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小曉生
-
2 # 宋安之
在太子朱標死後,明太祖朱元璋就放棄了遷都,抱著聽天由命的想法,並且多少有點兒孫自有兒孫福的意思,因此並沒有給朱允炆留關於遷都的交代。
在朱標死後的洪武二十五年年底,朱元璋在《祭光祿寺灶神文》中是這樣說道自己想法的:“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有緒,惟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鑑朕此心,富其子孫”。
其實朱元璋對於南京是相當不滿意,曾經考慮過開封,因此最初的明朝兩都制,開封是北京,不過之後朱元璋對開封失去興趣,所以去掉開封的“北京”稱號。
中都鳳陽更不用說了,一度打算定都於此,畢竟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只不過地理位置實在不好只能不了了之。
再有就是西安,洪武二十四年太子朱標就親自去考察過,結果回來以後一病不起,最終英年早逝。
-
3 # 青史拾貝
謝謝邀請。朱元璋是個苦孩子出身,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能當皇帝。當年他的家僅僅是一個破茅草屋,一朝為天子,天下都是他的了,從“我想有個家”,到“天子以四海為家”,一座茅屋已經裝不下他了,能裝得下他的只能是一座城市,也就是明王朝的都城。問題是都城並不好選。
一個王朝的都城,最開始的時候只有一座。但是後來,出於各方面的考慮。有好幾座。比如唐朝有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宋朝有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此處指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行在臨安府。元朝有大都(今北京)和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正藍旗附近)。到了朱元璋這兒,他嫌麻煩,只准備要一座都城,這座都城是——鳳陽。為啥不是南京,朱元璋不是一直在南京住著嗎?
沒錯,朱元璋是在南京住著,但南京卻在很長時間內並不是首都,它的名字是“應天府”,後來被改為南京,在洪武十一年,才正式改名為京師。前面說過,宋朝也有一個南京應天府,不過指的是河南商丘,趙匡胤曾兼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這裡的宋州指的就是河南商丘。宋真宗景德三年,升宋州為應天府。
朱元璋最開始想定都的地方是開封,也就是宋朝的都城汴京,但是由於多年戰亂,民生凋敝,不適合做都城,於是在洪武元年八月,釋出詔書,以金陵為南京,以汴京為北京,注意,所謂的南京北京,都是陪都,他真正中意的地方,是他的家鄉,也就是鳳陽,鳳陽被改名為中都。洪武二年九月,詔以臨濠(鳳陽)為中都,理由是鳳陽“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漕運)”。
但由於種種原因,鳳陽的工程到洪武八年逐漸停了下來,而南京開始大興土木。不過直到洪武十一年,南京才正式被改稱“京師”,轉正之路用了十一年之久。朱元璋遲遲不願意在南京建都,在於歷史上在南京建都的無一例外是“短命”王朝,唐代劉禹錫就寫到“金陵王氣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頭”。更為尷尬的是,這種規律在朱元璋死後第四年就又被驗證了一次。
總之,朱元璋並不滿意在金陵建都,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又想定都關中,於是派太子朱標去關中考察民情。朱標認真考察後彙報說在關中建都挺不錯,但不幸的是他在這趟出差的過程中染病,最終去世。朱元璋大受打擊,他實在是太喜歡朱標了,因此越過了他剩下的兒子們,直接選擇皇太孫朱允炆做接班人。可是朱允炆太年輕了,為了鞏固朱允炆的地位,更為了老朱家的江山,他大肆清洗功臣,明初四大案中的藍玉案就在洪武二十六年出爐,15000多人被誅殺,軍中驍將被誅除殆盡。朱元璋的精力都放在這上面,遷都之事自然不了了之。
朱元璋去世的時候,最擔心的是朱允炆能否坐穩江山,所以他的遺詔寫的是: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遺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改嫁,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欽此!
