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川雲1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劉秀是東漢王朝的建立者,政治家,軍事天才。廟號漢世祖,諡號光武。為什麼是“光武”呢?光者能紹前業,武者克定禍亂。大概意思是繼承了大漢王朝,平定了叛亂,重新開啟了盛世。史稱“光武中興”。

    不過人們忽略了他的廟號世祖。在封建時代,凡是廟號帶祖的基本上是一個新王朝的開拓者或建立者。(追尊的除外)。劉秀其實沒有從西漢繼承什麼過來,東漢是其一手打下的。雖然他是漢太祖劉邦的九世孫,但到他這一代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平民。若說繼承了什麼,就是用劉氏宗親的身份,扛起了大漢的旗幟!

    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帝絕裂,自立為帝,沿用大漢國號,定都洛陽,改元建武,史稱東漢。

    為什麼要沿用大漢國號呢?首先,劉秀是高帝后裔,沿用國號表明自己身份的合法性,正統性,所謂名正言順。並得到了世族豪強的鼎力支援。其次,雖然沿用國號讓劉秀從一個王朝的建立者,變成了中興之主。

    但是有失必有得。從劉秀起兵開始氣運就好得爆棚,每每以弱勝強,僅用十二年平定天下。無怪乎說他是天選之人,位面之子。

  • 2 # 龔柳輝

    他多次釋出釋放奴婢,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使得自西漢末年以來,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奴婢的難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

    他還實行輕徭薄稅的政策,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經常發救濟糧,減少徭役。

    與此同時,光武帝還大力裁撤官吏,合併郡縣,減輕百姓負擔。不到30年時間,東漢人口數達2000多萬,增長一倍有餘。

    歷史上稱其治下的漢朝,為“光武中興”。那麼為什麼劉秀叫兩個字的光武帝,而不叫一個字的漢某帝呢?現在我就從這麼三個方面來解說:

    其一、劉秀的諡號有兩個字“光武”,諡號是兩個字的有很多歷史名人

    古時候,諡號是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蹟所給予的稱號。主要是對死者的評價。

    例如齊宣王的“宣”,楚莊王的“莊”;諸葛亮諡“忠武”,岳飛諡“武穆”,其實兩個字的諡號在後代皇帝中比較常見。

    其二、西漢皇帝的諡號也大都也是兩個字,而且都有一個“孝”字,後人為了方便常常省略諡號中的孝字,就變成了“漢某帝”

    比如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漢孝惠皇帝劉盈 、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漢孝景皇帝劉啟、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孝昭皇帝劉弗陵平陵、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漢高宗孝元皇帝劉奭。

    他們的諡號中都有一個“孝”字,漢武帝其實就是“漢世宗孝武皇帝”的簡稱,漢世宗是漢武帝的廟號,“孝武皇帝”是漢武帝的諡號。

    其三、劉秀為何叫兩個字的光武帝?

    劉秀死後不久,其子劉莊繼位,於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諡曰光武皇帝。

    事實上,光武帝是“漢光武皇帝”的簡稱,光武是諡號,因“光”與“孝”有點區別,所以不能省略“光”字,如果省略“光”字,就變成漢武帝了,所以只能是光武帝。

    又因為漢代只有一個諡號是“光武”的皇帝,所以可以省略“漢”字,直接稱呼劉秀為光武帝,不會有歧義。

    “光武帝”的稱號,也可以理解為光復“漢武帝”的大漢王朝。

  • 3 # 林長風

    “光武皇帝”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死後的諡號,“漢光武帝”叫起來有點彆扭,像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叫起來多順,為啥劉秀這麼特別,多了一個字呢?

    除劉邦外,漢朝皇帝的諡號都是兩個字,劉秀也是

    其實大家都誤會了,劉秀之前的西漢王朝,皇帝死後的諡號也都是兩個字。當然,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比較特別,他死後諡號為“高皇帝”,廟號為“太祖”,本來應該稱他為“漢高帝”活著“漢太祖”,不過由於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的影響,後人多稱之為“漢高祖”。

    除去劉邦之外,西漢還有14位皇帝,其中有諡號的10位。這10位皇帝死後的諡號都是兩個字,而且第一個字都是“孝”。比如漢武帝的諡號其實是“孝武皇帝”,漢宣帝的諡號是“孝宣皇帝”…… 漢朝以“孝”治天下,“孝”是國本所在,所以皇帝要求天下人都要孝,那自己就首先要做孝的表率,下一代要向上一代盡“孝”。

    所以,西漢第一任皇帝皇帝之後,從第二任皇帝開始,所有的諡號都帶有“孝”字,表示這個皇帝對上一代是很孝的。既然都有這個字,那麼為了稱呼上的方便,我們通常就會省去這個字,比如應該叫漢孝武帝的就叫做漢武帝,應該叫漢孝宣帝的就叫做漢宣帝。

    劉秀的廟號、諡號是個難題,因為他很特殊

    但是,到了劉秀這裡行不通了。雖然劉秀建立的帝國也叫做“漢”,但這個漢和西漢政權之間隔了王莽的新朝。而且,劉秀雖然是皇族之後,但到了他這一代,血緣十分稀薄,他本人和普通老百姓幾乎沒有區別了。

    劉秀的天下是他自己打下來的,並不是繼承自西漢,所以劉秀實際上也是開國皇帝。不過劉秀為了拉攏人心,自稱他是劉邦的後代,這雖然讓他在建國過程中得到了很多貴族和百姓的支援,但他死後的諡號和廟號卻成了個難題。

    首先是廟號的問題。按照禮儀規定,不是開國皇帝不能稱祖,只能稱宗,比如唐朝李世民功勞很大,開創了貞觀之治,但也只能稱唐太宗,不能稱祖。這麼說的話,劉秀就只能稱宗。但劉秀白手起家,打造了東漢帝國,其功勳不遜色於開國皇帝,怎麼辦呢?經過反覆討論,最後定為“漢世祖”,算是兩方面都兼顧到了。

    其次就是諡號問題。按照傳統,劉秀的諡號也應該是“孝X皇帝”,但在這裡劉秀該向誰盡孝呢?難道是最後一個皇帝劉嬰?還是漢平帝劉衎?但實際上,根據史料分析,劉秀與漢成帝劉驁同一輩份,而劉驁之後還傳了三任皇帝,難道讓劉秀向自己的晚輩盡孝麼……這顯然不行。

