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元朝雖然滅亡,但元順帝卻逃回了北方,北元延續了下去。 朱元璋為何不斬草除根,反而放過了元順帝呢?
12
回覆列表
  • 1 # 漸悟l人生

    沒有那個能力,明朝的軍隊最多也就是能在南方打打杖,追到北庭那可是需要耗費巨大的物資,何況也得有經驗。當初的明朝不具備

  • 2 # 野草的沉思

    朱元璋放任元順帝逃走,大概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當時明朝始建國,百廢待興,國家財力有限,沒有力量離國遠征。

    二,當時元朝雖已滅亡,但在北方還有相當實力,而且當時遼東、隴右、雲南等地尚在元人手中。遠征漠北困難重重。

    三,朱元璋本人承認元朝是正統王朝,對元朝的統治有較高的評價。而且士人和百姓中還有相當一些人仍在心中肯定元朝。對元順帝斬草除根即與朱元璋對元朝的理念有悖,也與收攏士人和百姓之心不利。

    以上三條,可能就是朱元璋沒有對元順帝斬草除根的原因。

  • 3 # 號條頭史歷hhh

    可以說,元惠宗和朱元璋是一對配合默契的敵手,一個想跑,一個願放。

    公元1368年9月14日,明軍攻入元大都(今北京),在此之前,聽聞風聲的元惠宗帶后妃和大臣倉皇逃往上都開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終結。

    元惠宗手下有名將王保保十萬兵馬駐守山西,武將李思齊等駐防陝西,朱元璋不敢小視其勢力,做了大量準備,才北上進攻。然而,明軍未至,元惠宗卻已經不戰而逃。

    實力不弱的元惠宗為什麼選擇不戰而逃呢?

    第一,元惠宗曾經懷疑王保保擁兵自重,削其官職,面對明軍來襲,惠宗雖然再次啟用王保保,命其領兵抗擊明軍,但其實不敢完全依賴他。

    早年,王保保奉命統領各路兵馬平定江淮之亂,關中將領李思齊、張良弼等人不聽從調遣,王保保便先至關中教訓李、張二人。元惠宗聽聞此事,懷疑王保保擁兵自重、圖謀不軌,於是革其官職,派人監視王保保。正值元朝內鬥之時,朱元璋已經盡佔江淮之地,劍鋒直指北面的元朝。

    此時,大臣陳祖仁極力建議元惠宗恢復王保保各項職務,領兵抗擊明軍。元惠宗雖然同意,但他深知君臣之間嫌隙已生,並不相信王保保會來救援大都。

    影視劇中的王保保(擴廓帖木兒)

    第二,元惠宗認為暫時退居上都可以儲存既有實力,以便元朝日後反擊。

    元惠宗獨寵奇皇后,太子是奇皇后所出,因此惠宗對於太子格外重視。在是否堅守元大都的問題上,太子不願冒險,便慫恿元惠宗攜滿朝文武北上避禍,以儲存實力。元惠宗此前沉迷於密宗,早就把政事交給了太子,這次也聽從了太子的建議。

    逃跑當天,元惠宗召集滿朝文武宣佈“北巡上都”的決定,一些皇族親貴痛哭著哀求惠宗不要放棄世祖忽必烈傳下的基業。惠宗嘆息說,那又怎可重蹈宋徽、欽二帝的覆轍,被對手抓去折辱。

    第三,元惠宗見明軍一路北上,憑藉先進火器連續攻克山東、河南,認為元大都無法對抗明軍火力。

    朱元璋在江淮先後戰勝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戰爭經驗和士氣都極其高昂。圍攻張士誠時,明軍大量使用大、小將軍筒和襄陽炮等先進火器,在攻堅戰方面十分有利。

    而當時元大都內的防禦兵力不足萬人,大部分是親貴組成的騎兵。這些人雖有堅守都城的血性,但平時疏於騎射練習,作戰實力不容樂觀,完全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蒙元鐵騎。

    對比之下,惠宗覺得雙方實力懸殊太大,便派人與朱元璋和解,遭到拒絕。到明軍攻至通州、直逼大都時,惠宗最終決心逃跑。

    元惠宗以北巡為名逃離元大都

    明軍將領徐達攻進元大都後沒有找到元惠宗,便立刻率兵追擊,最後將惠宗圍困在上都城內。但徐達故意撤掉了城北面的明軍,讓惠宗得以繼續向北逃跑。

    徐達為什麼要放跑元惠宗呢?

