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4539493429
-
2 # 一撮茶
答:兩者都對。
【1】究竟法中,真妄無二。
【2】“信有極樂世界”和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一種入“戒定慧”和“不二法門”的一種修持。
【3】說“極樂世界”是“相”,是“虛妄”,亦是“真”,真妄無二。
【4】“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執著於相即落“虛妄”,無“妄”無“真”,方是“究竟”。
【5】凡有所說,皆是有為法,要理解言外之意,不可束縛於文字辭句。
-
3 # 吳強963
盲人走路都要拐杖,迷茫的眾生找一個修行的好去處也是一樣,極樂淨土之地就是通向圓滿的柺杖。圓滿了就不用柺杖了。
-
4 # 西行客5
金剛經是佛陀自性流露的莊嚴境界,凡夫成佛後的境界就是金剛經的內容。西方極樂世界是成佛場,佛陀的培養學校,沒什麼矛盾
-
5 # 大乘擺度重升
迷悟有別,二法門異曲同工之妙,悟者了知禪淨二宗,沒有差別!
詮釋如下:
釋迦牟尼佛住世弘法49年,應眾生八萬四千妄想煩惱心,隨緣度化眾生權巧方便說八萬四千法。法法理相通達圓融無礙攝化度眾無量無邊。
禪宗與淨土法門,亦是應眾生根基利鈍兼收普度宗旨,應機宣說。
禪宗法門不立文字離言絕相以心印心無上唯妙法門,門下後人名謂教外別傳口授心傳禪宗見性法。為無上智根者說。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此為禪義!
與念無念,與相離相,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亦即念無念無無念心無二念,見相非相,直心一切法而無所執著,亦即無無念一心不亂,與一切法無分別執著,瞭如自見通達無礙自由自在真如本心自性,即為了生脫死不生不滅佛之知見境地。亦是自淨其心,隨其心淨,定慧等持佛土淨。
佛說種種法,為治種種心。心淨安住妙理自得,能自淨心者自得明心見性妙法理;若明見性理法禪妙義者,為理入得心安。故此有云心安理得得理心安。心安理自明,明理心自安,心安如如不動即得明瞭見性。
以此理法二入淨心大義,佛說西方淨土引化利純相容大乘經文,而禪宗則為利根者說謂無上乘宗門。
佛以四十八大願設法引度攝納一切善難信女有緣眾生,此法殊勝唯信能入。以至誠心,發信願行,即可帶業命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不退轉。未法時代的當下,此淨宗法門尤為不二殊勝法門,佛門大德苦口婆心,慈悲善願勸導眾生至心信樂俸持。
今應善知識題主慈悲心設問,以佛門禪宗六祖慧能答疑篇,契機應答題主如下:
見六祖坦經疑問品三中,刺史發問六祖,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得生彼否?
六祖破疑解感說:
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裡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
人有兩種迷悟有殊,見有遲疾。
迷人唸佛求生與彼。
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吏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何須願行西方)
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罪。
東方人造罪唸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求生何國?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明心見性之人,時時處處內心清淨無染無著,皆住身中淨土,猶如西方一般),所以佛言(悟人)“隨所住處恆安樂”(時時處處是淨土)。
吏君心中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唸佛往生難到!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見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唸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
慧能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
眾皆頂禮雲: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師言: 大眾世人自色身是牆,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痴是畜牲。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慾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眾間說,瞭然見性,悉皆禮拜,但嘆,善哉!
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以此六祖答疑回答題主設問。願正法久住!