    所以,劉秀的諡號中決不能出現“孝”字。

    至於為什麼選擇“光武”二字,我以為還是要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按照《諡法解》的解釋,“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劉秀能夠延續漢朝國祚,當了皇帝后又待人真誠,非常謙虛,十分符合“光”的涵義。“武”字就不用多說了,主要表示在軍事上有非凡的成就,劉秀剷除綠林、赤眉等農民起義,平復王莽篡位導致的天下大亂,武功當然沒得說。所以,最後確定了“光武”二字。

    東漢王朝繼續實行以“孝”治天下的國策,所以東漢後面的皇帝死後諡號還是都帶有一個“孝”字。比如劉秀之後的皇帝劉莊,諡號就是“孝明皇帝”,而東漢最後一個皇帝劉協,死後諡號則為“孝獻皇帝”。

    綜上所述,整個漢朝29任皇帝中,只有劉邦和劉秀,這倆人的諡號不帶“孝”字,因為他們一個是西漢開國皇帝,另一個是東漢開國皇帝,只有後人向他們盡孝,他們則沒有前任皇帝可以盡孝。

    既然不需要有孝字,那麼劉秀諡號的兩個字就可以自由選擇,“光”和“武”正是劉秀一生的寫照,用“光武”作為對諡號對他的一生進行概括總結實在再合適不過。而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其他的皇帝因為必須要帶個孝字,所以諡號中可以選擇的字只有一個,要麼是武,要麼是明……總之沒有機會像劉秀一樣了,這也就使得劉秀的諡號在漢朝29個皇帝中顯得與眾不同。

    關鍵是“漢光武帝”你還沒法簡化,“漢光帝”顯然不是光武的本意,而“漢武帝”則與劉徹重複,沒有辦法,每次到劉秀這裡的時候,我們只好多寫一個字,稱之為“漢光武帝”。

  • 4 # 景觀歷史

    在劉秀去世後,後世之君自然要給老皇帝上諡號,這裡的諡號就是某某帝,用於評定帝王褒貶的一生,劉秀的功勞自然不用多說,於是就上了個漢“光武”帝。

    雖然東漢和西漢有所區別,嚴格意義來說,就是兩個朝代,但奈何頭頂一個祖宗,到底來說是一家人,所以劉秀的江山依舊沿用“漢”,畢竟當時是打著復興漢室名義起的兵。

    但是前面有一個劉邦建立的大漢朝了,中間又隔了一個短暫的“新朝”,因此,劉秀在世人面前只能是光復漢朝。

    現在看來,“光武”我們可以理解為用武力光復的漢朝,是肯定了劉秀的千古功績。

    漢朝自古以來以“孝”治天下,所以西漢皇帝去世後所上的諡號也都是兩個字,比如漢孝文帝劉恆、漢孝景帝劉啟、漢孝武帝劉徹等等(劉邦單字“高”),因為所有的皇帝都頂了一個孝字,所以後來史官也就簡化了起來,直接省去了孝,稱呼則為漢“文、景、武”帝。

    而劉秀這個就難簡化了,一個“光”字吧!襯托不出劉秀的功績,並且也沒有光這個諡號,一個“武”字吧!前面已經有了漢武帝這個大佬,所以只能合稱“光武”皇帝。

    另外,“光武”兩個字也凸顯出劉秀與其他皇帝的與眾不同,更讓人們容易銘記這位東漢的開國皇帝。

  • 5 # 日照月臨

    我們常見的某某帝是諡號。是後世子孫給前朝皇帝的一個總結性稱號。

    根據《諡法》

    居上能謙曰光,功烈照著曰光。

    剛強直禮曰武,克定禍亂曰武。

    “光”指漢世祖光大前業,繼承並且將大漢基業發揚光大。

    “武”就更不用說啦。漢世祖是從一個白頭兵一刀一槍幹上去的。

  • 6 # 番茄電競esports

    光有光復大漢之意,諡號光武,廟號世祖,和劉秀相關的電視劇《秀麗江山之長歌行》我過多。

    劉秀是中國421位帝王中相當完美的人,人們對他有很多評價,“既是中興之主,又是定鼎帝王”,未殺功臣,文治武功一流,手下雲臺二十八將流光溢彩,還有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的美談。

    光武這個稱號足夠特殊,有此號的僅一人,提到光武帝人們第一個想到額就是劉秀,確實夠秀,還有大魔導師,位面之子,無敵buff加身的帝王,不過劉秀似乎耗光後代的氣運,4代之後進入下坡路。

    劉秀平定天下的對手太多啦,更始政權綠林軍赤眉軍,睢陽劉永張步和董憲聯盟;成都公孫述、邯鄲王郎;隴右隗囂、漁陽彭寵、河西竇融,安定盧芳、淯陽鄧奉、廬江李憲…我最喜歡他手下的大樹將軍馮異和岑鵬岑君然!

  • 7 # 海客談瀛洲

    “光武”屬於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諡號,周公《諡法解》曰“能紹前業為光,功烈耿著為光;“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

    漢朝以孝治家國,所以無論皇帝官僚還是平民的諡號大多以“孝”字為最高榮譽加之。西漢或者東漢的皇帝除了劉邦和劉秀以外的諡號都有“孝”字,也就是說是“漢孝X帝”。比如眾所周知漢武帝,其諡號全稱是“漢孝武帝”,漢獻帝諡號全稱是“漢孝獻帝”。因為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帶“孝”字,所以一般省略不讀。

  • 8 # 水一白聊歷史

    說起漢朝這些皇帝的稱呼,還挺有意思的。西漢除了開國皇帝叫漢高祖以外,其他人都是漢某帝;東漢除了開國皇帝叫光武帝兩個字以外,其他也都叫漢某帝。難不成大漢朝開國皇帝都搞特殊化?