    第一,朱元璋不想直接處置元惠宗,提早授意徐達放走元惠宗。

    北伐前,徐達曾秘密向朱元璋請示,若惠宗逃跑,要不要乘勝追擊?朱元璋回答說:把他趕到塞外就行了。後來,朱元璋鑑於惠宗棄城而去的合作態度,認為他“知順天命”,於是封其為“元順帝”。

    所謂“塞外”和“天命”,隱含的是朱元璋對於統一王朝的疆域觀念,以及對明朝與周邊國家外交關係的理解。朱元璋在被北伐前認為“天下三分(自己)已有其二”,剩下的一分就是元軍佔據的黃河以北地區。他對於“北方”邊界的理解延續自漢族王朝的傳統,更直接的來源是宋人對於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執念。因此,元惠宗逃離大都所在的北京,到達今內蒙古錫林郭勒地區,早已超出朱元璋所設想的王朝邊界,於是不再追究。

    第二,元軍將領王保保等人軍事實力尚在,從山西、陝西等地出兵襲擊元大都的明朝守軍,徐達自上都返回馳援。

    徐達追擊元惠宗的時候,駐守太原的王保保和駐守關中的李思齊率軍奔向大都,徐達立刻返回救援。之前朱元璋與徐達商議北伐路線時,就十分忌憚王保保等人的軍事實力,故意避開山西、陝西,選擇從山東、河南北上。徐達聽聞王保保兵至,不敢正面對抗,便襲擊王保保的駐地太原,上演了一出“圍魏救趙”的戲碼,將王保保逼得無家可歸,北上尋找元惠宗。元惠宗此時已經逃至應昌(今內蒙古赤峰),離明軍控制範圍越來越遠。

    第三,明軍同時還要面對西南少數民族、西北帖木兒帝國、東北高麗和日本的威脅,不敢再動用大軍向北擴張,惠宗因此逃過一劫。

    朱元璋雖平定江淮,在南京建都稱帝,但依舊面臨各方危及。北伐期間,西南地區“開五蠻”等藩酋頻繁作亂,明軍分兵鎮壓。西北地區的帖木兒帝國與元朝關係緊密,朱元璋唯恐兩方結盟令自己腹背受敵,不敢輕易用兵。日本懷良親王趁亂騷擾山東沿海,朱元璋派兵驅逐設防。高麗雖然態度恭順,嚮明朝進貢,但朱元璋發現高麗貢使以朝見為契機,替元惠宗打探明朝的訊息,於是禁斷了與高麗的聯絡。

    之後,朱元璋不再主動發起軍事行動,對元改用懷柔政策,養精蓄銳,之後才大力打擊北元政權。

    朱元璋及時停止向北擴張的征伐,讓明朝得以站穩了腳跟。

  • 4 # 祖佬爺

    不是放任,他軍隊沒到北京,人順帝就撒丫子了,其時元朝最後二支勁旅還在陝西內訌。。。

    追不上有啥法?

