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穌州河畔柳
-
2 # 現場直播線上
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思想家,變法運動中維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乳名體幹,初名傳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後名復,字幾道,晚號野老人,福建侯官(後併入閩縣,稱為閩侯,今福州市)人。青年時代曾被清政府派往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習,回國後長時期在清政府北洋海軍的天津北洋水師學堂任職。翻譯過多種西方國家的學術著作,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系統地介紹“西學”即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的人。 嚴復系統地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他翻譯了《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社會通詮》、《法意》、《名學淺說》、《穆勒名學》等著作。他的譯著在當時影響巨大,是中國20世紀最重要啟蒙譯著。嚴復的翻譯考究、嚴謹,每個譯稱都經深思熟慮,他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後世的翻譯工作產生深遠影響。
生平簡介
嚴復,生於1854年1月8日,卒於1921年10月27日。1877年(光緒三年),嚴復被選送英國學習海軍駕駛。1879年歸國,任教於福州船政學堂。次年,李鴻章新建北洋水師學堂成立,又奉調北上,任該學堂總教習,後升任會辦、總辦。 1895年,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嚴復深受刺激,開始致力譯著,主張變法圖強以挽救民族危亡。同年,在天津《直報》連續發表了《論世變之亟》、《原強》、《闢韓》、《救亡決論》等政論。以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精神,公開申斥歷代帝王是竊國於民的大盜竊國者,主張廢除八股,取消科舉制,他還指出欲求中國富強,必須變法,提出了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改革主張。1897年,他與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創辦《國聞報》,著文立說,介紹西學,批評時政,積極倡導變法維新,使《國聞報》成為與上海《時務報》南北齊名的當時影響最大的報紙。
林紓(1852—1924),近代文學家、翻譯家。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晚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春覺齋主人。室名春覺齋、煙雲樓等。
早年曾從同縣薛錫極讀歐陽修文及杜甫詩。後讀同縣李宗言家所藏書,不下三四萬卷,博學強記,能詩,能文,能畫,有狂生的稱號。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官教論,考進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學國文教員。所作古文,為桐城派大師吳汝綸所推重,名益著,於是任北京大學講席。
辛亥革命後,入北洋軍人徐樹錚所辦正志學校教學,推重桐城派古文。
後在北京,專以譯書售稿與賣文賣畫為生。曾創辦“蒼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學院前身。工詩古文辭,以意譯外國名家小說見稱於時。復肆力於畫。山水初靈秀似文徵明,繼而濃厚近戴熙。偶涉石濤,故其渾厚之中頗有淋漓之趣。其題畫詩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獨饒山水味,何須攻苦學名家?”花鳥得其師陳文臺之傳,淡墨薄色,神致生動。
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鳥則不復作矣。著畏廬文集、詩集、春覺齋題畫跋及小說筆記等。
回覆列表
看過上海古籍社的十大文學家叢書的人,都知道其中有一冊十大文學畸人。赫然在內的就有江南第一才子的唐伯虎。
與畸人相對的是正人君子,道學先生。五四運動爆發之前,林紓與蔡元培領導的北大《新青年》教授們幹了一仗。
這也是畸人的表現。歷史上引領向西方學習潮頭的有林譯小說和嚴復的《天演論》等西學讀物。一個不懂外語的古文大師扮演新世界西洋景的導遊角色,你說這怪不怪啊?
還有蔡校長挖苦他的心口不一。你琴南在給我的公開信中非議北大“鏟倫常”“打倒孔家店”,那你翻譯的茶花女迦因小傳中稱許的名妓戀,未婚先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林紓是古稱左海的福建閩縣人。上面那些不同尋常的地方,就是嚴復誇獎林夫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