    很顯然並不是。

    一、以諡號相稱

    漢高祖劉邦,那是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留下的一個習慣的錯誤,正確叫法,劉邦應該是漢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廟號、高皇帝是諡號。但是,由於《史記》中的這個錯誤過於流行,所以劉邦這個既非廟號、也非諡號的漢高祖叫法也就流傳開了,

    不過,由於西漢時期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所以一般來說還是以諡號相稱的。但是,要說明的一點是,西漢的那些”某帝“實際上諡號也是兩個字的,即”孝某“帝,也體現了漢以”孝“治國的本色,比如我們常說的漢文帝,諡號是孝文帝;漢武帝諡號孝武帝;漢宣帝諡號孝宣帝。所以,在漢朝的典籍中,我們看到的多是”孝文“、”孝武“、”孝宣“等等。但是,到了後來的朝代,為了區別於本朝皇帝,就會把”漢“字帶上,於是,就很自然地將他們簡稱為”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等等。

    二、光武的由來

    至於說劉秀呢,他這個光武自然也是諡號。只不過跟西漢那些皇帝還是有些區別的。其主要原因是東漢雖然說是繼承的西漢大統,但是畢竟也是劉秀自己打下來的江山,還是個開國皇帝,更主要的是劉秀雖然是劉邦之後,但是從漢景帝的兒子劉發這一代開始就已經距離西漢皇族越來越遠了,所以,對於劉秀來說,既沒辦法追封他的父親為帝,也不可能在其死後用“孝”的諡號。他的兒子劉莊和大臣們商量了許久,最後為劉秀確定了“光武”這樣一個諡號,光者,“能紹前業曰光”;武者,“克定禍亂曰武”,既顯出了其繼續西漢大統之意,又表達了滅莽興漢的功績,算得上是非常恰當了。

    自劉秀以後,東漢的皇帝又開始繼承了西漢的傳統,皇帝的諡號又以“孝某”帝相稱了,如漢明帝諡號孝明皇帝,漢章帝諡號孝章皇帝,漢桓帝諡號孝桓皇帝等等。不過,有一點還是跟西漢不同的,在東漢的典籍中,有不少已經將“孝”字去掉,直接稱明帝、章帝等等了,到了之後的朝代自然而然也就變成了我們熟知的叫法——漢明帝、漢章帝等等。

    三、關於廟號

    看了漢朝皇帝的稱呼,我們也很自然會想到另一個盛世唐朝,他們的皇帝似乎又變成了“祖”“宗”,即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等等,而不是“某帝”了。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如前文所說,這些“祖”“宗”跟劉邦那個漢太祖一樣,是廟號,而不是諡號。那麼為什麼唐朝開始,皇帝簡稱會變成廟號,而不用諡號了呢?畢竟它的前朝還是隋文帝、隋煬帝呢。

    一來,唐朝不像漢朝時廟號制度那麼嚴格,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廟號;二來,唐朝皇帝的諡號有點過長了。如唐高祖李淵諡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諡號”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這個長度再叫諡號就有些麻煩了,所以,對唐朝以後的皇帝多是以廟號相稱,直到明清時期,因為皇帝的年號比較單一,才開始逐漸少稱廟號,多稱年號了。

  • 9 # 故園拾夢

    一些人不懂能不能不要裝懂?劉秀是兩漢唯一

    一個雙諡號的皇帝。劉秀的諡號特別那是因為他本來就特別,唯一復國成功的,再造大漢。

    能紹前業曰光,克定禍亂曰武。這就是光武諡號的意思。

    光武是諡號,世祖是廟號。

    兩漢其他皇帝帶孝那是因為漢朝以孝治天下,但是孝不是諡號,比如漢武帝,諡號是武,漢文帝諡號是文。漢明帝諡號是明。

    只有光武是雙諡號,一提光武就知道是劉秀。但是提武帝,誰知道哪個武帝?歷史上那麼多武帝,所以帶朝代。

    隋朝前稱呼皇帝基本都是諡號,因為諡號每個皇帝都有。

    唐朝以後稱呼皇帝就是廟號了。

    明清多稱呼年號。

  • 10 # 紫色的玉

    首先要明白西漢與東漢的概念,它們是兩個政權,東漢不是西漢的延續,劉邦的漢政權都城在長安,劉秀的漢政權都城在洛陽,長安的地理位置在洛陽的西邊,後來的人們為了區分兩漢就把劉邦的漢政權叫西漢,劉秀的漢政權叫東漢。

    按照古人的習慣,第一個稱王稱霸的人死後往往諡為高祖、太祖或始祖,劉秀雖然是漢景帝的第九代孫,但西漢政權己被王莽的新朝所代替,西漢政權己經終結。劉秀憑著自身的實力打下了江山,但畢竟與西漢有著千縷萬縷的關係,也是為了得到更多的西漢遺老和民眾的支援,所以確定了自己的國號為漢,但此漢早己不是彼漢,雖然在國家政策上與西漢大有相同之處,其實是換了一個朝庭,在劉秀的朝庭中,與西漢朝庭沒有任何的關聯。

    劉秀在位時,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會很快得到了發展,在他死後被諡為光武,他所在朝代也被人們稱之為光武中興。之所以稱為光武,一方面有光大的意思,說明他的朝庭比前漢的作用更大,另一方面也展現出神武的一面。在劉秀個人看來,自己畢竟是前漢的臣子,祖輩也是皇族一脈,自己稱之為太祖、高祖、始祖之類,著實對自己的祖輩不太好,用光武諡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紛爭,而且從自己以後,後來的皇帝死後諡號可以自己為始祖,僅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劉秀的高明之處。(以上圖片來自網路)

  • 11 # 翰林冷知識

    漢光武帝、漢某帝這種叫法是諡號。是皇帝駕崩後,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加上去的。

    在漢朝的時候,諡號並不是每位皇帝都有,只有做的不錯的皇帝才能有。

    漢朝中,除了漢高祖劉邦之外,其實有諡號的皇帝都是“漢某某帝”的形式,都是兩個字。

    大漢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諡號中都加了“孝”字,比如漢武帝其實是“漢孝武帝”,漢宣帝其實是是“漢孝宣帝”。

    因為都帶一個“孝”字,為了記述的方面,很多史書中就將“孝”字省略掉了。

    但到劉秀這裡比較特殊,他是東漢的開國皇。,兩漢並不是連續的,而是中間隔了一個王莽的新朝。王莽篡權也好,競選上位也罷,在大部分史書中是承認新朝的存在的。

    如果按照這個意義講,劉秀與漢朝的關係並不大。

    再加上之前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等到劉秀這一代,除了極為稀薄的大漢皇族血脈之外,基本上推的不剩啥了。

    所以,劉秀沒有實質性繼承西漢的勢力,而是把江山重新打了一遍,推翻了新朝的王莽。之所以他將國號依然定為“漢”,是因為他自己的血統畢竟還有點皇族的基因,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好辦事。

