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這應當是現代人所寫的詩詞中的某一句吧?

    是寫唐僧?還是蘇武?還是花木蘭?

    從字面解釋並不難

    大意就是,從此西去,山高水遠,路途茫茫,不知何時,回到長安,面見天子。

    之所以懷疑是現代人所寫,因為這十四個字看起來有幾處疑惑之處。

    1、千萬裡

    古詩詞中,但凡用上千萬裡,或者沒有具體數值的距離,都表示“不知道去哪裡”、“不知道走多遠”,不知道目標“到底在何處”,反正是“很遠很遠”。比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灩灩隨波千萬裡”,比如賀方回《菩薩蠻》“蓬山千萬裡”,比如張宛丘《偶成》“江北江南千萬裡”

    也就是說,此人向西而行,但沒有明確的目的地,或者雖有目的地,但不知道多久可以到達。因此排除了邊關將士或旅者。如果說是樓蘭,西域,漠北,或再向西到大食,波斯等地,倘若是古人,必會加上一個具體的數字,比如三萬裡,九千里。

    2、秋盡

    個人覺得這兩個字放在此處與前面那一句不附,秋在此處有兩解,一是出發時是秋天,二是指路途蕭瑟孤獨有如秋天。如果是第一種解釋,那麼秋天出來,秋盡後回來,頂天也就三個月而已,實在是不需要用“千萬裡”來形容。如果是第二種說法即“獨自旅行”,那麼放在這裡有些艱澀之感。旅途如秋,秋盡即回,這種比喻或通感並不緊密。

    從詩詞古句中不難發現,帶有秋盡二字的大多分為兩種,一是景物描寫,即晚秋時節。比如杜牧“秋盡江南草木凋”,比如放翁“秋盡江南亦已寒”,比如李郢“華頂夜寒孤月落,石橋秋盡一僧來”。二是放在尾句,形容遠處未歸,比如朱子恭“霽日斷雲成徙倚,湘南秋盡未還家”,也就是說,不論放在前面還是後面,這個秋盡一般都連著一個地點,即“哪裡的秋天要結束了”,這一句卻沒有。

    3、歸明堂

    明堂的擁有者,都是天子。因為明堂這個地方是用來開朝會,頒佈政令,祭天祭祖。

    歸的意思就是回來,回到,大意就是這個明堂是我的“家”,甚至是“歸我所有”。

    也就是說,歸明堂這三個字一旦用上,最低標準是尚書,然後是皇帝。“木蘭辭”中說“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所以,明堂的確切指意傾向於天子。莫非是皇帝西巡,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這不可能!

    如果是臣子,應當是拜明堂,叩明堂,入明堂,議明堂,過明堂。

    一去風沙千萬裡,何時秋盡歸明堂。

    附合第一句的是唐三藏,蘇武,班固,花木蘭

    第二句便把以上嫌疑人全剔除了。

    所以小可懷疑,在不知道標題的情況下,這首詩極有可能是現代人所寫。

  • 2 # 春雪歸來

    寫詩時,意境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語境可以把握。像主席的詩詞,氣勢雄渾,磅礴大氣,這就是語境的作用。

    作者提問的這兩句詩,應該是現代人所寫。表面上看,符合格律詩“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但是細品的話,會發現它的語境不佳。

    那怎麼辦呢?其實從“一三五”入手,改個字就可以了。

    把“歸”字改成“返”字,讀起來更通順一些,這樣語境就出來了。畢竟好詩的基本要求就是朗朗上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推薦兩本適合五六十歲年齡段的人品讀的書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