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評時光機

    如果要在過去的二十年時間裡選出國產劇的十佳代表,《父母愛情》一定可以名列前十,甚至當我們把這個十縮小成五時,這個結論應當依然成立。

    (強調一下,這個時間段被我框定在了近20年,也就是進入21世紀以後,為何要這麼強調?因為上世紀的經典作品屬實有些過多,如老版《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雍正王朝》、《97神鵰俠侶》等等,這些太過優異的作品早已成為了豐碑被樹立在了那裡,幾無可能再被後人超越。)

    一部電視劇能夠成為經典,必然要在演技、故事這兩個層面有一個做到了頂峰才行,而《父母愛情》應當是二者皆是頂峰。

    01:故事裡的事

    什麼樣的故事最易打動人心?答案無外乎走進心裡。

    有人曾說《父母愛情》裡的故事其實並不接地氣,因為資本家的小姐有幾個?部隊裡的軍官有幾個?軍官和資本家小姐的結合更是少之又少。

    因為角色的虛幻性,所以《父母愛情》不接地氣。

    這樣的論斷有理否?其實毫無道理可言,因為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電視劇裡的任何人物,都一定無法在現實世界裡找出來一個一模一樣的翻版出來,即便角色身份、成長環境一樣,他們的人生也會有這樣、那樣的區別!

    故而所謂的走進人心接地氣,並不是在於角色的現實性、人物的寫實性,而是在於劇中的某個橋段、某段對白會在某個時刻突然的就擊中了你,讓你想到了一些事、一些人。

    《父母愛情》的時間跨度大體在上世紀的1950-1990年的四十年間,而出生這個年齡段的人多半是電視機前的觀眾又或是電視機前觀眾的父母,那個年代裡的故事對於這些人一定是無比熟悉且極易帶來感觸的。

    劇中有三對主線婚姻故事,分別是江德福與安傑,歐陽懿與安欣,以及老丁和江德華。

    而這三對婚姻分別又代表著三種類型,階層差距巨大的婚姻,門當戶對的婚姻,以及各自離婚又結婚的婚姻。

    前面提到的上世紀那個五十年,因為百廢待興和那個特殊時期的動盪,上面提到的那三種婚姻成了社會中的主流存在。

    現實中因為家庭成分不好所遭受到磨難的老觀眾們,必然會被安欣與歐陽懿那樣的婚姻觸動心扉。

    同樣江德福與安傑的結合從一開始的差異巨大到彼此調整(如江德福開始在睡覺前洗腳,安傑可以挑動水桶),這種婚姻是上山下鄉產物下的婚姻典型。

    人口大搬遷造成了許多打小生長環境、生活習慣不同的人結為了夫妻,而這些觀念層面的不同會在其後的婚姻生活中造成巨大沖擊,此時想要維持住婚姻和家庭,必然需要雙方的相向調整。

    而這個調整的過程便構成了整部電視劇的主旋律,也是《父母愛情》故事的核心,有過同樣經歷的人一定會在這裡面看到許多曾經自己也做過的那些可愛的事情。

    即便故事裡的那些事,你都沒有經歷過,但沉浸式的觀看過程也一定會讓感同身受,彷彿他們的一生你也曾經參與,而這裡面的原因,是在於演技!

    02:演技裡的真

    《父母愛情》裡沒有配角,只有戲份的多少。

    從飾演江德福的郭濤、飾演安傑的梅婷,到飾演江德華的劉琳、飾演老丁的任帥……這裡面誰不是個頂個的演技界頂尖高手。

    再加上戲份相對少一些的人,如劉奕君、楊立新、王永泉、張延…

    如果說當下的偶像劇是流量派組合,那《父母愛情》便是實力派組合,這裡面沒有一位當今大紅大紫的頭牌,但每一位都是可以無愧於演員這個身份的大神。

    而好的演員對於一部電視劇意味著什麼?