    所以,他的孝無從談起,他老爹不是皇帝,連皇親都算得有點勉強。他總不能對上一任皇帝王莽盡孝。

    故他的諡號沒有“孝”字,用的是“光武”,也就不能省略了。

    能紹前業,居上能謙曰“光”。劉秀延續漢朝國祚,當了皇帝后又十分寬厚,聽得進不同意見, “光”字非常貼切。

    “武”字就更沒問題了,開國皇帝的劉秀,剷除綠林、赤眉起義,平復王莽,武功沒得說。

    以上。

  • 12 # 猩紅先生

    先秦到唐朝以前的帝王諡號大都一到兩個字,當一個字不足反映出此帝王的一生之時,就用兩個字。

    劉秀征戰一生,平定四方,稱得上“武”。

    劉秀光復漢朝,漢朝國祚延長近兩百年,稱得上“光”。

    漢光武帝,實至名歸。

  • 13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漢朝雙諡。

    光武帝是劉秀的諡號,諡號是人死後對他生前行為的評價,所以說“諡者行跡”。它產生於周朝,盛行於貴族之間,周朝天子、諸侯乃至卿大夫等多有諡號,並且產生了相應的規範,即《諡法》。

    漢朝恢復諡號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認為諡號是“臣議君、子議父”,便下令將之廢除,但秦朝很快滅亡,諡號立刻捲土重來。

    第一位擁有諡號的皇帝是漢朝的建立者劉邦,在他死後,群臣商議給他上什麼諡號,大家商議以後,覺得先帝功勞史無前例,也應該創一個從來沒有過的諡號給他,這便是“高”。

    《史記·高祖本紀》載: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

    新任皇帝劉盈看了以後很滿意,就同意了,然後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流程,比如跑到南郊向天請諡,其實就是把準備好的諡號對天念一遍,但中間禮節非常繁瑣。

    漢初的非儒生對諡號似乎不是非常在意,劉邦明明是漢太祖高皇帝,司馬遷卻將二者合二為一,作《高祖本紀》,使得漢高祖成為劉邦的代稱。

    此外,劉邦是漢朝唯一一個單諡的皇帝,在他以後的漢朝皇帝諡號都是兩個字,首位雙諡號皇帝就是他的兒子劉盈。

    漢朝皇帝多復諡

    劉盈的諡號是“孝惠皇帝”,比起劉邦多了一個“孝”字。此後兩個字的復諡成為定製,且復諡中大多數加的都是“孝”字。

    《逸周書·諡法解》載: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慈惠愛親曰孝。周愛族親。秉德不回曰孝。順於德而不違。 協時肇享曰孝。協合肇始。

    儘管《諡法》裡有“孝”,先秦時期也有周孝王、秦孝公等以“孝”為諡號的君主,但漢朝皇帝諡號裡的“孝”往往沒有此意,而單純是看中這個“孝”字的本意。

    《後漢書·荀爽傳》載:臣聞之於師曰:“漢為火德,火生於木,木盛於火,故其德為孝,其象在《周易》之《離》。”

    《漢書·惠帝紀·顏師古注》載: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漢家之諡,自惠帝以下皆稱孝也。

    不論是王朝德行為“孝”,還是彰顯皇帝本身的“孝”行,這個“孝”字毫無疑問不是諡號釋義,而是其本意所指的道德觀念。

    漢朝講究以孝治天下,從建國初期就提倡孝行,劉邦為此尊父親為太上皇。而諡號又是統治者進行道德評價的統治手段,在皇帝的諡號中加入“孝”字更是順理成章的事。

    漢光武帝是例外

    “孝”字既不表意,那麼漢朝皇帝的諡號重點就放在了第二個字上面,這也是漢朝皇帝大多可以簡稱漢某帝的原因,可劉秀卻是個例外。他的諡號“光武皇帝”雖是兩個字的復諡,但兩個字都是諡號,沒有像“孝”這種定式可略去的文字,所以後世多稱呼他為光武帝、漢光武等等。

    那麼,為什麼劉秀會這麼特殊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東漢的建立者,除了劉邦以外,諸多皇帝只有他才是打天下的,其他都是坐天下,不搞特殊些怎麼體現出他的功勞?

    當然,這是劉秀兒子漢明帝的想法,畢竟上諡號的時候劉秀已經死了,如果按照他生前迫於禮法以西漢皇室為宗的態度,未必會把自己的諡號搞成例外。

    劉秀的五世祖是漢武帝的哥哥長沙定王劉發,他算是西漢的遠支宗室,可這離西漢的嫡系帝勢太遠了,是不具備血緣上的天然法理的。

    當然,這種天然法理在亂世也沒什麼用,新莽覆滅以後,天下群雄並起,綠林軍立更始帝,赤眉軍立建世帝,王郎自稱成帝之子劉子輿,盧芳自稱武帝曾孫劉文伯,還有人把西漢末代皇太子劉孺子抬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誰也沒跟誰扯法理,而是直接開打,東漢的江山也是劉秀憑著幾十萬大軍殺出來的。所以劉秀一開始對法理並不是非常在意,懟王郎時更是直接揚言:“設使成帝復生,天下不可得,況詐子輿者乎。”

    別說你就是個冒牌貨,就算漢成帝死而復生,這天下也不可能是他的了,潛臺詞:是我劉秀的!

    後來劉秀給自家修太廟的時候,也只是修了一座高廟,把西漢從高帝到平帝11位皇帝的神位放進去,同時在洛陽另修四座親廟,分別祭祀自己的高祖父劉買、曾祖父劉外、祖父劉回和父親劉欽。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建武十九年(43年),此時天下已經大定,社會開始穩步恢復,儒生們有足夠的時間來跟皇帝理論禮法了。

    對於劉秀這種自立門戶的行為,大臣們在商議之後,一直認為這麼做不符合禮法,請求皇帝改認宗父。

    《後漢書·張純傳》載:“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親廟,宣、元皇帝尊為祖、父,可親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別為南頓君立皇考廟。其祭上至舂陵節侯,群臣奉祠。“

    也就是說,劉秀應該認宣、元、成、哀、平四世五位皇帝為自己的四親廟,認宣帝為宗祖,認元帝為宗父,宗祖、宗父由皇帝親自祭祀,平輩以下由相關部門代勞。血緣親屬的廟就不要在洛陽了,放到外地,由群臣祭祀就行了。

    劉秀同意了這個方案,給漢元帝當“兒子”去了,漢明帝卻覺得父親太委屈,尊父親為世祖,諡號光武皇帝,另立一座世祖廟。自此以後,西漢皇帝的神位放到高廟,東漢皇帝的神位放到世祖廟,劉秀實際上取得了與劉邦同等的地位,即開國之主。