只是提及讓大家要同心輔佐朱允炆,諸王就不要來奔喪了(防止圖謀不軌),一句話,就是要別出亂子。遺詔提都不提遷都。因為遷都是個大工程,如果遷到關中,那麼宮殿要重建,人員要安置,費時費力費錢。不僅是對國力的考驗,也是對皇帝個人能力的考驗,而朱允炆顯然不具備此種能力。說實話,要遷都,非雄才大略者不能為之。這一點,不僅朱元璋看得清楚,朱允炆恐怕也有自知之明。再加上朱元璋因為之前心心念念想遷都,折了他最喜歡的兒子,怕是也有一點心理陰影,所以再不提遷都這個事,也是對朱允炆的一種愛護。
明朝的遷都最終由朱棣完成,那個朱元璋並不看好的兒子。
朱元璋對於定都南京其實並不滿意,也早有遷都的打算,太子朱標就是受命負責落實這項重要任務的。朱標死後,老朱為什麼沒有責成新的儲君繼續完成遷都的使命?
按說遷都事關明朝未來國運,以朱元璋的性格是必須要做的。但老朱至死都沒有完成,難道他就沒有留下遺命,要求後人繼續完成此事嗎?
回覆列表
朱元璋這輩子就喜歡折騰,40歲建立了大明王朝,先後兩次打算遷都。第一次打算遷都鳳陽,第二次打算遷都西安。可惜這兩次遷都計劃,全部都擱淺了。
定都南京,那是劉伯溫老爺子給朱元璋算了一卦,這是他的龍興之地,一定讓他在這兒好好待著。可是時間長了以後,朱元璋對家鄉的思念實在是蓋不住了,於是就動起了遷都的計劃。
所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一般,有了成就了,就應該回家顯擺顯擺,這也是當時朱元璋的心態,那麼為什麼這次遷都失敗了呢?
遷都鳳陽,不利於統治全國。在當時鳳陽是個出了名的要飯之鄉,真的是窮得叮噹響,跟現在完全沒法比。朱元璋小時候在這裡先後餓死了父母兄弟,雖說這裡生養了他,卻也是他的傷心之地。
他建立了大明帝國以後,為了建設家鄉,免除了鳳陽地區的百姓多年的稅收。這是什麼概念呢?過去誰都不願意嫁到鳳陽來,可是現在誰都搶著嫁到鳳陽來。
正如當年流行的那句話,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棟房。現在再看這句話,是不是充滿了諷刺意味?鳳陽一眨眼就成了大明朝的北京和上海,有這個地方的戶口,不管是醫療還是教育,那都是有特權的。
特權誰不喜歡?沒有特權的人或許不喜歡,但是一旦他們有了特權,你讓他們放棄,那可是絕對不可能的。鳳陽的百姓對朱皇帝千恩萬謝,各種利好傳來,開發商們觥籌交錯,房價一路飆升,立刻傳言鳳陽要成為都城了。隨便一個政策,都能夠改變千萬生靈的命運,這就是權力的遊戲。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真的動手修建鳳陽城了,他動用了數十萬民夫,弄來了大量建材,將鳳陽在短時間內打造成了江淮流域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可是遷都的計劃擱淺了。為什麼擱淺呢?洪武8年,大功告成以後,朱元璋從南京前往鳳陽組織竣工驗收。結果在這次竣工驗收的過程中,朱元璋放棄了遷都鳳陽的計劃。
夏四月辛卯,幸中都。丁巳,至自中都。免彰德、大名、臨洮、平涼、河州被災田租。罷營中都。致仕誠意怕劉基卒。五月己巳,永嘉候朱亮祖偕傅友德鎮北平。六月壬寅,指揮同知胡汝平貴州蠻。---《明史》
很多人不解,浩浩蕩蕩花費了那麼多人力物力,為什麼就這麼放棄了呢?傳言,劉伯溫曾經告訴朱元璋,鳳陽這個地方不適合當國都,格局太小,難以統治全國。
而且歷代長久王朝,都沒有在鳳陽建都的。為此朱元璋犯起了嘀咕,他似乎覺得很有道理,就放棄了遷都。
遷都西安,因為太子朱標而擱淺。遷都鳳陽的計劃落空以後,鳳陽的百姓們都傻了眼了,CBD的學區房屯了一套又一套,結果你告訴我不遷都了?炒房客們全都崩了。
一個政策可以讓千萬人瘋狂,一個政策,也可以讓千萬人哭瞎。顯然朱元璋朝令夕改的行為,傷透了鳳陽百姓們的心。
不過基礎建設還是搞起來了,而且朱元璋依舊免除當地的賦稅,他們依舊還是香餑餑,只要沒有參與炒房,那都不礙事。
此後朱元璋在南京老老實實地呆了很多年,在洪武24年的時候,他做了一件事,再次將遷都的事情提上了議程,這老朱是有多不待見南京啊?金陵古城他不香嗎?
