常可貴的大智慧。而那些自以為看透本質、手握真理的人,可能缺少的恰恰就是謙卑之心,這就決定了所謂本質、真理實際上都是笑話,嘲諷他人的前提是先嘲諷自己。

  • 4 # 人心137283301

    因為對比!

    我看到那個一天三餐吃土豆大聲說好吃的孩子,看到那個在醫院門口因無力給病危孩子而向孩子下跪的母親,看到東北下崗工人無錢給女兒買鋼琴竟然用廢鋼做了一臺鋼的琴,看到孩子們在學校被迫吃奶精和水調的營養奶時,我也看透了本質。

  • 5 # iTitl

    出過國就能看到本質?絕大多數人都看不透他生活大半輩子的社會的本質。大部分人一輩子連自己都不瞭解。你以為你看到了本質?其實很可能只是你總是去尋找支援你固有觀念的證據罷了。哪怕是偏頗的偽證,你也不會發覺。因為絕大多數人只想證明之前的自己是對的。你想看到什麼,你的大腦就能讓你以為你看到了。

  • 6 # 夕陽滿天

    任何國家的夲質都是難看透的,只有在西方國家生活過,幾十年才能知本質的。不然被外表遮目。這是其一,再加上洗腦教育,是看不出本質的。

    電視劇裡康熙皇帝去私訪。碰上好心人,給饅頭吃,他心想,傳說這人家是惡霸,不是善人,還給乞討的人饅頭。他認定人家不是惡霸,而是善人。

    第二次又去領饅頭,卻被關到礦場裡,搬石頭,乾重活兒。要想知本質,必須深入調查,細心研磨,方得真實,不然,受假像迷惑,一謂好,實際不好。

  • 7 # 寧死不979

    有四種人:

    1,逃犯。正是因為琢磨透了西方世界的本質,所以許多“見多識廣”的人才拖兒帶女,遁逃西方。這叫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紅通撲克牌,比如賴昌星,那些人大多數是神通廣大,不可一世的人物,為什麼要往國外跑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2,留學生。人說一出國,就愛國。絕大多數自費或者公費出國的留學生,承載著國家和家庭的希望,他們會越來越看清西方世界的本質。肯定地說,他們絕大多數會回來報效祖國的。

    3,高材生。現在許多北大清華的優秀學子選擇出國發展。這是為什麼?一針見血地說,因為中國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面試。幾十年來,大家一直追求教育系統的公平,沒想到在孩子辛辛苦苦學習了十幾年,最後一個環節,或者說是進入社會的第一個環節,就遭受了巨大的不公平。為什麼要面試,憑什麼面試?國家對殘疾人都不準歧視。什麼交際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配合能力等等面試官設定的考題,學校裡沒有這樣的課程,老師沒有教過,不是嗎?何況沒有標準,單憑面試官一張嘴,不是嗎?催生了多少黑幕腐敗,不是嗎?

    說實在的,北大清華的學生,大多數是窮苦人家的孩子。我們可以做個雙盲試驗,如果他們不拿出文憑,在面試官的眼裡,他們大多數一無是處。面試成功的可能性,遠遠比一般高校的學生低。

    當然,我只是大聲疾呼,希望檢討,改革。私人企業也就罷了,國營企事業應該取消面試。

    4,國士,真正見多識廣,真正明察秋毫,真正大徹大悟,真正國之棟樑,是不屑追逐西方國家的。簡單推薦幾位。(1)毛澤東。除了蘇聯,沒有出國國,更不屑去西方國家。(2)錢學森,在美國度盡劫波以後,堅決不再踏上美國的土地。(3)鍾南山。今年的抗疫英雄,中國的國之重器、定海神針。當美國邀請他去美國指導抗疫,他說,我不代表中國,為不代表人民,我只代表我自己,我不去美國。

  • 8 # 南村群童701

    看透事物的本質基本沒有可能性。因為事物在運動;事物存在的環境在運動。古希臘哲人德莫克利特的名言說“人不可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為什麼?你看,當你第一次踏入這條河流時,河流是你踏入時的樣子,當你第二次踏入時,河流已發生改變,而且就算時間很短,短到你上岸就馬上下去,也不是同一河流,因為這河已被你踏入過一次。第一次是沒有你的足跡和身軀。我們今天自以為發現了事物的本質,若干年後,事物和事物的環境發生了變化,本質也在變化。所以事物的本質和真理都是相對的;所以,這個世界沒有放之四海皆而準或永恆不變的本質和真理。哥白尼以前“日心說”存在了兩千年,不短了吧?但“日心說”被哥白尼證明是錯誤的。不用諱言,馬克思主義同樣在運動中,在運動中面對運動中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也不是絕對真理;馬克思主義也必然會有所發展,有所改變。

