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留德華叫獸

    這是數字化、智慧化、KPI化“必然”帶來的後果

    而外賣系統中底層的派單(匹配)、排程、路徑規劃、演算法最佳化等等

    這一切普通人聽著非常高大上的專業名詞

    其實都是一門叫作運籌學的二級學科研究的數學和演算法問題

    作為華人最大的運籌學社群之一 @運籌OR帷幄 的創始人

    我經常在全網發聲表達自己的觀點

    但今天

    我希望“動用”自己的人脈

    他們有的是 運籌學博士、博士後、教授(學術界)

    有的是 BAT等一線網際網路公司資深演算法工程師、演算法總監(工業界)

    有的是 運籌學初創公司創始人、CTO等(工業界)

    我想他們基本可以代表運籌學工業界和學術界的權威

    即 外賣系統底層數學模型和最佳化演算法的設計師

    希望這群“業內權威人士”的觀點

    可以為大家帶來的一些不一樣的思考

    平臺能否不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學著“不作惡”?

    問題建模比最佳化演算法設計重要得多。

    把事故率和配送時長的關係建個模,作為硬約束加進去就好了。。。

    最終人成為了演算法的平均數,這是最可悲的。演算法的最佳化必須以人性為約束條件。

    因為我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路徑最佳化的演算法,這篇報道是真的擊中我了。其實在演算法開發的時候不一定就只能用到最短配送時間作為目標函式,還應該考慮路徑規劃方案的魯棒性,平等性,可靠性等等,說到底還是資本的問題,想榨取最後一絲配送人員的時間價值,這鍋最佳化演算法不能背。

    還是那句話,“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西弗曾提出過「演算法文化」的概念。在他看來,「演算法不僅由理性的程式形成,還由制度、人類、交叉環境和在普通文化生活中獲得的粗糙-現成的理解形成」。他認為,演算法是由「人類的集體實踐組成的」,並建議,研究者應該人類學地探索演算法。”

    人性前面一切演算法都是無解的。騎手用時間交換訂單進而換成錢,客戶用錢交換騎手的時間,某團或某嗎負責將騎手的時間轉變為訂單,進而換成錢。這個迴圈裡,只要騎手的效率可以被交換成更多的訂單,就無法阻止更多的騎手超負荷接單。同樣的,只要某團或者某嗎可以將更多的時間轉變為訂單,就無法阻止團嗎壓縮配送時間。

    而整個行業忽略的問題,更多的是,換取別人的時間甚至極致的效率帶來的安全隱患所需要的代價應該是多少,只有2-3塊錢的配送費嗎?馬上行動的應該是點外賣的同學們,團嗎的所謂“行動”,杯水車薪。

    很小時候做過一個打水排隊排程問題,比如提得桶多的人的會造成大家等待時間顯著增長,直覺下來要靠後。跑一通統計平均等待時間最小這個指標意義下的解,結果就是隻要帶得桶多就得靠後站。在這個解裡面,為了平均最優,總有一部分人會瘦到“不公正”地系統性的“歧視”。這是小時候解決這個問題沒有意識到的問題。成年以後發現,社會系統追求的最優解決方案,在方方面面往往會造成這樣的問題。所以不求最優也許是一種美德。

    其實就是Capacity utilization(冗餘率,亦即平臺的運力成本)和promise SLA(及時率,亦即使用者體驗和因之而來的流量)的權衡。再直白點說平臺願意花多少成本買使用者體驗。

    所以很自然的,技術不夠就靠壓配送員,人力池不夠也壓配送員,配送員想增收也壓自己。如所有KPI故事一樣,被考核的都能達成,不考察的SOP、安全、人員流動/人效。

    所謂costumer obsession,很大一部分是要把內功OKR。銷售導向則走向績效市場化。而市場雖大,終究是容不下兩家同質化如此之高的玩家的。

    戰火方燃,拭目以待.

    哎,大家都在說願意多等五分鐘,但是多等五分鐘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騎手最大的問題不是延遲而是throughput。。。。而且就算有效本質上也是增加騎手工作時間。

    所以我們應該問的是,如果配送費從五塊漲到了八塊十塊,自己還是否願意點外賣。如果大部分人回答否,那麼外賣平臺也只好如此“壓榨”騎手們。

    畢竟自己仁義了,就把市場讓給對家了。

    至於多僱一些(比如25%)的騎手,那得問騎手們願不願意工資減20%。。。。。。

    個人認為,當還有六億人月入還不足1000的時候,這種具體的微觀問題基本上是沒什麼好的解決辦法的。。。

    如果道德能解決資本主義問題要法律幹什麼。。從道德上批判資本家是不能從根本解決此類問題的,幾十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只有當不道德的成本高於道德的成本資本家才會“道德”,同樣,騎手之所以不遵守交通規則是因為收益大於風險。解決這類問題要兩手硬:從公司層面入手便是透過法律保障員工權益,比如不能隨便裁員跟減工資;從騎手層面便是加大對違反交通規則的懲罰力度。必須雙管齊下.

