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衝資訊 黃

    我的孩子再有幾年就到青春期了,我也十分關注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渡過充滿了危機的青春期。我個人比較認同這個觀點:青春期的逆反現象是成熟的生理跟幼稚的心靈碰撞的結果。人從12歲開始進入性成熟的階段,如果是其它動物,這個孩子進入了生命的鼎盛時期,要追求異性,在群體裡爭奪王位。可是,對於人類而言,僅僅是生理上的成熟還不足以生存,還要有心智的成熟才行。而心智的成熟就要等到18歲甚至更晚的時候了。對孩子而言,這是一段非常困惑的時期。該如何幫助孩子渡過青春期呢?

    在青春期到來之前,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而所謂良好的習慣就是一種正確的人生觀。要讓孩子具備能適應陌生的環境的能力是,而不是對陌生的環境充滿了戒備和攻擊性。這在各種習慣中間,我認為自理能力尤其重要。如果吃飯穿衣這些小事都做不到自理,這個孩子絕對無法獨自應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我認為在這個時期,不能打罵孩子。以防止孩子因孤立無助,導致安全感缺失,從而失去自信和信人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另外,也應教會孩子有自知之明,避免讓他產生對自己錯誤的認知,比如過分優秀,又或者是非常平庸。

    我時刻準備著,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順應成長的週期,放手讓他自立。除了給他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學習條件之外,他的事情讓他自己去做主。

  • 2 # 科學教育法

    孩子是否叛逆,取決於家族遺傳、童年的教育、家庭的教育文化,比如用美國文化教育孩子,對中國孩子來說,沒有不叛逆的。孩子物質欲越膨脹,求知慾越低,越不理性,也越叛逆。如果沾染網癮,孩子更救了!看參考影片:

  • 3 # 童教雷鳴

    人心性是不同的,所以很多教育方法對某個人或某些人適用,但換個人或換類人又失效了。所以,樣樣條件都滿足孩子,那些青春期該出現叛逆的孩子還是會出現叛逆。發心雖好,但不見得有效。

    教育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們常見的一種教育原則,這個原則也是因為人與外界環境的關係而產生對策。

    同樣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對於那類只要能稍微滿足的孩子,給他們一點點就開心的孩子,那是很容易順著家長的,叛逆可能就不會發生了。但是,啥都滿足孩子,又容易讓孩子內心慾望放大,使得孩子脾氣暴躁,反而更容易產生叛逆。

    而不同的人,在同樣的環境下,也一樣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就好比一個班裡的孩子,相同的老師教學,有的成績就是好,有的成績就是差。

    教育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針對不同的人提出的相應的教育方法,就像醫生看病一樣,藥對症了病很快就好,藥不對症病症很容易加重。

    結束語

    我們做教育的老師和家長,對孩子們的教育要保持一種空杯心態,在孩子沒有養成自我成長的習慣時,就要做好反覆、持續、變化的準備。

  • 4 # 寒石冷月

    青春期孩子教育可以說是一個難題,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常常拒絕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後,看到孩子鬧情緒,甚至做出一些偏激的舉動。由於怕孩子不上學,或者出事,有些家長就會被動滿足孩子的要求。

    1、青春期逆反心理現象,根源在於家長不合理的管教方式。

    真正懂家庭教育的家長,從孩子幼兒期開始就擁有現代育兒觀,在既尊重孩子的同時,又能合理管教,從而讓孩子學會遵守家規和紀律。這樣的孩子往往從小就能夠明辨是非,在父母立下的規矩允許範圍內,可以享有相對自由,包括生活中有需求時,父母也會根據情況給予合理滿足。而很多不懂家庭教育的家長,卻不會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結果在該滿足時生硬拒絕,在該拒絕時卻因為擔心孩子出什麼差子而被動滿足。歸根結底,家長不會合理拒絕孩子,並不能滿足孩子無何止的慾望,叛逆照樣存在。

    2、青春期叛逆現象,只不過是孩子想爭取話語權和按自己想法做事,不少家長不理解孩子。

    誰的青春不叛逆?這彷彿成了一種宿命論。但是凡事無絕對,有些家長育兒觀念緊隨時代發展,他們能夠從孩子幼兒期就讀懂孩子,合理進行管教,並且構建良好的親子互信關係。這樣一來,隨著孩子從幼兒期進入兒童期,再從兒童期進入青春期後,仍然保持著良好的親子關係。像這樣的孩子就極少出現叛逆現象,但畢竟是特例,絕大多數家長做不到合理管教。相反,正是害怕孩子叛逆就完全滿足孩子的需求,恰不能避免孩子親子矛盾和衝突,畢竟有很多時候,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甚至是無理的。