  • 5 # 花近高樓1

    元惠帝(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歡帖木爾在蒙元滅亡之際,能夠僥倖活下來,並非明太祖朱元璋對他網開一面,而是兩人之間有一種不為人知的默契。

    至正27年十月(1367年),朱元璋擊敗了張士誠,並同時命令徐達、常遇春北伐。

    兩元虎將幾乎是兵不血刃,就佔領了山東、河南等戰略要地。然後於至正28年閏7月,在山東臨清集結兵力,分水陸兩路沿運河北上,一路上斬關奪隘。先後攻佔了長蘆、滄州,於閏7月28日,明軍攻陷通州。

    就在當天,元順帝帶著老婆孩子,以及害得他身敗名裂的天魔舞團,從容的棄守大都逃往上都。

    明軍於農歷8月2日,完成對大都的包圍,大都已經是空城一座。

    令人弔詭的是,朱元璋並沒有下令,讓徐達和常遇春追擊逃往上都的元順帝。

    從大都到上都有20多天的路程,根據《元史·順帝本紀》記載。1352年農曆四月26日元順帝到上都避暑,路上走了24天,於5月19日到達上都。兩個多月後,7月22日元順帝返回上路,到達大都的時間是8月13日,路上走了22天。

    如果朱元璋不是刻意放走元順帝,只要派徐達和常遇春率領一支輕騎兵,晝夜兼程,是完全可以追上倉皇出逃的元順帝。

    事實也證明,直到8月15日,元順帝才順利抵達上都。顯然元順帝並不擔心後有追兵而加快逃跑的速度。

    是什麼原因讓元順帝如此有恃無恐,根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元順帝宣佈放棄大都的理由,並不是因為大兵壓境,而是因為上都重新修建完成,他要帶文武百官,以及太子、後宮嬪妃巡幸新都。

    而重建上都的原因,是因為9年前,龍鳳宋朝韓林兒的手下大將關鐸攻克上都,不但把上都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還把元朝皇帝的傳國玉璽、金印、儀仗也都拿走了。

    與此同時,韓林兒手下的另一員大將毛貴,也在山東擊敗百萬元軍,在臨清集結兵力,兵分三路,水陸兩路沿運河北上,另外還有一路渡海作戰,攻克長蘆。

    沿運河北上的紅巾軍,攻佔通縣後又進佔柳林(今通縣西),距離大都路程不足130裡。

    元順帝恐懼萬分,準備放棄大都逃往高麗(朝鮮),不料關鐸棋高一招,攻佔上都後,又攻克遼陽,擊敗懿州路總管呂震50萬人馬,繼而又攻入朝鮮,徹底堵死了元順帝北逃的路線。

    就在毛貴和關鐸大功告成之際,突生變故。

    韓林兒手下江南中書省左丞相朱元璋暗中投靠蒙元大將察罕帖木兒(王保保義父),出賣了韓林兒。關鐸、毛貴等北伐軍後院起火,不戰自潰。

    毛貴、關鐸先後戰死,他們在攻陷上都時所得的傳國玉璽、金印、儀仗等象徵皇帝身份的戰利品,也落在高麗將領李成桂手中。

    朱元璋投靠元朝的計劃剛剛實施,察罕帖木兒又被毛貴舊部暗殺。而此時蒙元主要的軍事力量都在韓林兒北伐中損失殆盡。

    朱元璋抓住時機,把韓林兒挾持在手中,挾天子以令諸侯,藉著韓林兒的名義,討伐陳友諒和張士誠等起義軍。

    而高麗將領李成桂也廢掉了原先的皇帝,自立為王。

    由於元朝的皇后和權傾朝野的太監樸不花都是高麗人,所以李成桂篡位得不到元順帝的承認,李成桂審時度勢,把他得到的皇帝傳國玉璽、金印、儀仗等物品,都敬獻給韓林兒,最後這些東西毫無疑問都落在朱元璋手中。

    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朱元璋受了李成桂如此大的好處,自然要投桃報李,他做皇帝后,不但把高麗國改名為朝鮮,還赦封李成桂為朝鮮第一任國君。

