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梁69853253

    謝謝邀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相指的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迷者堅固執著這四相。覺者觀空離這四相,能恆順眾生,即隨緣安好。我相就是我執,人相是由於產生相對性。即我對面就是你,善對面就是惡,生對面就是死,執者生相就有死相。眾生相就是眾緣和合,即我相,人相,生相,死相,善相,惡相一切相和合。壽者相就是這些相能延續一段時間。

  • 2 # 0無為0

    色就是我們所感知的客觀物質世界,相是我們對客觀世界的意識分別,以及主觀觀念、思維、印象等腦海中所生一切的意識影像。

  • 3 # 義不容慈

    色是眼見

    相是心見

    心眼所見

    皆是空幻

    萬物萬變

    唯變不變

    博愛眾生

    佈施行善

    放下執念

    精進持戒

    放得涅槃

  • 4 # 風在哪裡

    為什麼說未證不能講法呢?因為這不是理解不理解的問題,而是會不會的問題。會的人能根據你的情況給你指出具體的路。因為他知道目的地在哪,也知道是什麼樣子。

    佛法是覺醒的方法,不是理論也不是哲學。是可以透過實踐達到解脫和自在的。不會開車的人不要教人開車,同樣的,沒有證量的人也不要解釋佛法。因為你的解釋完全是基於猜測和臆想。不會駕駛卻瞎指揮的人容易致人死亡,同樣的,未證講法的人容易斷人慧命。

    這裡說的證是現量,是實證。不是比量,不是理證。因為道理是因人而異的,適合你的不一定也適合別人。有很多話不能講透,因為你還不能分辨什麼是方便說法。所以我也只是點到為止。

    什麼是“相”?心識所呈現的都叫“相”。正所謂“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相”又分為色相和名相兩種。這裡要說明一下,很多名詞指的是同一個存在。因為指稱的物件不同所以名稱會不一樣。你不能因為看到名字不一樣就以為是不同的存在。這個千萬要注意。比如我們對別人時稱“我”,對自己時稱“吾”。再比如,真如,法身,涅槃……等等這些都是指實性。

    畫畫的時候需要染料,佛法中的真實所指就借用了這種比喻,給這種存有取了個名字叫“色”。拿視覺來說,首先你要明白你看到的不是外面而是心上。電磁波的振動傳導在眼睛時,視神經會處理成電訊號最後由眼識呈現出來。現在稍微有點物理知識的都知道,正常視力的人可以感知的電磁波的波長在400~760nm之間,也可以說人腦可以解析波長不同的電磁波,引起不同的顏色感覺。明白了嗎?色彩不是客觀存在,是人的主觀感覺。有一些動物的視覺呈現就和人類的不一樣。比如狗的視網膜上只有兩種彩色感光器,或稱錐狀細胞,能辨別短波長與中長波長的電磁波振動,也就是藍色(短波長)和紅黃色(長波長)的色調。

    當然“色”不單單指色彩,六識呈現的都叫“色”。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冷”和“熱”,這屬於身識的範圍。也是人的主觀感覺,也就是觸覺。溫度不是客觀存在,是人體對分子運動速度的感知,或者說是對這些分子碰撞的主觀解讀。剩下的就不一一列舉了。看我其他文章吧。你只要記住“相”是虛妄的呈現就可以了。這就是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方法。

    關於名相就很好解釋了。它是對主觀感覺的描述,是人與人之間用來相互交流的。比如我現在打的這些字就是名相的一種。不只是語言文字,只要是用於溝通的符號化的形式都是名相。比如“樹”這個詞語就是名相,它本身不是“樹”,是虛妄的指代。

  • 5 # 天天歸零

    謝謝邀請。“色”,泛指:萬事、萬物、萬法…,“相",泛指萬物演變與轉化之相,又眾生以:肉眼、天眼、慧眼等所見所觀之萬物色相,此同近義為:“有為法“,當修者從“有為法起修,明瞭諸法因緣生滅,明瞭色相之無常,明瞭心執則有,心不執則無,色空不二,至無為而又明瞭心性時,此方堪稱為:“入門修“。以上抄來的,供考之,謝謝!

  • 6 # 車一進二

    佛經中的所有字詞,都是在字句中體現其含義。而沒有統一不變的解釋。

    《金剛經》第四分

    (佛雲):“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

    (須菩提):“於相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互)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互)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金剛經》在第十七分中,明確界定“……”為“本來無一物”,只有這唯一的含義。即不是“空”,也不是“無”。因為空、無二字在不同的字句中有不同的含義。

    無數——很多。

    心中無數——拿不定主義。

    空虛——腹中無貨。

    虛空——本來無一物。

    從上引經文中,可以看出:此“相”只能理解為“相互”。因為《金剛經》的主旨是:“平等,無有高下。”只有在“相互佈施”中,才能體現、體會“平等,無有高下”。其它的“給予”,比如,賜予、賞賜、施捨、…。

    都含有高下的意味。

    另外,“空”不是“無”,不是本來無一物!從智門禪師的公案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碧巖錄》智門蓮花

    僧問智門:“蓮花未出水時,如何?”

    智門雲:“蓮花。”

    僧雲:“出水後,如何?”

    門雲:“荷葉。”

    受持讀誦

    僧問智門:“蓮花未出水時,如何?”

    智門雲:“蓮(空有葉,荷無有)花。”

    僧雲:“出水後,如何?”

    門雲:“荷、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總是夢見一個人是自己忘不了對方還是對方正在遺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