    3、青春期叛逆現象只是一個階段性表現,進入高中階段後會慢慢恢復正常。

    青春期少年的過於自我,恰是導致他們不顧及父母的感受,一方面是源於少年們缺乏生活經驗,另一方面思考問題還太過於片面。但是進入高中階段後,由於進入青春期末期,隨著他們思維能力的提升,對父母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再加上對未來學業的思考,已經在認知和分辨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如此一來,只要家長不過於盲目管教孩子,反而能讓孩子的逆反心理慢慢得到平息。但是前提仍然存在,那就是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越是無節制地胡亂滿足,就越容易讓孩子不知道珍惜,不知道體諒父母的不容易。

    結束語:透過上面的分析,相信有不少青春期孩子家長或多或少會有所感悟。如果你現在正處於和孩子青春期矛盾對抗之中,你也無需過度焦慮,一定要保持冷靜,請記住:不溺愛,不縱容,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即可。孩子叛逆不怕,怕就怕在你沒有原則和底線,最終會讓孩子抓住你的軟肋,不斷威脅你,那才會容易讓孩子走上成長的歪路。

  • 5 # 佩玉的爸爸

    首先說,問題中所提出的假設本身就不存在,對於一個人的需求,我們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

    也就是說從家長方面可能感覺到自己為孩子創造了各方面的條件,提供了足夠多的物質或者精神,但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講,他們是社會的人,他們在進步,他們的需求是社會的需求,是一種家長所不能給予的完整的需求。

    從這一方面來講,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在於家長給予了孩子有多少東西,多少的愛,或者關照,最關鍵的問題是,青春期是每一個人成長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的,有的人可能感覺到自己的青春期沒有那麼多事情,但其實沒有那麼多事情不代表著沒有。

    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想方設法的來解決,並不是單純的從某一個時期來判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必須做到理解支援,即使是家庭成員之間也應當互相理解支援包容。

    如果沒有青春期這三個字的定義,我想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和衝突,隨著時間隨著每個人的社會觀念不同,也是時時刻刻在發生著,只不過青春期對我們打上了一個突出的標誌,我們才會感覺到青春期的孩子是多麼的難以管理。

    所以說我個人更傾向於人與人之間的是否真正的平等,家庭成員之間的是否真正的理解包容,是不是能夠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付出,這才是最關鍵的,並不是單純的給予,也不是單純的付出。

    青春期的孩子或許就那麼幾年讓人感覺到難以接受,事後又變得慢慢懂事了,這種懂事的背後,並不見得是他們真的放棄了對他只不過學會了成熟,學會了成長,學會了包容一切,學會了和家長共同應對家庭生活中的一切而已。

    因此我個人覺得,無論從哪個方面講,我們都不應當刻意放大青春期孩子的一些特點,我們應當秉承的一種觀念就是了解知道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瞭解,知道孩子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學校生活,個人生活中所需要得到的物質,心理上的一些知識而已。

    曾經有一位老師告訴過我說年輕人犯錯誤上帝都會原諒,或許這是真的。

  • 6 # 親子故事蓮子說

    樣樣都滿足,青春期孩子仍然可能叛逆。

    叛逆是什麼?

    想想你當年叛逆的時候,你在幹嘛?

    叛逆是要求你們都別管我了,我自己管我自己。所以判定是孩子要掌握更多主動權。

    瞭解了這一點,你再想,樣樣條件都滿足孩子,他會不會還叛逆?

    當然會。

    第一種可能性:人天性中有對更高目標追求的慾望,所以今天你給了我一點自由,明天我還想要更大的自由。

    這是人性,你今天樣樣都滿足我了,明天我還希望你滿足我更多,一旦你滿足不了,我當然就叛逆。

    第二種可能性:人尤其是成長中的孩子,想法複雜又多變。

    今天你滿足我,沒有讓我練鋼琴,我覺得老爸老媽真好。

    到了青春期,閨蜜彈鋼琴,氣質優雅,技驚四座,我就開始叛逆了,為什麼當初你們不逼我?

    今天你滿足我,吃著麥當勞喝著可樂,那叫一個爽。

    到了青春期,身邊女孩兒都清瘦美麗,而別人說我身材像坦克,我以後開始叛逆了,不是你們,我會這麼胖嗎?

    第三種可能性,孩子生活的時代,想法認知跟我們不一樣,只要不一樣,他就會叛逆。

    比如今天我們覺得打遊戲是一件特別不好的事。

    但可能過了10、20年之後,打遊戲會成為生活的常態。

    比如今天我們覺得貸款去消費,這是很敗家的行為。

    但過了10年,20年之後可能只是家家戶戶都接受的一種生活方式。

    只要父母和孩子的認知不一樣,叛逆就會存在,只不過有些人會直接跟父母頂著幹,有一些人放在內心裡,還是會尊重家長。

    我們要做的是引領孩子,當他有自己的想法時,他能夠包容家長,跟他有不同的想法。

    當他跟家長意見不一致時,他還會站在家長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家長的建議,因為他知道家長是愛他的。

    這就足夠了。

    如果孩子在外在行為和內心世界對家長沒有一點叛逆,說明這個孩子沒有點主見,完全在聽家長的話,養出了這樣的孩子,你不頭大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媽媽不喜歡男朋友時,我還應該繼續堅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