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兒忒笨笨
-
2 # 213659075
這是肯定的,經絡穴位練氣功的人是可以獨立發現的
但經方中的方劑,真的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方法可以獨立發現
-
3 # 任x逍遙2018
人們對自身的認識很浮淺,古人透過氣功鍛鍊發現了經絡,包括靈魂的存在。必須透過親自實踐證實,目前科技無論理論和實驗都無從下手。但不能否認不存在。可懷疑不誇大,保持科學態度,一但人類認知有所突破,一定會被古人的智慧所震撼。
-
4 # 經絡通養生堂周大夫
據說咱們的援助非洲的針灸大夫給病人做針灸治療的時候,經常可以得到經絡感傳現象,非常神奇。我在給一位女士針灸的時候,針刺太沖,她能清楚的說出肝經的巡行,起止部位!身體越是清淨例如非洲人,就越是能夠得到經絡感傳。用記號筆就能畫出經絡執行線。
-
5 # 北玄齋國學
能夠感覺到的,修煉到一定程度可以內觀。
一般氣感強的人,可以感受到經脈中氣血的流動,以及經過穴位的狀態。尤其是經脈不通時,感覺尤為明顯。
但是以我的經驗,九成的人終身沒有任何氣感。
-
6 # 92816513234燕山
現在不是西方醫學科學認可的就是所謂科學嗎 國醫的經絡穴位據說外國人用儀器測定過 這樣國人又開始讚歎老祖宗的醫學 說如何確定下來的 真是可以感知出來的 沒見過不代表沒有
-
7 # 為政之火鏡
有人說是達到內觀境界的人,可以觀察到,比如李白筆下的魏夫人魏存華。一九年,西方發明了鐳射成像顯微鏡,據說能觀察到,不知是否真實。總知,古人的理論,是神奇的!中國自古本無教派信仰,佛教傳入後才有了道教,教會多有不實之言,可見古人信仰的,是可感知的先祖文化,而不是別有用心的教會思想!
-
8 # 15997267972
首先中醫是實踐總結後的人類醫學成果。中醫的理論是結合當時的文化逐步發展的!經絡穴位也是透過無數代醫者在實踐中摸索,驗證後的結果。經絡是人體中對應某系統或某臟器的敏感反應渠道,是實際存在並可有效驗證的。
-
9 # 桃花園過客
陰陽五行,任督二脈等都是概念,就像傅立葉變換,是思維的創造並非實物,其目的是把類似的現象予以歸納及表述。本來人的身體上不存在經脈,但身體的某些神經末梢點位比較敏感,當刺激這些點位時有特定的反應,把這樣的點聯想成線就成了經脈。
-
10 # 小太極猴劉永明
這個問題應該是:古人是怎麼創造出經絡穴位學說的?難道有人能用眼晴‘看見?個人看《黃帝內經》,就能看見書上不僅記載有比較完整的經絡穴位學說,還有較完備的腑臟學說。可見,中醫的腑臟經絡穴位學說在《黃帝內經》成書以前就已經基本完善。關於怎麼創造出腑臟經絡穴位學說的問題,在黃帝內經》的書中也能得到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線索。1、上古之人,其知道¹者,法於陰陽²,和於數朮³,食飲有節⁴,起居有常⁵,不妄作勞⁶,故能形與神俱⁷,而盡終其天年⁸,度百歲乃去⁹。恬淡虛無¹⁰,真氣從之¹¹,精神內守¹²,病安何來¹³。上古有真人者¹³,提挈天地¹⁴,把握陰陽¹⁵,呼吸精氣¹⁶,獨立守神¹⁷,肌肉若一¹⁸,故能壽蔽天地¹⁹,無有終時²⁰,此其道生²¹。歸納這些線索得知,是很多的古人透過長時間不斷探索、學習、歸納、總結出道的規律後,還經過長時間實踐後,歸納總結出臟腑經絡穴位學說的。個人透過十多年的實踐,大概復原了古聖人的臟腑經絡主要穴位學說的發明具體方法。
關於第二個問題,個人認為並不是某個人用眼睛能看見就能如此詳細的記載經絡穴位學說,而是有較多的人一代接一代傳承實修驗證擴衝而產生的。
最後祝大家開心快樂,萬事如意!
-
11 # 隨心如意678
經絡不是人為的創造出的。那他是怎麼被發現的?民間就有各種傳聞,終歸無法考證,到底是誰最先發現的。
最多的說法是透過修煉內功內觀發現的,也有人質疑,煉氣功的人那麼多為啥別人就看不到呢?是的,這事真的很玄很玄。就像當年的佛祖發現生命的輪迴一樣,讓人不可思議。但把兩件事放到一塊作比較後,神秘的色彩又是那濃,特定的歷史背境下,總有那麼一兩個人會打破人們現有的常規思維,看到經絡問沒看到生命的輪迴,看到生命輪迴的卻沒看到經絡與穴位。人間就是這麼奇特,讓人費議所思,不得其解。總歸說來,有用的咱拿來為我服務,也不是什麼壞事
-
12 # 鬱悶的老韭菜
經絡系統不是被創造的,而是被隱蔽的。上古人類的經絡系統是聯通的,因此可以獲得更高智慧和更長久的壽命。但卻失去了生育能力。在經歷了多次戰爭傷亡之後,上古人類所剩無幾,因此他們決定斷開經經絡系統,成為普通人類,恢復生育能力,但也因此降低了智商和壽命。
-
13 # 傳統健身陳老師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內視文化,古人每日靜坐,返觀內視,所以說中國文化是向內求的文化,經絡就是古人返觀內求而發現的。如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中記載,內景隧道,唯返觀內視者能照察之。。。內景隧道就是經絡穴位。
回覆列表
應該是有對這一塊特別敏感的人,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然後不停地驗證不停地總結歸納,最後才形成這麼一套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