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歆石
-
2 # 步步為營007
劉備顛簸一生,中年以後事業才有起色,然後三分天下,蜀中稱帝。關羽遇害後,悲慟不已,不顧眾人反對,傾盡全國之力,討伐吳國,遭到陸遜埋伏,火燒連營七百里,不僅把家底賠進去了,自己也剩下半條命,最後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劉備大敗,不僅讓蜀國元氣大傷,也讓自己信心受挫,主要是自己老了,烈士暮年,壯心沒有了。
題主說越敗越戰的人,一旦成功了就很難接受失敗了,這是不完全正確的。像曹操就不是這樣的人,他只會越挫越勇,赤壁之戰時,三次大笑,還有在西域被馬超追趕時,甚是狼狽。也沒有搓掉其銳氣,後來他就寫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人和人是不同的,再加上環境,年齡等等因素,導致人的心情也不同。
-
3 # 東方大狂俠
一貫失敗者,當某次獲得成功後,就不能再接受失敗的挑戰了,這是因為:
人有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習慣,當一貫處於失敗的境遇時,就算再糟糕也不覺得糟糕,覺得這已經是一種常態了,沒什麼了不起。有一句話叫“習以為常”,就是這意思。而當一個人經歷無數失敗有朝一日獲得成功時,他便會有一種無形的心裡壓力。這種心裡壓力一種來自外部,怕人嘲笑。一種來自內部,失去信心!當人同時遭到內外的心裡壓力時,精神就會崩潰!
當初三國劉備要出征東吳,就遭到諸葛亮等的反對。可劉備不聽,卻未想在夷陵之戰中遭到慘敗。雖然遭到慘敗,可作為主帥的劉備不可能受了重傷吧?問題是,沒有受重傷的他卻一命嗚呼!劉備一生征戰,敗的多勝的少,勝敗乃兵家常事這話早已注入心裡。可當他建立了蜀國之後,成了一國之君時,他本身直接的失敗抗壓心裡能力就弱了許多,所以才會出現在白帝城羞憤崩潰而死的一幕!只因他不聽諸葛亮的勸告,面對諸葛亮、面對失敗,不僅不好意思,還賭掉了蜀國的國力,他自覺沒有本錢重新崛起與人再戰,才失去信心。又羞又氣又憤又恨,氣大怎能不傷身?傷身怎能不病?病急怎能不亡?劉備主要死於自己的心裡壓力,還有面對諸葛亮等人的羞愧!所以,人居高位,抗壓能力反而不如常人,這是很正常的。因為身居高位的人心裡的字典上只寫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八個大字!而這樣的心態怎能挑戰失敗帶來的壓力呢?!所以,劉備之死,毫不奇怪!
其實,按照劉備建國前的實力,夷陵之戰失敗後仍有東山再起的希望和可能。可劉備過去能屢敗屢戰,而夷陵之戰的一次失敗他硬是抗不住!這就足以證明我上面說的,人無論勝敗,都會養成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習慣。所以世界上好多人好多國家都一樣,隨著自己一貫的成功一貫的處於高位,就受不了失敗的挑戰!就好比現在的美國,對中國的崛起感受到了極大的恐懼和威脅,他很怕什麼時候一下沒注意就被中國壓制超越,所以現在在驚醒之後拼命打壓中國!他就害怕失敗!當皇帝的人一下子要是被人推翻貶為庶民,其心態可想而知!
美國先前把英國幹倒了,英國再也沒能稱雄世界。現在,中國要是把美國幹倒了,美國一樣會失去自信!人是那麼回事,國也是那麼回事!
-
4 # 新莽傳奇
劉備在夷陵之戰後不久就離開了人世。此戰的失利正式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至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三方中沒有一方有足夠的實力統一全國。但也確立了局部範圍內的和平穩定局面。
劉備一直以匡扶漢室為已任,漂泊半生終於在益州立足,時不我待了。借關羽的死,東進伐吳以期實現理想。但是結果不如意,打擊可想而知,並且身體的原因讓他沒有機會接受失敗了。
回覆列表
屢敗屢戰,來自於對勝利的渴望,對成功的追求,對未達頂點的嚮往。人的慾望是很難滿足的,但是達到之後就很難承受跌落的痛苦。放下兩個字,真不是輕易能說出口的。
另一方面,成功是多年的努力所得,人年輕時,精氣神貫一,無所顧慮也無所不可失去,動力十足。成功後,面子四撒,恭維者有之,羨慕者有之,嫉恨者有之。誰成功不是為了更體面的活給他人看呢。失敗之恥,會讓這份體面加速脫落,如何相見呢。而年華已逝,精力已緩,衰弱已至。只覺運走英雄不自由。
張飛失了徐州,兄弟相抱痛哭,妻如鄙履。關羽失了荊州,卻無顏回見兄長和舊人。人啊,可進不可退,可上難以下。武聖尚且如此,他人又如何免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