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淡167191170
-
2 # 伊尹597
我本想回答。已經構思好啦。但請示師父。師父說:“回答就是違背隱居獨自修的宗旨”。所以我以後就不能參加這項答題活動啦。要嚴格遵守師父指教。請諒解。
-
3 # 東方俊俠74412004
看《道德經》哪個版本都無所謂,重要的是悟到書中的靈魂。我最先看的是山東大學高亨的《老子正估》,這本書裡作者把老子的各個版本作了對比,並有自己的見解。比如,當今流行的《道德經》裡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在《老子正估》裡的斷法是,“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我認為後者更能體現老子的本意。如果鑽研古籍只從版本上,考證上,甚至字的結構上著手,對理解書中的精神上,恐怕到最後是南轅而北轍。總之,老子也好,莊子也罷,古人在寫書時,因道理深邃,故意用了很多隱喻,讓你不會那麼輕易的得到世間真正的學問。人之常情,重難而輕易。容易得到的就不會珍惜,這也是古人的由衷吧。
-
4 # 春臺96245986
如何解密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法?
1、老子《道德經》是2500多年前等語言文字,還都很原始,如主謂顛倒,缺少賓補定狀語,還無標點;原文已無可考,經多人轉抄流傳至今,故版本甚多,錯字改動多有;以現代文學閱讀就覺得“有話不好好說,不可理解”。今多以河上公和王弼版本為準者多,但兩者也有不同,如25章”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王弼本註解為“人居其一”,後人為都認為是人居其一了。還有人以自己理解亂加標點,就更顯混亂,如1章: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有人在”無慾與有欲”之間加一個逗號,對”無和有”的解讀就隨遐想而有眾多不著邊際說法,甚至說老子哲學的中心思想就是“無”。故認為解密老子道法要保留原字詞,在字詞間“填空”以恢復原意,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可解密為:為(自然科)學(事業)日(有收)益,為(社會科學之官)道(則私利)日(有所)損。(其私利)損之又損,以至無(道外私)為。怎麼樣?結合上下文是符合原意吧?而脫離原字詞,就可遐想出許多解讀。何日能完整解密?
2、”道德經”是完整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與所有科學技術體系的“基礎理論”。故摘出那一句或一章,脫離前後連貫性,都不能解密出其原意。解密發現:中國陰陽五行哲學的道法,都有“道生命運,運有三個辯證法理”四序個基本程式組成,故除第一章是總論外,以每四章為一道或法,“道經”有九個基本天道規律,“德經”有11個修煉作為陰陽辯證法理,缺一章就都不完整了。而且,“道德經”都是以客觀存在事物變化而概括提升出規律法理的,然後又提出人修為要領,故都不是主觀臆想出來的,不得不服。如以“造車建房”存在概括出“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即”虛無與實有”間的辯證法理,也是“以虛無生存需要,而建起實有房車,確以其空虛處作為載物居住”的改革法則,即改革要有虛無理論依據,建起實有新結構,才能發揮出虛無的功用;又如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概括出”關門生息的政治改革,開門兌換的經濟交流”等社會”高下相傾”規律;又如第七章以“聖人(見利)後其身,而身先(典範),(遇險)外其身,而身存”的作為,概括出“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或為未來新時代分配法則等。想讀此《道德經》完整解密,可來私訊地址免費寄遞《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概要》其上篇以”完整解密老子道法“為基礎理論部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與黨中央多次要求構建的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已完成半年,至今無人問津,也沒一人索要檢審評估,大概是老朽“沒資質、沒資格”吧!
3、老子《道德經》是以中國陰陽五行哲學為基礎的,不知”陰陽辯證法理”就不能讀懂理解天道法理序度連結
迴圈。如都必有“道生命運,(運)有反向運動、用弱勝強、有生於有與新有生於無”四序度五循行程式連結。可惜,對此陰陽五行還幾乎是“零認知”,如提出“道生命運”,又有幾人相信?又怎能站在“天道法理”的立場上去觀察、思維問題呢?故能認知體悟中國陰陽五行哲學”四序度五循行”九個核心技術要領,才能以此而明歷史、知現在而見未來,使所有人與社會改革發展問題,都能得到迎刃而解,畢竟人與社會發展變化也都無不在陰陽五行之中!而陰陽五行哲學的精神就是四序五行迴圈程式間連結”限度”的規定性,也即哲學的“中庸”之道,才是能否實現人與社會長期穩定和平發展的關鍵所在。老子是以”古吹火風箱”,擋板拉桿只有來回拉到“中點”而往返,才吹火最大,故說“多言(吹風)數窮(少),不如守中(而往返)”,就是哲學上的“拐點交點”,這是對”中庸之道”的客觀總結,也非空穴來風。
從古至今《道德經》的版本種類繁多,各家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對我們當今感興趣的人學習起來有很大的困擾,例如現世通行本大多基於王弼版本,還有《河上公章句》,而建國以後的考古發現如郭店楚簡老子、馬王堆老子甲乙本等諸多版本。
回覆列表
就《道德經》的注本而論,自先秦至六朝,韓非的《解老》、《喻老》重在發揮《老子》的權謀思想,河上公注本和葛玄《老子節解》尚明道家身國一體之理,嚴遵之注本則在心靈體驗上更高一籌,開內丹家注《老子》之端。王弼之注本偏重義理,發揮玄學,為儒家學者解老開了端緒,此後沿著他的路子走下去,雖歷代學者都不乏上乘之作,但畢竟脫離了老子修道的工夫境界,離老子真義總是隔了一層,其曲解《老子》的注本則層出不窮。
其中明代內丹家陸西星的注本,佛教徒憨山大師的注本,乃至清末丹家黃元吉的注本則多為學術界輕視,登不得大雅之堂,沒發揮其應有的參考價值。
學術界之注本長於考據訓詁,內丹家及道教之注本長於心靈體驗,須將二者結合起來揚長去偏身國同解才能掀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