  • 14 # 春光乍洩嗷

    漢朝自劉邦初建,中間王莽篡漢建新,後劉秀又重新奪回大漢天下,前後四百多年曆史。

    而古代皇帝死後後人都會給這個皇帝上諡號,以此來給這個皇帝的一生功過做個蓋棺定論。同時在上諡號的同時,對於那些在位期間有傑出貢獻的還會上廟號。

    漢朝的時候還不像後面的朝代,只要是個皇帝那就能有廟號,漢朝嚴格遵循了周禮關於諡號廟號的上法。

    整個漢朝能有廟號的也就幾位。開國太祖劉邦,我們今天叫高祖,是因為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把諡號和廟號給搞混了。然後第二位有廟號的是漢文帝劉恆,廟號太宗;漢武帝劉徹,廟號世宗,漢宣帝劉詢 廟號中宗;在然後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漢世祖。

    漢朝一直以孝治國,所以漢朝皇帝死後的諡號裡面基本都會有一個孝字。當然劉邦作為開國皇帝,肯定是沒有這個孝字的。像上面的三位,漢文帝,其實應該叫孝文皇帝,漢武帝叫孝武皇帝,漢宣帝叫孝宣皇帝。我們現在這麼稱呼是為了方便記。

    而劉秀,雖然他是作為西漢景帝劉啟的後代,但是傳到他這的時候早隔了很多代了,若不是中間王莽篡漢搞了個新朝出來,劉秀說不定就根本沒機會在歷史上出現。

    也正是因為王莽篡漢建新後,讓漢朝出現了一段時間的斷檔。

    等劉秀打敗所有競爭對手之後,為了顯示正統,又繼續沿用了漢這個國號,至於劉秀,除了祖上是漢景帝這一層能和前面西漢的皇族扯上關係,但是又隔了這麼遠的年代了,其實早已經和前面西漢末代皇族們沒多少血緣關係了。

    你就是想給他上孝字諡號你都不知道這個孝到底是對誰孝。

    王莽新朝末年,可是一共出過好幾位皇帝的。

    你總不能讓劉秀去孝更始帝劉玄吧。

    除了明理上面劉秀算是漢朝的繼承人,但更多是開創了一個新的國家。於是廟號上能稱祖。而諡號上,一生戎馬,最終重新建漢,一個“武”的好諡,當然不在話下。

    而“光”。

    在諡號裡的解法是:

    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基本就是在說劉秀這位位面之子的小老弟,繼承了漢朝的正統。

  • 15 # 清風醉史

    漢朝皇帝諡號中大多都帶有一個孝字,叫“漢孝某帝”,比如,漢武帝劉徹,應該叫“漢孝武帝”,因為漢朝國策是“以孝治天下”,因此加孝字是一種榮耀的表現。

    但在兩漢所有皇帝中也有兩個例外,一個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是光武帝劉秀。

    漢高祖劉邦是大漢朝的開國皇帝,是為高祖,前面沒有帝王了,因此不用加“孝”字,本身就是所有漢代帝王中最尊貴的存在。

    光武帝劉秀撥亂反正,推翻了王莽新朝,恢復了大漢江山,也算是開國皇帝,那為什麼不能用高祖諡號呢?

    因為東漢和西漢皇帝的血統已經不是一回事了,按照劉秀自己的說法,他是漢景帝兒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代。他在開創基業時,打出了西漢皇帝后裔的名號,給他帶來了莫大的好處,所以新朝不能用其它國號,只能用“漢”,到了後世只是用“東漢”區別之前的“西漢”罷了。

    劉秀登基後依然用國號為“漢”,向天下人展示他順從民意再續大漢王朝的意願。所以,他死後的尊號就不能用高祖,只能用世祖。而為了區別前漢孝武帝劉徹的諡號,就找出了“光武”的名號來用了。

    歷代帝王諡法對“光武”兩字都有解釋:

    1、光

     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後世評價劉秀一生最大的功績,在於能延續漢朝200年的基業,就是指“能紹前業”;而作為中興之主,劉秀又非常謙虛,對人真誠寬容,就是“居上能謙”。

    2、武

    武字的諡號解釋比較多,在這裡只擷取主要內容展示:

    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克有天下曰武;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

    在這裡拿孝武帝劉徹的武跟光武帝劉秀的武做個比較,漢武帝因開疆拓土,威震匈奴所以諡號用了“武”字,而光武帝劉秀諡號用“武”字,主要是讚揚他平定禍亂的功績。

    綜上所述,光武帝劉秀的諡號用了“光紹前業曰光,克定禍亂曰武!”兩句,“光紹前業”就是指恢復了祖宗的江山,“克定禍亂”就是指推翻了王莽新朝,平定了各地義軍。

  • 16 # 日落話春秋

    光武帝劉秀乃是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在天下大亂時,她也是白手起家,數年征戰,多次以少勝多,最終贏得勝利。後人為了稱讚他的功績,諡為:“漢光武皇帝”。後人為了簡稱,一般直呼為光武帝。漢朝之前有漢文帝、漢武帝等,但為何劉秀卻能諡號為光武帝?

    01劉秀與西漢的關係

    西漢政權傳承了數百年,最終外戚王莽涉政,建立新朝,由於王莽進行一系列改革,百姓哀聲怨道。也是在此,劉秀起兵打下天下,成立了東漢。

    東漢與西漢雖然都為漢朝,但其實東漢的建立與在重新建立一個新王朝並無二異。劉秀乃是高祖劉邦的嫡系子孫,在當時劉氏家族早已沒落,與平民百姓並無而異。當時戰火紛飛,百姓們十分嚮往先前漢朝未滅時,平穩安定的生活。人心向漢,自然就被劉秀利用了。劉秀的血脈,如果經過真實的考究。其實早就並不是劉邦的嫡系血親了,為了能夠證明自己是西漢王朝的合法繼承人,劉秀翻閱自家家譜,也終於給自己找了一層關係。

    劉秀在戰鬥勝利後完全也可以另起一個朝代,但為了國家的穩定,他並未行動。在歷史上,如果另建一個新朝,勢必要大封諸侯王,而且容易引起朝廷動盪等一系列的安危問題,劉秀如果表示自己是光復漢室,如今的朝代依然是漢朝。那阻力自然就小了很多。

    02漢代皇帝諡號都有兩個字,只不過被簡化

    我們現在所稱呼的光武帝,漢文帝等,其實都是由他們死後被後人所追封的諡號,所演化而來。秦朝建立後,曾經將諡號制度廢除,但在漢朝又重新恢復。諡號這一制度也是後人去評判先人道德功績等一系列的重要參考。