回答完畢
-
6 # 吉月文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上是有兩種的。
第1種是從宗教本身來談這個問題。第2種是從宗教外部客觀的角度,以宗教思想史的形式來闡釋佛教不同宗派思想的差異。
先看第1種理解。中國漢傳佛教當中最為興盛的兩個宗派就是淨土宗和禪宗。至於這兩家的修行方法的最主要區別就是外力和內力。
淨土宗是依賴外力進行修行的。這個外力實際上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這也就是為什麼淨土宗總是號召信徒唸佛,尤其是念阿彌陀佛的佛號的原因。說到底淨土宗認為阿彌陀佛曾經發下宏願,只要能夠念出他的佛號,就可以在未來進入極樂世界。進入極樂世界,實際上也就意味著已經達到了相當的修行高度。因此這種修行實際上就是以相信外力作為基礎來進行的。反過來說,如果連這種外力都不能相信,那麼這種修行自然就沒有任何基礎。
禪宗是以開悟作為修行的基礎的。所謂的參禪,其實就是開悟。那麼開什麼悟呢?說到底其實就是對這個世界對生死的一種理解。所謂的參透世間萬物,其實指的也就是這個。那麼如何開悟呢?這個完全依賴於修行者個人的悟性。很顯然,這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內在力量實現修行的一種宗派。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金剛經當中的原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代表性,佛教經典。實際上也就體現了這一學派對於佛教和整個世界的一種看法。參透這句話,實際上也就是修行過程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明清時期,禪宗和淨土宗逐步合流。對於這種宗派中間的思想差異,佛教內部有這樣一種解釋。宗派實際上也就是修行方法的差異導致的。這種差異或者思想本身不是對佛教思想理念的一種否定,或者一種衝擊。反而體現了佛教大開方便之門,度化世人的良苦用心。按照這樣一種解釋,這種宗派之間的具體理念差異或者修行方面的差異,是因為人的根性不同導致的。所謂根性,其實也就是人在進行佛教修煉時候的基礎。不同的根性需要不同的修行方法。一般來說淨土宗的方法簡單易學,適合普通大眾,禪宗的方法對人的根性要求很高,只適合於少部分根性高的人。宗派修行的終點是一致的,本身沒有高下之分,只要能夠修得佛法,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至於修行方法,不必太過在意其差異。誠如六祖法寶壇經所言,以手指月,看的是月而不是手指。佛法是度化世人的船而已,並不是目標本身。一旦過了河,達到了所謂的無上至高智慧境界,佛法就不再重要,理當捨棄。宗派之間的差異至此就毫無意義了。
第2種理解是站在佛教思想文化史的層面上,對這種思想差異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既然如此就要先回到歷史,看兩種宗派思想文化產生的背景。
淨土宗產生於中國南北朝時期。這時期佛教尚處於傳入中國的早期階段。淨土宗本身也是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當中產生最早的兩個宗派之一。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兩大社會動盪時期之一。南北政權對峙,同時北方有時常內部出現分裂鬥爭。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都產生了一種末世心態。對於宗教的心理撫慰需求,很顯然和之前的兩漢盛世相比有了極大的提升。與此同時,佛教在這個時候也發生了傳播物件的一個重大變化。佛教就目前的歷史考證來看,應該是在西漢晚期傳入中國,到了東漢時期,正是得到了政府的認可。但是在東漢乃至於曹魏時期,佛教始終是一個僅在上流社會小範圍內傳播的異域宗教。通俗的來講就是和普通民眾的關係非常疏遠。
在這兩個重要的歷史大背景之下,於是就催生出了淨土宗這樣一種中國化的佛教宗派。民眾對宗教有需求,就給了宗教向下層發展的空間,佛教因此興盛起來。而為了持續的在下層發展,佛教必須要面對這個階層,給出適宜他們的宗教信仰方案。於是簡便易學,通俗易懂的淨土宗,自然就應運而生。淨土宗是中國傳統的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當中思想理念最為簡單,修行方法也最為簡單,可以說是一種無門檻的修行宗派。這樣的宗派自然就很受下層民眾的歡迎,並且長期持續發展,一直延續到了今天。而和淨土宗大體上同一時間創立,但是在理論層面上要更為艱深的多的三論宗後續發展就極為坎坷,以至於送以後就不再傳承了。
