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姬葉華

    又是帶節奏的問題,故意製造對立。

    陳勝、吳廣、張角、黃巢都不算東方古人?西方人明君清官也是見一個絞死一個?

  • 2 # 五湖散人李清楓

    古代中國缺乏權力監督,君權大於天,皇帝金口玉言決人生死,貪官惡霸官紳一體,老百姓水深火熱,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只有君明臣賢,碰到一個清官那便是再世青天。

    西方其實就是中國的東周時期,春秋戰國諸侯為王,君主更多的就是一個象徵,利合則聚,利盡而散。所以西方的明君大多都是透過一場有一場的對外戰爭樹立個人威信,獲取王國發展的資源的。那怕到了近現代也是如此才有了殖民主義,對外戰爭轉移了大部分國內矛盾。西方的民主只是貴族的民族,貴族將君權關進了籠子裡,但是在自己的封地中也是自立為王,為所欲為。

    作為老百姓,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一樣水深火熱。馬致遠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才是永恆不變得主題。

  • 3 # yoyoky

    中國從古到今爆發了多少次農民起義,多少皇帝權貴人頭落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怎麼來的?

    英國從1066年諾曼王朝建立到現在,有幾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沒有。有幾個國王上斷頭臺?一個,查理一世,因為此事,英國陸軍至今沒有皇家榮譽稱號。

    法國從法蘭克的查理曼大帝開始,至今有幾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沒有。有幾個國王上斷頭臺?一個,路易十六,就是據說是他發明的絞刑架。

    德國一直到19世紀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才實現統一,既沒有大規模起義,也沒有國王人頭落地。就連希特勒,那也是自殺身亡。

    由此可見,歐美人階級固化嚴重,奴性太重,比如有人統計英國八百年來統治國家的權貴沒換過,都是那幫土匪一樣的諾曼王朝騎士,有點歷史常識的都知道那是一群法國來的人渣,祖先是北歐海盜垃圾,這幫人的祖先如果放在人類裡,簡直是對人類的侮辱。

  • 4 # 沉140769451

    誰說西方人不希望明君清官?難道他們喜歡昏君髒官?!西方人絞死了幾個國王?中國人又殺了多少昏君呢?!滑稽可笑的問題,封建君主時代,全世界人民都希望有一位明君清官。即使到了今天,全世界各國人民一樣希望自己國家有好的領導人,不貪腐的官員,無政府主義者只是極少數。

  • 5 # 湘西超風行者

    受到文人墨客或者士大夫的“春秋筆法”或者“粉飾太平”的寫法的“一廂情願”的民間小說式空想主義,現實很殘酷與小說很“和諧”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明君清官等空想的人物反映對現實社會不滿情緒的集中體現的歷史事實,古今中外的底層人物是沒有話語權的群體無意識的政治犧牲品

    綜上所述,東西方都有明君清官與反抗暴政的歷史程序,題目上的概括受到影視劇的影響較深,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是人類社會的歷史共性,沒有東西方之別

  • 6 # 越中客

    前半句成立,後半句不成立,歷史上國人絞死君主的例子遠多於西方,西方也就路易十六、查理一世少數幾個例子,歸根結底是政治結構和有無宗教的問題,西方文明的淵源來自於古希臘古羅馬,是商業文化主導的,權力天然不集中,西方社會長期以來都是封建制,國王只是較大的封建領主,並不擁有對王國自上而下的生殺予奪的權力,在這種權力分散的政治結構下,社會矛盾的矛頭不會向君主集中,都是下邊領主的事,加上宗教加持的神聖光環影響,老百姓很少會去做弒君的事,權臣也不敢輕易弒主,因為教權和其他領主的壓力,不敢成為眾矢之的。

    中國的皇帝自認天子,但老百姓其實並不信,因為中國是世俗文化,沒有濃厚的宗教信仰,弒君並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負擔,所謂“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根深帝國,權力寶座太過誘人,野心家頻出,且很多都成功登上大位。但中央集權制下權力越集中,矛盾也越集中,大凡天下大亂,君主很容易成為矛盾的焦點。

    期盼明君,是因為缺乏獨立的教權和貴族集團來制衡君權,只能寄希望於君主的聖明。由於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下實行郡縣制、文官制、流官制,官員擁有較大的行政權力但任期有限,沒有地方所有權,無法傳承給後代,也不用對所治理的地方終身負責,自然在任期內想盡辦法盤剝,因此屢屢出現“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現象!封建制下的封建領主就不會這樣,自己的財產過度剝削反而會造成收益下降,不同領主之間也有競爭,佃農可以用腳投票,因此像日本這種封建制下的社會,也不太會出現中國這種盼望清官的現象。

  • 7 # 半畝園書生

    我認為題主提的問題這樣表述更清楚些,即:為何中國封建社會百姓期盼明君清官,西方人絞死國王?