    漢代皇帝諡號一般都有兩個字,只不過為了說起來方便,朗朗上口,大家都簡化為一個字。西漢除劉邦以外,其他皇帝的諡號,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則來命名的。比如漢武帝,全稱就是漢孝武帝。除此之外,其他皇帝也是一樣。在漢代十分注重孝,百善孝為先,人首先就是要講究孝道。漢代皇帝諡號中兩個字中,前一個必定是“孝”字,也因為這個規律後人就將它進行了簡化,直稱為漢文漢武,不再讀“孝”字。

    03劉秀與劉邦的不同

    劉邦乃是一介草莽出身,白手起家,南征北戰數十年,最終打下基業,建立漢王朝。雖然劉秀建立的新朝也稱漢朝,為東漢。但其實劉秀也相當於是白手起家,自己一點一滴打拼下來的家業,並不是從前人那裡繼承來的。劉邦由於是漢王朝的建立者,乃是漢朝第一人,於是諡號為高。對在漢朝皇帝中,只有劉邦的諡號是一個字。而在劉邦之後,諸位皇帝的諡號中全都有“孝”字,表示要對先輩孝順,百善孝為先,孝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一個衡量尺度。

    按照諡號的傳統評價來說,劉秀其實建立的東漢相當於另開闢了一個新的王朝時代,他的諡號應該也是“祖”一類,但劉秀起家之時,便打出了乃是西漢劉家的傳承者,並且國號為東漢。這樣明顯不合適,但又為了突出與一般皇帝的不同,稱為光武帝

    同時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劉秀的諡號為光武帝,但是他的廟號卻是“世祖”,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是一般的皇帝,不論是諡號還是廟號,絕對不能有祖這一個字,這完全是開國皇帝才能獨有的,“祖”這一廟號。同時也表達了劉秀的功業超乎尋常,堪比開國皇帝。

    04“光武”的含義

    劉秀此人勵精圖治,在他的治理下,整個新建的東漢王朝,綻放出勃勃生機,被後人稱為光武中興。劉秀在漢朝衰敗之時,讓他成功復興,並且他待人和煦。“光”這一個字非常貼合於他本人。“武”這一個字自然不用多說,劉秀從平民起家,南征北戰數年,終於打下江山,而且基本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武”確實合適。

    劉秀的功績確實非凡,一生數次經典戰役,以少勝多。光武二字表示了他能夠復興前人的基業,為漢朝又續了數十年生命。

    劉秀的諡號與尋常皇帝不同,但確實應如此。劉秀乃是開國皇帝一般的存在。但他有稀少劉家的血統,雖然稀少,但畢竟也是劉邦後裔,並且在起兵徵天下過程中,打出了漢家子嗣的諡號,以贏得眾多勢力的支援。建立的新朝雖稱為東漢,但相對於西漢,其實是另一個王朝了,他值得擁有不尋常的諡號。

    結語:如果將西漢與東漢真實考究,其實分為兩個王朝,但東漢仍然國號是漢,劉秀功勞蓋世,乃開國之主,為了區別於前人,諡號也自然與尋常不同了。

  • 17 # 閒人老牛

    皇帝的諡號都是後人給加的。

    西漢的皇帝也不是叫漢某帝,比如漢景帝,漢文帝,漢武帝,這都是近代才開始這麼稱呼的。在西漢,劉恆諡號的全稱是“太宗孝文帝”,劉啟的諡號是“孝景帝”,劉徹的諡號是“世宗孝武帝”,後面還有,孝哀帝,孝平帝。東漢的皇帝除了劉秀諡號為“世祖光武帝”,其他皇帝也是兩個字比如孝明帝,孝靈帝,孝獻帝。在稱呼的時候,頂多在孝前面加個漢字,以區分其他朝代。

    也就是說不論是西漢還是東漢,除了兩個開國皇帝劉邦跟劉秀外,其他皇帝諡號前都有一個“孝”字。

  • 18 # 冒牌東方朔

    “光武”是劉秀去世之後獲得的“諡號”,“諡號”一般都是指皇帝和王公大臣去世之後,後人按照他們的生平事蹟所給予的或褒或貶的文字評價,一般字數也都比較少,這種給“諡號”的慣例是從西周開始興起的。

    另外,這裡還有一點必須要說明一下的是,劉秀死後獲得的廟號是“世祖”,也就是說,我們對劉秀的稱呼可以有兩種,一個是以“諡號”打頭,叫“建武皇帝”,一個是以“廟號”打頭,叫“漢世祖”。

    所以,其實我們在更多的時候,並沒有很好地去區別我們所熟悉的皇帝的名稱,到底是以“諡號”,還是以“廟號”打頭的。

    光武帝劉秀劇照

    比如說對漢王朝的建立者劉邦的稱呼,我們更多地會使用“高祖”這個稱謂,而“高祖”恰恰就是他的廟號,他的諡號叫做“高皇帝”,也就是我們也可以稱呼他為“漢高帝”劉邦。

    而且,針對西漢王朝的皇帝的稱謂呢,還有一個最大的特色,那就是,在制定諡號和廟號方面非常的嚴格,說到這裡,我們這裡可以再舉一個例子,開創了“孝宣之治”的孝宣皇帝“劉詢”,“孝宣”是他的諡號,他的廟號是“中宗”,也就是說,我們也可以稱呼他為漢中宗“劉詢”。

    既然“諡號”本身就是帶有“評價性”的文字,下面就有必要來解讀一下“光武”這兩個字了,首先來說“光”,想必列位都知道,大漢王朝在西漢和東漢之間經歷了一個篡奪政權的“新朝”。

    光武帝劉秀劇照

    所以,身為西漢宗室的劉秀成功建立東漢,恰好便是光復了“大漢王朝”,而且,他在建立東漢之前所發起的起義,打的也是這樣的旗號,所以,在他的諡號當中有一個“光”字,就恰如其分地說明他的這一功績。

    那麼,“武”字的話,應該是更好地概括了劉秀建立東漢是透過多年的戎馬戰鬥才最終實現的,這裡尤其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之後,其實當時還存在著不少的割據勢力。

    在經過了“掃平關東”“平復隴西”和“攻略川蜀”等一系列的戰鬥之後,一直到了建武十二年,也就是公元36年,東漢才算真正地實現了大一統,這全部都是他的“武功”,所以,使用一個“武”字當之無愧。