  • 9 # 胡聊胡侃

    有個成語叫盲人摸象,每個盲人摸到大象的一部分都以為是大象的全部,其實何止是盲人,我們其實也並不比盲人好多少。

    說到什麼西方世界的本質,但是一般的人是不會去在乎什麼本質的。比如說日本,遊客看到的是熱情的服務,只有深入和日本人接觸了才能感受他們的冷漠,但是這對遊客來說有什麼關係呢?誰在乎是發自內心還是虛假的表面功夫,虛假的熱情服務也總比直接被宰好吧。起碼讓你掏錢的時候舒服點。

    西方世界也是,人種歧視確實存在,華人那看不見的天花板確實也存在,但是對於一個只想去找一份工作的普通移民者來說,這些都太遙遠,能夠得到一份工資比在本國高的工作才是重點。假如去美國打工賺的錢還不如在國內,估計移民就沒那麼多了。至於什麼歧視,你以為國內的地域歧視就沒有嗎?

    這年頭賺錢不容易,對於普通人來說生活的本質就是努力賺錢養活家人,至於西方世界的本質,看透看不透並不重要。

  • 10 # 雪鷹365

    你活在中國,那你說說中國的本質唄?我好參考一下來談談出國的人是否看透西方國家本質的問題。否則太寬泛了,不好有針對性的談。

  • 11 # 風箏和桐桐的房車生活

    因為現在人們的資訊接受面要廣了,很多時候不是一定都要眼見為實。沒有多少人去過伊拉克,但是都知道那裡的狀況,沒有多少人去過印度,但是也都知道印度缺少廁所。

    我沒去過美國,但是我知道現在美國的疫情是全球最嚴重的。很多人都說新聞聯播的內容不可信,其實說的有些片面,新聞聯播最大的一個,缺點就是口號內容太多。

    在國際新聞上還是比較公正客觀的,這一點並不需要誰來說,多看看外網其他國家的本地新聞相對比一下。就會知道在新聞聯播當中播的國際新聞,可以說算是十分真實了。

    新聞聯播上對美國國內的那些新聞,其實說的已經算是很客氣的了,如果多看一下那些cnn之類的美國本土媒體對美國政府批評的更厲害。具體怎麼個看到外國的新聞其實很簡單,自己在網上一搜有很多方法的。

    以前人們的資訊比較封閉,那個時候崇洋媚外的很多。那時候很多的盲目崇拜都是因為了解的不多,現在能夠理性的看待國外,就是所謂的看透西方的本質,正是因為了解的資訊多了。

    這一點不僅僅是從媒體,還有從那些出國旅遊留學務工,真正去過國外的那些人回來所敘述的。

    現在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崇尚西方的那些生活和制度。西方文明肯定有它的特長,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也絕對不是那麼完美無瑕,有一些東西也壓根兒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念。

    不再盲目的崇拜更大的原因,還是多了一些對自身的自信。西方很多地方是很好,但是我們自身現在也不差的。不足的地方肯定有,黑暗的地方也有不少,但是光明的地方更多。

    對現實生活不滿意,一味的崇洋其實於事無補的。

  • 12 # 誠實的草民

    何為"西方世界的本質"?不同社會制度的人對此會有完全不同、甚至截然對立的看法,孰是孰非、孰優孰劣各執一詞。問者肯定是站在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立場上看待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所以說,對立的敵人是永遠也看不透對手的。只有比較務實客觀的人才能不這麼絕對地,非黑即白地提出愚蠢的問題。

    鄧小平談中美關係。鄧小平1980年在會見美聯社駐北京記者時指出:“中國方面,從毛主席、周總理在世的時候就下決心同美國改善關係,這不是從策略上考慮的,而是從戰略上考慮的。現在,我們總的對外政策還是毛主席、周總理生前制定的。”(《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卷,第618 頁。)引用鄧小平說過的那句話:“中美關係一定要好起來。”

  • 13 # 淡淡一掬水

    “見多識廣”這話一般來講沒有錯,生活在大城市裡的孩子比住在大山深處沒有坐過火車的成年人,還“見多識廣”這是沒有錯的。但是說到什麼是“見識”?問題就來了。只有城市小孩見到的商品繁多,是見識,大山裡成年人的生活閱歷,就不是見識嗎?

    見識,也分“感官見識”和“理性見識”。感官見識主要來自於視覺、聽覺、味覺,而理性見識主要來自於思維和思考。論“感性見識”豐富,人還不如一隻候鳥,候鳥天冷往南飛,太熱往北飛,不受簽證約束,r不受國界限制,從南到北,山河風景一覽無餘。但人有理性認識,知道從南到北維瑞內拉、墨西哥、美國和加拿大人的生活,大有不同。

    人的見識,是根據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取得正確認識的。去過美國多次卻不做理性認識的總結,他對美國的認識始終是停留在視覺聽覺味覺上的。

    人的見識,還受思想的影響。對見識也是有選擇性的。思想若有偏見,對正確見識,也會視而不見,若思想比較客觀,見識便“見多識廣”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動物沒有語言,哪為什麼動物有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