    我認為這是因為東西方不同的文明形態或社會形態所產生的人們對國家和統治者有不同的價值判斷所作的一種抉擇。

    一,中國封建社會百姓為什麼期盼明君清官

    1,自遠古時代始,中國就是一個農業社會,所謂農業社會就是以種植糧食畜養牲畜為生,農業社會有兩個特徵,一個表現在生產方式一個表現在生存方式,我們以一個氏族部落為例。要想糧食豐收,一是要有一個種地經驗豐富的人帶領部落成員種地;二是要有一個協調能力強,有威望的人協調與其他部落之間水利灌溉問題;三是要有一個勇敢,負責的人帶領成員興修水利,戰勝災害。大禹不就是從一個部落首領帶領大家治水,而成為國王嗎。因此這樣的農業社會必然產生君主制的政治制度,而百姓養成了服從意識。另一個表現在生存方式的特徵是部落成員以土地為家,不會四處遷徙,從而形成了安土重遷,內向守成的性格,也使君主制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

    2,家國一體的社會組織形式,固化了天子或皇帝在百姓中的地位。隨著社會發展,部落聯盟逐漸向國家演變,首領變成了天子或國王,有了政權和管理者。周滅商後,周天子把自己的家族成員和有功大臣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這時的天下仍是家天下,家國不分,周天子就是大家長。這一點可以從秦漢時期國家行政機構設定的三公九卿可看出端倪。比如宰相這個官職,為什麼叫宰相,在封建時代貴族家庭最重要的事在宰殺牲牛,象徵這一意義,當時替天子和諸侯管家的稱宰,到了秦漢,由封建轉為郡縣,這就“化家為國”了,一切貴族家庭都倒了,只有一家就變成了國家,於是他家裡的家宰,也就變成了國家的管理者。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為什麼有家國情懷的原因。

    3,中央集權的管理制度使中國的百姓能親身體驗到國家政策和官員的好壞。中國古代最小的地方官是縣長,代表皇帝治理一方百姓,百姓雖然不能親自見到皇帝,但卻透過地方官感受到皇帝制定政策的好壞,並根據地方官是否執行政策來判定地方官的好壞。這時的百姓已經把皇帝和官員作為自己的依靠。

    4,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君權神授”,等級觀念,倫理觀念,更加強化了百姓從精神上對國家,皇帝,官員的認可程度。

    5,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朝代的皇帝,官員對百姓不好,但大部分朝代的皇帝都會動用國家力量保護自己的子民,皇帝和官員成了百姓幸福生活的希望。

    透過以上分析,也就明白為何中國的百姓期盼明君和清官了。

    二,西方人為什麼絞死國王

    我想這句話題主的意思是絞死國王是表象,深層意思是東西方對國王或皇帝的認知不同。西方是一個商業社會,以地中海為中心的歐洲是一個亞,非,歐交會點,是一個開放的地方,地理環境不適宜種植糧食,而是以商品交換為主,商品交換不需要氏族首領的幫助,完全靠自己,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講究的是平等和信用。因此商業社會造就成西方人的個人意志,平等,契約精神的價值觀。

    1,羅馬國家的組織形式。公元前700多年,羅馬建國,其組織形式是三權分立,即國王,元老院,市民大會,國王由選舉產生,任何重大決策需元老院和市民大會表決透過,因此,西方開始出現的就是民主制,這和中國產生的君主制完全不同,西方人對國王的身份地位並不看重。

    2,到了歐洲中世紀,歐洲進入封建社會,所謂封建社會就是裂土地分封領主。以國王為代表的世俗封建主和以教皇為代表的教會封建主,自己保留一部分土地,把其餘的土地分封給小封建主,小封建主又照樣把土地分封給更小的封建主,直到最小的騎士,這樣層層受封,構成了封建等級制度,每層的上下級之間都是領主和附庸的關係,領主要保護附庸,附庸要向領主宣誓效忠,交納一定貢物,在打仗時要應召出征,這就組成了從國王到騎士,從教皇到神甫的世俗政權和宗教神權的金字塔形的等級制度,根本原因是這時的歐洲國王以及所代表的國家權利非常弱化,沒有能力來保護自己的臣民,不得已,只能透過這種領主和附庸之間的契約方式來尋求保護,這也就造成了國王在人們心中沒有地位,當時的人們只知有領主,不知有國王,,這和中國百姓信任依賴皇帝有鮮明的反差。

    3,上了斷頭臺的國王。西方被推上斷頭臺的國王有兩位,一位是英國國王查理一世,一位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這兩位都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被送上了斷頭臺。

    這兩場革命都是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社會君主制的資產階級革命,是一種社會制度推翻另一種社會制度的你死我活的革命,這兩場革命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以國王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如果不把國王處死,讓國王代表的封建勢力復辟,那革命成果就會毀於一旦,新興的資產階級和革命群眾就會遭到鎮壓,這是處死國王的直接原因,而我前邊分析的歷史上西方人對國王的認知和態度,則是兩個國王被處死的歷史原因。

  • 8 # 使用者5287583432077

    說反了吧。說出這種話,故意偷換概念,西方古代是君權神授,古代西方哪有人敢造反。都是貴族王室之間混戰,絞死國王只是近代才有的。

    而東方古代直說就是中國,民間受壓迫發生有多少起義?幾乎年年有。不光貴族,平民老百姓都乾造反起義,那關什麼皇帝是不是天子。多少皇帝被殺。皇帝可是高危職業。我們信的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信仰是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