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近日,有安徽省合肥市的朋友詢問,老婆的親叔叔去世了,作為侄女婿的他去參加了告別儀式,到達現場時卻被要求頭上和身上都要帶上白布,也就是披麻戴孝。 據這位朋友介紹,他當時很難接受,但是沒辦法拒絕,只能照此進行了,事後,他就想問問,他老婆的親叔叔有女兒女婿,作為侄女和侄女婿有必要披麻戴孝嗎? 說實在的,聽到朋友提出這樣的問題,我真不知道如何回答,因為我也不瞭解他們當地的風俗習慣是什麼樣的。不知各位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194
回覆列表
  • 1 # 千里魚49333938

    叔叔去世,侄女婿是沒有資格披麻的。披麻戴孝,也是有規定的。兒子、兒媳、孫子、孫女、重孫子輩等等。女兒是血親,也是能披麻戴孝的,而女婿,外孫外女就不會有麻了,只能戴孝!

    侄兒,僅次於兒子的排位,侄兒一家,包括侄兒的孫子輩都可以披麻戴孝,但是侄女婿就沒有必要要,這個想要也爭不來!

  • 2 # 狼皇

    在我們這裡侄女,侄女婿是輕孝,披麻戴孝是重孝,只有女兒,兒子,兒媳婦披重孝,孫子孫女是重孝,都不能披麻戴孝,披麻戴孝是去世者的直接兒女和兒媳婦,女婿都沒有資格。

  • 3 # 無法超越的足跡

    這個問題很多人不明白需不需要,想要知道就必須瞭解中國傳統喪葬文化,不瞭解的就很難解釋的讓人信服,在喪葬文化中有五服戴孝之說,什麼是五服文化呢,也就是直系親屬上下各四代,自己處於中間位置合稱九代,自己到自己父親到祖父曾祖高祖,下面到自己的兒子孫子曾孫玄孫 ,以及他們的配偶都算五服以內,合稱九族。

    這是上下五服,還有左右五服,那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堂姐妹從兄弟姐妹族兄弟姐妹,這些其實也算是測五服,而自己的親兄弟姐妹屬於五服中的二服,自己的父親和孩子屬於一服,親侄也屬於二服範圍,五服的來源是什麼呢,其實有好幾種說法,最通用的說法就是,五服是親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表示,在喪事上面來體現出來。

    就是透過不同的親屬關係在戴孝衣上面進行區分,五服以內全部要戴孝,只是衣服的料子不一樣,體現出來的身份關係不一樣,叔侄關係屬於二服以內,用傳統喪葬文化來理解是必須要戴孝服的,五服中一服為父母兒子為斬衰,二服為叔侄兄弟祖父母孫子為齊衰,三服堂兄弟姐妹曾祖曾孫為大功,四服為從兄弟姐妹高祖玄孫為小功,五服為族兄弟姐妹等為緦麻。

    這些五服以內的都要披麻戴孝,只是在一些方面是有區別的,一服斬衰三年,用生粗麻布為喪服,二服齊衰用次等粗生麻布做喪服,齊衰有三年以及持杖一年和不持杖一年以及齊衰九月和齊衰三月五,三服大功九月用粗熟布做喪服,四服小功五月用稍粗熟布做喪服,五服緦麻三月用細熟布做喪服,代表著關係比較遠不屬於近親。

    五服文化中侄女和侄女婿是二服近親,當然是必須要披麻戴孝的,這個從傳統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對,而是應該去做,如果傳統文化比較淡了,那披麻戴孝可以不用,但是需要在身上綁比較大的白色麻布條,綁在腰間頭上很少有二服近親綁在手臂上,不過現在的許多東西都改變,五服裡面的親戚關係已經疏遠,也沒有了那麼多講究,尊重死者其實是做人的基本,特別是親人。

  • 4 # 雲淡風輕xiuqin

    各地的風俗不同吧!我們這裡長輩去世,晚輩都要戴孝布的,當然,關係遠些的就不戴了。親叔叔去世,侄女跟女兒一樣戴孝,都是在頭上戴孝布,侄女婿跟親女婿一樣,把孝布繫腰上。

  • 5 # 掬一捧家鄉水

    親叔叔去世,按規矩侄女應該披麻戴孝,叔叔也可以稱為叔父,和父親就差那麼一點點。叔叔就是叔父,和自己的父親是娘同胞,親弟兄關鍵時刻是能幫大忙的。

  • 6 # 半世辛酸

    我們老家是要的,發孝布有多種版本,簡單的就發直屬親屬及配偶,大眾化的發有血緣關係的及配偶,擴大化的是所有親人,親戚都發。

  • 7 # 霞光的日曆

    既然去奔葬,就要接受當地的風俗,尊守當地的規矩,戴孝關係不到窮富,是對逝者的尊重,對親人的安慰,戴與不戴沒人強求,還有人說戴孝能免災。但是戴孝若干講究,什麼人該戴重孝,什麼人該戴偏孝,當地幫忙工作人員會作按排,希望不要太糾結,也許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害處。

  • 8 # 閒言碎語不逾矩

    看來你的“朋友”連“入鄉隨俗”的常識都不具備;亡者既然“有女兒女婿”,他作為“侄女婿”,卻為何非得“親自”“湊熱鬧”前去參與“老婆的親叔叔”的葬前“告別儀式”呢?他不去不就屁事都沒了?是不是就完全避免了被“要求”現場“披麻戴孝”的莫大“恥辱”?