    朱元璋拿到傳國玉璽後,第一件事就是陰謀害死韓林兒,做了大明的皇帝。

    朱元璋是韓宋政權的左丞相,卻謀殺了皇帝。朱元璋為了掩蓋弒主的真相,奉元朝為正統,自稱天下得自群雄之首,所有關於韓宋政權的資訊都被封殺。

    朱元璋的軍事才能不在韓林兒之下,他出兵北伐,也完全遵循當年韓林兒北伐時所走的路線,只是局勢對朱元璋更加有利。

    由於李成桂投靠了朱元璋,就不用擔心元順帝從海上或者陸上逃往高麗。

    但一向做事喜歡趕盡殺絕的朱元璋卻在這件事上網開一面,沒有切斷元順帝的退路,派人攻取上都。

    朱元璋之所以放元順帝一馬,主要有三個考量:

    〈第一〉元順帝老邁昏庸無能,不得民心。無論朱元璋是俘虜了元順帝,還是把他殺掉。蒙元的殘餘勢力都會馬上重立新君,新皇帝水平無論如何也不會比元順帝更差。所以留著元順帝,對朱元璋最有利。

    〈第二〉朱元璋得到全國玉璽的方式太過卑劣,如果俘虜了元順帝,蒙元的新皇帝一定會在這件事上大做文章。朱元璋手下那些歸順的將領得知真相後,叛亂將不可避免。

    〈第三〉:朱元璋既然已經奉蒙元為正統,如果再把元順帝殺了,很多別有用心的人就會借題發揮,韓林兒,元順帝、再加上以前對朱元璋有大恩,死的不明不白的郭子興,朱元璋慣於戕害頂頭上司的惡名,算是跟定他了。

  • 6 # 棍哥觀史

    元順帝北逃一事,很多言論指向朱元璋“天命歸我”的魄力,以及高瞻遠矚的政治眼光,這些論調未免有些自欺欺人。朱元璋放虎歸山完全是因為明軍不具備追擊窮寇的能力,或者說朱元璋受到的威脅太多,形勢不允許他繼續追擊元順帝。

    事實上朱元璋進行了兩次北伐,第一次是將元順帝趕出元大都,第二次是將元順帝趕出元上都開平,兩次北伐都讓元順帝成功北逃。我們在討論朱元璋放虎歸山時,焦點聚集在第一次北伐上。1367年10月,朱元璋開始以南京為起點進行北伐,戰前釋出的《諭中原檄》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這個口號根本就沒有擴張意願,宗旨就是要拿回漢人固有的土地。在戰略方針上也是根本就沒有考慮跨過長城:

    “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明史》

    朱元璋的戰略思想很大膽,明軍步兵也是非常爭氣的,四個月的時間就取得了山東閃擊戰的全面勝利,戰果是俘虜元軍3.2萬餘、收繳馬匹1.6萬餘、糧食59.7萬餘石、鹽5.37萬餘引、布絹8.07萬餘匹。有了這一次的收穫,明軍勢如破竹,五個月後一路攻向元大都,元順帝棄城逃跑,這標誌著元朝滅亡,此後的元朝殘餘就在史學界被稱為北元。

    也就是在這個時間點上,徐達、常遇春的表現有些“怪異”,即明軍抵達通州時停留了七天,此地距離元大都只不過兩天路程,待明軍抵達元大都時,元順帝已經成功逃跑,由此可見元順帝是被故意放跑的。徐達本人萬萬不可能貽誤戰機,此事據《明史》記載,徐達在汴梁時就請示過朱元璋,問到順帝北逃該當如何,朱元璋的指示便是驅趕至塞外即可。所以徐達攻克元大都後並未乘勝追擊,也是奉了朱元璋的最高指示。

    那麼朱元璋為何做出這種指示呢?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元順帝畢竟是元朝皇帝,當時山西、遼東兩線都在元朝手裡,而且山西的10萬元軍戰鬥力極強。明軍雖在西線有所遏制,元順帝雖然“香”,但他也是東西兩頭勤王之師的絕對風向標,魚死網破對於明軍來說並不划算。

