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帛書少子

    道不生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的才到萬物。而物為何?物乃思維中的基本原素_概念。概念僅僅是思維形成的,和其原指其實是代指關係,故可合,可不合。

  • 2 # 春暖杏林戒捨離

    首先要明白,“道”是什麼?其實,她就是宇宙自然的變化規律,一個人修煉到,明曉自然萬物的變化規律,即是宇宙大道,就是得“道”。所以,自古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不了一人,說得是難度之大!

  • 3 # 李志勇LZY

    天地物礎續研告訴今人:

    一二三是客觀存在基道,

    四五六兩合作用行平理,

    七八九最高知識十文明,

    新氣水性情事業界大同。

  • 4 # 餘道易

    道有大道小道,道不是生硬的,而是隨時間空間和人事而變化,人所做的事必然有時候符合道,有時候不符合道,符合小道做對小事,符合大道做對大事,順道則昌,逆道則亡。所以要順道而為,講的容易做起來卻難,只要不偏離大道就很不錯了!

  • 5 # 橡樹島

    道是指萬事萬物存在、執行的道理和規律。道,雖然是廣博弘大,但對天下不同的蒼生萬物,卻都能夠涵蓋和發生作用。因此,準確地說不是“道” 造出了天下一切,而是天下萬物符合“道”的規律性。舉個不算恰當的例子幫助理解一下:抽菸有害健康是“道”,許多人雖然知道這個“道”,但還是繼續抽菸——不去符合“道”。

  • 6 # 東方既白世說新語

    縱觀全篇《道德經》,可以發現其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就是人類如何達到“天人合一”,更準確說是“道人合一”的問題。其先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的就是天(道)如何做的,是按什麼規律執行的,總結起來就是“混沌無極,道生萬物,無中生有,有中化無”,萬物皆從混沌無極之道而來,即無中生有,最終又有中化無,歸於混沌無極,生是謂生,死亦是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混沌無極是萬物的終始點,生死皆遵循道生萬物的整體迴圈過程。歷史上很多集大成者大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浸淫磨練,並經歷了混沌無極之後才推陳出新,終成一家之言的,因此可以概括為“萬物皆遵循道而生”。

    接下來就是人的問題,人要如何真正達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問題。這個在我獨創的“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國學研究新體系中有專門的章節論述,有興趣深入研究的話,可以找我以前的文章讀讀看,下面僅從“萬物皆循道而行”的角度,分四個層次進行簡單的闡述。第一個層次:人道六親生克之新生,法地道五行生剋之共生,生克皆是道,生克平衡則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家和萬事興,生克失衡則無法共生,萬事不興;第二層次是:地道五行生剋之共生,法天道陰陽太極之順生逆亡,所謂“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生,逆之者亡”,五行生剋就如四季變化一樣亦遵循天道順生逆亡的規律,順生是順生的道,逆亡是逆亡的道,無論順生逆亡都是循道而行;第三層次是:天道陰陽太極之順生,法道混沌無極之生生,生生不息之謂易,易即是萬物皆遵循的那個道,因此老子和《易經》都是在講世間萬物執行所遵循的規律而已,只是《易經》相對比較具體,比較形而下,把世間萬物之理分門別類,用卦變原理進行演算推理,《道德經》則是老子對《易經》在繼承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總結昇華,提升到了混沌無極之道的層次。第四個層次就是文初所說的道法自然,混沌無極,道生萬物,無中生有,有中化無。

    因此萬物皆由道生,也都遵循而行,走了哪個道,即生出哪個道的果,猶如《易經》的卦變原理一樣,哪一爻動就會生出對應的那個變卦,牽一髮而動全身,千變萬化,然雖繁雜而有序,雖萬變而不離其宗,只是這個道太大太廣,凡夫俗子根本無法把握全域性,看透前後的來龍去脈和因果關係而已,無法抓住那個有序,無法理清那個宗而已。所以老子說的那個道,並不是誰隨隨便便心血來潮就能搞懂悟通的,只有你哪天徹底讀懂了《易經》,自然就明白老子道生萬物的道理了,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易經》相對《道德經》更簡單易學,是解開《道德經》的“入門讀物”,是開啟道之門的鑰匙。