    他“到達現場時卻被要求頭上和身上都要帶上白布”,你以為是“要求”他的諸人都不懂鄉俗、習俗,而盲目、“粗暴”地強迫他“濫竽充數”來增加“孝子”總量?你想想:在如此肅穆、莊重、哀傷的場合,如果“要求者”“要求”不當、失禮,那麼,“要求”或強迫你“朋友”“濫竽充數”做“孝子”的這幫人豈不都是無知找抽嗎?

    “侄女和(其)女婿”在中國很多地方給其亡叔父(或亡伯父)“披麻戴孝”是必須的(倘因該侄女其叔父生前與其父親屢屢兄弟鬩牆、生前兄弟倆已反目成仇、導致“老死不相往來”了就應該例外);“侄女”取掉“侄”就是“女”,“侄女婿”取掉“侄”就成了“女婿”;雖然“十里鄉俗不同”,但“入鄉必須隨俗”。

    你“朋友”當時的“難受”可能現在依然如故,他當時沒暴怒“拒絕”被“要求”“披麻戴孝”的行為,卻在他無知、無意中避免了現場尖銳矛盾的產生;他應該“後知後覺”、因“現場”被“要求”而違心屈遵了當地習俗沒有觸犯眾怒、避免了無事生非,事後他應該額手稱慶自己“聰明絕頂”才對呀,至今他還發什麼疑問?

  • 9 # 劍膽琴心1572

    侄女侄女婿,只戴孝,不披麻。

    披白布只是戴孝,沒有披麻,不要亂說。

    各地風俗不同,我們那裡是要戴孝的。

    既然去了,那就要入鄉隨俗,有什麼好難受的。

  • 10 # 4985842084809

    叔叔去世,侄女可帶簡孝——一條白布條,侄女婿不能帶孝,他是客,不是孝子一類,也可不參加葬禮!這是我們魯西南風俗!

  • 11 # 和丶諧

    叔叔去世,侄女按照中國人傳統喪葬文化是要披麻戴孝的,屬於親屬關係,侄女女婿不戴,但在葬禮現場統一備有小白花必須戴。

  • 12 # 壟上行147

    看你寫的只是讓披白布這算戴孝,披麻是腰裡系麻繩,沒讓系麻繩,她家裡做的沒錯,我們豫西南地區,侄女婿都是重孝,比一般賓客白布要長要寬,俗話叫大孝,這是對侄女,侄女婿的尊重

  • 13 # 雨e痕

    一看這逝者直系親屬就是沒錢沒勢的人 不然不會有此一問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事情 老話說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後看子敬父 別說那麼多親啦疏啦地道理

  • 14 # 高洪波18

    侄女和侄女女婿,是至親,葬禮上,等同女兒,女婿。其它,侄子,侄媳婦,外甥,外甥媳婦,外甥女,外甥女婿,都應該戴重孝,就是披麻戴孝。

  • 15 # 廣西李局

    按照中國傳統習慣,參照民俗《家禮集》及正常風俗,叔叔侄女均作至親,故叔叔去世,侄女、侄女婿理論上需披麻戴孝。

  • 16 # 使用者詩有情畫有意

    披麻戴孝者為直系親屬,侄兒侄女等旁系不用披戴孝。但題主說的戴白帽穿白衣,這不是披麻戴孝,只是家族親人在告別儀式和送別途中所需要的穿戴。麻是紡線的那種麻,直系親屬必須披的,戴孝指親屬穿孝服。這才是披麻戴孝,題主的朋友可能太年輕,不懂當地的風俗,有點不識人間煙火的感覺。

  • 17 # 我愛祖國我愛家園

    我個人覺得是這樣子:首先是你是叔侄關係,在血緣上講你是親的。其次你父親和伯伯是一娘所生,你不帶孝你父親臉上能掛的住?左右鄰居會不會講你父母教子無方的。

  • 18 # 朋友厚德

    我的故鄉是雄安雄縣道口村,記得前幾年.表哥去逝後,我們去了以後,我的侄子也要坡麻戴孝!這種關係比叔叔又晚了一代、還要這樣呢!我看到:表哥的侄子和堂侄都在披麻戴孝!

    至於京城市民,就無這種習俗了,一般帶上黑袖(男左女右)!這種習俗、應該是全國的未來方向。

  • 19 # 奇疆6688

    叔父去世,侄女戴孝是必須的,因為侄女的父親和叔父是同一父生,在我們這裡,在五服以內者都要戴孝。但不是”披麻戴孝”,而是隻戴孝不披麻,披麻者只是叔父的大兒一人,其他人都不披麻。侄女婿只戴孝帽披六尺孝布,更不需披麻。披麻者只有亡人的老大,白事處人們一見披麻者,即知那是事主。

  • 20 # zxcvbnm123456789asdf

    現在都什麼年代了為什麼還要報麻戴孝?我認為叔叔去世了侄女和侄女婿沒有必要披麻戴孝了。我們江蘇蘇州地區完全沒有披麻戴孝,早就改革了。長輩在活的時候小輩多孝順一點才是最重要的。喪事大辦都是做給活人看的,沒有這個必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子彈有效射程內,人類是否可以憑藉自身力量改變其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