    是化腐朽為神奇!是將即便再平淡的故事依舊可以演繹的讓人慾罷不能的神奇。

    “你喜歡的未必適合你,久處不厭才是真情,和一個人在一起,如果他給你的能量是讓你每天都能高興得起床,每夜都能安心得入睡,做每一件事都充滿了動力,對未來滿懷期待,那你就沒有愛錯人,最合適的感情,永遠都不是以愛的名義互相折磨,而是彼此陪伴,成為對方的陽光。”

  • 2 # 閒看秋風999

    如果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真”;相對現在充斥各家電視臺無聊而且“假大空”的電視劇,《父母愛情》憑藉一個“真”獲得了廣泛的讚譽,不是沒有道理的。

    男一號江德福,大老粗土包子一個;不過,就是這麼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部隊幹部卻偏偏看上了如花似玉的資本家小姐,鍥而不捨追到手,這是“真”;

    女一號安傑,大學生大城市大家子的小姐,壓根兒就沒有將江德福放在眼裡;不過在安家哥哥姐姐們勸說之下,最後“犧牲”了自己,為家人找了一個“護身符”(江德福出身好),仍然還是“真”;

    特別的年代裡,江德福為了安傑寧願放棄晉升的機會;為了照顧安傑的姐夫(勞改中的右派),冒了極大的風險,仍然還是“真”;

    江德華,一個農村女人,江德福的胞妹,大字兒不識;這輩子就是兩件事;一件事兒是幫著哥哥嫂子拉扯幾個兒女(私下裡的德華其實根本瞧不上安傑);另外一件事,就是“等”著那個人(老丁);這也是“真”;

    老丁,天生就是江德福的“對手”—— 年輕時的夢想,就是找個像安傑一樣有文化的老婆,有點兒“共同語言”;不過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於是,老丁對江德福是羨慕嫉妒恨,又缺乏底氣;還是一個“真”。

    不過,《父母愛情》也並非無可挑剔;有“真”,必然也有“失真”;比如電視劇編導為了“全面”反映時代的浪潮,硬生生讓江德福的一個兒子回老家插隊務農;回城後工廠下崗,又去做生意——

    依照江德福的本事,完全可以讓所有子女當兵進軍校,沒有必要節外生枝。

    瑕不掩瑜,挑剔的電視觀眾還可以一一羅列出各種各樣的“毛病”,然而“真實”這個最大的特點足以贏得觀眾的青睞和好評。

  • 3 # 小魚醬兒

    《父母愛情》這部電視劇更貼近現實生活,平平淡淡中卻到處瀰漫著愛,讓人能感覺到真實。

    第一,特真實。這部電視劇從安傑和江德福談戀愛開始到年邁老去,跨越了我們人生大部分的時間,電視拍攝了生活的點點滴滴,他們的兒女就像我們小時候一樣,勾起了我們無限的回憶。也更加了解了自己的父母在那個年代的處境,以及我們父母那一輩的相處模式,話語間雖然沒有一句我愛你,行動裡卻處處都是愛。

    第二,特感動。安傑和江德福本來完全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一個是大字不識幾個的大老粗,一個是資產階級大小姐。本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兩個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彼此相互包容,卻譜寫了一份難得的愛情。這和我們這個時代因“性格不合”等各種原因而產生的高離婚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兩個人在彼此的婚姻中,相互都包容了很多,比如安傑的愛乾淨包容江德福的不講衛生,江德福為了安傑也犧牲了進一步升職的可能性。彼此珍惜與犧牲,愛與吵鬧中度過這一生,能攜手一生的必然是愛情的支援。

    第三,特平凡。沒有高大上,沒有金碧輝煌,沒有遙不可及,像極了我們普通人的家庭。丈夫不講衛生,孩子不聽話,和小姑子之間的問題,沒錢偷偷藏起來的桃酥餅。這就是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孩子長大了,有相對出息點的,有不爭氣啃老的,父母為了孩子操心營業的。每一集都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就像你看著隔壁家的孩子在一天天成長,一不小心自己就老了。

    當然,除了主角的精彩表演,配角們演技也是非常卓越,比如扮演江德華的演員,比如安傑的女兒亞菲等等,整部劇從演員到劇情都非常棒,就像一部發黃的老相簿,你開啟,一張張照片就如同塵封的老故事,一點點娓娓道來!

  • 4 # 獨一無爾

    在所有的電視劇中能讓我百看不厭的除了《大宅門》、《懸崖》、《偽裝者》、《甄嬛傳》外就是《父母愛情》了。

    《父母愛情》讓我喜歡的一個原因在於它的真實和自然。電視劇中的人物形象完全沒有表演的痕跡,太真實。

    劇中講述了海軍軍官和資本家小姐安傑的愛情故事。安傑是一個有文化的新時代女性,雖家庭條件很好但因為出身不好,所以為了保護家庭,也因為領導的壓力,所以不得以嫁給自己並不太喜歡的江德福。但在艱難的磨合以後,她越來越感受到江徳福對她的好。本來清高的安傑知恩圖報地融入江德福的親人和朋友中。而江德福也逐漸接受以前他眼中的資本家生活。最後他們都活成了對方的樣子,相互融入對方我想這就是愛情最好的模樣。他們的表演讓人看到了一對夫妻真實的生活,既有不滿,也有指責和相互抱怨,但更多的卻是在相扶相攜中彼此成就。