    光武帝劉秀劇照

  • 19 # 歷來現實

    對於已經去世的漢代皇帝,通常有兩種稱呼,一種是廟號,一種是諡號。

    廟號是一種榮譽稱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

    建立了漢朝的開國皇帝,和在位期間領導有方、作出突出貢獻,取得豐碩成果的皇帝,自然是有資格有廟號。

    退一步來說,在位的時候,即使沒有過很大政績,但沒有犯過大錯的,都會有廟號。

    開國皇帝的廟號大多是“X祖”,如西漢開國皇帝高祖劉邦,後人稱漢高祖。

    後來皇帝的廟號大多是“X宗”;如太宗劉徹,世宗劉恆。

    如果表現平庸,或者在位期間出現過重大工作失誤的,則沒有廟號。比如漢惠帝劉盈,在位的時候大權旁落被呂后掌控,劉盈跟傀儡皇帝無異,所以死後沒有廟號。

    被曹操挾持的劉協,也沒有廟號,只有諡號孝獻皇帝。

    東漢西漢一共有26個皇帝,其中有13個皇帝沒有廟號。

    稱呼廟號的都是兩個字,如世宗、中宗、高宗、太宗、元宗。不過後人在稱呼漢朝皇帝的時候,不管他們有沒有廟號,都是稱呼諡號,劉邦除外。如劉徹,廟號是世宗,諡號是孝武皇帝,後人叫稱他漢武帝。比如劉詢,諡號孝宣皇帝,廟號中宗,後人稱之為漢宣帝。

    漢代皇帝的諡號(駕崩之後的名字)都是三個字,比如孝文帝,孝武帝,孝宣帝;帶上他們的朝代的話,都是四個字,但是在本朝,稱呼皇帝諡號的時候,肯定得不帶朝代名字的。

    需要說明的是,後人稱呼唐朝之後的皇帝都不用諡號了,那是因為他們的諡號字數較多,稱呼起來麻煩。

    比如唐高祖李淵的諡號是“神堯大聖大光孝”,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光孝”。

    明朝和清朝皇帝諡號字數更多,朱棣的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足足17個字。康熙的諡號: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比朱棣還多5個字。

    而且唐朝的皇帝一視同仁,無論是誰只要當過皇帝就有廟號。

    廟號廟號,說白了就是在廟裡接受供奉的號,沒有廟號就不能享受這一待遇。既然唐朝歷代皇帝都有廟號,而且諡號字數太多,後人稱呼唐朝皇帝就用廟號了,朝代後面是X宗,如唐高宗李治,唐肅宗李亨。

    漢朝滅亡後,後來的朝代也沿用了漢朝的諡號,比如魏國也有孝文帝,孝武帝。為了跟漢朝區分 ,在史書中稱呼皇帝名字的時候,就在前面把朝代給帶上。

    比如漢孝文帝,再後來乾脆把中間那個“孝”字去掉了,直接叫漢文帝、漢武帝。漢獻帝的諡號是孝獻帝,後人把這個“孝”字省略了,漢獻帝是後人的簡稱。

    再比如為了把建立的魏國曹丕跟建立的北魏鮮卑人拓跋弘區別開,孝文帝曹丕叫魏文帝,孝字不要了;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弘的“孝”不省略,叫魏孝文帝。

    綜上所述,後人稱呼這些皇帝的時候,都是簡稱。所以後代史書中出現的皇帝,都是三個字。

    拓跋弘是因為跟曹丕朝代同名,諡號相同,為了區分才用四個字的。

    歷史上並沒有誰跟劉秀一樣,使用過光武帝的諡號,劉秀為什麼會那麼特殊,有四個字呢?

    首先他的諡號後面是個“武”字,如果簡稱為“漢武帝”,跟他的祖宗漢武帝劉徹就沒法區分了。如果用前面那個字,稱“漢光帝”,那就壞了規矩,不倫不類了。

    因此,史學家才會對劉秀特殊“照顧”,稱其為“漢光武帝”。

    同時劉秀出生的年代,漢朝政權被王莽建立的新朝替代,已經壽終正寢。

    在王莽被起義軍推翻,群雄割據、天下大亂的時候,劉邦後人劉秀挺身而出,消滅了各路武裝力量,重新建立了漢朝政權,史稱東漢。

    面對支離破碎的江山,災難深重的百姓,劉秀掌權之後,把全部精力放在治理國家上面,不分晝夜工作,嘔心瀝血醫治戰爭創傷(“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

    他在位的時候,善待功臣,從不濫開殺戒;扶危濟困,關注弱勢群體;降低稅負,減輕農民負擔;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精簡機構,提高官員辦事效率;韜光養晦,對外不窮兵黷武。

    經過他的辛勤努力,終於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一個和諧、繁榮的漢朝。所以說,大家稱他為漢光武帝,也有表彰他的意思。

  • 20 # 正史漫談

    “光武帝”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指的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光武”是他的諡號,而他的廟號是“世祖”,所以在《資治通鑑》這種編年體通史中,對他的全稱是“世祖光武皇帝”。

    為什麼其他的漢朝皇帝,比如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中間都是一個字,而劉秀的“漢光武帝”中間有兩個字呢?實際上,兩漢的所有皇帝中,除了劉邦,其他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是兩個字。劉秀諡號的獨特,不在於字數多少,而在於所代表的含義。

    按照筆者回答問題的習慣,為了便於朋友們理清楚情況,首先來點知識延伸(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往下拉)。

    這裡有個個常識:我們時常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其實分為三類:

    其一是按廟號。比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帶有“祖、宗”之類字眼的,基本都是按照廟號來稱呼皇帝。

    廟號這一事物起源於漢代,指的是在君主駕崩後,後代君主在太廟中為其立室祭祀,並且刻意起個名號。在唐代之前,並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資格享有廟號,通常來說,有巨大貢獻的開國皇帝稱為“祖”,其他的在治理國家方面極為出色的稱為“宗”。

    兩漢在廟號方面就很嚴肅,以西漢為例,僅僅有四位皇帝的廟號得到了承認:劉邦——太祖、漢文帝劉恆——太宗、漢武帝劉徹——世宗、漢宣帝劉詢——中宗(其他的後來都被擼掉了)。

    從唐代開始,廟號就開始氾濫了,我們對從唐一直到元所有皇帝的稱呼,其實都是他們的廟號。而在唐之前,習慣用諡號;之後,則用年號。

    其二是諡號,比如漢武帝、漢光武帝、魏武帝(曹操)、隋文帝等等這些我們熟悉的帝王。當然了,這裡列舉的幾位其實都是有廟號的,不過我們都習慣用諡號來稱呼他們。

    所謂的諡號,並不是帝王專有的,在西周時就已經存在,每當君主、諸侯以及具備一定地位的大臣死後,人們根據他生前的表現、功績給其來個蓋棺定論,加個特殊的稱號,這就是諡號。

