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草PCS
-
2 # 每天育兒
這個非常的好。
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處透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強,好處會很多:
1、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能力
透過自理能力的培養,孩子獨自完成某一項任務的能力就會增強,久而久之,獨立的意識就養成了,這對以後做大事情很有幫助。
2、有助於孩子養成自立的性格
獨立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孩子對父母和其他人的依賴就會減少,遇到問題時,首先想的是如何獨立去解決問題。性格上形成獨立,對孩子人生道路上有很大的幫助。
3、對外界適應能力強
當孩子置身於一個新的環境,比如幼兒園,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會讓孩子更加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及時有新的問題,也不會太焦慮,積極的去學習、解決。
4、身體得到的鍛鍊
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能促進幼兒的大小肌肉群和動作協調性的發展。 著名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動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練習的課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其責任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每學一項動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動作協調性也將得到相應的發展。
5、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信心
不依賴成人的性格, 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勇於面對困難,敢於克服困難,去爭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獨立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
6、讓孩子體會家長的不易
透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也會從中體會到,家長每天忙碌的辛苦,會對親子關係有一定的好處。
7、避免孩子產生一些不良習慣
很多孩子經常出現書本找不到、紅領巾找不到、臥室雜亂無章、上學遲到等等拖延、邋遢問題,都是因為自理能力差,懶惰意識存在。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就可以避免這些惡習的養成。
現代兒童的勞動狀況一方面是因為孩子缺乏積極勞動的精神,另一方面,家長對兒童的教育普遍存在重智慧輕道德的傾向,此外,一些父母溺愛他們的孩子,所以許多父母取代了他們應該和能夠做的事情。
這些情況導致社會上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孩子,身體素質一年不如一年,意識上也逐漸惰性化,甚至有的孩子會認為家長的付出是理所當然,自己就應該“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怎樣去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1、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就應該做一些適合特定年齡的事情
比如最開始的收玩具書本、洗手洗臉,再到吃飯、刷牙,然後穿衣服、穿鞋、疊衣服等等。要讓孩子頭腦中有一個概念,那就是,他必須在沒有別人幫助的情況下做自己的事。
2、透過引導孩子主動去做事情
例如,讓他們感到興趣和有意義,這樣他們就能感覺到做這件事是必要的。
3、一開始,我們必須陪孩子們一起做這件事,或者手把手教孩子
這樣孩子會更好的有樣學樣,而且有動力。等孩子逐漸能夠完成後,家長只是監督即可。
4、要讓孩子堅持
當一個孩子不想做某事時,他可以被鼓勵去認為做這件事會得到大人的獎勵和表揚。
5、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
有些方法對大人有效,但是孩子會由於手掌小、身體力量不足等原因完不成,這就要找一些適合孩子的方法,讓孩子能更好的完成。
記得小時候,父親給他的三個孩子分配家務活,哥哥姐姐和我,有負責做飯的、有負責刷碗的,有負責掃地倒垃圾的。另外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有時候母親工作空閒時間抽空幫我們洗衣服都高興極啦,我們不是不喜歡勞動也不是偷懶的孩子,只是當時剛上小學的我們根本就洗不動衣服,有些活真的幹不了,父親經常會因為我們所謂的偷懶或者調皮逮到用皮帶抽,說實話,現在想到小時候情景心裡對父親還有一些怨氣。後來結婚後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對孩子是滿滿的母愛,即使培養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鼓勵孩子,我認為任何教育方式都不能脫離愛,應該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成長。所以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還有一定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
回覆列表
真的好!幾十年的人生磨鍊可以說明一切。
我們是60後,在那計劃經濟時代,父母一工一農,多勞多得,為多掙工資、工分,一天到晚地忙碌著,自然家務活就分攤到我們兄弟妹四位頭上,擔水、燒飯、炒菜、做饃、刷碗、拾柴、掃地、打豬草,輪流幫父母捶背…一邊學習寫字,一邊做家務,甚至大孩子幫幹一些簡單的農活:放牛、插秧…一天多掙那“三分工”,都感到高興不得了。生活的樂趣,爭爭吵吵免不了,到了矛盾激化的時到,不知父親跟那個人學的一一最有效的懲罰來了:兩位爭鬥者,到內屋裡貼牆罰“金雞獨立”一刻鐘(或報數從1到1000),站不穩兩個可相互扶著…
幾十年過去了,我們兄妹四人,早期在父母培養和訓導下,各自都能獨立謀生、謀事,勤快做事,享受快樂人生,而不受急。
現時代的孩子,生活的環境變的優雅舒服,如父母慣著、爺輩們寵著,由孩子的性子撒嬌,生活在福中而養成懶惰心態,將來脫離父母時,生活方方面面而不能完全自理,走上工作崗位而不能有力勝任,滿滿的愛,過度的溺愛,反而會傷害著孩子未來,倒不如早期培養孩子自已的事情自已做,而真好!良好的家風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正所謂:父母對孩子“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孩子將來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