    這部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他的鮮明特點,比如江德福的妹妹江德花,一看就是個又土又可憐,也多嘴多舌的一個過去的典型的農村婦女形象。她和安傑的關係幾度讓江德福傷透腦筋。江徳花一生只有兩個件事,一是幫哥哥嫂子拉扯大幾個孩子,還有就是為了等待老丁。

    劇中老丁的前妻是由劉天池老師表演的,那一舉手一投足哪能看出她是劉天池?她明明就是一個精怪而多嘴多舌的農村婦女嘛!

    這部劇讓我百看不厭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從這部劇中我多多少少看到了我的父母生活的那個年代的影子。與其說是看一部電視劇,不如說是從中或多或少地看到了父輩們以前的生活。

  • 5 # 紅松聊情感

    我看這部劇時,一開始不大喜歡哥嫂,覺得他們把妹妹安傑當成手裡的籌碼,一心要用安傑的婚姻為家裡謀好處。

    安傑參加相親舞會時,家裡只有姐姐安欣替難受。嫂子不以為然,說跳個舞有什麼可難受的,如果被軍官看上就是安傑和安家的福氣。

    客觀來說,安家“資本家”的身份在建國初期頗為尷尬,甚至不受待見,方方面面矮人一截。嫂子連出門買菜,對方都是愛答不理的。

    但當時,我和安欣的想法一樣,責怪嫂子只為自己著想,不顧安傑內心向往的愛情與人生。

    後來安傑侄兒生病,多虧相親物件、海軍團長江德福的幫助,才讓孩子轉危為安。這事讓嚐到好處的哥嫂,一心撮合安傑與江德福的關係。

    嫂子甚至表態,就算兩人成不了,也要讓孩子認江德福為乾爹,絞盡腦汁要攀上關係。自私市儈的話一出,安欣聽完直翻白眼。

    看到這,我很心疼安傑,對嫂子越發厭惡,對她來說,只要是能給安家帶來實惠的人,安傑嫁誰都無所謂吧。

    往後看下去,才明白嫂子並不是個壞人,她只是活得更現實。

    安家在飯桌上試圖灌醉江德福,好聽酒後真言時。安欣安傑一心打聽江德福“為什麼離婚”,只有嫂子提醒問“有沒有孩子”。

    “離婚”既然已成既定事實,理由也就沒那麼重要,有沒有孩子才是關乎兩人婚後生活的事情。

    後來,江德福與安傑的結婚報告被組織打了回來,安傑鐵了心,寧願跟江德福回農村種田,也不肯分開。

    嫂子卻認為安傑這麼做是往“火坑”跳,與其隨他回鄉下,不如分開。

    江德福沒了軍官身份,嫂子就翻臉不認人,是不是非常現實?

    但這樣的嫂子,反而讓我無法再理直氣壯地討厭。

    生活本就充滿人情世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想象得更復雜。成年人的選擇,不可避免地帶有種種思慮與比較。

    嫂子作為妻子和母親,必然要優先考慮自己小家庭。能儘量周全地兼顧兩個小姑子,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阿姨請假回家後,家中五口一大桌飯菜都是嫂子燒出來的。日常生活中,也像母親一樣關心安欣安傑,會提點、會絮叨,有什麼想法也都會直接說出來。

    在安傑與江德福的事情上,嫂子是有自己的打算,但並沒有強迫安傑一定要按她的想法做。做為姑嫂,嫂子的做法或許不夠聰明智慧,但也盡了自己的本份。

    家人之間本該分甘共苦、守望相助,安傑嫁得好,能夠幫襯到家裡是好事。人生的路這麼長,安傑將來需要幫助的時候,哥嫂難道會袖手旁觀嗎?

    我們很難在人際關係中,達成人人滿意的結果,能做到無愧於心已經足矣。

    這就是#父母愛情#這部劇帶給我的感觸,它的好看優秀在於真實接地氣。每次重溫,劇中細節都值得慢慢體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產品角度解釋一下,為什麼外賣平臺是外賣員點送達,而不是由乘客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