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因為疫情原因,某市是旅遊大市,財政受影響較大,和這個市的工信局領導聊天,聊到今年的經濟好不好,說不太好,並補充說:旅遊,富民不富財政,請問對嗎?原因是什麼?謝謝!
7
回覆列表
  • 1 # 青山煙雨客

    旅遊富民。旅遊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富民,肯定是先富了一些人,後帶動一批人,整體富裕水平、交流境界都有很大的提高。肯定會有一批人,也需要政府幫扶,或者是社群幫帶,甚至有一些人就是心安理得的過著清貧的生活,朝起夕歸,平平淡淡,不習慣在錢運裡奔波。旁人、遊客不管如何看來,這只是心境不同,並沒多大影響,世上在腦海裡的東西,沒形成氣候、共識的,只是個人精神受用,有益也罷,精彩也行,是人存在的一種狀態,也增加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趣味性,探知性,對社會整體影響也沒什麼大用處。百姓富了,飲水思源,保護旅遊資源,改善旅遊條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民間資本可以做很多事情,包括建設,比如把屬於經營周邊關聯的自我基礎設施做好,也包括提供稅收,依法納稅,繳納稅收是合理也應該的。

    富民不富財政,無非就是收入更多地積澱在百姓手中,這種分配格局,如果影響到政府必須承擔的職責時,那就存在問題了。政府也想了很多辦法,在許多地方很流行的優質資產上市、土地開發、平臺融資等在麗江或許都有吧,其中把景區分開出去,獨立經營,滾動開發,自負盈虧,從道理上是可以運轉並發展下去的。除了景區維護,基礎設施建設,有很多可以開發利用的專案,如酒店,旅遊產品、廣告開發、旅遊專案等。如果景區自我發展給獨立起來,實體真正承擔起責任,認真經營,對政府財政長期看應該會沒什麼壓力的,在賬務上也是分開的。如果做不到自負盈虧,是企業,又佔著政府的位子,還總靠著政府加大投入,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富財政,是一個很綜合性的結果,有財稅體制,發展時期、做大財政、創收等各方面因素。中國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嚴格控制政府規模,規範行政性收費,實施結構性減稅,除非你的經濟總量增長,產業發展否則增收不易。旅遊行業涉及的旅行社、個體、餐飲、各項服務,確實不如繳納增值稅所得稅那樣的稅收量大。有時想,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種,把中國推到了製造業大國的位置,但真正要百姓安居樂業,實在是應以所得,財產性收入為主要的衡量,在稅收負擔上,也不應該擔子只放在各類企業上,應轉移到以居民收入、財產上來,房產稅是一個穩定,可靠,又有助於政府更多關注提高居民居住環境的一個稅種。這事現在還有點遠,當前增收,節約,整合,提高效益;或者新增古城維護費,是否開徵價格調節基金等。有時,考慮到政府的實際困難,可以公開預算,懇談等,只要出於利於景區發展的大方向,對新增專案收費可能都會行得通。有時,在景區增設募捐箱,對於有能力或想幫助的人來說,可以捐一部分,這種狀況在國外博物館,景點都很常見。

    富民不富財政,不應該把百姓、政府放在不同的兩邊,好似收入不歸你,就歸我,其實一部分進入百姓的收入,也不會流入到政府收入中,政府是以提供公共產品為前提的組織,即擁有公信力和強制力,也要接受對公權的制約。與民爭利不長遠,應該是努力把蛋糕做大,政府也要節約,良性迴圈。如解決“旅遊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促進旅遊進一步發展等。各方都有自身的利益,都要爭取,但不能過多運用公權力,而是考慮各方訴求。富民,發展最終也會富財政。

  • 2 # 京津冀旅遊熱點

    旅遊並不是富民不富財政

    很多時候事情並不是能夠單獨來看的,兩者之間是有關聯的。

    比如說,民富了,政府財政支出就會減少很多,所以,相對來說,我們會看到很多地方,民越富,當地的基礎設施可能會更好。

    還有一點,旅遊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他能夠創造的就業或者說旅遊相關行業創造的就業更多,而群眾有就業,有收入,相應的政府財政在扶貧方面的支出就會少很多,可以把更多的財富用在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良性迴圈。

    所以,你朋友這個說法挺片面的,不太像他身份能夠得到的認知

  • 3 # 新發現之旅

    你這個問題不科學,甚至是有誤會的問題。

    你應該問,旅遊不僅富民,而且還可以富財政。這是為什麼?

    旅遊不僅富民,而且還可以富財政。這是被論證了的課題。

    你不能因為疫情期間,旅遊受影響,就說旅遊不能富財政。

    任何一種產業,都有其高峰期和低谷時期。

    疫情期間,建築、製造業等,不也是受到明顯影響嗎?

    航空業?交通業又怎樣?尤其是封城的時候?它們又是怎樣貢獻財政的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明臺灣離大陸更近,為何在古代卻是琉球率先發展出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