    天下萬物皆有道,關鍵看你選了哪條道。

  • 7 # 魏永臣550

    我認為提這個問題的人是懂得“道”的概念的。從漢字組字結構分析,“道”就是“首走”,也即“道”是走在成物前面的,決定成物造物的內在關鍵,沒有這“首走”,也即沒有“道”就不能成物。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形容“道”為“先天地生”,就是把天、地這樣的大物也看成了物。在自然界,成物都由各物的內在道性決定的,成就該物的道與成就它物的道是不相同的,也即成就天的道與成就地的道不同,這就構成了各物有各自的特殊性。人們探索未知自然事物重在探知其內在的特殊性或特殊道性,其重要意義就在於利用自然萬物的特殊性開發人類生產製造,製造出種類繁多作用效能不同的源源不斷的無窮無盡的各種人造物被人類所利用。

  • 8 # 另類物種

    關於道德經裡說的‘道’,你必須先弄明白什麼是‘道’。

    道德經裡指出的道是規矩,規則,規律。

    而且任何事物一旦違反了道,那麼只有一個結果——順道者昌,逆道者亡。

    無論在職場還是在商場,都會有一套不同的運轉方式,比如職場,職場上生存之道在別人眼裡就是別人口中的官道。

    因為職場上有上級下級,古代的官場也是有上下級,所以古代官場的那一套在現金的職場上也行得通。所以叫官道沒錯。

    古代的官道出一點差錯就是全家問斬,在現代職場上,出一點差錯就是別處謀生。

    所以這個道你就必須瞭解。

    例如上級派遣任務,你必須盡力完成,上級只看結果,你就得把最好的結果弄出來,過程中有解決不了的,想破腦袋也做不出來可以向上級請求協助。

    這就是簡單的職場之道。

    那麼違反這個道的往往就是上級派遣的任務太難,你認為做不了,於是就不去,那麼你就是違反了職場之道。結果也很簡單,你自己另謀職位。

    商道也是如此,投資一個專案的細算成本與盈利,還得估算自己有沒有本事去做,能不能按時按質完成。

    如果上面這些流程你都沒有走完就撲過去投資,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傾家蕩產。

    說簡單一點,有個古老的規矩就是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我們也知道越有錢的人越看重面子與禮節。如果你在有錢人談生意的時候不懂茶滿欺人,你倒了一杯滿滿的茶給對方。估計只有兩個結果,對方不喝或者找藉口走人。事後的反應只有一個,你失去了這個客戶不管你的產品是不是無可替代,即便是無可替代,人家忍到有可以替代你產品的那一天絕對會拋棄你。

    這就是違反‘道’的結果。

  • 9 # 天地品格

    哈哈哈,自然造化,大道流行,人文效法,天時地利,順昌逆亡,因果必然。人文認知以及順應自然的內在要求,已經告訴了我們天時地利人和的深刻內涵及其極端重要性。因此,人在天地時空中的行為是否符合自然之道及其後果便一目瞭然了。而這,正是人文的基本內容,更是人與自然、社會關聯的基本準則。離開人文範疇,這一問題還會存在嗎?!如果存在,或許是其他智慧生物的命題了!

  • 10 # 有德司契

    具有全息宇宙觀的老子認為“道”既是“天地根”又是“萬物之母”,更是天地萬物(其中包括人類社會)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總根源及總規律與總規則。

    正因此,老子堅決反對一切主觀有為的人治主張,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儒家“克己復禮為仁”(實為復辟封建專制的禮制)的人治主張。

    如其“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及“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以及“絕聖棄智,利民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等哲理就是最好的證明。

  • 11 # 106492757089

    按老子五千言的邏輯,道有兩個含義,您說的這個,是【自然】的意思。自從有人類以來,有自然,就有不自然,這是人的能動作用所決定的。

  • 12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哲學的思維真的很考驗人,

    我們往往用事相經驗知識來思考它,

    或者形而上與形而上釐不清,

    比如此處的"造"就是這樣的概念!

    大概是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的"生",

    乃至老子的比喻"玄牡之門",天下父天下母⋯

    都被人們實體化了、具象化了!

    道,可道,非常道,一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二也;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三也。

    問一下,為什麼不是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們不是從1開始,可以無限麼?

    所以一二三是什麼?

    生又是什麼?

    大家細思量,

    比如道生一,道是O還是空(這時可參佛)?

    生又是生育,造麼?

    哲學家關注的是形而上也,

    就是一個抽象的邏輯體系,它所用的只是概念範疇,

    而不是指名稽實的名稱!

    簡單說,事理不分前,道與氣即一,此一;

    無法界定,既是一,又非一(陰陽皆有),此二;

    陰陽和合又是一,此三;

    此間何曾有個"生"?

    又何曾有123?

