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哥不吃草

    黃巾之亂平定後的中平六年,漢靈帝病重,手不能寫口不能言,如果漢靈帝此時還能主持朝政,那麼在清除大將軍何進等外戚軍方勢力後,劉協被封為太子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漢靈帝其實在病重之前還是做過些佈局和努力的,中平五年,他在原有的軍隊體系外新建“西園八校”,想要藉此掌控皇城,能與大將軍何進有軍事對抗的資本。西園八校尉中比較重要的角色有宦官蹇碩、袁紹、曹操以及淳于瓊。蹇碩直接聽命於漢靈帝,一時間聲勢浩大,在軍方的地位僅稍遜於大將軍何進。作為絕對依附於皇權的宦官勢力自然是要忠誠的執行皇帝的意志,於是賽碩進言殺了何進,來保證劉協的皇位,漢靈帝同意了蹇碩的提議,藉故宣何進進宮,蹇碩與十常侍等人準備實施斬首行動。

    一、漢靈帝駕崩,宦官打算立劉協,而士族想滅宦官,立劉辯

    在謀劃期間,漢靈帝就已經駕崩,蹇碩和十常侍秘不發喪,本想借著這最後的機會擒殺何進,從而扶持劉協繼位。可惜事不密,何進知道後稱病不敢進宮。何皇后因為生下皇長子劉辯,於是被立為皇后,何進是她的哥哥,因裙帶關係被封為大將軍。劉協生母被何皇后毒死,他自小長在董太后膝下,漢靈帝認為皇長子劉辯為人輕佻,於是想立劉協為太子。

    劉協與劉辯二人單單從身份上來說,劉辯是嫡長子,又有舅舅何進在軍方的勢力支援,由他來繼位,皇權的交接一定順暢無比。但是這樣的話,皇權定會被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完全掌控,這是漢靈帝不想看見的,加之劉辯確實也各方面都不如劉協。但在此次皇權交替之際,士族集團想借機除掉宦官集團,所以對於皇帝的臨終遺願選擇性的忽略不見。漢靈帝缺少軍方和士族的支援,自小喪母的劉協也只剩下了董太后和宦官的支援。東漢皇權的天威自黃巾之亂後隨風而逝。

    二、何進想訴殺宦官集團,曹操主張先正君,後圖賊

    何進想要將宦官集團全部誅殺,召集眾人商議如何應對,曹操認為宦官集團牽扯甚多,無法完全剿滅,今日之計應先正君,後圖賊。曹操此言除了政治上大義名分的考量外,還有自身的原因,曹操的父親被過繼給了宦官,而曹操自小就有遠大的志向,被舉孝廉後不斷的想割裂自身與宦官之間的關係。於是青年曹操結識了一個同樣有些不太如意的夥伴,叫袁紹,兩人呼朋引伴,四處惹事,年少荒唐。

    袁紹此時提出的主張是借精兵五千,斬關入內。可見袁紹更想先獲得權勢和武力,政治上的考量並不多,因為四世三公就足夠“大義”,足夠有“名分”了。袁紹的親爹袁逢官拜司空,相當於政法委書記,叔父袁隗官拜司徒,相當於分管民政的副總理,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相當於皇城禁軍司令。袁紹雖為袁逢長子,但卻是庶出,由於伯父袁成早逝,袁家為了避免袁成的政治遺產無人繼承,於是將袁紹過繼給袁成。

    袁紹和曹操兩個人同樣都有過被過繼的經歷,袁紹是庶子,曹操是宦官之後,雖然都有被人鄙夷的理由,但不同的是袁紹再怎麼說也是士族領袖袁家的後代,而且還是袁成的法定繼承人,相比而言曹操就難多了。曹操一方面跟著老大哥袁紹混,一方面還要洗白身上的宦官烙印,不斷的向士族靠攏。曹操就任洛陽北都尉的時候,相當於首都一個區的公安局局長,他將違禁夜行的蹇碩叔叔棒殺這段故事,人們總是將它解讀成曹操用法家治國,嚴刑峻法和鐵面無私,但是有一點值得深思,被曹操棒殺的人裡似乎就賽碩的叔叔這麼一個有權勢的人。曹操棒殺了蹇碩叔叔後不久,大將軍何進和十常侍都默許了他進入“西園八校”,並且他同大將軍何進的關係似乎更好些。曹操有可能是故意殺的蹇碩叔叔,就為了把自己與宦官集團劃開,加入士族集團中漂白。

    三、袁紹挑撥十常侍與何進的關係,使兩方勢力同歸於盡,他好上位

    何進與袁紹領兵入宮後,擁立劉辯繼位,“西園八校”的軍事主官蹇碩也被十常侍當成替罪羊殺掉,同時十常侍向何皇后乞求憐憫。念及往日恩情,何皇后與哥哥何進商議後,何進決定放過十常侍等人。袁紹提議斬草除根,何進仍不為所動。隨後,董太后和十常侍為了先帝的遺願和自身的權勢掙扎了一下,最後降旨封劉協為陳留王,董重為驃騎將軍,十常侍重新參與朝政。何皇后再傻也清楚此舉不可為,於是何進逼迫董太后和董重自盡。

    此時袁紹還派人四處打小報告,一方面跟十常侍說何進還記恨上次打埋伏的事,一方面建議大權獨攬的何進藉機誅殺十常侍,同時袁紹還建議何進召集外兵進京以壯聲勢。一天夜裡,何皇后召何進進宮,何進沒有懷疑,結果就被十常侍所殺。袁紹藉機整合袁家勢力,夥同何進麾下的軍隊衝進宮門,甚至沒有時間分辨是不是宦官,臉上沒有鬍鬚的人也要殺掉。至此,袁紹所有的謀劃百分百的落地執行,宦官集團覆滅,何進的外戚勢力瓦解,洛陽軍權盡入掌握,只待迎皇帝回朝,袁家終於要風光地走向前臺了。

    結束語

    袁家這個複雜的家族左右逢源四處佈局,土族中最粗的大腿也就剩下一百多年都沒有倒下的袁家,經過了四世的佈局,終於輪到袁家走向政治之巔了,袁家向著王莽、霍光進發的第一步,落子佈局的就是袁紹。擁立新君之前,袁紹想借何進之手增加軍權,剷除宦官,隨後架空何進自然是輕而易舉。

    奈何何皇后見識短淺,十常侍只是犧牲了一個蹇碩就度過了危機,何進又過於疼愛妹妹,居然就真的聽命不追求其他宦官的責任。這對袁紹的計劃造成了很大的阻礙,所以他要繼續挑撥十常侍和何進的關係,讓這兩方勢力同歸於盡,然後自己來填補權力的真空。十常侍之亂背後的那隻手實際上就是袁紹,若沒有袁紹,十常侍已經妥協,朝政大權落入掌有軍權的何進之手,根本也就沒有後來董卓什麼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讓你為了另一半離開你出生的城市生活,你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