禪宗不是創始於南北朝的。雖然說禪宗當中的第1代祖師達摩,是在南北朝時期來到中國。不過真正的禪宗創始人是六祖慧能。慧能是初唐人。因此禪宗的創立時間實際上是唐代初年。
那麼禪宗創立的歷史大背景是什麼呢?第一就是大一統。隋代實現了中國歷史自西晉以後的又一次大一統。雖然時間不長,但唐很快再次實現了大一統。唐代初年不僅完成了政治上的大一統,也開始在思想和宗教文化方面推行大一統。三大宗教在唐代的時候,經歷了南北朝數百年的爭論和鬥爭之後,終於開始走向思想融合。第2個大背景是進一步中國化。禪宗實際上是漢傳八大宗派當中中國化色彩最濃厚的一家。這種中國化的動力就來自於當時整個唐王朝一種向上的社會大氛圍。唐王朝高度開放,對外來事物的接納程度很高,但與此同時又秉持著中華文化正統根基。在這個過程當中,外來事物的中國化就是一個具體的表現。第3個大背景是佛教思想,需要和士大夫進行對接。如果說淨土宗解決了普通人的宗教信仰問題,那麼就意味著士大夫階層的宗教信仰問題,事實上還沒有被解決。而禪宗的出現,以其睿智的思辨色彩,獲得了士大夫階層的深刻認同。因此成為了最受士大夫階層認可的佛教宗派。
可見在這樣一個歷史大背景之下,禪宗應運而生。
總的來說,無論是淨土宗還是禪宗,所提出的思想理念和修行方法,都深刻反映了當時歷史時代的特別訴求。這種差異,實際上反映的是歷史思想文化的差異。當然,這些思想有些根源還是可以追溯到印度的,但具體闡釋的時候是完全受中國當時的歷史時代影響的。
綜上所述,如果從佛教內部來看待這種思想上的差異或者矛盾,可以理解為在過河的時候乘坐的是不同的船,看到的當然是不同的風景。如果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那就是不同歷史時代的思想,當然是有差別的,甚至於是矛盾的,這個是思想史發展過程當中的必然現象,不足為奇。就宗教思想本身而已,並不追求其內部完全的邏輯自洽,畢竟宗教本身不是依靠邏輯而存在,是依靠信仰而存在的。
-
7 # 武當易道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什麼是極樂世界,對這個問題的理解直接決定你修行的方式。
字面意思,極樂為終極或無上快樂,重點在世界二字的理解,一般指眾生所生存聯絡的時空,又一說認為世界分為陰陽兩界。
佛家講,眾生皆苦,因此眾生所在的陰陽兩界是不可能有極樂的。只有出離兩界而達不生不滅的涅槃才是極樂。
如果苦樂都來自於心,那麼佛家講的極樂就不可能存在於人死後的陰界。如果說人死後才能到極樂世界,那麼佛講的極樂世界是琉璃為瓦,黃金鋪地,對眾生又有何意義?
所以得出結論,佛講的極樂世界一定在人活著的世界,那麼人活著怎麼到極樂世界呢?《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要想極樂先破執,要達涅槃先破相。
眾生生存在同一個世界,但眾生之心不同,便有了苦樂,面對同一件事也是如此。這說明世界或事物本身沒有分別,眾生要離苦得樂只要修行自身的心即可。
當初,我們誤認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說世界一切都是不存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說一切法皆是假相,又總感到說不通而自相矛盾,那是我們層次不夠,只有達到六根不染六塵,五蘊之性皆空,能達涅槃境界才知苦樂也是虛妄,此時方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之真意。
-
8 # 使用者801876505878
不可執著文字,極樂世界的維度空間一般人難以想像,但既然是佛經記錄,一定真實不虛,凡有所相,無外乎色受想行識,與極樂淨土不能混為一談,證悟五蘊皆空,是邁向極樂淨土的第一步,
回覆列表
兩個講的都沒有錯,極樂世界是佛的功德化現的,比如阿彌陀佛發願接引所有持他名號發菩提心的眾生前往極樂世界修行,這個極樂世界並非一般人以為的西方天堂,就如同去留學的場所,不是為了讓你去享福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出自金剛經,因為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是聽金剛經開悟的,所以金剛經也是禪宗除了早期的楞伽經之外,非常重視的一部經典,後面一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說你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就是明心見性成佛證果了,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比這個要簡單的多,能在世間修到這種境界,往不往生基本都是一念之間的事,那是真正得道的高僧大德才能達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