    所以,所有的具體事物無非以上三者的概念統一物也。

    佛教分析事物總從六個方面:體,用;性,相;理,事,

    可以參考。

  • 13 # 道法自然ID

    這就看我們怎樣去理解這個問題,天下萬物是由道造出來,也就從自然中來,隨著時間推移,環境的變化,產生了偏離大道就很正常,這就象同一個物種在不同條件下,出現了不同的變化一樣,比如同樣的樹種,生長在不同的地方,由於氣候,土質,環境等各種影響,就出現了高,低,生命長短,形狀不同等變化。也就象同為孔聖人的弟子,受到相同的教育,由於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一樣也會有好壞之分。這就我們古人常說的龍生九子,各不相同,道也是一樣,由於後天的變化,出現不同的結果,其實這也是道的一種形勢,不然又為什麼要修道呢?

  • 14 # 明德自在

    參考系辭理解道,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這大道小器,那道就是向上的,也就是向上的才合道。參考易經牽掛來理解,道生一,如乾卦潛龍勿用,一生二是九二見龍在田,三生萬物反覆道也,三浪一世入靈堂,如 佛說涅槃。細讀"道生一"沒有道生萬物的意思,有太初有道之意。

  • 15 # 白玉子

    《道德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天下一切並非`道'造出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道只是自然形成的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法則!常言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義必自斃!順道者昌,逆道者亡!又何來什麼做法都是符合道的這種無稽之談呢?!仁人志士所以追求道,探索道,有的窮其畢生也誓要把"道"弄明白( ̄▽ ̄),以求大徹大悟道之真諦!史有感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有多麼重要,迫切,堅毅,頑強!因為徹悟了道,也就一通百通,一切作為也就有章可循,心想事成,無往不利,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順道而佈德,敢為天下先,以天下人之心為心,普度眾生於隨心所欲間!濟世益民行大道,天人合一萬眾歡。佛曰,成佛。道曰真人聖賢。所以╮( ̄▽ ̄)╭題主的提問是不成立的。

  • 16 # 一花一世界一景一菩提

    天下一切都是道生出來的,道有大道,也有小道,自從人類誕生後,人類作為具有智慧思考能力的生命,出現過聖賢,鼓勵人類遵循自然宇宙大道而活,但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恩怨情仇,就有人心傾斜後的“羊腸小道”。不孝,不忠,不義,不善,不愛,不容之道。道容納著宇宙大道也容納著羊腸小道。人類做出的每個選擇都在道中,但大道是正向迴圈,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利人利己的一榮俱榮之道。上述的羊腸小道則是負面甚至惡性迴圈之道,一損俱損害人害己之道。正向之道和負面之道都是道,只能夠說正向之道是正道,負面迴圈之道是羊腸小道不符合正道,不能夠說羊腸小道不是道。

    總的來說,會有越來越多人,在經歷一次次磨練體驗輪轉後,明悟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之道才是光明正道,走向靈性覺醒之路。

    就算有人暫時走的羊腸小道也最終會在天時地利人和合適的時候回到自然大道,每一個靈性生命都會回到誕生的地方或達到極高的靈性水平,那裡是源頭。

    個人觀點,不夠周全,僅供參考。

  • 17 # 閒看秋風999

    是啊,這就是老子的學說不能進入主流社會的最大障礙;誠如題主所說,既然一切都必須符合“道”,而且還要“法自然”,那還要人們“主動”去做什麼呢?只有“無為”,什麼事不做就好了。

    老子作為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流派,其影響力確實不小,不過始終不能被統治者欣然接受,不是沒有理由的。

    古代的統治者們需要什麼呢?需要的是積極的人為干預,也就是對社會各個方面的控制,無論從行政管理還是思想控制,統治者都需要干預,而絕非是“聽之任之”的“無為”。

    對於個人來說,老子的學說一般也是上不了檯面的;換言之,如果從小就“順應自然”,絕聖去智,那還讀書幹什麼?快樂成長吧!

