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鶴崗崔哥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魯華人,當時的歷史時期正處在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時期,孔子非但沒有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推動變革,反而主張恢復周禮,恢復舊的奴隸制度,大搞“克己復禮”拉歷史倒車。孔子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總代表,馬克思是革命人民的總代表;孔子是維穩領袖,馬克思是造反領袖,孔子拉歷史倒車,馬克思推動歷史車輪前進!

    孔孟之道是人民思想解放的桎梏,是束縛人民頭腦的精神枷鎖!

  • 2 # 王營評教育

    《論語》中,顏回這樣評價老師,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對於老師,顏回深深地感嘆道:“(老師的道德學問)越仰望,越感到高大;越用力鑽研,越覺得深厚;看著他好象走在前面,忽然又到後面去了,(讓人難以捉摸)。(老師)善於有步驟地啟發誘導我們,以廣博的知識豐富我的頭腦,以嚴肅的禮制規範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用盡了我的才力,好像能夠獨立站立起來了,但是要想再往前邁進一步,卻又感到不知如何走了。”

    這是顏回從一個學生的角度對孔子作出的崇高評價。評價著眼於三方個面:一是孔子的道德學問;二是孔子的教育方法;三是學習者的自我感受。這三方面既有正面的評價,也有來自於學習者的側面評價。透過顏回的這一評價,我們看到了一位道德學問高深、教育方法科學而又不斷進取的師者形象。

    先來看孔子的道德學問,顏回的評價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顏回說老師的道德學問,就像巍巍高山一樣,越抬頭仰望,越望不到頂;又像高山之上的岩石,越鑽研越堅固;看著老師已走在前面了,一眨眼的工夫又落在了後面,給人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高深莫測,令人捉摸不透。這一評價,突出了孔子道德學問的高度、深度和不可測度,也表達了顏回對老師由衷的敬仰之情。作為一名當代教師,我們知識和修養雖不能達到孔子這樣的高度和深度,但至少要養成勤於讀書、善於學習的習慣,不斷充實自己的“一桶水“,去滿足學生“一碗水”的需求。唯其如此,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

    其次,是講孔子的教育方法,顏回概括為“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所謂“循循善誘”,就是順著學生的個性特徵有針對性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也就是《禮記》中所說的:“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孔子是啟發式教學的開山鼻祖,《論語》中多處看到,孔子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採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最終都能使對方接受,並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這是孔子“循循然善誘人”的具體體現。孔子的制定的教育內容是“文”和“禮”,文是指古代豐富的文獻典章知識,禮是指禮儀文明,二者分別相當我們現代所說的書本知識和人文知識,孔子對文的要求是“博”,即博大精深;對禮的要求是“約”,即用禮制約束自己的行為。一個人只有“文”不行,會在社會生活中迷失方向;光有“禮”也不可,會給人虛言不實的感覺。恰當的教育內容,科學的教育方法,所以才使顏回產生“欲罷不能”感覺。

    孔子的這一教育方法,對我們做好今天做好教育教學工作仍有啟發。就上好一節課而言,我們既要教給學生足夠的科學文化知識,還應當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新課程反覆強調的“三維目標”。在知識的教學中,我們既反對“滿堂灌”,也反對“滿堂問”,要求透過教師科學的設計,讓學生透過自學、自悟,自主掌握知識、形成能力。課堂上,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主動,每一名學生都思維靈活,躍躍欲試,參與度高,感覺到時間過得很快,最終產生了“欲罷不能”的感覺,這是衡量一堂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再次,是講學習者的自我感受,從側面進一步襯托孔子學問的高深莫測。顏回說,跟著這樣的老師學習,我的聰明才智被充分挖掘出來,自已感覺到好像有一點兒建樹了,能夠獨立了,但是如果想再前進一步,在學問上超越一下自己,卻又找不到方向了。言外之意是,自已的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老師的教誨,老師永遠是自己前進道路上的指路明燈。事實的確如此,顏回一生師從孔子,不僅是孔子的學生,更像是孔子的兒子和家人,作為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顏回的才能可謂出類拔萃,但他卻終生師從孔子,這從一個側面襯托了孔子道德學問的崇高偉大。

  • 3 # 愛無止境不忘初心

    顏回評價的也是自身所覺察體悟而具備的,幹人乾麵幹個心,外物皆由心生。聖人心人人皆備,只因慾望而矇蔽,潛心修煉人人皆能成聖。易經是大道,明大道需歷練,修身養性齊家平天下本是根本。

  • 4 # 草根且樂

    孔子的學說適合兩千年前的封建中國,而今無論是時間、空間、人文理念,都已大變特變,怎麼還抱死不放呀!符合馬列主義唯物辯證法嗎!有點過度唯心形而上學了吧。

  • 5 # 哇系奕靜

    題主很認真。我翻了下,各答主壓根沒研究過《論語》就開始一派胡言。顏回是七十二賢之一 ,賢是什麼概念?見《論語》14.31子曰:,“不逆祚,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不忤逆人祖傳承,不臆測不以前事觀人,但能先知其人其事,這就是成賢。所以孔子教的是修大道啊!“陰陽平和,是為君子”,君子通天。《論語》中顏回對孔子的評價只有一句,9.11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矣。”這句話很深哦!第一句話的解釋見後;第二句話意思是孔子以文教,修文德能讓我們不斷追求自修自進;第三句文教立人,人立邦興;第四句,聖道悠遠,我要加油。孔子是聖人,顏淵是復聖。11.3中顏淵德行排第一,聖人以文教故為文德第一。聖人之道不是各位想的裝個叉——不是“明明德”。“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孔子教的是天人合一的價值觀,人生的選擇是價值觀的體現,所以人生就是修行、就是修大道。所以顏淵這句“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是對聖道的理解,或者說是顏淵當時的道境。《列子·仲尼》有這句話的補充解釋: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用之彌滿,六虛廢之莫知其所。亦非有心者所能得遠,亦非無心者所能得近。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知而忘情,能而不為,真知真能也。發無知,何能情?發不能,何能為?聚塊也,積塵也,雖無為而非理也。”——列子書又叫《沖虛真經》,各位想想《論語》的深度。《論語》中顏淵對他的老師孔子只有這一句評價,反而孔子勝贊顏淵的句子不少,說明什麼?本心和學習態度決定修聖道的結果。祝各位天天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過被黑大半年,肖戰是否比以前更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