你別說,還真的不香,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全都是短命王朝,老朱給自己的子孫排字號的時候,已經排到了20代以後,南京鎮不住他們老朱家啊。
朱元璋吩咐他的兒子朱標前往陝西西安視察工作,其實就是在為遷都做準備。西安是若干朝古都,又有現成的城池宮殿,稍微裝修一下就能住了。
而且西安地處關中之地,定都這裡,可以加強對西域和北方的掌控。因此朱元璋已經考慮遷都西安了。
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撫陝西。先是,帝以應天、開封為南北京,臨濠為中都。御史鬍子祺上書曰:“天下形勝地可都者四。河東地勢高,控制西北,堯嘗都之,然其地苦寒。汴梁襟帶河、淮,宋嘗都之,然其地平曠,無險可憑。洛陽周公卜之,周、漢遷之,然嵩、邙非有餚函、終南之阻,澗、瀍、伊、洛非有涇、渭、灞、滻之雄。夫據百二河山之勝,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帝稱善。---《明史》
但是洪武25年,從西安回來以後,朱標就一病不起了。緊接著朱標就去世了。這簡直可真的哭瞎了老朱。
朱元璋花了半輩子培養的接班人,居然走在了自己的前頭,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去巡視了一趟西安,你說他還可能遷都西安嗎?當然不可能了。
遷都不是小事,朱允炆罩不住。朱標去世以後,朱元璋破天荒地將朱允炆立為皇太孫,讓他繼承自己父親的位置,成為帝國的接班人。
可是遷都西安這件事,朱元璋再也沒有敦促朱允炆完成過。畢竟西安是朱元璋的傷心之地,是他的喪子之地。
況且,當時朱元璋年事已高,遷都這項工程實在是太浩大了,不盯著恐怕會出問題,身體已經不允許他盯著了,所以他自己就放棄了。
至於敦促朱允炆,我認為是沒有的。因為朱元璋知道,朱允炆是個孱弱的君主,他的性格隨和善良,很難辦什麼大事。
做個守成之君尚且還湊合,讓他做遷都這種大事,肯定搞不定。一旦有大量人表示反對以後,皇權的威嚴可就喪盡了。
為此朱元璋只希望朱允炆在南京好好待著,做個安穩太平的小皇帝就行了。遷都是朱元璋的夢想,他不該把自己的夢想強加於子孫後代身上。老朱這覺悟,槓槓的。
總結:遷都工作最後被朱棣給搞定了。誰也沒想到,朱元璋死後4年,朱棣造反成功,奪取了皇權。這哥們覺得南京不利於防守北方,而且自己的大本營又在北方,所以他就選擇了遷都北京。
事情還真的讓他給辦成了,老朱這輩子就想著遷都,可惜一直沒能搞定這件事。反而在反叛的兒子手裡,實現了這一計劃。
朱棣去世以後,他兒子明仁宗朱高熾繼位,朱高熾居然又想著要把都城遷回南京,還讓兒子朱瞻基去考察一下。
好在朱高熾只做了8個月皇帝就掛了,要不大明的都城還真可能再次落在南京。朱瞻基以後再也沒有動過遷都的念頭。
此後的明朝一直實行兩京一都制度,南京和北京都是都城,都設立文武大臣,南京除了沒有皇帝,和北京的建制規模一模一樣。此外還有鳳陽,作為龍興之地,又被設為中都。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