    其實在北伐前,常遇春就提出過直搗黃龍,擒殺元順帝的戰略勾思。朱元璋反對的理由就是考慮了當時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間的關係和政治傾向、軍事實力。朱元璋認為直搗元大都會讓明軍陷入攻堅戰的被動,首先是這座堅城不好打;其次是東西兩翼的元軍隨時可能形成對元大都的鉗型支援;再次就是明軍戰線過長,補給上不允許打持久的攻堅戰。由朱元璋的這個考慮可以看出,元順帝能棄城逃跑算是最佳結果了,即減少了明軍攻堅的損耗,又打破了北方的戰略格局,隨著明軍對華北地區的征服,遼東與山陝失去了聯絡,這為明軍後來的各個擊破提供了條件。

    “北元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裡也。”——《明史》

    那麼明軍攻克大都後,朱元璋為何又不讓追擊呢?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形勢不允許。元順帝北逃時,北元的實力還不可小覷,元順帝逃往上都開平後的形勢對明軍而言無法追擊。開平後方是元朝時期的嶺北行省,即蒙古大草原;開平左側是木華黎後裔納哈出控制的遼陽行省;開平右側是軍閥李思齊、張思道佔據的陝西行省、甘肅行省(出潼關即可截斷明軍)。

    若放大至全域性,明軍的北伐路線偏向正北,而中華大地上的西南地區保留著元梁王集團,這是忽必烈第五子的後裔,是元順帝的堅決支持者。山西地區又是元末名將王保保的十萬精兵,他據守太行山兩側,對明軍華北後方的威脅很大。1369年,北元還主動出擊明朝控制的北平,這說明北元在北方的戰略姿態是高於明軍的,當時也速也是調動了遼東的4萬精騎,這也完全說明北元可以從東西兩側形成對明軍的出擊線路。

    這就是明軍為什麼不追擊元順帝的理由,當時的明軍若非火器先進,北平城固,恐怕守住勝利果實都難,又談何繼續向北推進?明軍後來的北進是建立在戰略姿態達成後,其中第一步就是迫降了張思道、李思齊,控制陝西諸州府。但這裡有個插曲,明軍入陝時,北元再次攻打北平,朱元璋連忙從前線調回常遇春和李文忠所部。由於西線已被控制,這才有了常遇春的“防守反擊”,贏得北平保衛戰後,隨即出塞攻擊開平,逼迫元順帝第二次逃亡。

    (王保保劇照)

    第二步則是徐達對王保保的且戰且進,王保保最後是抱著一根木頭渡過黃河逃竄,至此明軍徹底控制了甘肅、山西一帶,西線煩惱得以解除。1370年元順帝病逝,其子北元昭宗任命王保保為宰相,企圖繼承父志,收復大都,但朱元璋老謀深算,弄了個親王鎮邊,於北方邊塞大置衛所,鞏固國防。這就為明朝解除了後顧之憂,到了1372年,朱元璋這才令徐達、李文忠、馮勝各領5萬精兵,分三路遠征漠北。

    但這一次徐達、李文忠都未佔到便宜,後來明軍撤退時,湯和的斷後部隊還差點被全殲,只有馮勝的西路軍未遇到北元主力,還算有所收穫。這次遠征後,朱元璋不再對漠北進行長途征伐,而是對北元控制薄弱的青海、遼東進行打擊,這也是希望達成對漠北兩翼包抄的戰略格局。

    1375年,王保保去世,三年後昭宗去世,北元的振興計劃隨著二人的離世而破產。1382年,明朝滅西南梁王,1387年,明朝攻遼東,逼迫納哈出投降,這使明朝徹底解除西南威脅,又使蒙古草原側翼遭受威脅。這才有了藍玉捕魚兒海的戰爭奇蹟,可以說是明朝在一系列操作後所達成的戰略格局成就了藍玉。藍玉遠征不僅收貨了北元三代大汗積累的財富,北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還在逃跑的途中,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伏殺,這算是幫助阿里不哥完成了對忽必烈的“復仇”。