    諡號本身有褒有貶,根據“諡法”的規定,文、武此類就屬於上諡;煬、靈之流是貶義,屬於下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隋煬帝、漢靈帝;其他還有中性的,比如懷、哀之類,我們熟悉的有楚懷王、漢哀帝等。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在他看來,以往設立諡號的做法是“子議父、臣議君”,非常的沒大沒小、以下犯上,所以正式廢除了這一做法。因此,他和兒子胡亥成了唯二沒有諡號的帝王。西漢建立後,才再度恢復了諡號制度。

    其三是年號,這一事物也是起源於漢代的。公元前140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首次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建元,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

    在其後上千年間,年號只是一種工具,是皇帝用來紀年的,當然具體的字眼也都包含著深意。一般來說,新皇帝繼位後都會定一個新年號;或者同一個皇帝在位期間,也會為了慶祝祥瑞、消除災禍改一下年號,這就叫“改元”。年號最多的應該是漢武帝,有建元 、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等等,是不是覺得每個都很好聽?其實都是引經據典、大有來歷的。

    到了明清時期,每個帝王的年號被固定了下來,從登上帝位到駕崩那一刻,期間不管經歷了多少年,年號從始至終都只有一個。因此,年號就具有了高辨識度,所以被後世用來指代明清皇帝,比如嘉靖、萬曆、乾隆、雍正,都是對應皇帝在位期間的年號。當然了,他們也都是有諡號、廟號的。

    下面我們重點看看諡號。

    起初,諡號的字數並沒有嚴格限制,經常是1-2個字,以春秋戰國時為例,我們熟悉的單字有秦孝公、楚莊王、魏文侯等等,倆字的有秦昭襄王、趙武靈王、魏安鰲王......

    漢代所有皇帝的諡號,除了劉邦是單字外,其他都是兩個字。

    公元前195年劉邦駕崩,下葬在長陵。其後,皇太子劉盈(漢惠帝,當時還沒正式即位)和群臣們商量怎麼給先帝上廟號、諡號。眾人認為:“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即劉邦時成為漢朝開國祖先,廟號是漢太祖;他的功勞最高,所以諡號是“高”。

    因此,劉邦的正是頭銜其實是“太祖高皇帝”,我們可以稱其為漢太祖,或者漢高帝。比如《漢書》中就是用了《高帝紀》這一叫法。

    那為啥後世都叫他“漢高祖”這個不倫不類的名頭呢?司馬遷的《史記》作為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在歷史上太有影響力了,他在裡面用了“高祖”這個稱呼,逐漸被後世當成了習慣。

    而劉邦之後的所有漢朝皇帝(那些有始有終、沒被廢除的),諡號都是兩個字。漢惠帝其實全稱是“孝惠皇帝”,漢文帝——孝文皇帝,漢武帝——孝武皇帝,東漢的漢明帝——孝明皇帝......後世為了方便,就簡稱為漢X帝,省略了“孝”這個通用字。

    漢代帝王的諡號基本是比較客觀的,嚴格按照了當初周公旦製作的《諡法》。以“文”為例,“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這些解釋用來描繪漢文帝劉恆,可謂無比貼切。

    “武”則對應這些解釋:“剛彊直理曰武,威彊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看完這些字眼,是不是感覺非常符合雄才大略、建章立制、幾乎一輩子都在對外用兵的劉徹?

    那麼,除了劉邦和劉秀這兩個開國者,其他漢朝皇帝諡號裡為啥都有個“孝”字呢?

    漢代以孝治天下,有兩層用意。

    其一,體現帝位的合法性、正統性。

    劉邦、劉秀作為兩漢的開國皇帝,他們平定戰亂,讓天下回歸安定;讓人們安居樂業,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他們的天下來得堂堂正正,受到人們的愛戴和擁護,具有高度的號召力、向心力。所以後面的帝王推崇“孝”,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帝位是基於對開國祖先的“孝道”;承認他們的帝位,則就是讓他們盡孝道。因此,歷代皇帝的帝位就因此具備了高度的合法性、正統性。

    其二,維護政權穩定的需要。

    怎麼樣才能治理好國家?早在先秦時期,孔子就給出了答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有做君主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中,在家孝順跟在朝忠心是掛鉤的。

    秦國商鞅變法正式確立了用法令治國的方式,但只依靠這一點肯定是不行的,秦朝就是例子。中國古代是家天下,按照周禮的說法,要維持社會秩序,必須要上行下效。人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在國要忠誠於帝王,孝親、忠君之間可以劃等號,只有孝子,才可能是忠臣。

    後來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孝道由家庭倫理全面擴充套件為社會和政治倫理,整個2000年的封建社會都信奉“以孝治天下”;透過“ 父為子綱”,“君為臣綱”才成為了可能。

    因此,兩漢除了開國皇帝,其他的諡號裡都有一個孝字。那麼,劉秀的諡號為什麼是“光武”兩個字呢?

    “武”的意思上文已經解釋過,比較吻合劉秀創造昆陽大捷、平定河北、掃平群雄、終結戰亂、恢復安定的功績,但如果只是用這個字,那就跟劉徹衝突了;

    而劉秀還有個最獨一無二的功績:當初西漢王朝被王莽終結,身為漢室之後的劉秀,則順應民心,舉起光復漢室的大旗,成功恢復了劉氏王朝;其後他行仁政、除苛政,輕徭薄賦、減輕刑罰,安撫百姓、穩定人心,北御匈奴、南定交趾,與民休息、天下太平,成功實現了漢帝國的中興。縱觀數千年的歷史,一個王朝被徹底顛覆後還能捲土重來、並且創造新巔峰的,只有兩漢,劉秀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功勳。

    而根據諡法,“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功勞赫赫、恢復漢家輝煌、居上位而為人謙卑,這些都符合劉秀的特點,因此他的諡號除了“武”,還被加上了“光”,合稱“光武皇帝”。

    另外,知道為啥自唐朝開始人們不再用諡號來稱呼皇帝了嗎?武則天開創了一項先河:擔心後人罵自己,她活著的時候給自己加諡號,而且是堆疊了一系列溢美之詞的那種,在她死後,兒子唐中宗依照母親生前的意願送上諡號“則天順聖皇后”。

    自此之後,後代皇帝的諡號都由大量歌功頌德的漂亮字眼組成,再也不能體現其在位期間的真實作為。比如李世民的諡號本來是文皇帝,後來被改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李治是“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趙匡胤“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康熙帝“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因此,自唐代開始都用廟號來指代皇帝,明清則用更加有辨識度的年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愛因斯坦在晚年曾說“這一切都是早有安排的”,他說這話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