    總有人說中國創新,支付外賣高鐵怎麼強大了,但是這樣說的人很少會考慮很多這樣的成果是建立在對人權的蔑視和對弱者保護的缺失上的。這也不能怪公司,消費者或者從業者,畢竟大家還是要生存。但是這個倫理問題,畢竟還是要整個社會去面對。

    最近一篇關於智慧排程演算法對外賣小哥的衝擊的文章被四處轉發,我個人感覺人文關懷是必須的也是欠缺的,但是凡事往資本上去靠的人,拜託有點常識。我們看到很多技術中國落後了需要趕超,靠什麼趕超?人才。何謂人才?受過專業培訓的有專業知識的人。這些人要掙錢養家,得靠公司發工資啊。科技公司前期有很長的投入期和爬坡期,盈利是負的,誰來支撐?靠資本啊。沒有資本大家都退回到農業社會得了。社會發展的動力來自於人、科技、資本這三駕馬車,人和科技又嚴重依靠資本。政策只是regulation,不是源動力。再說回智慧排程,如果不走這條路,後果是社會資源被嚴重浪費,社會成本增加,大家都享受不到便宜快捷的外賣、物流,行業也被國際先進水平甩在身後,談什麼產業升級?這些增加的社會成本不僅會轉移到我們每個人身上,也會轉移到製造業、農牧業、能源等行業。所以對於從業人員,我們要思考的不是要不要智慧排程演算法指揮,而是我們的模型裡面可否放入一些slack,可否把人的因素也考慮進去;對於大家,在凡事都“低成本”的去罵一聲“資本”之前,想一想,這樣的罵可真不是“低成本”的事情。

    福特流水線發明後,這一切都發生過,現在又重新發生。希望機器人的腳步再快一些,讓這600萬人發揮他應有的價值。王興若敗,必敗於此。

    這裡的主要問題是排程系統和績效系統不完善,不能完全覆蓋真實世界的複雜情況。同時明明是美團演算法的責任卻被轉嫁到了騎手身上,背後還是為了實現資本的快速增值。當然美團這個平臺對社會的整體影響是利大於弊的,只不過需要重新權衡系統的效率與人性。

    每次點外賣騎手送到家我都會說一句:麻煩了,辛苦了!即便兩小時送到,我也覺得很正常,只要他提前給我打個招呼

    馬路上看來飛馳的騎手我都會捏把汗,前年大年三十晚上吃完年夜飯開車回家親眼目睹外賣小哥連人帶車被撞飛

    絕大多數時候客戶是不在乎那一兩分鐘的,但平臺在乎,希望有所改觀吧,給騎手和公眾一點安全保障

    注:

  • 2 # 爛泥二號

    都沒錯。系統追求的是更加高效,在大資料的支援下找尋最有效率的演算法。但是外賣這個東西,常常觸及到我們所說的,人是活的,系統是死的。有太多的未知因數無法預料,當你的系統裡存在了太多的X因素,你覺得這個系統還能準確嗎?

    現實中,外賣員可能是交通違規最高的那一群人,是他們想要不遵守交規嗎?只是系統的演算法給予他們的時間不夠了。這個很簡單,好比我們自己平常開車開導航,導航預計的20分鐘,我們可能開車要30分鐘。你能說導航錯了嗎,也許在路況暢通的情況下,我們也許不用20分鐘就能到,但是如果你運氣背,一路的紅燈你都撞上了,又或者路上臨時突發交通管制,這些不可控因素是導航在設計線路之初沒法預見的。

    外賣員亦或如此,好比今年疫情,好多小區不讓外賣員進入了,又怕別人拿走外賣,需要使用者自己下樓來拿外賣。但是外賣員能控制自己到達小區的時間,卻控制不了使用者下樓的時間,我常常見到外賣員等了十幾二十分鐘,使用者還未到達取餐。類似這種,這是系統無法測算的,系統能設定很多條件去限制商家,限制外賣員,卻無法限制使用者。你永遠無法用一套冰冷的演算法,去算準使用者的想法。大部分的使用者行為你能判斷正確,而少部分失敗的使用者就好比整套系統的BUG,修復不了也無法修復。

    所以,說是困在外賣系統裡的騎手,你無法單純的說是系統的錯或是外賣員的錯。只能說系統儘可能的需要在商家,使用者與騎手之間找到一個最合適的平衡點,儘可能的同時滿足這三方的需求。

  • 3 # 101個創業故事

    說到軟體系統/演算法可能有的夥伴不是太瞭解,作為網際網路從業者,我們要用門衛老頭能聽懂的話來說說這個事。

    我們用工廠的流水線來打個比方,流水線一個件從一個工序到下一個工序的時間等同於外賣配送員每次配送完成的時間,工廠為了最大限度的使用勞動力,將流水線的速度開到工人能忍受的極限;外賣也是一樣,系統把外賣員的時間計算到極限,以保證平臺自身的服務水準,稍有異常便剋扣工錢或者降權處理。

    這個情景是不是特別像卓別林在流水線上擰螺絲的某部電影。

    不是系統的錯,更不是外賣員的錯。真實的答案顯而易見

  • 4 # 閒來無事的老趙

    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這篇文章讓各家外賣平臺慌了陣腳,因為文章告訴大家平臺是怎麼樣透過精準的計算,讓顧客更快的拿到外賣,讓平臺賺更多的錢,而讓外賣小哥拼命奔跑再也沒有喘息的時間。有騎手說,送外賣就等於跟死神賽跑,和交警較勁,跟紅燈做朋友,因為這篇文章擊中了平臺的軟肋,所以包括餓了麼,美團這些外賣平臺被迫出招應對,一個增加了讓消費者多等五分鐘的按鈕,另一個了給出了八分鐘的彈性時間。

    這篇文章他最可怕的地方在哪兒?他在於告訴我們每一個人在科技發展之下,在AI和演算法之下,每個人再也沒有辦法忙裡偷閒,再也沒有辦法躲一點點的懶,不僅僅是外賣小哥。科技發展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取代人的勞動,讓大家變得更輕鬆,可是實際上你發現隨著科技越來越發展越來越進步,人非但沒有清閒下來,反而變得越來越忙。社會效率的確大大提高了,可是你問問自己更幸福了嗎?我們努力拼搏是要造一艘船,然後乘風破浪駛向幸福的彼岸,可是船越造越大,稀裡糊塗就變成了造船專業戶,甚至變成了造船廠的廠長,最後忘了造船的目的,忘了要去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異女人帶著兩個兒子做什麼能翻身?