    (藍玉劇照)

    藍玉的這次遠征帶來了蒙古草原的蝴蝶效應,此後的15年間,北元汗位六次易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當年,北元汗位因政變由拖雷系移至窩闊臺系,國號也更改為韃靼,歷史上也將此事認定為北元滅亡的標誌。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朱元璋當年放棄追擊元順帝,完全是因為形勢不允許,明朝遠征的勝利是建立在戰略格局達成以後,這是明朝用了20多年戰爭積累打下的基礎。所以當時的放虎歸山是不得已而為之,若一開始明朝就控制了東西兩翼,元順帝跑多遠,朱元璋就敢追多遠!

  • 7 # 鄭說豫見

    上圖:元順帝

    朱元璋並不是心慈手軟,放任元順帝逃走,他當然知道斬草除根,不留後患。一切都是形勢使然,元順帝逃走,北伐軍攻陷元大都,標誌著元朝覆滅,明朝確立。

    當朱元璋北伐之時,元庭仍然控制著北方大部分割槽域,南方雲南的梁王也聽命於元庭,披甲控弦計程車兵不下百萬,地方數千裡,仍然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勢力。朱元璋是利用元庭的矛盾,逐漸剪其羽翼,攻下了山東、河南、陝西,才直趨幽燕,元順帝無兵可調,才不得不逃走。

    上圖:朱元璋

    元庭北遁之後,朱元璋仍然調兵遣將,持續北伐,目的就是剿滅元庭,消滅元兇。只是元順帝第二年就去世,躲過一劫。再加上元順帝一生坎坷,所作所為頗得民心,只是已經無法挽回元朝的覆滅的命運,在面臨北伐大軍時能夠主動退出,還發表了詔書,順天應人,死後被朱元璋尊為元順帝。

    但他的繼位者沒有躲過朱元璋的追殺,包括在雲南的梁王,也被朱元璋的大軍剿滅。徐達、湯和等明朝名將也數次北伐,也曾失敗過,損失慘重。但總體上,元庭再也沒有實力收復大都,而且由於失去了富庶的南方,在北方苦寒之地也承載不了那麼多兵馬,元庭還是逐漸衰落下去。

    上圖:大將藍玉

    直到20年後,大將藍玉在捕魚兒海俘虜了王室、後宮、大臣等10萬人馬,元庭被一掃而空,堪稱北元版的靖康之恥。雖然北元大汗逃走,但很快被同宗的仇人(與忽必烈爭奪汗位失敗的阿里不哥的後裔)所殺,至此草原上已無北元朝廷,蒙古高原重新迴歸到原始部落狀態。

    但蒙古部落總有強人出現,尤其是形成了非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後裔)不得稱汗的傳統,總是有黃金家族的成員試圖統一蒙古,恢復祖先的榮光。而明朝,則一直堅持打擊蒙古的黃金家族一系,扶持與黃金家族對立的綽羅斯家族,後來蒙古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其中韃靼由黃金家族擔任首領,而瓦剌則由綽羅斯家族執掌,雙方長期對立,互相攻伐,這裡面體現了明朝的長期國策。

    明朝中期,黃金家族的後代幾乎被殺光,僅有的一個孤兒在乳母的支援下毅然稱汗,竟然奇蹟般的統一了蒙古各部,將瓦剌趕到了西部邊陲,被稱為達延汗——大元汗,是蒙古的中興之祖,他奠定了蒙古至今的版圖。

    上圖:達延汗

    但這是的蒙古,實力有限,選擇臣服於明朝,建立了朝貢制度,對明朝威脅有限。直到後來,蒙古被後金逐漸征服,大明也被後金取代。這對數百年的的冤家,終於均被另一個狠角色征服,同時成為大清帝國的一部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瓷磚大面積空鼓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