    因此,老子的那一套只能夠作為統治者治國理政工具箱裡面的一件工具,一個“備胎”,註定不能成為統治者們的首選,只能夠“適可而止”。

    換言之,現在我們所讀到的《道德經》已經不是老子的原著了,而是經過後人甚至就是統治者們自己的改造,目的就是要麻醉老百姓,就是愚民。

    如果讀者認真對比一下最新出土經過整理以後的《老子帛書》,就會發現裡面有許多內容都與現在通行本也就是王弼注的《道德經》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就連《道德經》八十一章的順序都不一樣,《德》在《道》之前。

    說白了,《道德經》全然不是老子的原著了;不知什麼人在傳抄過程中有意無意增刪了不少內容,夾帶了不少私貨;我相信,隨著更多的古代文獻的出土,可能我們會看到更加接近老子原著的《道德經》。

  • 18 # GrilCandy愛國學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勝而不美,勝而美者是樂於殺人”,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勝利之後不要得意洋洋!如果勝利之後得意洋洋,那就是樂於殺人。成功了以後,“果而不得已”,事情成了以後,戰爭取獲勝了,你要自知,戰爭是殘酷的,是不得已而為之,這樣還算有一點良心,良知。“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還是在強調這個,不要以為戰爭就是一個真正強大的正確的途徑。

    還有一句“物壯則老”。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萌芽、生長、壯大、衰亡的過程。任何事物發展到“壯”的時候,就開始向“老”的方面發展。“如日中天”嘛,如日中天之後,就接著就往衰落的方面走了。“物壯則老”——哪個國家也不要以為自己會一直強大。發展到最強大之時,便是由盛而衰之日,這是事物內部力量決定的。這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過程。這就是“道”,“物壯則老”講的就是規律、規則。如果你要像前邊講的——逞強用強,那就叫做“不道”。

    戰爭是非常殘忍的,打過仗的地方,一片衰草枯楊,斷壁殘垣。“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所以打仗的那些人,介入到戰爭的那些人,你要明白,哪怕你打勝了,你也不要去驕狂,不要吹噓,你要明白戰爭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不這樣,那就叫“不道”。老子講“不道”之前,把“物壯則老”這個詞先放在了前面。因為,這是事物的規律、規則。誰要認為自己可以一直強大,一直可以用強,一直可以強暴別人,一直可以居高臨下,肆無忌憚,那就“不道早已”。“已”就是結束,不符合道的,遲早是要結束的,是要敗的。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義”比“仁”又差了一個層次,大家看這裡邊劃的層次,最高的應該是“道”,按照道去做的就是“德”。然後是“仁”,然後是“義”。有“上義”的人——上等的這種正義的人是什麼樣子呢?“為之而有以為”。主動去做,而且做完了也把這事情牢牢記住,念念不忘。你看我這人多堅持正義,我這個人大義凜然吧!所以老子認為其實這樣都屬於有意為之,不符合道自然而然的方式與原則。

    “服文采,帶利劍。”穿著漂亮的、非常昂貴的衣服,帶著珍珠寶石裝飾的利劍。“厭飲食”,什麼東西都吃膩了,對什麼好吃的東西都已經感覺到厭煩了。“財貨有餘”,家裡的財寶有那麼多的富餘。這叫什麼?“是為盜誇。”《道德經》認為這個就叫“盜誇”,強盜,還誇耀自己的強盜行為。《道德經》在第七十七章裡邊就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現在這些人做的是什麼呢?“損不足,以奉有餘”。“非道也哉”,這完全不符合道的規律、規則,完全不是按照道的方式來做嘛。

    說完這個了,再看這裡邊兩層的推論。第一層推論:“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然後推到人類社會,表達他對用這種強橫的方式予以統治、用這種強橫的方式予以領導的不認同,指出這個方式的致命的弱點。戰爭中也是如此,“兵強則不勝”,就像“木強則折”一樣。講完這個,推論到第二層:“強大處下”,老是炫耀自己強大,去任意地凌辱別的小的國家;自己有了高的位置,可以盛氣頤指,不符合道,這是向死亡方向去發展。“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懂得以柔克剛,懂得以退為進,懂得謙遜謙讓,這才是符合道的,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表現。

    其實,老子對人類社會還是有預見的,但是他對那些裝出來自己有預見的人是持有否定、批評態度的。把自己打扮成預言家的人,認為自己無所不知,能預測人類未來的人。老子認為他們“處其華,而沒有處其實。處其薄,而沒有處其厚”。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把這些東西拋棄掉,沿著符合道的正確的道路行進。道德經更深講解盡在精塾國學

  • 19 # 隨便閣

    泛而言之,

    所有基於“約束”的行為,是符合“道”的;

    所有基於“干預”的行為,是不符合“道”的。

    “道”衍生萬物而不衍生自身,萬物接受“道”的約束,以“道”作為唯一標準。

    不衍生自身,故稱之為“約束”;

    衍生萬物,故稱之為“不干預”。

    約束,“道”不生不滅不亡;不約束,“道”滅;

    不干預,“物”興;干預,“物”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了帶狀皰疹之後一定會得癌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